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39章 叶帅午夜布奇兵!“四人帮”中计就擒(16)

  殿阁嵯峨接帝京,阿房当日苦经营。

  只今犹听宫墙水,耗尽民膏是此声!

  这是李大钊在1913年11月1日写的《咏玉泉》诗。这首七言绝句,诗人还有段引言:

  “玉泉流贯颐和园墙根,潺潺有声,闻通三海禁城等处,皆溯流于此。”

  叶帅从引言中猜度李大钊当年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职时,可能一次路过颐和园墙根,并未进过玉泉山。然而他以愤怒的笔触,无情地揭露慈禧太后骄奢淫逸,“耗尽民膏”,有甚于秦始皇的阿房宫!

  叶帅想到这里,不禁敬佩老一代革命家愤世妒恶的伟大胸怀和战斗豪情。同时,也更加愤恨慈禧太后昏庸腐败和卖国行径。由死去的慈禧很自然地联想到当代这个活着的“慈禧”。绝不能让历史重演,要赶快结束这段历史!

  叶帅拿起朱笔,工工整整地把李大钊这首诗抄录在一张宣纸上,又吟诵一遍。“耗尽民膏是此声”!元帅拍案而起,“此声”将变,“此声”即变!“于无声处闻惊雷”!

  元帅舒展双臂,躺在床上,笑了。笑得那样自信。

  一觉醒来,红日高照。

  元帅睁开眼后的第一件事,就问,山下有消息来吗?

  张燕摇摇头:“暂时还没有。”

  元帅直身走出室外。围绕庭院踱步散心。他偶尔停下脚步,重新打量这座高级别墅式的灰白色建筑,思忖着:解决“四人帮”以后的政治局会议是不是要在这里召开呢?他好像既熟悉又陌生起来,似乎有什么新发现。是的,这个九号楼比起西山十五号楼,气势更加雄伟。它屹立在山、水、亭、塔之间,隐藏在绿树花丛之中,不仅在外观上前廊顶檐,栏柱玉立,显得优美秀丽,而且在“楼”里面,房间也更多更大,尤其那间大会议室更有气派,庄严典雅,宽敞明亮。当年周恩来总理曾在这里会见来宾,商讨政务。想不到再过几天,在这宽阔的大厅里,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将再一次决定国务大事呢。

  叶帅走进室内,小张正在欣赏写字台上那首玉泉诗。

  叶帅见这个年轻人酷爱诗词,便讲起李大钊的道德文章如何之好,他为党的事业如何忠心耿耿,讲到他壮烈牺牲时,叶帅非常激动,竟然声泪俱下。

  浪写风怀浪赋诗,

  吟成尽坐断肠时。

  国愁家恨填胸臆,

  哪有闲情哭古人!

  元帅擦干眼泪,反复念着这首七绝。

  小张受到很大感动,赶紧抄下来,也跟着背诵起来。

  “首长,这首诗出自谁的手笔?”

  “南社诗人……”

  叶帅刚想讲下去,山下的几位秘书来了。他们像往常一样,每天都来轮流向首长汇报情况、送文件。

  这是当今第一要事。还有什么事能比了解山下的动态更紧急呢!

  在许多消息和情报中,叶剑英元帅非常关心有关“四人帮”调动部队的传闻。他让办公室转告作战部,一定要查清楚。一旦发现任何人有非法调动部队的动向,立即坚决制止。

  只要“四人帮”指挥不了解放军部队,他们就成不了气候,没有什么可怕的。他相信毛泽东生前揭露林彪、江青一伙反军乱军阴谋时说过的话:我就不相信我们军队会造反,我就不相信你能够指挥解放军造反!这是真理,一条铁的定律。只要人民解放军性质不改变,就不会造反,“四人帮”就指挥不动。叶帅在玉泉山之所以临危不惧,临战不慌,“悠然向南山”,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这一点,不只中国人,外国人中有识之士也是这样认识的。如《邓小平》一书的作者就这样写道:“国防部长叶剑英,政治局委员、毛泽东的警卫部队的负责人汪东兴,另一位政治局委员、北京军区司令员陈锡联和华国锋把部队调到首都周围,使激进派得不到任何军事支持。”

  至于人民解放军的部队,当时究竟作了如何调动部署,“四人帮”最后搞了哪些小动作,又如何被制止的。这纯属军事机密范围,但有一点是肯定无疑的,那就是在同“四人帮”斗争中,解放军这座钢铁长城,巍然不动,严守纪律,始终听从叶帅及其他军委领导人的调动和指挥。这对“四人帮”是个最大的威慑力量,也是赖以粉碎“四人帮”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

  这一天,一阵雷雨过去,10月的阳光变得更加灿烂绚丽。这阳光饱和着巨大的热能,凝聚着真理和正义,温暖着亿万人民的心。

  叶剑英元帅中午小憩之后,神采奕奕,兴致特别高。医生护士为他量过血压,劝首长出外散散心,老是在室内看书,会闷出病来的。叶帅接受“医嘱”,在几个随员的陪同下信步来到苹果园。他望着那沉甸甸的满树硕果,春华秋实,感到一种充实感和丰收的喜悦。

