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豹曾经是刘邦东征彭城时的盟友,此时据地自守。魏豹君臣认定,汉军主力在荥阳战场,韩信所率军队数量有限,而且有黄河天险可以利用,只要准确判断汉军选定的渡河地点,就可以遏制汉军渡河。魏军的注意力被吸引到黄河西岸的临晋关。这似乎有足够的理由:其一,在附近的黄河诸渡口中,临晋关最方便大部队结集和展开;其二,半年之前,汉军就是在临晋关渡河进入魏境的,有熟悉地形之便;其三,也是最重要的理由——韩信在临晋关结集了大量兵力,由灌婴所率领的骑兵,是汉军战斗力最强的军队,他们在临晋关日夜操练载马渡河,临战气氛相当浓烈,而在其他渡口,并无汉军结集的迹象。于是,魏军把数万主力军队配置在与临晋关隔河相望的蒲坂城(今山西永济县西),严密防守。正当魏豹君臣自以为得计之时,一个炸雷般的消息使得他们惊慌失措:汉军出人意料地出现在远离临晋关二百多里路的夏阳(今陕西韩城县),并且轻而易举地渡过了防御力量薄弱的黄河天险,正向着魏都安邑城杀来!
临晋设疑,夏阳潜渡,出敌不意,先声夺人!韩信再一次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原来,汉军在临晋关的公开结集、征用船只,都是韩信为了迷惑敌人而作出的军事佯动,目的在于将魏军主力吸引到蒲坂城一带,为汉军在夏阳的潜渡制造战机。就一般常识而言,骑兵的机动作战能力大于步兵,尤其适应于作奇兵突袭。但是,兵无常势,唯有出乎敌人的意料,才能出奇制胜。韩信在此役中,偏偏不按照军事常识调兵遣将。他让灌婴率领骑兵,在临晋关大张声势摆出抢渡黄河的态势,以牵制魏军主力;暗中却命令曹参带步兵北上,直奔夏阳。没有船只,汉军如何在夏阳渡过汹涌的黄河?韩信早已胸有成竹,他命令秘密收集腹大口小的罂缶等大型容器,将它们空腹密封起来,又收集木梁、木箱等,将它们捆缚在一起,以增强浮力。乘魏军不备,汉军借助于这些简单的漂浮物,泅渡黄河天险,一举夺得战争的主动权。韩信乘机扩大战果,步兵、骑兵协同作战,一路势如破竹,魏豹弃城逃亡,终被韩信所擒。
韩信指挥的伐魏之役,速战速决,大获全胜,使得汉军自从彭城惨败以来消极沉闷的士气为之一振!
韩信作为一位高明的军事家,他没有满足于一次战役的胜利。他要继续扩大战果,并且要把自己所指挥的侧翼战场的胜利,尽可能地与刘邦指挥的正面战场相互配合。在平定河东之后,韩信派出使者主动向汉王刘邦请战:“愿益兵三万人,臣请以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汉书·韩信传》)韩信这是把征服项羽后方的艰巨任务,一力承担下来。刘邦当然高兴,庆幸自己有了这样一位了不起的统帅。刘邦增兵三万人,派遣张耳协助韩信,进击赵、代之地。
声威所及,作为魏国紧邻的代国,对韩信敬畏交加。代国的相国夏说,在天险之地阏与(今山西和顺)布阵,与韩信拼死一战,很快也被韩信击溃。夏说本人被韩信俘虏。随后,韩信部下的精兵,被刘邦不断抽调到正面战场,“(韩)信之下魏、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拒楚。”(《汉书·韩信传》)侧翼战场与正面战场的良性互动,是如此和谐、有效。
在平魏、破代之后,韩信携连战连胜之威,率三万部众,继续东进,兵临赵境。赵王赵歇与赵相陈余,亲统二十万大军,在军事要塞井陉口(在今河北省井陉西北)屯兵据守,准备迎击汉军。一场兵力相差悬殊的恶战即将暴发。
赵将李左车深通兵法,他对陈余建议说:“韩信连战连胜,兵锋不可挡。他进攻井陉,道路险狭,车辆无法并行,他的军粮势必放在后尾。请给我三万奇兵,从小路截击他的粮草辎重。您据守井陉关口,不与他交战。我的奇兵截断他的退路,使他进退无路,不出十日,就可擒斩韩信。”陈余虽然号称博学,在实战指挥上,却很迂腐,不愿采用李左车的诈谋奇计。
