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成帝,名刘骜(前51年—前7年)。汉元帝刘奭之子。竟宁元年(前33年)即皇帝位,绥和二年(前7年)三月崩于未央宫,四月葬于延陵。
刘骜是元帝与王皇后之子,博览古今,兼修容仪。在位26年。他是中国封建帝王中最荒淫无道的一位,也是汉朝昏庸之主。历史上对他的定评是"湛于酒色"。他自甘堕落,迷恋酒色,荒淫无道,不理朝政,最后竟死在"温柔乡"中。
汉成帝刘骜是汉元帝刘奭做太子时与王政君生的儿子。"骜"这个名字是他爷爷宣帝给起的,意思是希望他做刘汉王朝的千里马,结果却辜负了祖先的期望。由于成帝昏庸失政,"赵氏乱内,外家擅朝",便留下了王莽篡汉的祸根。
(一)湛于酒色政治无能
皇太子刘骜虽然长得一表人才,但却是个酒色之徙,元帝不喜欢他,几次要把他废掉,而想立"多才艺"的次子刘康。正当王氏家族岌岌可危之际,外戚史丹与太子关系紧密,起而为太子保驾护航。经过史丹一番声泪俱下的诉说。汉元帝心肠软,"优游不断",见史丹泣不成声,竟大为感动,长长叹了一口气,表示不会废黜太子。史丹听后心里有底,连连叩头请罪。汉元帝接着说:"我的病恐怕不会有好转的可能,希望你好好辅佐皇太子,不要辜负我的重托!"皇太子的地位这才稳定下来。
汉元帝的幼弟,中山王刘竟病故,太子刘骜赶来吊唁,但脸上毫无哀戚之容。元帝很生气。史丹立刻免冠谢罪,说是自己让太子故意节制悲伤之情的,以免感染元帝而过度伤心。元帝这才稍稍消解了对太子的怨怒之气。
竟宁元年(前33)五月,元帝去世,六月,20岁的太子刘骜继位。尊称皇太后为太皇太后,皇后王政君为皇太后。在元帝晚年,王政君、成帝和王氏家族经历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政治危机之后,深刻地认识到失去权力的可怕,所以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如何紧紧抓住权力的问题。王政君最信得过的是娘家人,于是王凤乘此时机,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总理朝政,开王氏擅权的先河。但王氏擅权所以得以实现,又与汉成帝和王莽相关。
首先,汉成帝打击宦官势力。汉成帝下诏,用明升暗降的办法任命石显为长信中太仆,这是太后宫中管车马的官,秩中二千石。石显原来为中书令,官秩虽仅千石,但位于决策核心,石显原先的走卒,时任丞相的匡衡和御史大夫的张谭等便联名上疏揭露石显及其党羽过去的罪恶。于是石显被免官逐回家乡,最后死于中途,他的走卒也纷纷被免官。
其次,汉成帝利用外戚和朝臣抑制另一派外戚。成帝继位,王凤首先排挤了能力强、名声大的冯昭仪的弟弟冯野王,又迫使皇后之父许嘉引退。"将军家重身重,不宜以吏职自累。赐黄金二百金,以特进侯就朝位"。
再次,王凤排挤丞相王商。这个王商与王凤的弟弟同名,涿郡蠡吾(今河北博野)人。他的父亲王武是汉宣帝的舅舅,堂兄王接曾任大司马车骑将军。这也是一支活跃于元、成政坛上的外戚家族。当时,惟一能与王凤相抗衡的,就是王商。王商在政坛上稳步高升,不但有外戚家族的背景,而且政治识见和能力,都不在王凤之下。两人在许多问题上议论不同,关系渐渐紧张。王凤与外戚史丹合谋,派人秘密调查王商的隐私,又教唆频阳(今陕西富平)人耿定上疏诬陷王商。汉成帝觉得难以查证,可是王凤坚持要查办,成帝无奈,只得免去王商的丞相职务。王商被免相仅三日,就大口吐血,悲愤而死。其子弟亲戚有在宫中任职的,一律被赶出长安城。至此,王凤专制朝政,已没有了强大的反对派。
