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是红四方面军的一支英雄部队。特别是自1932年11月29日,鄂豫皖省委坚决批判了张国焘的右倾逃跑主义,重建红二十五军以来,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为鄂豫皖人民建立了很大的功绩。但是,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严重破坏,第五次反“围剿”的斗争遭到了失败,红军和根据地一天天削弱和缩小了。为了挽救红军,为了北上抗日,党中央决定红军进行战略性大转移,并逐步离开原有阵地,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
红二十五军的战略转移为鄂豫陕的
革命斗争开辟了新的前景1934年6月,鄂豫皖省委派成仿吾到中央汇报了根据地的工作。当时,他提出要求请中央派军事干部到红军中做领导工作。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在听了汇报之后,就决定派程子华立即到那里去。临行前,周恩来代表中央和军委,在接见程子华时指出:根据当前鄂豫皖根据地斗争形势,自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西征以后,敌人占绝对优势。由于敌人不断采用住“剿”和追“剿”的手法,对红军交替地进行攻击、堵击和追击,致使红军不断伤亡,难以补充,根据地也一天天缩小了。这种情况如果继续发展下去,红军就有被消灭的危险,根据地也就保不住了。为了使红军得到发展,减轻鄂豫皖根据地的压力,坚持斗争,保住老根据地,就必须把敌军的主力引走。因此,中央决定,红军主力要作战略转移,去建立新根据地。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决定。它对红二十五军的前程更有着特殊的意义。那么,如何去建立新的根据地呢?周恩来同志接着指出:要选择在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地方,我党在群众中有较大的影响或是那里的群众容易争取,还要具备便于我军作战、防御的地形,和较丰足的粮食及其他物质条件。从此,红二十五军获得了新生,给鄂豫陕边区人民,也给陕南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
程子华经过几个月的艰难转折,终于到达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同年11月11日,省委在花山寨开会,进一步研究了党中央《关于组织抗日先遣队的通知》和不久前收到的2月12日的指示信、6月13日的军事训令,以及周恩来副主席的指示。党中央在2月12日的指示信里,根据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严重形势,曾经指出:省委当前的任务,在于保全我们的活力,保全我们的队伍,去创造新的苏区,新的根据地。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表示,坚决拥护中央的决定。并且认为,如果不这样做,鄂豫皖地区的严重形势难以根本改变。我们只有跳出敌人的合围圈,立即转移出去,才能打开一个新的局面,使红二十五军发挥更大的作用。可是,到哪里去建立新根据地呢?省委经过认真研究,认为向东、向南、向北转移,都不合适,只有向西边,即向鄂豫陕边区转移才有发展前途。因为,那里是山区,又是三个省的边远地区和交接处,群众基础较好,再加上蒋介石和杨虎城之间分割的矛盾又能被我们充分利用。于是,省委立即决定: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向鄂豫陕边区进军,为发展红军和创造新的根据地而斗争。为了适应这个转移,省委还决定把鄂豫皖省委改为鄂豫陕省委,决定由党中央派来的程子华担任红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为副军长,吴焕先为政治委员在此以前,即1932年11月29日重建红二十五军时,吴焕先为军长,王平章为政委。。就这样,在省委书记徐宝珊同志原省委书记沈泽民于1933年11月病逝于天台山。此后,省委书记就由徐宝珊代理。的领导下,红二十五军决定长征,奔赴鄂豫陕边区,并先后为陕南陕北的革命斗争,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前景。