韩信侦探清楚,陈余确实不采纳李左车的建议,喜出望外,这才敢沿山间险路进兵。在距离井陉口三十里处,扎下大营。夜半时分,韩信传令进兵。首先,挑选两千名轻骑兵,每人手持一面汉军所用的红旗,从小路迂回到抱犊山北面,潜伏下来,监视赵军营垒动静。韩信对骑兵将领说:“我出兵交战,先假作败退,赵军必定会倾巢而出,尾随我军,你们乘敌营空虚之机,迅速冲入赵营,拔去赵军旗帜,立我红旗。”随即又传令全军:“暂且吃点便餐,今日破赵之后,全军大会餐!”汉军众将,都知敌我力量对比悬殊,赵军又占据了有利地形,怎么也不相信在一顿朝饭之间就能打败赵军,只好敷衍地回答:“遵命!”心中却充满了疑虑不安。韩信分析敌情:“赵军已抢占便利地势,扎下营垒,陈余意在歼我全军,只要不见到我的大将旗鼓,他就不会进攻我军的先头部队,他担心那样一来,我军在到达险阻地段时会撤退,围歼的意图就会落空。”因此,韩信决定利用陈余的贪功心态,派出一万人的主力部队做先锋,直奔井陉关前的谷地,在绵蔓河的东岸,迅速布置阵营,构筑壁垒。
韩信果然料敌如神!早已准备决战的赵军,为了达到围歼汉军的预定目标,竟对这支万人大军的行动,置之不理,任由他们在眼皮低下,从容布阵。并且,赵军将士看到汉军竟背依河岸布阵设营,都哄堂大笑:这不是自绝退路吗?汉军怎么连起码的军事常识都不具备?盲目轻敌情绪油然而生。
拂晓,韩信高扬大将旗帜,亲率后续部队,直逼井陉口赵军营垒,陈余立即开营迎战,关前的谷地,顿时变作血肉横飞的战场。激战良久,韩信假作战败,一路“溃逃”到先锋军队抢筑的营垒中,为了使赵军确信汉兵败退并非诱敌之计,韩信把指挥全军作战的大将旗鼓,也抛在撤兵的途中。赵军果然中计,全军冲出营垒,杀向河边的汉军阵地。赵军的大本营,竟空无一人。此时,韩信事先派出的两千骑兵,迅速出击,神不知鬼不觉地进入赵军大营,改立汉军旗帜,关闭营垒,严阵以待。汉军营垒三面被围,背后就是滔滔激流,已无后退之路。全营将士深知,营垒一旦被攻破,只能任人宰割。只有坚守待变,才有生路。为了自保生存,汉军莫不以一当十,奋勇杀敌。临时构筑的营垒,因此而成了赵军无法攻破的铜墙铁壁。赵军久攻不下,不得不撤回休整。接近营垒时,突然发现营垒上一片汉军旗帜,不由得心惊胆战,全军顿时大乱,四散逃亡。两处营垒中的汉军,纵兵夹击,大破赵军。陈余被杀,赵王被擒。
汉军将领齐集帐下,向韩信求教:“兵法上说,用兵布阵应该是‘右部和后方以山陵为依托,左边与前方以水面为屏障’,此次将军却命令我们背水列阵,与兵法的规定恰好相反,最后我们却大获全胜。请问这是什么战术?”韩信回答:“此次布阵的原则,在兵法上本来早有记载,只是各位没有认真注意罢了。兵法上不是有‘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的话吗?况且,我所率的部下都是最近才调集到一起的,我与各部将士并不熟悉,军队素质接近于乌合之众。这种状况决定了必须把他们置于没有退路的绝地,才能使人人为自身生存而殊死战斗;假若让这样一支军队在有退路的地方安营扎寨,一旦敌人进攻,就会自行逃走,我怎能指望他们听从号令奋勇杀敌呢?”众将无不佩服。
韩信“背水为阵”取得井陉大捷,不仅是古代战争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范例,更重要的是,对于应如何灵活运用兵法原理,创造性地发展兵家理论,做了有益的探索。
韩信在战前曾发布命令,不得伤害李左车,有能活捉者赏千金。战事刚一结束,即有人将被俘的李左车紧紧捆缚,押送韩信大营。韩信亲手为李左车解开绳索,请他在尊位就座,自己以敬师之礼相待。韩信向他求教今后攻燕、伐齐的方略,李左车以“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为由,婉言推辞。韩信开诚布公地说:“如果陈余能够采纳先生的计策,我和部属们恐怕已沦为俘虏了。今天我是真心求教,请先生赐教。”韩信推心置腹,言语声色不带任何战胜者的优越感。李左车深为折服,即侃侃而谈。
