s 阅读页

第24章 江泽民横跨大西洋!华盛顿金秋迎贵宾(3)

  克林顿说,中美两国在保持一个稳定、繁荣和开放的亚洲方面有着深刻的共同利益。双方在制止大规模杀伤武器扩散方面也有着强烈的共同利益。他说:我欢迎中国采取措施并明确承诺协助制止核武器及有关技术的扩散。我同意推动美中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协定的实施。

  克林顿总统说:我和江泽民主席都同意加强两国之间在制止国际间有组织犯罪、禁毒和反对非法移民等问题上的合作。我们两国的执法人员将实现情报共享并定期开展磋商。克林顿还对两国之间将加强司法合作表示高兴。

  克林顿说,无论对中国还是对美国,贸易都是增长的促进剂,中国是世界上美国的商品和服务增长最快的市场,美国将尽一切可能促使中国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在回答记者提出的如何从长远观点来看待中美关系的问题时,江泽民主席说:我同克林顿总统在4年前的西雅图会晤时都同意,要努力把一个繁荣、稳定与和平的世界带入21世纪。我这次来访是第五次同克林顿进行会晤,我也是12年来第一次访问美国的中国国家元首。这表明,双方都在共同采取具体步骤来实现上述目标。我认为,中美关系中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这也是我这次来访的一个愿望。

  在谈到台湾问题时,江泽民说:中美三个联合公报都提到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涉及到中国的主权。我们主张按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方式完成祖国的和平统一。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但这绝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干涉台湾问题的外国势力,针对“台独”和那种要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企图。

  克林顿重申美国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

  在谈到人权问题时,江泽民说: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民主、人权、自由的观念是相对的、具体的,是由不同国家的具体国情决定的。在人权这类问题上,可以在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基础上开展讨论。

  两位领导人在谈话中坦率地承认,两国在一些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但双方都认为,这些分歧只能通过对话和讨论来解决,分歧不应该影响双方扩大和加强在各个领域中的合作。

  记者招待会结束后,戈尔副总统和夫人蒂帕尔设午宴款待江泽民主席和夫人王冶坪。

  中美发表联合声明

  10月29日,在两国元首会谈之后,中美两国在华盛顿发表的一项联合声明中决定,两国共同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中美联合声明全文如下:

  中美联合声明

  1997年10月29日

  应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威廉?J?克林顿的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于1997年10月26日至11月3日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主席12年来对美国的首次国事访问。在华盛顿访问期间,江泽民主席与克林顿总统举行了正式会谈。江泽民主席还与艾尔?戈尔副总统、美国国会领导人以及其他美国领导人进行了会晤。钱其琛副总理兼外交部长与马德琳?奥尔布赖特国务卿也进行了会谈。

  两国元首就国际形势、中美关系以及两国面临的重要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深入的、富有成果的会谈。双方同意,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不仅符合中美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对于共同承担责任,努力实现21世纪的和平与繁荣是重要的。双方同意,中美之间既有共同点,也有分歧;双方有重大的共同利益,决心共同本着合作和坦诚的精神,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以取得具体进展。中美在人权问题上存在重要分歧。同时,中美两国在维护世界及地区和平与稳定,促进全球经济增长;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推动亚太区域合作,打击贩毒、国际有组织犯罪和恐怖主义问题上;在加强双边经济发展、贸易、法律、环保、能源、科技、教育和文化交流与合作以及两国军队往来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合作潜力。

  两国元首决定,中美两国通过增进合作,对付国际上的挑战,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共同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为实现这一目标,双方同意,从长远的观点出发,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基础上处理两国关系。

  中方强调,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问题,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妥善处理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美方重申,美国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美两国支持联合国根据《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在全球事务中,包括在维持和平以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两国都赞成对联合国进行改革,使安理会更具代表性,同时保持和增强安理会的工作效率。两国强调需要将联合国置于更加稳固的财政基础上,两国将积极参加联合国内有关会费比额问题的讨论。

  中美作为亚太地区的大国,愿加强合作,共同对付面临的各种挑战,为促进本地区的稳定与繁荣作出积极贡献。双方认为,维持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双方将通过四方会谈推动建立半岛的持久和平,并继续就此进行磋商。双方还强调,维护中东、海湾和南亚等重要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

  两国元首就采取一系列步骤达成了协议,这些步骤将为进一步发展中美关系和加强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提供框架。

