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节 绘画、雕塑、戏剧、人文

  敦煌壁画和飞天

  敦煌石窟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位于甘肃省敦煌县城东南鸣沙山与三危山之间的河谷中,南北大约长1600米,现共有石窟552个,是世界现存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存有从北凉至元朝制作的壁画共12万多平方米,造像2450多尊。

  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规模巨大,技艺精湛。早期,即从十六国到北朝时的敦煌壁画,内容大部分为描绘释迦牟尼生前的经历、佛生前的行善事迹和与佛有关的变化事迹和许多说法图等,比较鲜为人知的有“萨埵那太子以身伺虎”、“九色鹿拯救溺人”、“须摩提女请佛”等故事画。还有许多佛像画,大多以说法图为主,以供善男信女们礼拜供养。早期敦煌壁画还描绘了传统神话的有关许多题材,比如伏羲、女娲、雷公、白虎等,这些中国的传说故事与阿修罗等印度传来的神话交织在一起,表现了中国佛、道、儒三家思想的融合。在这些壁画中还有许多表现诸如狩猎、造屋、修庙、赶车、交战、出殡、舞蹈、奏乐等现实场面,对于今天了解当时的社会民俗状况都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这一时期壁画尤其注重对人物动态,身体姿态的描绘,并善于用夸张的手法加以体现。

  早期敦煌壁画中的人物多着西域服装,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印度和西域对中国的影响。北魏孝文帝改制之后,中原的风格逐渐开始融入到敦煌壁画当中,与印度、西域两类风格一起在壁画中表现出来,形成了独特的壁画风貌。唐代是敦煌壁画发展的兴盛阶段,以经变画为主,画中人物众多,色彩绚丽,画幅也比较庞大。经变画中大量的歌舞场面是壁画的一个主要部分,画中描绘了不同肤色和发饰的乐手及舞女,鼓乐并奏,舞姿飘逸,表现出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反映出大唐帝国的辉煌业绩。五代时的壁画大多继承了唐代的风尚,除了有关佛教的绘画之外,还出现了很多世俗画,规模都很宏大。宋代的敦煌壁画没有太多的创新,元代的壁画多受到密教的影响,神像都变得神秘、可畏。晚期的敦煌壁画几乎没有什么发展,逐渐走向没落。

  飞天是敦煌壁画中出现最多的形象之一,也是敦煌壁画中最著名的形象,甚至可以说是敦煌艺术最显著的标志。在500多个石窟中几乎每个窟中都绘有飞天的形象,出现了4500多个造型。

  飞天的名称来自佛教,把化生到净土天界的神庆人物称为“天”,如“大梵天”、“功德天”、“三十三天”等。佛教中把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天,道教中把羽化升天的人物称为“仙”,把能在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仙”。飞天原本只画在佛教石窟壁画中,飞仙多画在墓室壁画中,后来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曾把壁画中的飞天也称为飞仙。佛教在中国逐渐深入发展,飞天和飞仙虽然在艺术形象上有所融合,但是在名称上,人们只把佛教石窟壁画中的天神叫做飞天。

  据佛经中讲,飞天也称为“香神”,是西方极乐世界中专门撒播香气的神。飞天的形象随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成功地沟通了宗教与世俗、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共同认可。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有的怀抱琵琶,轻拨弦丝;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有的彩带绕身,漫天遨游;有的脚踏白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振臂,腾空向上。飞天的形象生动活泼,自由奔放,千姿百态,经历千余年岁月,向人们展示了不同的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具有高度的历史意义和审美价值,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汗青是什么意思

  公元1276年,元军攻打南宋,兵临临安。朝廷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与元军谈判,文天祥被扣留。后文天祥逃脱,继续抗元,最后在海丰附近的五坡岭兵败被俘。文天祥被押上见张弘范。张弘范以客礼接待他,让他写信给张世杰,劝张世杰投降。写信用的纸和笔,都摆在文天祥的面前。文天祥不写,张弘范坚持让他写,于是文天祥把自己过去的一首《过零丁洋》诗写到纸上。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一词也因为这首诗而妇孺皆知。那么究竟汗青是什么意思呢?