第四,王莽崛起。王氏家族飞黄腾达、炙手可热的时候,却有个被遗亡的角落,那就是王凤的二弟王曼,因为早死没有封侯。王曼的第二个儿子叫王莽,字臣君,生于元帝初元四年(前45年)。王莽的相貌其丑无比,大嘴叉,短下巴,金鱼眼,红眼珠,大嗓门,声音嘶哑。王莽的哥哥与父亲一样早早就死了,所以王莽年纪轻轻就成了家庭的顶梁柱。王政君当上皇太后那年,王莽仅有14岁,还是个未成年的孩子。被王氏家族冷落的王莽母子,只好相依为命,过着十分清寒的生活。年轻的王莽与他那些飞扬跋扈的堂兄弟们截然不同:对内孝敬寡居的母亲,照顾兄长的遗孀,耐心教育顽皮的侄子;对外结交一些英俊的朋友,又拜当时著名的学者陈参为师,攻读经书孜孜不倦,待人接物恭敬有礼,尤其是侍奉执掌大权的伯父、叔父们,更是小心翼翼。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王莽从不跟堂兄弟们去寻欢作乐,而是洁身自好,表现得谦恭谨俭、温文尔雅,处处表现出一个年轻儒者的风范,由此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誉,为他日后的政治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阳朔三年(前22年),执掌朝廷大权的伯父王凤病倒了,王莽在床前尽心竭力地侍奉伯父,几个月如一日,衣不解带,最后累得蓬头垢面,疲惫不堪。王凤大受感动了,临死时拜托皇太后王政君和外甥汉成帝,让他们关照一下王莽。随后,王莽有了第一个职务--黄门郎。在24岁的时候,王莽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大司马王商,也感到这个侄子不同凡响,向成帝上书愿将自己的封地分一部分给王莽,其实就是要求皇帝给王莽封侯。另外一些朝廷大臣也都看好这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纷纷向皇帝称赞王莽。王莽立刻名声鹊起,引起了成帝的极大关注。
永始元年(前16年)五月,汉成帝下诏封王莽为新都侯,封地在南阳郡新野的都乡(今河南新野县境内),食邑1500户,提升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他身兼数职,进入了朝廷政权的核心。年仅30岁的王莽,这时已跃居几个叔叔之上,成了很有权力地位的重臣了。
中国古代专制制度是一种以皇权为中心,以官僚群体为统治工具,以小农的自然经济为社会基础的专制统治。皇权在这里幻化为国家意志,它不仅成了保证整个社会能否正常运转的支配力量,而且成了平衡统治阶级内部各派势力的杠杆。所以,皇权的稳定就是社会的稳定,皇权的强弱必将影响到统治阶级内部各派力量的消长。但是皇权的致命弱点是"家天下",它的传承必须按血缘关系在一家一姓的狭小范围内选定,也就是说无论贤愚,他只要具有与皇族直系或最近的血统,就有可能被推上皇帝的宝座。如果臣民遇上志向远大、雄才大略、英明果决的君主,社会就稳定,国家就强大。然而,在中国古代帝王中,这样的明君简直是凤毛麟角,少得可怜。中国历史上更多的是那些养尊处优,纵情淫乐,性格乖戾,昏庸愚蠢,不知国计民生为何物的政治废物。在这些废物的眼中,最可靠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匍匐在自己脚下的宦官,是信得过的奴仆;另一种是外戚,是信得过的亲戚。