红二十五军入陕的胜利进军为迅速建立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当转移的方向和路线确定之后,红二十五军于1934年11月16日,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出发宣言》在长征转移中,红二十五军对外称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即从河南省罗山县殷家湾、何家冲一带出发,开始了震惊中外的长征。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红二十五军向西挺进的行动,立即引起了蒋介石的极大震动。为了堵击和追击红二十五军的西进,蒋介石急忙调动了三十多个团的优势兵力,妄图在千里长征途中歼灭。其阴谋步骤是:第一步在桐柏地区,第二步在独树镇地区,第三步在卢氏城以南入陕必经之隘口。然而,多智多谋、英勇善战的红二十五军,以胜利前进的步伐,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妄图歼灭红军的一个个圈套。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后,即同党中央失去了联系。,全军指战员奋勇杀敌,首先在罗山县朱堂店击退了东北军一二九师的进攻,接着,又在枣阳七里冲击退了四十四师萧之楚的进攻,全军转进到了桐柏山区。红二十五军胜利地转到桐柏之后,蒋介石以为红军进入了他们的合击圈,于是又派敌四十军和四十四师前来堵击,另外再派五个“追剿”支队和东北军一一五旅进行追击,企图前后夹击一举歼灭红军。面对这种情况,红二十五军立即改变了方向,用急行军的速度跳出敌人的夹击圈,一下子就打乱了敌人的部署。蒋介石歼灭我军的第一步宣告失败了。接着,全军在方城以北独树镇与敌一一五旅和骑兵团发生了激战。这一战打得非常猛烈,历时九小时之久(从上午11时打到下午8时),成为红二十五军能否完成转移任务的关键性一仗。因此,全军指战员迎着严寒,冒着敌人密集的弹火,浴血奋战。在战斗危急之时,吴焕先政委高呼:“同志们,这是我们生死存亡的关头,决不能退!”他随即举起大刀,振臂高喊道:“共产党员跟我来!”在冲杀激烈的时刻,徐海东副军长带领一个团跑步赶到,经过全军奋战,终于打败了敌人歼灭红军的第二个部署,胜利进入伏牛山区。在这种情况下,敌十九路军六十师在卢氏城以南,死死地守卫着朱阳关、五里川隘口,阻止红二十五军入陕,并企图在入陕的这个必经之口歼灭红军。然而,人民的军队,在最困难的时刻它总是得到人民的爱护和帮助。红军的这一优良传统,成为红二十五军机智巧妙入陕的重要条件。在一个贫苦的商人的帮助下,全军经过文峪、卢氏城南、黑沟入陕的隐蔽小路,于12月8日越过豫陕交界的铁锁关,进入了陕西境内。蒋介石妄图歼灭红二十五军的第三个步骤又宣告破产了!
敌人总是不甘心失败的。当红二十五军刚刚入陕之后,敌人又调陕军四十二师两个团在三要司妄图围歼红军。结果,被红军歼灭了一个营,活捉了营长和四个连长。接着,又在洛南庚家河与敌六十师发生激战一天(从上午9时一直打到黄昏),经过二十多次的反复冲杀,毙伤敌八百余人,取得了胜利。这时,敌人妄图围歼红军的三部曲完全破产了,蒋介石才感到“舒服”了一点。为了进军陕南,实现战略转移,在庚家河战斗中,徐海东、程子华都负了重伤。就这样,经过25天的转战,红二十五军以2980余人的兵力,打垮了大于自己二十多倍敌军的围攻和进攻,胜利地完成了入陕这段长征任务。于是,全军利用蒋介石、杨虎城在短期内不能部署好对付我军的大好时机,迅速开展了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工作。
红二十五军入陕后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开创
陕南是一个具有革命传统的地区。这里广大贫苦农民有着长期反封建反压迫的斗争经验,两年前红四方面军、红三军都曾路经这个地区进入四川,一年前又有红二十六军在这里战斗过。深受封建剥削压迫之苦的广大农民群众,早就热切地盼望着红军的再次到来。红二十五军进入陕南后,就受到当地居民的热烈欢迎和帮助。省委于1934年12月10日开会,认真地研究了如何在鄂豫陕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的问题,并且决定在三个省的交界处立足,迅速开展建立根据地的工作。