  在古时人们用竹简写书。他们通常是将新竹采来,制成简。但是新竹水多,容易朽烂并遭虫蛀。所以在书写之前,要将竹放在火上烘干使其中的水分蒸发出来,在竹简上形成水滴,似汗;烘干之后的竹子也由青变黄。所以又称竹简为“汗青”,后用为成书之意。《新唐书·刘子玄传》:“头白可期,汗青无日。”在文天祥的诗句中,汗青亦特指史册。

  纪传体

  纪传体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创始于汉代司马迁的《史记》。

  六艺

  所谓“六艺”有两种概念,一种是指《易》、《诗》、《书》、《礼》、《乐》、《春秋》等六种课本。但更多的是指六种为古代儒家所推崇的学识技术,即:礼、乐、射、御、书、数。

  “礼”是奴隶社会的行为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是严格遵守奴隶社会的等级、名分、上下、尊卑和礼节的教育。

  “乐”是音乐、诗歌、舞蹈等,是陶冶情操、节制欲望、缓和奴隶主内部矛盾的精神修养教育。

  “射”指射箭。通过它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力。

  “御”指驾车,是关于实践能力的学问,与今天的“劳技”类学科相近。

  “书”指写字,能培养人对事情的记述能力、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审美能力,与今天的“书法”、“美术”类学科相近。

  “数”指计算,是对人思维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的操演训练。相当于今天的“理科”。“数”艺要求培养人算术、测算等方面的能力,它是今天的几何学、数学的源头。

  洛阳纸贵

  这个成语出自《晋书·左思传》。左思,西晋文学家,字太冲。左思相貌丑陋,身材矮小,说话结巴,不善言谈,但喜爱闲居读书、写作,写文章辞藻华丽。据说左思用一年时间写了《齐都赋》,之后他又打算为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作赋。适逢妹妹左芬入宫,全家迁往京都洛阳。左思去拜访著作郎张载,了解岷山和邛崃山(此二山分别在四川省北部和西部)的情况,为作蜀都赋做准备。接下来左思又收集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至此之后,左思冥思苦想,用了10年时间进行构思,每想出一个好句子,就马上用笔写下来。赋成之后,并未引起当时人的重视。当时一位著名文学家陆机也曾起过写《三都赋》的念头,他听说名不见经传的左思写《三都赋》,就挖苦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竟想超过班固、张衡,太自不量力了!”并给弟弟陆云写信说:“京城里有位狂妄的家伙写《三都赋》,我看他写成的东西只配给我用来盖酒坛子!”左思自己认为所著《三都赋》可与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相比,但又恐自己人微言轻,担心人们瞧不起他的《三都赋》。听说皇甫谧善于著述,有很高的声誉,左思就去拜访,把《三都赋》给他看。皇甫谧大加称赞,并为《三都赋》撰写序言。从此,左思及其《三都赋》风靡一时,备受赞誉。司空张华见到《三都赋》后,赞叹说:“左思真是班固、张衡一流的人才啊。《三都赋》令人读完之后余味无穷,时间越久,越觉得有新意。”甚至以前讥笑左思的陆机听说后,也细细阅读一番,他点头称是,连声说:“写得太好了,真想不到。”他断定若自己再写《三都赋》决不会超过左思,便停笔不写了。于是,权贵人家争相传写,京都洛阳的纸价顿时昂贵起来。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后来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从此之后,人们用“洛阳纸贵”来比喻著作非常有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人人争相阅读、传抄,风行一时。洛阳纸贵又称纸贵洛阳、都中纸贵、长安纸贵、纸贵等。

  杀青

  据《风俗通义》引刘向《别录》说:“杀青者,直治竹作简书之耳。新竹有汁,善朽蠧。凡作简者,皆于火上炙干之。陈楚间谓之汗。汗者去其汁也,吴越曰杀,杀亦治也。”这里杀青意义与汗青相同。另一种说法是古人著书,初稿写在青竹皮上,取其易于改抹,改定后再削去青皮,书于竹白,谓之“杀青”。后泛指书籍写定。陆游《读书》诗有:“《三苍》奇字已杀青,九译旁行方著录。”现在,人们把各种文学作品的完工也称为“杀青”了,从古代的小说、诗稿到现代的电影、剧本,延展到各类项目的结束。