汉成帝就是这样的政治废物,自己昏庸无能,又"湛于酒色",便靠母舅来支撑家业,外戚的势力岂能不借机恶性膨胀起来?所以,在西汉晚期的政治舞台上,王氏家族能够粉墨登场,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昏庸无能淫乱后宫
从汉成帝即位时起,就花了大量金钱,建造霄游宫、飞行殿和云雷宫供自己淫乐。他最初宠爱的是许皇后,这引起了王氏集团的担心,一有机会他们就攻击许皇后,再加许皇后色衰,成帝便也移情别恋。
汉成帝冷落了许皇后,开始宠爱班婕妤。班婕妤是《汉书》作者班固的祖姑。她美而不艳,丽而不俗,又博通文史,知书达礼。但是,贵为君王的成帝,也想到宫外世界去寻求刺激。鸿嘉元年(前20年),汉成帝在富平侯张放的陪同下,微行出游,遇到了绝代美女赵飞燕。
由于飞燕的获宠,赵临和兄弟赵钦先后被封为成阳侯与新成侯,赵氏一门大得荣光。然而,在外戚势力逐渐膨胀的西汉中后期,勋戚霍氏、许氏、王氏等先后秉掌朝政,人少族微的赵氏根本无法与之相比。
自从赵合德进宫后,成帝便渐渐把心思移到她身上。成帝称合德的怀抱是"温柔乡",并感叹说:"吾老是乡矣,不能效武皇帝求白云乡也(喻汉武帝好神仙)。"成帝让合德住进了昭阳宫,并满足她的挥霍欲望。
成帝为了取悦新皇后,令工匠在皇宫太液池建造了一艘华丽的御船,叫"合宫舟"。一天,成帝带着飞燕一同泛舟赏景。飞燕穿着南越所贡云英紫裙、碧琼轻绡,一面轻歌《归凤送远》之曲,一面翩翩起舞,成帝令侍郎冯无方吹笙以配飞燕歌舞。舟至中流,狂风骤起,险些将身轻如燕的赵飞燕吹倒,冯无方奉成帝之命救护,扔掉乐器,拽住皇后的两只脚不肯松手,飞燕则继续歌舞。此后,宫中便流传"飞燕能作掌上舞"的佳话。
汉成帝始终没有儿子,在"家天下"的专制时代,皇帝无嗣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让朝堂上下无不忧心。赵氏姐妹专宠十余年,久无子息,也深深地为自己将来的命运担忧,但姐妹二人始终没有生育的征兆。飞燕知道,要想永保皇后的桂冠,必须生下一个儿子,继承帝业。因此她焦灼地盼望着有个孩子。为了增加生育的机会,也为了打发寂寞难挨的时光,她常趁成帝夜宿合德处,秽乱宫廷,招引一些多子的少年侍郎、宫奴与她奸宿,希望怀孕,但并未成功。
赵氏姐妹自己不能生育,也不许别的妃嫔生育。宫中有个叫曹伟能的女官,怀上了成帝的孩子,临到生产的时候,赵合德命中黄门田客拿着皇帝的诏书,毒死了曹姬,取走了婴儿。那婴儿被乳母张弃抚养了11天,即被宫长李南持诏书取走,不知下落。后来,后宫的许美人也怀孕了,成帝暗中派御医去探视,又送给许美人三粒名贵的养身丸药,做保胎之用。许美人生了儿子以后,赵合德知道了,大哭大闹了一场,最后胁迫成帝亲手掐死了自己的儿子。赵氏姐妹的残忍令人发指,而汉成帝的昏蒙也无以复加。当时有讥刺赵飞燕童谣道:"燕燕,尾涎涎,张公子,时相见。木门仓琅根,燕飞来,啄皇孙。皇孙死,燕啄矢。"
汉成帝在位期间,将朝廷政务交给外戚王氏家族,自己不治朝政,整日沉迷在酒色之中。朝中王氏专权,四方百姓起义,朝廷统治日益动摇。对于日益动摇的统治,汉成帝并不放在眼里,心里只想着赏花醉酒,纵情享乐。一些有见识的大臣,对此深深不安。光禄大夫刘向就曾上书直陈道:“臣闻人君莫不欲安,然而常危;莫不欲存,然而常亡。如今外戚王氏一姓,任二千石以上官秩者达二十三人,其中九人封侯,他们秉事用权,骄奢不法,依太后之尊,借甥舅之亲,以为威重。尚书、九卿、州牧、郡守,皆出其门。他们掌管机要,互相勾结,歌功颂德者擢升,直言敢谏者受罚。兄弟盘踞要职,宗族纠结掌权,从上古至今,外戚专权尊贵,自来无此突出。”成帝看罢上书,深有感触,长叹道:“君且勿言,容我深思!”