  高层对话和磋商

  中美两国同意两国元首定期访问对方首都。

  两国同意在北京和华盛顿之间建立元首间通讯联络,以便利直接联系。

  两国还同意,两国内阁和次内阁级别官员定期互访,就政治、军事、安全和军控问题进行磋商。

  能源和环境合作

  中美两国重申就广泛的环境问题进行合作的重要性,这一重要性在1997年3月成立的中美环境与发展讨论会上得到了体现。

  双方认为,开发并有效利用能源、保护全球环境、促进有益于环境的增长和发展是一个重大的挑战。鉴此,双方同意通过一项加快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及适当转让相关技术的倡议,来加强在能源和环境领域的合作。该项合作的主要领域将是清洁能源、城市空气污染的防治农村电气化。这一倡议也将促进在诸如气候变化、沙漠化和生物多样化等全球环境问题上进行更广泛的合作。中国国家计划委员会和美国能源部已签署了《中美能源和环境合作倡议书》,以促进在上述领域的有效合作,包括使用清洁能源。

  经贸关系

  两国元首准备采取积极和有效的措施扩大中美贸易和经济关系。两国经济正迈向21世纪,信息技术对促进技术革新和提高生产力至关重要。为此,中国表示了尽早参加《信息技术协议》的意向。此外,中方将在世界贸易组织谈判范畴内,继续实质性地降低关税。

  中美两国认为,中国全面参加多边贸易体制符合双方的利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双方同意加紧关于市场准入、包括关税、非关税措施、服务业、标准、农业等问题和履行世界贸易组织原则的谈判,以便中国可以在商业上有意义的基础上尽可能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和平核合作

  中美两国同意,在和平利用核能领域进行合作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为此,它们已经为执行1985年签署的《中美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协定》各自采取了必要的步骤。

  中国国家计划委员会和美国能源部签署了一项意向性协议,以促进两国间的和平核合作和研究。

  扩散

  双方同意致力于促使《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尽早生效。双方还同意在联合国裁军谈判会议上寻求早日就“禁止生产用于核武器和其他核爆炸装置的裂变材料公约”开始正式谈判。

  中美两国重申双方不向未接受保障监督的核设施和核爆炸项目提供任何帮助的承诺。中国已对核和双用途材料及相关技术的出口实施控制,并将于1998年年中采取进一步措施加强对双用途材料的出口控制。美国将继续加强对核和双用途材料及相关技术的严格控制。

  作为《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的创始缔约国,中美两国同意在多边框架内就执行该公约进行合作。双方认为,政府对与化学品有关的出口进行监督是重要的。

  中美两国同意在1994年关于导弹不扩散问题的联合声明的基础上继续努力。双方重申各自对《导弹及其技术控制制度》准则和参数已作出的承诺。

  人权

  中美两国都认为《世界人权宣言》及其他国际人权文书在促进人权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重申双方均致力于促进和保护人权和基本自由。

  尽管两国未能解决在人权问题上的分歧,但双方同意本着平等和相互尊重的精神,通过在政府和非政府级别的对话讨论这一问题。两国同意就非政府人权论坛的结构和作用进行讨论。

  法律合作

  中美两国认为,促进法律合作符合两国的利益和需要。

  双方愿意加强在打击国际有组织犯罪、毒品走私、非法移民、制造伪币和洗钱等方面的合作。为此,双方拟设立一个由两国政府主管部门代表组成的执法合作联合联络小组。双方同意开始磋商,以达成一项法律互助协定。

  中美两国将在对等的基础上在各自的大使馆指派负责缉毒事务的法律官员。鉴于中美两国都重视法律交流,双方拟设立一个联合联络小组,以寻求在该领域进行合作。这一合作可以包括法律专家的交流、法官和律师的培训、加强法律信息系统、交流法律资料、交换对法律协助的看法、就行政程序相互进行咨询以及加强商业法及仲裁。

  作为这一法律合作计划的一部分,中国司法部长将应美国司法部长的邀请于1997年11月访问美国。

  两军关系

  中美两国就中美建立加强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达成协议。该协议将有助于双方海空力量避免发生意外事故、误解或错误判断。

  两国同意就人道主义救援和减灾问题通报情况,进行讨论,交流经验。

  科技、教育和文化交流

  自1979年以来,中美之间达成了30多个双边科技合作协议。中美科学技术联合委员会将继续指导这一积极的双边科技合作项目,并将推动进一步运用科学技术来解决国家和全球的问题。中美两国还将确定利用空间对地球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的合作项目领域。