  另指竹、麻造纸。见宋应星《天工开物·杀青》。宋应星借用杀青来表示造纸,在这里不是将竹子的水分去掉,而是把竹子变成纸浆。

  亦指绿茶加工初制的第一道工序。将鲜叶置于锅中或滚筒中,通过高温破坏叶内氧化酶的特性,抑制多酚类物质氧化,以防止叶子变红,使成品茶保持固有绿色;同时蒸发叶内的部分水分,使叶子变软,为揉捻造形创造条件。随着水分的蒸发,鲜叶中具有青草气的低沸点芳香物质挥发消失,从而使茶叶香气得到改善。

  十三经包括哪几部

  十三经即汇集儒家经典之丛书。为《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13部书。经,为书籍之通称,先秦时已有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汉时《乐》经亡佚,其余五部立于学官,定为五经,成为集中体现官方统治思想的经典。此后经之义被理解为人们所当遵循之恒久不易的法则。唐以《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与《诗》、《书》、《易》为九经,至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经,又增益《孝经》、《论语》、《尔雅》,共为十二经。宋代又列《孟子》于经部,始成十三经,凡647500余字。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最高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施于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今天则仍为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不可缺少之宝贵文献。

  什么叫“工笔画”

  工笔画是与“写意画”相对的概念,是中国画的表现手法之一,注重形似,画法工整严谨,用笔细腻准确,被广泛运用于中国的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中。

  工笔画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真”,是作者对客观对象细致的观察和入微的描绘。它所描绘的对象以逼真的形象,以细腻的描写手法取胜。荆浩曾提出:“似者得其形,真者气质俱盛。”“形”在工笔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形似”并不意味着单纯地进行模仿,而是根据客观事物提炼出典型的、不违背客观事实的艺术形象。在把握准物象形体轮廓的基础上,线条要求工整、流畅,能将物象的形态与富有表现力的线条较好地结合起来。工笔画也重视通过形体中的细节抓住物象的本质特征,写出物象的“神”,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达到“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

  洛可可艺术

  洛可可为法语rococo的音译,此词源于法语ro-caille(贝壳工艺)。意思是此风格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其特色。是巴洛克风格与中国装饰趣味结合起来的、运用多个S线组合的一种华丽雕琢、纤巧繁琐的艺术样式。

  洛可可艺术(Rococo art)是法国18世纪的艺术样式,发端於路易十四(1643~1715)时代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1715~1774)时代,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又称“路易十五式”。

  18世纪被看成是“理性的时代”或“启蒙运动”的时代,哲学家从过去假设上帝存在进而推论所有事物的工作,转换为依据实验和观察的理性方法去推论世间的万象,几乎将神学从哲学中剔除,选择倾向世俗的路线,趣味从注重高尚的教化转向寻求轻浮的快感。艺术的风格,在音乐家莫札特、海顿,文学家蒲伯、艾狄生、福尔泰,画家华铎、康斯博罗中,贯穿著一种共同主题,它把理性与优美趣味同轻松、明晰、秩序井然的材料相互配合起来。

  路易十四常在凡尔赛宫开各种舞会,借助繁琐的礼仪与无意义的职务折腾贵族们,再以富丽堂皇的宫廷装饰营造悠闲的环境,有利搞风流韵事,以便消耗贵族们的精力,使他们无暇去策划造反。因此艺术家授命编造一种理想生活的极乐世界情景,其唯一的目的是塑造出一个悠闲的、实际上是懒惰的社会氛围。

  洛可可是相对于路易十四时代那种盛大、庄严的古典主义艺术的,这种变化和法国贵族阶层的衰落,与启蒙运动的自由探索精神(几乎取代宗教信仰),及中产阶级的日渐兴盛有关。

  洛可可在形成过程中还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特别是在庭园设计、室内设计、丝织品、瓷器、漆器等方面(如《中国人物小陶瓷》,麦尔,德国,1768)。由于当时法国艺术取得欧洲的中心地位,所以洛可可艺术的影响也遍及欧洲各国。

  巴洛克风格

  巴洛克是17世纪欧洲艺术的总称,但早在16世纪末便开始了,即便在18世纪,仍可见其踪迹。

  “巴洛克”是一种风格术语,指自17世纪初直至18世纪上半叶流行于欧洲的主要艺术风格。该词来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意思是一种不规则的珍珠,不过,巴洛克作为一种风格,却一直是美术史家们有争论的问题。“巴洛克”一词的原义,含有不整齐、扭曲、怪诞的意思,大约是18世纪古典主义者奉赠给自己不太赞同的前辈艺术的一个称号,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家用这个词来批评那些不按古典规范制作的艺术作品。