  “首长和我们一起照个相吧!”不知哪个“小鬼”提出这个建议。

  “好!”叶剑英和几个同志照了个合影。不过,这决不是“标准相”,至今那“小鬼”手里仍然珍藏着这个宝贵镜头。

  走出苹果园,穿过桃林,元帅来到九号楼前的玉泉湖边。

  一阵秋风扫过,水面荡起一片涟漪。有几条鱼游了过来,似乎在向元帅点首报到,然后又摆尾游去了。

  元帅在水边石凳上坐下来。又不知是哪个“小鬼”悄悄把鱼竿递过来。

  钓了一会儿,竟毫无所获,随员们有点急了。

  “当年姜子牙垂钓渭水边,就不急,愿者上钩嘛!只要耐心等到一定时候,总会有几条大鱼上钩的!”元帅说完发问道:

  “你们知道,这里的鱼为什么不愿上钩呢?”

  随员们各说各的理。

  “不对!因为这里的水太甜太好了,它不但养鱼,还养人呢!”说到这里,元帅又问他们说:“你们天天喝玉泉水,可知道这水的可贵吗?”

  年轻人当然缺乏这方面的常识,只好摇摇头,又非常想知道。

  于是,“老渔翁”又信口讲起来:我国古时候,人们衡量水质好不好常以水的轻重为标准,轻者优,重者劣。清朝皇帝乾隆下令内务府作了个银斗,称量天下有名的泉水,发现玉泉水最轻。从此玉泉水定为清宫专用御水。乾隆亲笔赋诗一首:“功德无双水,名称第一泉”。后来,直到西太后,还用毛驴子从玉泉山往紫禁城拉水喝呢!民国以后皇帝不再拉水了,“玉泉流入百姓家”。相传二三十年代“双合盛”的五星啤酒就是用的玉泉水,还标着“天下第一泉水”的商标呢……

  “按既定方针办”的内幕

  10月的天气并不总是风和日丽的,也会骤然间阴霾密布,西风萧瑟,卷起阵阵黄沙。10月4日,“四人帮”以“梁效”名义在《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永远按毛主席的既定方针办》的反党文章。公然发出篡夺最高领导权的信号。这是他们蓄谋已久的反革命事件。从9月16日,抛出用黑体字印的所谓“按既定方针办”后,第二天,9月17日,新华社在发给全国的《内部参考》上就定了调:“‘按既定方针办’是毛主席的临终嘱咐。”

  从这一天开始,姚文元几乎每天都打电话或口头指示新华社,强调反复宣传“不要怕重复”,规定处理各省市在追悼会上的重要讲话、表态,“凡有这句话的都要摘入新闻,没有者,要有类似的话。”于是各种报刊像连珠炮似地发表文章,大吹大擂,至9月30日止,只6种主要报刊不完全统计就登载宣扬“按既定方针办”的各种专文236篇,占全部发表悼念毛主席的报导和文章的59%。许多报纸把“按既定方针办”用作通栏大标题,有的把它当作毛泽东语录登在报头上,有的为此登了大幅宣传画……使人读不胜读。为了让人读懂,报刊上用醒目标题加以大肆宣扬,“按既定方针办”就是“坚持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和各项政策”,就是“要坚持与走资派作斗争”,就是“要坚持学习,深入批邓”……一句话,“按既定方针办”就是按“文革”的方针办,就是按“四人帮”的“总纲领”办。

  华国锋很快察觉了“四人帮”的这一阴谋,于10月2日,在乔冠华9月30日送审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在联合国大会第三十一届会议上的发言(稿)》上特意批示,文中“引用毛主席的嘱咐,我查对了一下,与毛主席亲笔写的错了三个字。毛主席写的和我在政治局传达的都是‘照过去方针办’,为了避免再错传下去,我把它删去了。”不料,这一“删”,却激怒了“四人帮”。他们经过紧急筹划,由张春桥出面阻止传达华国锋的批示,他公然在文件上批:“国锋同志的批注,建议不下达,免得引起不必要的纠纷。”江青亲自出马找亲信,面授机宜,从经典里找根据,胡说: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的“既定方针”,而恩格斯逝世以后,列宁坚持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既定方针”。更滑稽的是,她还要人写文章,说什么刘邦死后,吕后如何坚持了刘邦的“既定方针”。果然,10月4日,“梁效”文痞们按照张春桥、江青的旨意,炮制出了上述《永远按毛主席既定方针办》的长文。

  这是一篇反革命的宣言书。

  奇文共欣赏,不妨摘录几段如下:

  学习毛主席“按既定方针办”的嘱咐,我们信心满怀,斗志更坚。毛主席的这一嘱咐,金光闪闪,字字万钧。它对于中国共产党人、中国无产阶级、贫下中农和一切革命群众,这一代和下一代,本世纪和下世纪,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永远是前进的指南,赢得胜利的保证。

