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1 基金理财前的准备
一般情况下,基金理财不是一夜暴富。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应更着眼于长期增值,抵御生活风险,保护和改善未来的生活水平,达成多年后养老、子女教育等长期财务目标,所以要保持平常心。
投资基金前,应留出足够的现金资产,作为应急准备,一般至少能应付4~6个月家庭的必要支出,还可以做必要的保险。
10.4.2 基金理财的步骤
首先,根据年龄、收支、家庭负担、性格等,估计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变现需求。
然后,根据风险承受能力和变现需求,挑选适当基金类型,确定各类型基金的投资比例。
10.4.3 在各类型基金中,精选长期业绩稳定良好的基金
一般随着年龄增长,人们风险承受能力逐步降低,需调整激进型理财工具(如:股票基金)和稳健型理财工具(如:债券基金、超短债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比例。
对于55岁以内的工薪族来说,100减自己的年龄,是投资股票基金的参考比例,其余资金可投资货币基金或债券基金。
对于55岁以上、接近或已经退休的年长人士,不妨以货币基金、债券基金为主进行投资,投资股票基金的比例最好不要长期超过20%。
在此基础上,个人可根据收支、家庭负担、性格等具体情况,对自己的基金组合比例做些调整,如:短期支出较多的、家庭负担重的或性格非常谨慎、难以承受压力的,可适当增大债券基金、超短债基金、货币市场基金投资比例,以降低风险,增强变现安全性;反之,盈余资金持有时间长的,或收入高的,或家庭负担轻的,可适当增大股票基金投资比例,以增强长期增值能力。
在各类别内挑选基金时,一是优选品牌基金公司,因为一般来说,这类投资研究团队人员充足,经过长期磨合、经验丰富,比较忠诚稳定,并有严谨的流程保证,有利于创造长期稳定良好的业绩;二是优选品牌基金经理,因为过往基金的长期良好业绩记录,常能体现出稳定优良的投资运作能力;三是选择适当的细分产品,例如:选择股票基金时,可适当搭配指数型股票基金;如果利用定期定额长期投资指数型股票基金,均摊成本的效果也更明显。
10.4.4 避险增收三原则
对于大部分追求长期增值的投资人来说,长期保持投资、基金组合投资、充分投资,既是增收的法宝,也是控制风险最基本、最简便易行的方法。
(1)长期保持投资。
基金投资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长期坚持,能持续分享理财硕果、规避风险。
例如:某先生于2006年8月购买了一只指数型股票基金600万元,在其后的几个月内,因市场波动出现10%左右的浮亏。由于这笔资金是他在较长时间内用不着的,就一直持有。2006年12月,他获得了超过70%的回报,即增值400多万元。可惜的是,不少投资人因缺乏长期持有理念,早早了结,有的甚至“割肉”出局,白白丧失了增值的机会,甚至还造成了损失。特别是那些刚刚熬过几年熊市,当基金刚重返面值,就匆匆退出,而没有享受到随后翻番收益的投资人,可能更需要调整理财方法。
另外,保持投资也十分必要。低买高卖是不少人实战中的心态,但这种“择时”策略对专业人员来说都很不确定,普通人更会受到“贪婪、恐惧”的人性弱点及股市的不确定性影响,难以找到所谓的“低点”或“高点”。实证表明,2006年4月26日~5月15日的9个交易日内,上证指数的涨幅达到2006年上半年总涨幅的1/3,可见保持投资反而简便有效。
再者,为帮助人们长期投资、保持投资,很多销售机构推出了定期定额的投资方式。定期定额是指与银行等销售机构事先签好协议,每月某一时间自动扣款,用一个固定金额投资基金,类似零存整取那样,力争长期较高回报。比如:对于普通家庭,每月投资基金100元,假设平均年回报率稳健居中,为10%,20年后可增值200%以上,拥有大约76万元的资产,能在很大程度上保护和提升未来的生活水平。
定期定额的好处在于:平均成本、均摊风险;积沙聚塔、复利效果显著;克服“贪婪、恐惧”的人性弱点,保持投资;省时省力,不用去网点排队。
(2)基金组合投资。
既然大部分情况下基金理财是持久战,就需要从长计议。牛市时,用很多钱投资股票类资产或股票基金,确实容易很快实现较高回报,但也有较高风险,反而减少了长期增值的本钱和赢利空间。
组合投资能让不同类型基金取长补短,让基金组合更好地满足投资人多样化的财务需求,帮助投资人以时间换空间,稳定地获得长期增值。如:股票基金能创造长期较高收益,债券基金、超短债基金、货币基金能有效分散股市风险,力争高于存款的收益,保持方便的变现和分红。
(3)充分投资。
不少人都在寻找“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方法,其实充分、合理的投资,就可以在控制适当风险的情况下,贡献较高长期收益。
例如:假设有100万元可投资,如果只拿出10%,即使承担较大风险,投资股票类资产,获得10%的收益率,总体收益率也只有1%,获利1万元;相反,如果全部投资,通盘布局,即使将较大比例的资金投资低风险的固定收益类资产,获得5%的收益率,总体收益也可以达到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