  中美两国将扩大教育和文化交流。两国元首相信,增加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将有助于发展长期的双边关系。

  江泽民主席感谢克林顿总统和美国人民的热情接待。江泽民主席邀请克林顿总统于1998年访问中国,克林顿总统愉快地接受了邀请。

  江泽民主席会见美国国防部长

  10月29日下午,江泽民主席在下榻的布莱尔国宾馆会见了美国国防部长科恩。

  江泽民主席表示,很高兴与科恩部长会见。他对科恩说,不久前中国海军舰队访问了夏威夷的珍珠港,你不久也将访问中国,这标志着中美双方军事交往取得了新的进展。江泽民预祝科恩访华取得成功。

  科恩说,江泽民主席此次访美,美中双方决定进一步加强在军事领域的交流,令人感到鼓舞,这将会促进美中关系的发展。

  江泽民主席29日下午还会见了范斯坦和麦康纳尔等30多名美国参议员。他还分别会见了美国参议院前共和党领袖多尔、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和一些华人华侨代表。

  中美两国签署能源和环境合作协议

  10月29日下午,中国国家计委副主任曾培炎和美国能源部长佩纳在华盛顿代表中美两国政府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能源与环境合作倡议书》。

  倡议书提出,中美双方在能源和环境保护方面开展持续稳定的合作。合作领域包括清洁能源和能源效率、城市空气质量、农村电气化与能源以及和平利用核能。两国政府将采取措施支持倡仪书的实施。

  曾培炎与佩纳还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和美利坚合众国能源部关于和平利用核技术合作的意向性协议》。协议提出,遵循两国政府于1985年签署的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协定,双方认识到和平利用核技术的合作对两国都有利,协议支持中国安全、经济和有效地开发核电和建设核电站。

  江泽民主席与克林顿总统在29日的会晤中对中美两国在能源和环保领域进行合作充分交换了意见并给予了积极评价。

  出席29日签字仪式的有:陪同江泽民主席访美的特别助理滕文生、中国驻美大使李道豫和外经贸部副部长孙振宇,以及美国商务部长戴利、美国驻华大使尚慕杰和总统科技政策办公室主任吉本斯等。

  钱其琛宣布江泽民主席访美取得重要成果

  10月29日,陪同江泽民主席访问美国的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钱其琛在下榻的威拉德饭店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江泽民主席此次访美是中美关系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两国领导人今天就中美关系、国际形势和双方关心的重大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达成了广泛共识,发表了联合声明,访问取得重要成果。

  钱其琛说,两国元首进一步确认要发展中美长期健康、稳定的关系,共同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当然,要建立这样一种关系并非意味着两国间不存在分歧,而是要在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讨论、缩小或解决矛盾。

  钱其琛副总理宣布,双方还就如何妥善处理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台湾问题达成重要共识,以确保两国关系的发展不再受其影响和干扰。美方重申奉行一个中国的政策,承诺今后要严格按照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来处理台湾问题。

  钱其琛说,两国元首一致同意加强高层对话,在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全球发展上加强合作。双方还就扩大两国在经贸、环保、能源、科技、法律、教育和文化交流与合作以及两军往来方面达成了一系列协议。他说,所有这些成果为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加强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框架和坚实的基础。他表示,随着中国经济代表团访美的成功,中美经贸合作在未来也将有新的、更大的发展。

  钱其琛说,四天来,江泽民主席与美国各界人士进行了广泛接触,加深了彼此了解,增进了友谊。上述成果表明,江泽民主席对美国的国事访问必将达到增进了解,扩大共识,发展合作,共创未来的目的,并将推动中美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钱其琛在记者招待会上就台湾问题、中法、中俄关系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克林顿总统举行国宴欢迎江泽民主席访美

  10月29日晚,美国总统克林顿在白宫举行盛大国宴,隆重欢迎正在这里进行国事访问的江泽民主席及其随行人员。

  克林顿总统首先在宴会上致辞。他说,近20年来,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得人民的生活、国家的教育水平以及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大大提高。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人民更接近了。他说,中国正作为一个对全球负责的大国对国际社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

  • 目击天安门-(二)

    作者:韩泰伦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选择了中国政治变迁的聚焦点--天安门这一独特的视角,完整系统地记述了天安门历经的沧桑巨变,挖掘出中国100多年,特别是建国50年来天安门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的内幕秘闻,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