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四、刘向编撰书目提要

西汉在文化事业上有一个重大成就,就是对古代典籍的整理校订。汉武帝时,曾通令天下,征集图书,不但开辟献书的途径,而且安排抄书的官吏。汉成帝时,又派谒者陈农为使者,征集天下佚失流散的各类书籍。通过历代不断征集,长安宫中书籍越来越多,无所不有。但是,这些书籍杂乱无章,没有分类,缺乏目录索引,缺漏讹误较多。于是,从成帝起,由光禄大夫刘向全面负责编排整理宫中藏书。

(一)刘向其人

刘向原名刘庚生,是汉元、成二帝时期一位引人注目的重要人物。他是《春秋》谷梁学派的大师,与《春秋》公羊派的大师董仲舒并列于儒家论坛。他不仅以鲜明的反对外戚宦官专权的姿态活跃在政坛上,而且,在他的后半生,领导了当时国家的文献古籍整理工作,产生了由国家认定的第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书目提要《别录》,为我国传统的文献学、校雠学、版本学和目录学奠定了基础。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每一部西汉以前的文化典籍,都和刘向整理的工作密不可分。刘向的《别录》后来被其儿子刘歆简编为《七略》。范文澜曾评价说:“西汉有《史记》、《别录》两大著作,在史学史上是辉煌的成就。”

汉成帝河平三年(前26年),诏令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广泛搜求散失在民间的古籍,集中于皇宫藏书之室;同时令光禄大夫刘向总负责,整理皇家藏书。

这项工作是史无前例的。《汉书·艺文志》曾追溯说:“昔仲尼(孔子)没而微言(精微要妙之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与原意违背抵触)。故《春秋》分为五(左氏、公羊、谷梁、邹氏、夹氏),《诗》分为四(毛氏、齐诗、鲁诗、韩诗),《易》有数家之传。战国纵横、真伪纷争,诸子之言纷然淆乱。至秦患之,乃燔(烧)灭文章,以愚黔首(民人)。”

秦始皇帝焚书坑儒,使得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遭受一次重大损失。西汉王朝建立后,改行宽容政策,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使秦朝焚书时散失的图书得到重新聚集与收藏。这时,“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朝仪”,新制度建立的前提就是古文献的初步搜集整理,但侧重于实用性很强的书籍。

汉武帝即位之后,政治上强化中央集权,急需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教育和学术思想体系,于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和“定儒学于一尊”。儒家“好古”,其理论渊源皆来自先秦典籍。面对这时“书缺简脱,礼崩乐坏”的文献混乱状况,汉武帝喟然而叹曰:“朕甚悯焉!”于是又一次利用国家行政的力量,广开献书之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所抄写所收藏的虽说以儒家经书为主,但范围还是比较宽泛的,以至于“外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形成“书积如丘山”的盛况。

但是,国家藏书数量虽多,却由内、外朝分散保管,而且终武帝之世,仅仅配合战争的需要,由杨仆把兵书整理出来,编成一部《兵录》,而没有对全部藏书进行整理和编目。这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文化教育事业的要求。

昭、宣、元、成时期,儒学的影响继续在整个社会扩散。以太学生的数量为例,汉武帝初建太学,“置弟子五十人”;昭帝时“增博士弟子员(太学生)满百人;宣帝末增倍之;元帝好儒,能通一经者皆复(免除徭役,即成为太学生);数年,以用度不足,更为设员千人”。成帝时“增弟子员三千人”。同时,汉元帝还在郡、国设置“五经百石卒史”,在地方上建立官学,使文化教育事业普及到穷乡僻壤和社会下层。

(二)如何编书

这样的背景,就推动汉王朝尽快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皇家图书馆,并在广泛搜求民间藏书、系统甄别整理的基础上,编出一套统一的目录。

这项工作是由当时的著名专家和他们的助手分工合作完成的。全部书籍按学科内容分为六类,其中三类即经传、诸子、诗赋由刘向负责整理,兵书类由步兵校尉任宏负责,数术(占卜)类由太史令尹咸负责,方技(医药养生)类由御医李柱国负责,最后总其成的是刘向。经考证,参加文献整理工作的有刘歆、杜参、班斿、王龚、臣望等。