  表现华丽多彩且富变化的风格

  巴洛克风格虽然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确立起来的错觉主义再现传统,但却抛弃了单纯、和谐、稳重的古典风范,追求一种繁复夸饰、富丽堂皇、气势宏大、富于动感的艺术境界。巴洛克风格在绘画方面的最大代表是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意大利的卡拉瓦乔、贝尼尼、法国的普桑,以及西班牙的委拉斯盖兹等。这时期的画家倾向在画中使用弧线及对角线,画作中充满动势和戏剧性的光影及色彩,使画里的空间产生无限的错觉,借以把观赏者的眼光带进画里。

  除了画作外,巴洛克艺术也表现在建筑上。在建筑与雕刻方面的主要代表是意大利的贝尔尼尼。充满装饰的建物,大量采用弧线的整体造型,圆屋顶、大扶梯以及十分考究的庭园、广场、喷泉、桂廊和雕刻,都是当时建筑物的特色。

  印象派绘画

  印象派绘画(Impressionism)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制。其代表作品中,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梵高的《向日葵》等更是鼎鼎大名。

  印象派是19世纪后半期诞生于法国的绘画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马奈、卡米耶·毕沙罗、雷诺阿、西斯莱、德加、莫里索、巴齐约以及保罗·塞尚等。他们继承了法国现实主义(Realism)前辈画家库尔贝“让艺术面向当代生活”的传统,使自己的创作进一步摆脱了对历史、神话、宗教等题材的依赖,摆脱了讲述故事的传统绘画程式约束,艺术家们走出画室,深入原野和乡村、街头,把对自然清新生动的感观放到了首位,认真观察沐浴在光线中的自然景色,寻求把握色彩的冷暖变化和相互作用,以看似随意实则准确地抓住对象的迅捷手法,把变幻不居的光色效果记录在画布上,留下瞬间的永恒图像。这种取自于直接外光写生的方式和捕捉到的种种生动印象以及其所呈现的种种风格,不能不说是印象派绘画的创举和对绘画的革命。印象派美术运动的影响遍及各国,获得了辉煌的成就。直到今天,他们的作品仍然是人类最受欢迎的艺术珍宝。

  抽象派绘画

  抽象派绘画(AbstractPainting)是泛指20世纪想脱离“模仿自然”的绘画风格而言,包含多种流派,并非某一个派别的名称:它的形成是经过长期持续演进而来的。但无论其派别如何,其共同的特质都在于尝试打破绘画必须模仿自然的传统观念。1930年至二次大战以后,由抽象观念衍生的各种形式,成为20世纪最流行、最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抽象绘画是以直觉和想象力为创作的出发点,排斥任何具有象征性、文学性、说明性的表现手法,仅将造形和色彩加以综合、组织在画面上。因此抽象绘画呈现出来的纯粹形色,有类似于音乐之处。

  抽象绘画的发展趋势,大致可分为:(一)几何抽象(或称冷的抽象)。这是以塞尚的理论为出发点,经立体主义、构成主义、新造形主义……而发展出来。其特色为带有几何学的倾向。这个画派可以蒙德里安(Mondrian)为代表。(二)抒情抽象(或称热的抽象)。这是以高更的艺术理念为出发点,经野兽派、表现主义发展出来,带有浪漫的倾向。这个画派可以康丁斯基(Kandinsky)为代表。

  浮世绘

  浮世绘,也就是日本的风俗画,版画。它是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年间,也叫德川幕府时代)兴起的一种独特民族特色的艺术奇葩,是典型的花街柳巷艺术。主要描绘人们日常生活、风景、和演剧。浮世绘常被认为专指彩色印刷的木版画(日语称为锦绘),但事实上也有手绘的作品。在亚洲和世界艺术中,它呈现出特异的色调与丰姿,历经300余年,影响深及欧亚各地,19世纪欧洲从古典主义到印象主义诸流派大师也无不受到此种画风的启发,因此,浮世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毕加索