对于汉成帝的昏庸荒淫,朝臣不断讽劝。有一次,侍中班伯(班婕妤胞弟)曾因病请假,假满病愈,入宫进谒,当时,成帝正与赵飞燕欢饮。班伯拜罢,两眼直盯着屏风上的一幅画,成帝叫他一起饮宴,他都没有听到,仍旧专注观赏画面。成帝以为屏风上有什么,一看,原来是商纣与妲妃夜饮图。这对成帝已司空见惯了,不过成帝也明白了班伯的用意,就故意问道:“此图何为示戒?”班伯这才对成帝说:“此图从反面教戒君上不要沉湎于酒色,古代诗书所言淫乱原因,无非因酒色惹祸。”成帝只好下令撤席。
正直大臣的上疏和劝谏,并没有打动成帝的荒淫享乐之心,他仍然想尽办法,挖空心思,纵情玩乐。成帝经常微服驾车外去,不是为访贤问苦,也不是为了解下情,而是去寻花问柳,花天酒地。
(三)修建陵墓
绥和二年(前7年)三月,酒色侵骨的汉成帝在赵合德的怀抱中暴死,孝元王太后与大司马王莽"治问皇帝起居发病状",赵合德畏罪自杀。汉成帝死后,安葬于延陵(今陕西咸阳市东)。
《汉书·成帝纪》记载:建始二年(前31年)“闰月,以渭城延陵亭为初陵。”文献记载说,延陵建造十年后,曾一度停建,成帝又在渭河南岸的西新址建造昌陵,一直修建了五年,未成而罢,他征发了成千上万的贫苦百姓为其服役,连夜赶作,从很远的东山上取土,土石价格竟如同谷物一般,整个工程的花费相当秦始皇所建的骊山陵。百姓竭尽财力、物力、人力。由于昌陵工程耗费巨大,又遥遥无期,因此,成帝下令,复作延陵。
考古调查及研究表明,延陵位于今咸阳市渭城区周陵镇马家窑村北咸宋公路东侧。陵墓封土呈覆斗形,底部和顶部均为方形,底部边长173米,顶部边长51米,封土高31米。陵顶中央塌陷成坑,深3米。陵墓外有陵园,东西长382米,南北宽400米,四面墙垣中央辟有四门,门外置有双阙。二阙间距12米。阙址台基面宽48米,进深13米,高3米。门阙上有罘罳。陵园南门附近曾出土排列整齐的玉圭,颇似昭帝平陵与上官皇后陵之间东西路两旁埋设的玉圭和玉璧。
延陵附近的陪葬墓有许皇后、赵皇后、班婕妤、薛宣等。在延陵以南、以东的几座墓冢,至今墓主仍难以确认。
刘庆柱、李毓芳先生认为,汉成帝因为“耗资亿万的延陵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便借口窦将军竹园在延陵庙之南,‘恐犯蹈之,故言作陵不便’,决定在长安城自己”。
在汉成帝为自己营建陵墓的过程中,成千上万的人被征伐服徭役,致使很多人饿死,老百姓被逼得无奈,无以为生,被迫举行起义。成帝在位时期,农民起义接连不断,他们杀官吏,烧官府,转战广大地区,沉重打击了汉王朝的统治,但是起义全被镇压下去。
汉成帝的一生,荒淫无度,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服春药而死的帝王。他在位期间,朝中大权掌管在其母亲王氏外戚集团手中,他自己过着花天酒地、无忧无虑的生活,致使西汉王朝很快走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