据王重民先生在《论〈七略〉在我国目录学史上的成就和影响》一文中研究认为,刘向校勘整理典籍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

一是勘整定本。刘向充分利用皇家搜集到的丰富藏书,也利用许多私人藏书,去重复,补缺遗,使最后的定本具有完整可靠的版本基础。如刘向在《管子书录》中说,他从内宫藏书得到《管子》书389篇(古书多以单篇的形式流传);又找到两个私人藏本,其中太中大夫卜圭本27篇,臣富参(失其姓)本41篇;太史官府藏本96篇。在总共564篇的基础上,除掉重复484篇,最后《管子》定著86篇。

选定了篇目之后,还要排定篇次(目录)。先秦古籍多以单篇流传,极易散亡错乱。整理者需要认真条分缕析,对错乱的如《战国策》要“因国别者略以时次之”;对“事类众多,章句相混,上下缪乱”的《说苑》,则“以类相从,一一条别篇目。”最后要像《列子书录》那样写明:“《列子》八卷。天端第一、黄帝第二、周穆王第三、仲尼第四、汤问第五、力命第六、杨朱第七、说符第八。”

古籍整理的中心环节是校定每篇的文句错讹,刘向把这步最细致的工作叫做“校雠”。他说“校雠: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当一种书只有一个版本时,由一人读其上下,改正错误,称为校。当一种书有两种以上的本子时,先选一种最好的作为底本(简称本)。一人持本,另外一人读其他的本子(底本以外的复本都叫书),读完一书再读一书,持本的人把听到的不同之处都一一记在底本上。这样两个人认真严肃,不肯放过一字一句,若怨家相对,所以称为雠。经过校雠,就能把各种版本(全本、残本、单篇、中书、外书等)的好处都集中在新本上。

二是缮写清本。校书的底本是在青竹简上起草的。青竹简虽然粗糙但容易削误,改写文字比较方便,然而却容易生虫败朽,不宜长久保存。一旦校雠定本之后,就需要用加工过的竹简来缮写成清本。竹简加工的方法,刘向《别录》说:“新竹有汗,善朽蠹,凡作简者,皆于火上炙干之。”竹简加工之后,还要用质量较高的丝绳连编起来,使之可长久保存而不脱编乱简。今天人们常用“杀青”一词,泛指书籍定稿,其正来自用竹简书写的年代。刘向在为每种书所写的叙录总是先说“某某事皆定以杀青,书可缮写。”后人注曰:“杀青者,以火炙简令汗,取其青易书,复不蠹,谓之杀青,亦谓汗简。”

在缮写清本前还有一件事必须要做的,是命定书名。先秦古书或无书名,或一书多名,整理典籍者要酌量确定。如刘向关于《战国策》一名说:“所校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

三是编撰叙录。刘向校书,“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这里的“录”,就是为每本已校勘缮写完毕的书编写叙录,介绍其内容,做出基本评价,类似于今天的题解、提要、评述或出版说明。

刘向编写的叙录内容大体上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新定本的篇目目录。第二是记述校订过程,如版本的来源、篇数、文字差缪脱误等情况。第三是介绍作者事迹和著书背景,评判真伪,撮述全书内容,并进行简单评价。

刘向吸取前人校书写序的经验,创造了目录学上评价图书的叙录体,又为后来人所继承。从刘向的《别录》到清朝乾隆年间完成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都显示中国古代在书目提要上所能达到的较高水平,刘向对中国目录学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四是建成系统目录。刘向整理文献的最后一步,也是体现了他对中国学术文化最大功绩的工作,是建成中国图书的系统目录。有了系统目录,堆积如山的成千上万本书籍才各自有了归属,系列分明,全局统纪。

从开始校书时期,刘向已经有了设想,将图书分成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个大类。经过19年的艰苦努力,到他死的时候,六大类所包括的主要图书都整理成清本,每一种书都编撰了叙录,每一个大类之下应分的小类、小类再分出的学术流别都已梳理完毕。但是系统目录《七略》的最后文字形成,又经过了两年时间,由刘向的儿子刘歆在汉哀帝时完成。