  篡改毛主席的既定方针,就是背叛马克思主义,背叛社会主义,背叛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学说。

  一切修正主义头子要篡改这一既定方针必然是篡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阉割它的革命灵魂,磨灭它的革命锋芒。

  “走资派还在走”。这个“走”的基本内容,就是反对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的基本路线,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也就是篡改毛主席的既定方针。

  我们一定要牢记毛主席“不斗争就不能进步”的教导,团结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干部和群众,准备迎接二十次、三十次的路线斗争,在同党内资产阶级,同以苏修叛徒集团为中心的现代修正主义的斗争中,把毛主席开创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任何修正主义头子胆敢篡改毛主席的既定方针,是绝然没有好下场的。

  请看,这个“宣言书”真是极尽颠倒黑白、造谣诬陷之能事!

  明明是他们把毛泽东的“照过去方针办”,篡改为“按既定方针办”,却硬说别人“篡改”了他们强加给毛泽东的“最高指示”!

  究竟是谁“篡改”谁呢?这个“篡改”的官司有什么打头呢?乍看起来:“照过去方针办”与“按既定方针办”,只三字之差,而意思又差不多,似乎只是提法不同,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不,这里边还是大有学问的:第一,他们凭空制造了一个“既定方针”,说这是毛泽东的“临终嘱咐”,从根本上否认了毛泽东病中抄给华国锋的“三点指示”;第二,既然“临终嘱咐”是给“四人帮”的,那末,他们就是毛泽东的合法继承人,是毛泽东思想的“正统”,而华国锋则是非正统、非法的;第三,更有甚者,华国锋胆敢篡改毛泽东的“临终嘱咐”,而篡改就是“背叛”,就是“修正主义头子”。

  在这样的逻辑之下,华国锋罪大恶极,就该打翻在地,踏上一只脚!

  因此,就要牢记“毛主席的教导”,“团结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干部和群众”,同这个中国现代最大的“走资派”、“修正主义头子”斗争到底。

  这就是“宣言书”的要害所在。

  叶剑英一眼就看出了这篇社论的“背后动机”,如此露骨,如此恶毒!这不是一般的“社论”,不是一般的“黑文”,而是“四人帮”给大小喽罗们、“第二武装”的士卒们、效忠“女皇”的臣民们发出的一篇战斗“檄文”、一个紧急进军号令。他们打响了第一枪!我们怎么办?

  这篇“檄文”使华国锋震惊了。他看了一遍又一遍:那里面说的“修正主义头子”指的谁?要准备“二十次、三十次的路线斗争”,又是斗谁……他越发觉得这场斗争就在眼前,是不可避免了!

  告急电话

  叶帅驻地的几部电话机,红色的,黑色的,白色的,响个不停,秘书、参谋和随员们应接不暇。这些多半来自党政高级领导和老同志的电话,几乎是一个声音:

  “叶帅看到今天的社论了吗?”

  “首长审查过这篇社论吗?”

  “叶副主席对今天社论有什么看法?”

  这些电话最后总忘不了说一句:“祝愿叶帅健康长寿!”

  叶剑英此时实在顾不得亲自接电话,听电话了。但秘书们接完电话必向他报告,且有回复。

  多年来担任统帅部“参座”养成的习惯,他全局在胸,临战不慌,胆大心细,缜密周到。在他头脑里现在已经进入“一级战备”状态。这位战略家在检查战斗前夜的每一个细节。他找来驻地的军事科学院主要领导人粟裕、宋时轮将军,叮嘱他们注意掌握各方面的动向,随时通报,提高战备观念;他向总部杨成武等再次打招呼:“眼睛要明,耳朵要张,嘴巴要紧”;他还与空、海军领导人张廷发、吴富善、萧劲光、苏振华以及北京军区、北京卫戍区的傅崇碧、吴忠、吴烈等以及各大军区领导人保持密切联系,下令机关、部队切实“加强战备”。

  办公室的同志根据叶帅的布置,一个环节,一个环节,一件事一件事向他汇报。当他听到空军司令员张廷发正在生病住院时,非常焦急,立即派王守江主任去空军医院探望。

  王守江询问张司令病情后,传达了叶帅的指示:“病要治,部队也要管。”

  张廷发将军领会了老帅的意图,立即出院,亲自坐镇作战值班室。当他向叶帅办公室拨通电话,报告自己的指挥位置时,叶帅听到后,满意地点点头,笑了。

  “叮叮……”红机子的电话铃又响了。

  这个电话来自海军司令部。

  这个电话数次打来,只有一个要求:速见叶帅!

  警卫参谋再一次报告首长,叶帅最后说:“这个司令真是急先锋!好!答复他,请他在小翔凤等候!”

  说罢,叶帅乘车下山,走迂回路线迅速赶回家里。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

  • 目击天安门-(二)

    作者:韩泰伦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选择了中国政治变迁的聚焦点--天安门这一独特的视角,完整系统地记述了天安门历经的沧桑巨变,挖掘出中国100多年,特别是建国50年来天安门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的内幕秘闻,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