为了建立新的根据地,红二十五军根据以往的经验和现实状况,决定首先用红军的力量来摧毁国民党军阀在农村的统治基础,这就是扫除民团武装和反动政权。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全军指战员不顾长途作战的疲劳,发扬红军连续作战的斗争传统,立即从洛南长途南下湖北的郧西,然后又返回到陕西的洛南,东进河南的卢氏,再转进陕西的蓝田等地战斗。红军转战所到之处,有力地横扫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罗网,迅速地扩大了共产党和红军的影响,广泛地发动和教育了群众。在这样的基础上,省委决定先把根据地建立在陕南的镇安、山阳、旬阳和湖北的郧西四县边区,初步奠定了创建根据地的基础。
在根据地初步建立之后,红二十五军积极开展了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工作。这就是在红军坚持战斗的同时,派出一部分部队和干部,去做地方工作,诸如组织群众镇压土豪恶霸,没收地主的土地和财产,分配给贫苦农民,动员青壮年农民参加红军,建立游击队,建设各级苏维埃政权等,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把根据地变成为一个红军区域,使广大人民群众当家做主,扬眉吐气。
正当红二十五军在陕南热火朝天地创建根据地的时候,蒋介石深深地感到事情不妙了。于是,他就在1935年1月下旬,命令河南四十军一一五旅两个团进入陕南,又命令湖北均县四十四师一三○旅进到上津、白河,配合陕军一二六旅、警备二旅、警卫团对红二十五军进行第一次“围剿”。既来之,则战之。于是,红军以运动战结合群众游击战争,在镇安一举歼灭敌一二六旅三个多营,开辟了蓝田、商县、山阳、镇安、柞水五县的边境工作。接着,于2月初红军又南下攻克宁陕、佛坪,粉碎尾追我军的警备二旅,消灭五个营,毙伤敌二百余名,俘团长以下四百余名,又开辟了华阳地区。这时,红军帮助群众首先在华阳街商家坝、吊坝河、高家坪、红石窑、瓦子沟、小华阳建立起七个乡苏维埃政权,苏区面积1205平方公里,户数1382户,人口4917人。郑直清、薛朗夫被选为华阳苏区苏维埃主席、副主席。同时,还帮助群众组织起了华阳游击队,红二十五军派魏文建任华阳游击队第一任队长红二十五军为巩固和扩大华阳革命根据地,以后另派了游击队长,魏文建改任为副队长。。3月,红军东返葛牌镇,全歼追击我军的陕军警备三旅,俘敌旅长张汉民。接着,红军又乘胜前进,攻克洛南,进至商县,又开辟了洛南、商县以东地区。这样,几块游击根据地就连成一片,从而最后建成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至此,蒋介石部署的对红二十五军和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进行的第一次“围剿”宣告失败了。
但是,蒋介石还是不甘心。同年4月间,他又调动鄂豫皖边的东北军六十七军三个师,以及郑州九十五师进到陕西,会同四十军、四十四师、陕军一部,约计32个至34个团,以大于红军15倍以上的兵力,对红二十五军和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并且限令要在五、六、七这三个月内全歼红军。然而,敌人总是愚蠢的,他们的阴谋诡计又一次落空了。红二十五军出色地运用了毛泽东反“围剿”的战略指导思想,决定对敌采取先拖后打的办法。
先打乱敌人的进攻部署以疲劳敌人,加之空舍清野以困饿敌人,然后以运动战和游击战相结合,各个击破和歼灭敌人。这样,正当敌人从四路分进合击、接近红军时,红军于当晚以急行军速度,由南向北进入商县、洛南,毙伤敌二百余名,这就调动了敌军立即改变南下进犯的部署。接着,红军又出敌不意,大踏步地转向东南,打下富水关,占领青山街,俘敌官兵170余人,又把敌人调动到外线去了。此时,红军又远途袭取了河南的荆紫关,歼守敌一个多连,活捉军需长,缴获大量物资,补充了红军,提高了全军的战斗情绪。就这样,红军完全打乱了敌军的部署,达到了拖疲敌人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红军又快速转向商南,诱敌于根据地之中部。全军在游击师的有力配合下,打了袁家沟口一仗,全歼敌警备一旅,毙伤敌三百余名,俘敌旅长唐嗣桐及官兵1400余名。经过这一战役,蒋介石吹嘘的在三个月内全歼红二十五军的计划彻底破产了,对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进行的第二次“围剿”到此又宣告失败。正当红军、游击师和人民群众胜利地粉碎敌军第二次“围剿”之时,省委书记徐宝珊病逝于龙驹寨(今丹凤县),为开创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接着,由吴焕先继任省委书记,领导全军又继续战斗。