  巴伯罗·毕加索(Pabol Picasso,1881-1973)

  从19世纪末从事艺术活动,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最具有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

  20世纪艺术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20世纪的艺术史大部分都可以按照他的成就来写。

  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后注目于原始艺术,简化形象。1915-1920年,画风一度转入写实。1930年又明显的倾向于超现实主义。晚期制作了大量的雕塑和陶器等,亦有杰出的成就。他的作品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有很大的影响。

  达·芬奇

  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da Vinci,Leonardo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负盛名的美术家、雕塑家、建筑家、工程师、科学家、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和发明家。他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镇,卒于法国。其父为律师兼公证人,母为农妇,他15岁来到佛罗伦萨,学艺于韦罗基奥的作坊,1472年入画家行会,70年代中期个人风格已趋成熟。1482-1499年间一直作于米兰,主要为米兰公爵服务,进行了广泛的艺术和科学活动,《岩间圣母》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最有名的代表作。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

  达·芬奇15岁开始在画家A。del韦罗基奥的作坊学艺。1472年入画家行会。15世纪70年代中期个人绘画风格逐渐成熟。1482~1499年居留法国,除为米兰公爵服务外,还从事其他艺术和科学活动。这期间他的绘画作品不多,但《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则是他的代表作。1500年出游曼图亚和威尼斯等地。1506年回到佛罗伦萨,创作《圣母子与圣安娜》和《蒙娜丽莎》,还着手为市政厅绘制壁画。1507年再去米兰,并服务于法国宫廷。1513年移居罗马,1516年又到法国,最后定居昂布瓦斯。晚年极少作画,潜心科学研究,去世时留下大量笔记手稿,内容从物理、数学到生物解剖,几乎无所不包。他一生完成的绘画作品并不多,但件件都是不朽之作。其作品具有明显的个人风格,并善于将艺术创作和科学探讨结合起来,这在世界美术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学术界一般将其创作活动分为早期和盛期两个阶段。

  梵高

  梵高(1853~1890)Gogh,Vincent van

  荷兰画家。1853年3月30日生于津德尔特,1890年7月29日在法国瓦兹河畔因患精神病自杀身死。早年经商,后热衷于宗教,1880年以后开始学习绘画。曾在巴黎结识E。贝尔纳、P。西涅克和P。高更等画家。早期作品受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画派影响,代表作有《食土豆者》、《塞纳河滨》等。曾两次在咖啡馆和饭馆等劳工阶层展出自己的作品。不久厌倦巴黎生活,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勒,开始追求更有表现力的技巧;同时受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大胆探索自由抒发内心感受的风格,以达到线和色彩的自身表现力和画面的装饰性、寓意性。代表作《向日葵》、《邮递员鲁兰》、《咖啡馆夜市》、《包扎着耳朵的自画像》、《星光灿烂》、《梵高在阿尔勒卧室》、《欧韦的教堂》等,都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以及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当时他的作品虽很难被人接受,却对西方20世纪的艺术有深远的影响。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及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主义等,都从他的主体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自由抒发内心感情、意识和把握形式的相对独立价值、在油画创作中吸收和撷取东方绘画因素等方面,得到启发,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绘画流派。

  《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空气透视”般的笔法。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

  达·芬奇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着力表现人的感情。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画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稳重。

  另外,蒙娜·丽莎的一双手,柔嫩、精确、丰满,展示了她的温柔及身份和阶级地位。显示出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观察自然的敏锐。

  《最后的晚餐》

  达·芬奇毕生创作中最负盛名之作。在众多同类题材的绘画作品里,此画被公认为空前之作,尤其以构思巧妙,布局卓越,细部写实和严格的体面关系而引人入胜。构图时,他将画面展现于饭厅一端的整块墙面,厅堂的透视构图与饭厅建筑结构相联结,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画面中的人物,其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画得精细入微,维妙维肖。这些典型性格的描绘与画题主旨密切配合,与构图的多样统一效果互为补充,使此画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美术宝库中最完美的典范杰作。

