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卫未央宫之卫士至少数千人。《汉书·盖宽饶传》谓宽饶为卫司马,对卫卒亲爱照顾至周,“及岁尽交待,上临飨罢卫卒,卫卒数千人皆叩头,自请愿复留其更一年,以报宽饶厚德。”受宽饶照顾之卫卒当是其部下,为未央宫卫士之一部分。
守卫未央宫之卫士,除守卫宫门外,尚有宫围墙外周及内侧巡逻守察。未央宫外墙底部之厚度超过二十米,则顶部之厚度可能有数米乃至十数米,卫士亦当在宫墙之上巡逻守望。未央宫之面积约五平方公里,约占长安城面积七分之一。未央宫围墙之内,有众多宫馆殿阁台观,间杂于池溪花圃树林之间。围墙内殿台馆阁之门户走廊,则又光禄勋(郎中令)之属官守卫之。《汉书·百官公卿表》曰:“郎中令,秦官,掌宫殿掖门户……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禄勋。属官有大夫、郎、谒者,皆秦官。又期门、羽林皆属焉……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皆无员,多至千人……中郎有五官、左、右三将……郎中有车、户、骑三将……期门掌执兵送从,武帝建元三年初置,比郎,无员,多至千人,有仆射……平帝元始元年更名虎贲郎,置中郎将……羽林掌送从,次期门,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名曰建章营骑,后更名羽林骑。又取从军死事之子孙养羽林,官教以五兵,号曰羽林孤儿。羽林有令丞,宣帝令中郎将、骑都尉监羽林。”
光禄勋之部属,其中郎、期门、羽林郎都有守卫宫廷之责。上引《汉书·百官公卿表》谓有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率领中郎,又有郎中车将、郎中户将、郎中骑将领辖郎中,皆“掌守门户,出充车骑”。期门演变为虎贲郎,建章营骑更名为羽林骑,皆置中郎将以领之,亦掌宫殿之守卫。可谓是皇宫之中层守卫。
汉武帝在光禄勋属官中增设期门、羽林军。《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期门掌执兵送从,武帝建元三年初置。……羽林掌送从,次期门,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名曰建章营骑,后更名羽林骑。又取从军死事之子孙养羽林,官教以五兵,号曰羽林孤儿。”期门、羽林军的建立加强了光禄勋的武装力量,从而能够与卫尉、中尉的力量保持平衡。
禁中后宫,则由少府之属官及其他中官宿卫之。“少府……属官有左弋,又黄门、钩盾,宦者七官令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左弋为飞,飞掌弋射,有九丞两尉,太官七丞,昆台五丞,乐府三丞,掖廷八丞,宦者七丞,钩盾五丞两尉。”《汉书》卷19《百官公卿表》。