南朝梁时人阮孝绪在《七略序》中说:“昔刘向校书辄为一录,论其旨归,辨其讹谬,随竟奏上,皆载在本书。时又别集众录,谓之《别录》,即今之《别录》是也。子歆撮其指要,著为《七略》。”

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向校完一书,即将清本和叙录奏报皇帝,而将所有图书的叙录另外分类汇编,就是《别录》。刘向既有《别录》行世,说明在他未死之前,校书编目工作已基本完成。刘向死后,其子刘歆撮《别录》之要,也就是加以简编,形成《七略》。所以《隋书·经籍志》著录,刘向《别录》二十卷,刘歆《七略》仅七卷,原因就在这里。实际上,系统目录基本上是由刘向多年努力建成的,有人把《七略》体系的出现完全归功于刘歆,是有失公正的。

《七略》共由七个部分组成,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学和目录学专著。七各部分分别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辑略是综述概要,六艺略是儒家经典,相当于四部分类法的经部,其他五略各如其名,相当于四部分类法的子部和集部。《七略》共将33090卷图书奖行了分类编目,它的图书分类方法,在我国古代有着重要的影响。它的出现,不仅为汉代学者进行学术研究提供了方便,而且为后代学者保存了大量书目资料,是此后整理图书的一个典范。今天所见的《汉书·艺文志》,就是《七略》中的主要内容摘编。

(三)《七略》的影响

今天《别录》、《七略》均已在历史上佚失,其分类类目的梗概保存于《汉书·艺文志》中。《七略》的大类叫“略”,小类叫“种”,整个图书分为六略三十八种。另有《辑略》冠首,总论每个大类的图书内容和学术思想流派,概括六略,故称为《辑(集)略》。其他六略,依略、种、家分类分层次著录图书,每书下节录原书叙录有一简单说明。第一《六艺略》,包括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共九种,这是儒经类,地位最突出。第二《诸子略》,包括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共十种;这是诸子百家各流派,被认为是“六经之支与流裔”,因此紧随其后。第三《诗赋略》,包括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赋之属、杂赋、歌诗共五种。赋是汉代文学作品的主要形式,这部分相当于今天的文学类。第四《兵书略》,包括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共四种。兵家著作的实用性很强,为“王官之武备”,在图书分类中也有自己的独立地位,以“明兵之重”。第五《数术略》,包括天文、利谱、五行、著龟、杂占、形法共六种。天文历法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这一类著作属于科学与迷信相混合。由于传统上天文历法与占卜都由史官负责,故归于一类。第六《方技略》,包括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共四种。这一类既为“生生之具”,医药、经方可保护人类生命,又为“知命之术”,神仙许诺使人长生不老。

阮孝绪在《七录序》后附《古今书最》中统计说:以上六略共计著录图书“三十八种,六百三家,一万三千二百十九卷”。刘向在近两千年前,创制出这样一部组织严密、分类合理的系统目录,在图书分类学上具有重大意义。从学术发展和目录学的角度看,它既是西汉王朝政治、经济和文化高度发展的一种反映,也是中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上的一种前所未有的开创,而且对此后中国学术文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从刘向在西汉成帝的诏令下整理图书、编制书目开始,以后历代有作为的帝王在巩固统治之后,无不建立藏书机构,搜集整理图书,组织专家,编纂官修书目,以作为“文治”之功,光耀后世。各朝在清理一代文化典籍时,其分类法也是以《别录》、《七略》为楷模,加以变通而发展起来的。

班固《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其中《艺文志》是直接由《七略》节编而成。以后历代修史皆辟有《艺文志》或《经籍志》,以记藏书之盛。这种史志目录是中国图书目录中的一个重要支派,其渊源当然上溯至刘向《别录》。

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中评价刘向始创、刘歆完成的《七略》时说:“《七略》综合了西周以来主要是战国以来的文化遗产,把不值得保存的书籍都废弃了,例如经学博士的讲义一篇也不录取。它经过选择、校勘、分类、编目、写成定本等程序,并写出学术性的总论和分类,是一篇完整的巨著。它不只是目录学、校勘学的开端,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是一部极可珍贵的古代文化史。”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