  《自由引导人民》

  反映1830年革命的《自由引导人民》是德拉克罗瓦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之一。画家以奔放的热情歌颂了这次工人、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参加的革命运动。高举三色旗的象征自由神的妇女形象在这里突出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特征。她健康、有力、坚决、美丽而朴素,正领导着工人、知识分子的革命队伍奋勇前进。强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戏剧性效果,与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充满着动力的构图形成了一种强烈、紧张、激昂的气氛,使得这幅画具有生动活跃的激动人心的力量。

  本画取材于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事件。1830年7月26日,国王查理十世取消议会,巴黎市民纷纷起义。27至29日为推翻波旁王朝,与保皇党展开了战斗,并占领了王宫,在历史上称为“光荣的三天”。在这次战斗中,一位名叫克拉拉·莱辛的姑娘首先在街垒上举起了象征法兰西共和制的三色旗;少年阿莱尔把这面旗帜插到巴黎圣母院旁的一座桥头时,中弹倒下。画家德拉克洛瓦目击了这一悲壮激烈的景象,又义愤填膺,决心为之画一幅画作为永久的纪念。

  画上展示的巷战场面,是画家在上百幅“七月革命”街垒战的草图的基础上定稿的画面。最引人注意的一位象征自由的女神,她头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红色弗吉里亚帽、左手握枪、右手高举着迎风飘扬的三色旗。她是全画的中心,观众注目的焦点。女神的左侧,一个少年挥动双枪急奔而来,他象征着少年英雄阿莱尔;右侧那个穿黑上衣、戴高筒帽的大学生,就是画家本人,他紧握步枪,眼中闪烁着自由的渴望。

  这幅画气势磅礴,画面结构紧凑,色调丰富炽热,用笔奔放,有着强烈的感染力。1831年5月1日,在巴黎展出时,引起轰动。德国诗人海涅为此画写了赞美诗。在这以后,这幅画还有一些有趣的经历。1831年,这幅画被法国政府收购,在卢森堡宫展出了数月,后因时局变化,还给了画家本人。17年后,1848年法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法国人民要求把此画重新在卢森堡宫展览。同年6月,巴黎工人起义,此画又被政府摘下,理由是具有煽动性。直到1874年才被送入卢浮宫。

  《向日葵》

  梵高最有名的作品无疑是《向日葵》。他曾多次描绘以向日葵为主题的静物,他爱用向日葵来布置他在阿尔的房间。他曾说过:“我想画上半打的《向日葵》来装饰我的画室,让纯净的或调和的铬黄,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种程度的蓝色底子上,从最淡的维罗内塞的蓝色到最高级的蓝色,闪闪发光;我要给这些画配上最精致的涂成橙黄色的画框,就像哥特式教堂里的彩绘玻璃一样。”梵高确实做到了让阿尔八月阳光的色彩在画面上大放光芒,这些色彩炽热的阳光,发自内心虔诚的敬神情感。

  梵高作画时,怀着极狂热的冲动,追逐着猛烈的即兴而作,这幅流芳百世的《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画家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是那样艳丽,华美,同时又是和谐,优雅甚至细腻,那富有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梵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罗丹

  法国著名雕塑家。他生于一个贫穷的基督教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警务信使,母亲是穷苦的平民妇女。罗丹从小喜爱美术,其它功课却很糟糕。在姐姐玛丽的支持下,失望的父亲不得不同意把他送进巴黎美术工艺学校。姐姐玛丽靠自己挣得的工钱来供给他食宿费,因此罗丹从小就深深地敬爱他的姐姐。他14岁随荷拉斯·勒考克(Lecongde Boisbaudran)学画,后又随巴耶学雕塑,并当过加里埃·贝勒斯(Carrier·Belleuse)的助手,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创作装饰雕塑五年。1875年游意大利,深受米开朗基罗作品的启发,从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他的《青铜时代》、《思想者》、《雨果》、《加莱义民》和《巴尔扎克》等作品都有新的创造,曾受到法国学院派的抨击。包含着186件雕塑的《地狱之门》的设计,即因当时官方阻挠而未能按计划实现,只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他善于用丰富多样的绘画性手法塑造出神态生动富有力量的艺术形象。生平作了许多速写,别具风格,并有《艺术论》传世。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的地位。罗丹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