少府之属官,黄门、钩盾、宦者、飞等皆领宿卫之职。钩盾令、飞令之属官皆有两尉,官职称尉,所掌当是武事,《百官公卿表》指出:“飞掌弋射”。宦者令亦领宿卫,《史记·吕太后本纪》曰:“(群臣诛诸吕,立文帝。东牟侯刘兴居)乃与太仆汝阴侯滕公入宫,前谓少帝曰:‘足下非刘氏,不当立。’乃顾麾左右执戟者掊兵罢去。有数人不肯去兵,宦者令张泽谕告,亦去兵”。群臣政变,诛诸吕,更立文帝。太仆夏侯婴等令少帝之守卫罢兵去,有不肯罢者,及宦者令谕告之,乃罢兵。此“左右执戟者”当辖于宦者令。班固《西都赋》曰:“虎贲赘衣,阉尹阍寺,陛戟百重。”李善注曰:“《尚书》周公曰:‘缀衣虎贲’,《公羊传》曰:赘犹缀也。”张曰:“虎贲武士,赘衣犹缀衣,阉寺皆刑余人,掌宫禁门户;言此等人于阶陛之下使执戟陈列百重也。”虎贲为光禄勋之属官,职掌宿卫。至阉寺则宦官,隶属少府,亦有部分在宫内执戟。又《汉旧仪》曰:“中官、小儿官及门户、四尚、中黄门持兵三百人侍宿。”中黄门领隶于少府。少府之属官及其他中官掌守卫禁中内宫,可谓是皇宫之内层宿卫。
《史记·刺客列传》云:“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按司马迁于荆轲刺秦王时述此法,则此法可上溯至秦统一中国之前。其内容分两部分:一是在殿上接近皇帝之大小臣子皆不得持有武器,二是持兵器之守卫者皆站岗于殿下,非有皇帝之命令诏其上殿不得擅上。《史记·滑稽列传》谓秦始皇时陛盾郎立殿外淋雨不得去,是持兵守卫者在殿外站岗之例。又《三辅黄图》曰:“陛,所由升堂也,天子必有近臣执兵阶陛,以戒不虞。”谓持兵者站在殿下之阶级上。《史记·叔孙通传》曰:“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步骑卒卫宫,设兵张旗志,传言‘趋’,殿下郎中侠陛,陛数百人。”
所谓“廷中陈车步骑卒卫宫”,是在皇宫围墙之内廷中,卫尉部下之车骑步兵列阵守卫。至于“殿下郎中侠陛,陛数百人”,则为光禄勋之部下,立于殿外。是持兵守卫者皆在殿外,非有诏令不得上殿之法为汉代所承袭。至侍殿上者不得持兵,则在汉代严格执行,仅有几人因为功高位尊或权势大而例外。高祖以萧何功第一,“赐带剑履上殿,上朝不趋”。《史记》卷52《萧相国世家》。西汉得此殊遇者,仅萧何一人。至东汉,梁冀于元嘉元年得赐“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谒赞不名。”董卓乱政,“为相国,入朝不趋,剑履上殿。”所谓“入朝不趋”,《史记·叔孙通列传》谓群臣入朝,“传言‘趋’”。《索引》引颜师古曰:“传声教入者皆令趋;趋,疾行致敬也。”准许入宫之口令曰:“趋”,入宫之大臣闻“趋”,即疾行至朝请之大殿,不得慢步东张西望。至于“剑履上殿”,曹操《春词令》曰:“议者以为祠庙上殿,当解履。吾受锡命,带剑不解履上殿。”是大臣上殿之前,皆得脱去鞋履,解下佩剑。萧何等四人或以功高,或为控制政权之权臣,得享特殊待遇,可以穿鞋佩剑上殿。汉代得享此殊遇者仅四人,则大臣百官上殿不得著履佩剑,为两汉之通例。
《后汉书·皇后纪·献帝伏皇后纪》云:献帝都许,“守位而已,宿卫兵侍莫非曹氏党旧姻戚……旧仪三公领兵朝见,令虎贲执刃挟之。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所谓旧仪,当是东汉制度,或者在西汉已有。而虎贲执刃挟持,当是至殿下而止,盖持兵者不得上殿。而且三公与皇帝讨论国家大政,虎贲持兵挟两侧,极为不便,亦易泄露国家机密。