随着红二十五军两次反“围剿”的胜利,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迅速地巩固和发展起来了。仅仅五个月,就先后建立了党的鄂陕、豫陕两个特委,五个县的工委,以及数十个乡的苏维埃政权和两个县级苏维埃政权,鄂陕六个游击师,豫陕四个游击大队和华阳地区两个游击队,组成5000多名游击大军。陕南革命青年有400多人积极参军,壮大了红军队伍。从此,革命的红旗重新在鄂豫陕地区根据陕南七十四师政委李隆贵1936年2月16日写给中央的报告中说:“二十五军在陕南创建三小块苏区,山阳一处,湖北郧西一处,商南至洛南一处。”高高飘扬,极大地鼓舞着鄂豫陕人民的革命斗争。此时,敌人也不得不从山阳发出通讯承认:“自徐海东股匪由鄂豫西窜后,该匪狡诈异常、……派其重要分子、加入各县土匪内、大肆活动、因之地方残匪、日益时张、扰乱治安、企图一逞”见1935年7月13日《新秦日报》。。由此可见,红二十五军胜利入陕后,在鄂豫陕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可是,在极其复杂的斗争面前,红二十五军的领导在和陕西省委、陕南特委失掉联系的情况下,却误杀了在陕军搞地下工作的国民三十八军警备三旅旅长、我地下党员张汉民和其他地下革命同志二十余人。这是一个沉痛的教训。
红二十五军入陕后实现了主力
红军与陕北红军的第一次会合自从1932年10月29日重建以来,红二十五军就是中国工农红军中一支战斗力很强的主力红军。经过千里战略转移和在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更加显示了这支主力红军的威力。红二十五军作为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完成了入陕的战略转移,就整个长征来说,第二先遣队也只是完成了一半任务。由于省委和红二十五军一直未能同党中央取得联系,红军所到之处,都在急切地打听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北上的消息。
1935年7月中旬,红二十五军率领一个游击师,从杨家斜出发,出击终南山以北的引驾回、子午镇、秦渡镇,前锋已经到达西安以南20里之韦曲、杜曲,威逼西安。这就大大地震动了西安敌巢,扩大了红军的影响。当红二十五军在长安县子午镇时,意外高兴地看到了鄂豫皖省委交通员石健民同志送来的一份《大公报》。始知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师了,并且已经向青、甘边北上了!消息一经传开,全军极为振奋。7月15日,省委在长安县丰峪口召开了会议,确定红二十五军的行动方针是:立即西征北上,牵制敌人,迎接中央,迎接一、四方面军,并以新的胜利迎接党中央和红军主力到达陕北。同时决定,留下部分红军在郑位三、陈先瑞同志领导下,继续坚持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配合主力红军北上。
红二十五军在子午镇等地,经过一天的休整和补充之后,于7月16日出发,经户县、周至、虢镇、新口子、佛坪、西江口、留坝西,向甘肃挺进。当时,阴险狡猾的蒋介石在发现红二十五军西进的行动之后,连发电令,企图阻击入甘。不仅如此,蒋介石为了分别围歼红军,不让红二十五军与北上抗日的红军主力会合,甚至发出了暂时不顾红军主力,而“先以优势兵力迅速解决”红二十五军的命令。这就历史地决定了红二十五军要牵制和调动大量敌军,以减轻红军主力北上的重任。蒋介石如此重视红二十五军,这也正说明了这支红军革命素质之高,作战能力之强。就这样,红二十五军经过多次地与敌军激战,在53天之内,又完成了从子午镇到陕北的这段长征,在甘肃泾川战役中,为了破坏敌人的后方,牵制和调动敌军,以配合红军主力北上,省委书记、全军敬爱的政委吴焕先又英勇牺牲了。他的牺牲是具有重大意义的。1935年9月7日,红二十五军胜利地进入到陕甘革命根据地保安(志丹)县的豹子川。9月9日,又进到永宁山,和陕北党组织取得了联系。9月18日,红二十五军在永平镇与陕北红二十六军、二十七军首先胜利会师了。这就宣告了蒋介石围、追、堵、截、歼红二十五军的计划彻底破产了!