  《大卫》

  《大卫》,云石雕像,像高2.5米,连基座高5.5米,米开朗基罗创作于公元1501-1504年,这尊雕像被认为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不仅如此,《大卫》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它对人体的赞美,表面上看是对古希腊艺术的“复兴”,实质上表示着人们已从黑暗的中世纪桎梏中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米开朗基罗在雕刻过程中注入了巨大的热情,塑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尊雕像,而是思想解放运动在艺术上得到表达的象征。作为一个时代雕塑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大卫》将永远在艺术史中放射着不尽的光辉。

  《掷铁饼者》

  《掷铁饼者》(Discobolos),大理石雕复制品,高约152厘米,罗马国立博物馆、梵蒂冈博物馆、特尔梅博物馆均有收藏,原作为青铜,米隆(Myron)作于约公元前450年。

  公元前449年到公元前334年是希腊雕塑艺术的全盛时期,艺术史上称为“古典时期”,大量优秀的雕塑作品出自这个时期,《掷铁饼者》就是现存流传最广的艺术杰作之一,也是古希腊著名雕塑家米隆的代表作。这个作品是古希腊雕塑艺术的里程碑,显示出希腊雕刻艺术已经完全成熟。雕塑赞美了人体的美和运动所饱含的生命力,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

  《掷铁饼者》取材于希腊的现实生活中的体育竞技活动,刻画的是一名强健的男子在掷铁饼过程中最具有表现力的瞬间。雕塑选择的铁饼摆回到最高点、即将抛出的一刹那,有着强烈的“引而不发”的吸引力。虽然是一件静止的雕塑,但艺术家把握住了从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的关键环节,达到了使观众心理上获得“运动感”的效果,成为后世艺术创作的典范。

  《沉思者》

  法国雕塑家奥古斯迪·罗丹创作于1880——1900年,现收藏于巴黎罗丹美术馆。雕像《沉思者》,塑造了一个强有力的劳动男子。这个巨人弯着腰,屈着膝,右手托着下颌,默视下面发生的悲剧。他那深沉的目光以及拳头触及嘴唇的姿态,表现出一种极度痛苦的心情。他渴望沉入“绝对”的冥想,努力把那强壮的身体抽缩、弯压成一团。他的肌肉非常紧张,不但在全神贯注地思考,而且沉浸在苦恼之中。他注视着下面所上演的悲剧,他同情、爱惜人类,因而不能对那些犯罪的人下最后的判决,所以他怀着极其矛盾的心情,在那深刻的沉思中,体现了伟大诗人但丁内心的苦闷。这种苦闷的内心情感,通过对面部表情和四肢肌肉起伏的艺术处理,生动地表现出来,例如那突出的前额和眉弓,使双目凹陷,隐没在暗影之中,增强了苦闷沉思的表情,有如那紧紧收屈的小腿肌腱和痉挛般弯曲的脚趾,有力地传达了这种痛苦的情感。这种表面沉静而隐藏于内的力量更加令人深思。

  威尼斯画派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主要画派之一。威尼斯共和国在14世纪是欧洲和东方的贸易中心,商业资本集中,国家强盛。艺术受拜占庭及北欧的影响。15世纪吸收了佛罗伦萨画派及曼坦那的经验,通过贝里尼一家、卡巴秋(Carpaccio,约1465~约1526)、安东奈罗·达·美西纳(Antonello da Messina,约1430~1479)等人的努力,政府和教会的利用,尤其是社会团体——互助会(scula)的支持,绘画艺术得到了发展。16世纪威尼斯派成为欧洲油画创作中心。该画派反映人文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其画色彩明丽,形象丰满,构图新颖,但大多借宗教神话题材,描绘统治阶级的豪华生活。代表画家有乔尔乔、提香、丁托列托和和委罗内塞等。直至18世纪仍有提埃坡罗、加纳来多(Canaletto,1697~1768)和瓜第(Guardi,1712~1793)等画家。该派作品对欧洲绘画的影响很大。

  浪漫主义画派

  19世纪初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兴起于法国画坛的一个艺术流派。这一画派摆脱了当时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羁绊,偏重于发挥艺术家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创作题材取自现实生活,中世纪传说和文学名著(如莎士比亚、但丁、歌德、拜伦的作品)等,有一定的进步性。代表作品有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领导人民》。画面色彩热烈,笔触奔放,富有运动感。