不但皇宫守卫森严,皇帝出宫,亦戒严清道。《汉书·文三王传》谓梁孝王武僭越,“从千乘万骑,出称警,入言跸。”颜师古注曰:“警者,戒肃也,止行人也。言出入者互文耳,出亦有跸。《汉仪注》皇帝辇动,左右侍帷幄者称警,出殿则传跸,止人清道也。”《史记·叔孙通列传》谓“孝惠帝位东朝长乐宫及间往,数跸烦人,乃作复道。”长乐宫太后所居,在长安城之东南角,惠帝居未央宫,在长安城之西南角,长乐宫在未央宫之东面,故往朝太后谓之东朝。据考古测定,长乐宫之西墙与未央宫之东墙相隔950米,其间有街道,故惠帝从未央宫到长乐宫,要行人清道,既烦扰百姓,又不够安全。惠帝乃作复道连接两宫。所谓复道,即是上下两层道路。皇帝走上面道路,百姓走下面道路,可互不干扰。同时皇宫之间还有甬道和阁道两种形式,也是连接的道路,具有保密的作用。
皇帝所至之处,必先经安全检查,名之曰“静室”。“静室,天子出入警跸。旧典行幸所至,必遣静室令,先按行清净殿中,以虞非常。”何清谷:《三辅黄图校释》卷6,中华书局2005年。皇帝所到之处,都先遣人员查察其地之安全措施。
从上可以看出:自皇宫之围墙以内,分三层守卫,由卫尉、光禄勋、少府三卿主其事。《汉旧仪》卷上曰:“皇帝起居仪,司马门内,百官案籍出入,营卫周庐,昼夜谁何。殿外门署属卫尉,殿内郎署属光禄勋,黄门钩盾署属少府。”西汉九卿,实有十四卿,其中三卿分掌皇宫之宿卫,加上执金吾掌京城之警备,则四卿掌皇帝之安全可见保卫之严密。至皇帝出宫,则出入戒严清道,所至之地先经安全检查,可谓郑重其事,亦可看出西汉政府组织之家臣性格甚重。
汉代京城卫戍部队的主体是南军和北军。由于西汉皇宫位于京城南部,卫尉所统领的卫士屯兵于皇宫的宫墙之下,故称之为南军。南军的统帅卫尉位居九卿,“公车司马、卫士、旅贲三令丞,卫士三丞。又诸屯卫侯、司马二十二官皆属焉。长乐、建章、甘泉卫尉皆掌其宫,职略同,不常置”。《通典》卷二五《职官七》载:“公车司马令,秦属卫尉,汉因之,掌殿司马门,夜徼宫中,天下上章、四方贡献及阙下凡所征召公车者,皆总领之。”公车司马令手下有各宫门的屯卫兵,谓之材士,白天警卫,夜间在宫中各处巡视。
西汉时中尉率领武装力量负责守卫皇宫之外京城的安全,由于这支军队驻扎在长安城的北部,因而称其为北军。承担京师防卫的北军,其兵源不同于南军。南军士兵的来源是征兵制,每年从关东郡国选调的材官和骑士充任,一岁一更。而北军士兵是来自于京师地区或三辅地区的正卒。西汉政府的这种做法是有其政治目的的。汉武帝把中尉更名执金吾的同时,又在北军中增置八校尉,以加强北军的兵力。这八校尉是指“中垒校尉掌北军中垒门内,屯骑校尉掌骑士,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门屯兵,越骑校尉掌越骑,长水校尉掌长水宣曲胡骑,又有胡骑校尉,掌池阳胡骑,不常置,射声校尉掌待诏射声士,虎贲校尉掌轻车。凡八校尉,皆武帝初置,有丞、司马。自司隶至虎贲校尉秩皆二千石”。
八校尉互不统属,名义上虽然仍属北军,但并不由执金吾统领,而是听命于皇帝,皇帝又派监军御史直接指挥。八校尉同原来的北军不同的是,这些士兵都是从地方招募来的,属长期服役的兵种,是募兵制下的产物。而其他北军士兵是一年轮换一次。除此之外,北军八校尉中还有少数民族士兵。如越骑、长水、胡骑校尉所统领的军队就是外族兵。北军平时主要在京城内巡逻,是稳定京师秩序的重要力量。《玉海·兵制》记载:“汉宫城内为南军,宫卫屯兵属焉,卫尉主之。宫城门外为北军,京辅兵属焉,中尉主之。”可见,在汉武帝设置三辅都尉之前,北军的保卫范围很广,不仅包括京城地区,京畿的守卫也要由北军负责。汉武帝时期,中尉改称执金吾,属官有中垒、寺互、武库、都船四令、三辅都尉(京辅都尉、左辅都尉与右辅都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