陕北红军和人民对红二十五军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刘志丹尤其高兴,他大力动员群众热情接待自己的战友和同志。并在永平镇举行了党政军民欢迎大会。刘志丹和徐海东1935年9月7日,省委在豹子川开会,确定由徐海东任军长,程子华任政委。先后在大会上讲了话。徐海东在讲话中,代表红二十五军全体指战员,对陕北党组织、红军和人民的热烈欢迎,表示了衷心感谢。
经过长征,红二十五军不但没有被歼灭被削弱,而且打出了军威,在战斗中不断地发展壮大了。全军由转移时的2980余人扩大到4000余人,这就极大地增强了陕北红军的力量。会师后,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刘志丹任副军团长根据中共陕西省志丹县委员会、志丹县革命委员会写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怀念刘志丹同志》一文中所说,刘志丹除任副军团长外,还兼任参谋长的职务。详见1977年8月4日《解放军报》,程子华任政治委员。红二十五军长征到达陕北之时,正值蒋介石对陕甘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三次“围剿”之日蒋介石对陕甘革命根据地进行的第三次“围剿”,是从1935年7月开始的。。因此,红二十五军在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后,立即投入了保卫全国革命中心的战斗。在延安以南的劳山战役中,一举歼灭了东北军一一○师两个团和师直全部,击毙敌师长何立中、参谋长裴焕采。劳山战斗刚一结束,刘志丹就被王明路线的推行者逮捕了。红十五军团在徐海东、程子华的领导下,又在甘泉以南榆林桥歼灭守敌一○七师四个营,生俘团长高福源。红十五军团以劳山、榆林桥战斗的胜利,有力打退了敌人的“围剿”,迎接了党中央和红军主力的到来。
毛泽东率领的中央工农红军,于1933年10月下旬在甘泉下寺湾一带,同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了。毛主席亲自来到军团部,接见了徐海东、程子华等,并给了亲切的勉励和宝贵的指示。这使全军振奋,人人欢欣鼓舞。接着,红十五军团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和中央红军并肩战斗,进行了著名的直罗镇战役。战前,当红一、三军团和红十五军团集结待命的时刻,红十五军团的指战员们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兴奋地大声高呼:“在战斗中向中央红军学习!”“以战斗胜利欢迎毛主席!”战斗的命令一经下达,红军个个像猛虎一样冲杀。中央红军从北向南,红十五军团从南向北,一举占领了直罗镇周围的山岭,把敌人迅速地夹击在一条小川里。在毛主席和周副主席的指挥下,经过不到两个小时的激战,歼敌一○九师全部和一○六师一个团,活捉了师长牛元峰。就这样,红军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红二十五军入陕转战的重大历史意义
红二十五军入陕转战的全部战斗历程和政治影响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根据中央2月12日的指示信与6月13日、7月29日的军事训令和周恩来对鄂豫皖根据地革命形势作出的科学分析和重要指示以及省委和红二十五军全体指战员的卓越实践,雄辩地为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反对消极、被动、单纯防御的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和在主动灵活地打运动战两个方面,树立了一个光辉的范例。党中央和周恩来对鄂豫皖省委所作的战略指导思想,正是和毛泽东历次反“围剿”伟大战略思想相一致的。所以,红二十五军入陕的胜利,就是反“围剿”的胜利,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反对王明错误路线的一个重大胜利。这在我党我军两条路线斗争史上都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
红二十五军在鄂豫陕省委的正确领导下,为了实现党的北上抗日这个全局性的政治目标,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高度的无产阶级觉悟和英勇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克服重重艰难险阻,主动寻敌作战,牵制了敌人的大量兵力,破坏了敌人的后方,不仅有力地配合了主力红军的北上,而且为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两传了胜利捷报。红二十五军出色地完成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历史重任,不愧为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的开路先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红二十五军的革命先烈和指战员们永远受到中国人民、特别是鄂豫陕人民的尊敬和怀念。
红二十五军胜利入陕,更加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陕南陕北革命斗争的蓬勃开展。红二十五军不仅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大大鼓舞了鄂豫陕人民,特别是陕南人民的革命斗争。而且,更有意义的是出师终南山以北,大大震惊了西安敌巢,有力地扩大了共产党和红军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红二十五军西征北上后,又和陕北红军胜利地进行了劳山。榆林桥战役,极大地鼓舞了陕北人民的革命斗志。留在陕南的红二十五军第七十四师,在陕南特委书记郑位三和师长陈先瑞的领导下,艰苦奋战,粉碎了敌人四次大的进攻,至1936年底,先后歼敌2000多名,七十四师从300多人发展壮大到2000多人,坚守住了这块革命根据地。
不仅如此,当党中央、毛主席率领红军刚出陕西,七十四师就在东边大闹华山,先后牵制了敌人十个多团的兵力,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胜利北上。当时曾受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高度赞扬:你们搞得很好,红军一出陕西,你们就闹华山,配合得很好,配合得不坏。这种遥相呼应、南北作战、东西配合、步调一致的军事行动,表现了我军团结战斗、共同对敌、夺取革命胜利的光荣传统。
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前进,革命的潮流是阻挡不住的。西安事变后,随着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1937年1月,由红二十五军和陕北红军合编的红十五军团南下时,在陕南的商县又和七十四师会师了。战友重逢,倍感亲切。8月,七十四师离开陕南,又乘胜前进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入陕的整个历史,就到此胜利结束了。
写于1980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