  佛罗伦萨画派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在经济和文化中心佛罗伦萨形成的一个重要画派。该派以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为主导,用科学方法探索人体的造型规律,吸取古代希腊、罗马的雕刻手法应用在绘画上,把中世纪的平面装饰风格改变为用集中透视,有明暗效果,表现三度空间的画法。在以宗教神话为主的题材中,把抽象的神像画成世俗化的合乎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理想的人,成功地创造了人物画新风格。除了油画外,当时多创作大幅温壁画,主要为宫廷、教会和资产阶级上层服务,从而改变了欧洲中世纪绘画的面貌。以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画家为代表。15至16世纪30年代最繁荣;16世纪末,由于佛罗伦萨政治上失去独立,经济衰落,以及画家盲目崇拜前辈,逐渐走向风格主义。

  水墨画

  中国画中纯用水墨的画体。相传始于唐,成于宋,盛于元,明、清以来继续有所发展。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取得“水晕墨章”的艺术效果。在中国画史上占重要地位。

  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

  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生于佛罗伦萨。13岁从基兰达约(Ghirlandaio)学画一年,后从多那太罗的学生贝托多(Bertoldo)学习雕塑一年,主要靠自学。他的艺术创作在人文主义思想支配下,并受到萨伏那罗拉(Savonorola)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以现实主义方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面貌。在艺术上具有坚强的毅力和雄伟的气魄。中年之作《大卫》雕像,被认为是象征着为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力量。又在西斯廷教堂800立方米的天花板上,连续工作4年,独立完成了《创世纪》的巨型天顶画。晚年所作美第奇陵墓雕像《晨》、《幕》、《昼》、《夜》,具有冷静而沉郁的悲剧性质,显示出人物心情的激动与意志的矛盾,反映了当时意大利人民失去自由和独立的精神状态。重要作品尚有壁画《最后的审判》、雕塑《摩西》及《奴隶》等。建筑设计有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圆柄和加必多利广场行政建筑群等,并有几本诗集传世。

  提香

  提香(Tiziano Vecellio,1490~1576)

  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威尼斯派画家。是乔凡尼·贝里尼的学生。青年时代在人文主义思想的主导下,继承和发展了威尼斯派的绘画艺术,把油画的色彩、造型和笔触的运用推进到新的阶段。在宗教画《纳税银》和《圣母升天》中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爱神节》、《酒神与阿丽亚德尼公主》等神话题材的作品,洋溢着欢欣的情调和旺盛的生命力。但在1533年查理五世封他为授以贵族称号后,则画了《西班牙拯救了宗教》和《菲力二世把初生的太子唐·斐迪南献给胜利之神》等趋逢权贵的作品。他的肖像画能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中年画风细致,稳健有力,色彩明亮;晚年则笔势豪放,色调单纯而富于变化。在油画技法上对后期欧洲油画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杨柳青年画

  年画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个门类,比较有名的年画有四川绵竹年画、江苏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的木版年画,它们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是中国著名的传统年画之一,它因产地在天津市西南的杨柳青镇而得名,广泛流传于中国的北方。杨柳青木版年画创始于明朝崇祯年间,当时是以门神、灶王、天师为主要内容的单色木版画。杨柳青木版年画的题材广泛,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生活故事、世俗风情、戏曲小说、娃娃仕女、山水花鸟等,还有一些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题材、带有新闻性质的题材等,使得这些年画不仅具有艺术欣赏性,还有历史借鉴价值。在技法上力求达到绘画的效果,刻画精细,着色也鲜艳亮丽。

  杨柳青年画的代表作品有康熙年间的《喜叫哥哥》、乾隆年间的《盗仙草》以及道光年间的《庄稼忙》等。广为流传的年画《连年有余》,画面上的娃娃童颜佛身,手拿莲花,怀抱鲤鱼,寓意鲜明,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成为年画中的经典作品。近人周汝昌曾为杨柳青木版年画作诗一首,评述道:“杨柳青青似画中,家家绣女竟衣红。丹青百幅千般景,都在新年壁上逢。”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章泽
4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5从日记到作文
6西安古镇
7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8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9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

  • 建国以来刘志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收录对刘志丹同志的研究文章,包括《论刘志丹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刘志丹在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刘志丹对西北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的贡献》、《共产党人的楷模》、《刘志丹在黄埔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