李左车指出,韩信连战连捷,特别是井陉一战,已经是名闻海内,威震天下,声威足以破敌,这是韩信的优势所在。但是,汉军屡经恶战,已是极度疲惫,实际上已很难再打大仗。这是韩信的短处。如果率领这支疲惫之师,去进攻燕军据守的高城深池,恐怕会力不从心,无法迅速破城。那么,汉军的弱点就会暴露出来。如果对较弱的燕国都无能为力,势力更强大的齐国就会无所顾忌地与汉军为敌,汉军就会陷入被动。善于用兵的人,不应该用自己短处和敌人的长处相较量,而应该发挥自己的长处去进攻敌人的短处。
韩信全神贯注地聆听李左车的分析,不断点头称善。他继续虚心求教:“那么,怎样做才能扬长避短呢?”李左车答:“现在替将军筹划,最好是休整军队,镇抚新占领的赵地;同时,摆出军队随时都可北上进攻燕国的军事态势,造成一种现实的威慑力量。然后再派出一位能言善辩的使者,带上将军的一封劝降书信,前去燕国,向燕国君臣宣示汉军的优势和威力,燕王必定不敢不俯首听命。在燕王表示归降之后,再派遣使者到东方的齐国去游说,齐国也必定会走燕国的道路,不战而降。在这种特定环境之下,齐国即便是有多谋善断的人,也没有办法为齐国设计出什么高明的谋略了。如果按照这一方案去做,那么,天下大局就会很快明朗化了。用兵之道,本来就有先虚张声势震慑敌胆,然后再实施实际进攻的战术,我提出的方案就是对这种战术的具体运用。”(《史记·淮阴侯传》)
韩信当即决定完全采纳李左车的建议。韩信把军队配置在通往燕国的道路上,然后派出了使者前往燕国诱降,燕王臧荼反复权衡利弊,只好表示归降。燕国之地,未经一刀一枪之争就落入了汉军控制之下。
《孙子·谋攻篇》有句名言:“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战而胜,是军事指挥艺术的最高境界,多少名将都向往能够臻入此境,但就是孙武本人也没有实际达到这一境界;所以严格说来,它只是兵家的一种理想追求。韩信不战而屈全燕,是第一次把这种理想追求变为客观的现实。这场斗智斗勇的特殊战争,虽然没有刀光剑影,但却创造了古代战争史上的一个范例。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韩信所创造的奇迹,并非出自个人的谋略,而是依据手下败将的建议,否定了自己原有的方略之后而取得的。在战胜敌人之后,对被俘的敌方将领给以宽赦和优待,在历史上倒不乏其人;但是尊降虏为师,虚心求教,因而导致一个英明决策的形成,韩信是几千年战争史上罕见的军事家。
韩信以劣势兵力,连续取得伐魏、破代、胜赵、降燕的大捷,在项羽的侧翼形成了颇具威胁的第二战场,直接改变了楚汉对峙的格局,迫使项羽不得不抽调精锐军队,去对付韩信。韩信几次将来犯楚军击退,使得项羽以部分兵力牵制韩信的军事部署完全落空。在屡胜大敌的同时,韩信还多次派出部下将士增援正面战场。刘邦在与项羽的对峙中,之所以能够屡败屡起,与韩信的策应作战、派兵增援,有着直接的关系。
就在韩信指挥的第二战场捷报频传之时,正面战场上的刘邦在与项羽的对峙中连续失利,不得不几次脱身逃亡。在荥阳之战中,刘邦依仗部将纪信的慷慨代死,又采用了陈平的“女子夜降”妙计,才侥幸从荥阳重围中潜逃。其形势之危急,与一年前兵败彭城极为相似。在项羽合兵包围成皋之前,刘邦与亲信将领夏侯婴共乘一车,悄悄地从北门逃离,身边竟然没有其他将士随行。其狼狈之状可以想见。刘邦与夏侯婴北渡黄河,直抵修武(今河南修武县东),他的目的就是控制韩信的数万大军。当时,韩信亲率大军在修武休整。对于刘邦而言,韩信是他的部将,本来可以光明正大地征调韩信大军增援正面战场;但是,多疑的刘邦却对韩信是否听命产生了疑虑:韩信统帅着数万精兵,自己却只有夏侯婴一人相随,万一韩信突生异心,自己岂不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因此,刘邦决定运用特殊手段,控制这支精兵。刘邦二人乔装改扮,自称是汉王使者,利用黎明前的昏暗,驰入汉营,直接进入韩信的大帐。韩信尚在睡梦之中,刘邦从其睡榻之旁,夺得指挥军队的印信兵符。然后,刘邦悄悄退出,召集将领,改易人事,以刘邦所信任的人取代韩信的亲信。韩信起床之后,才得知汉王亲临,连忙前来拜见。对于刘邦的“夺军”行为,没有表示任何异议。由此可见,韩信是在忠实地履行臣属的职责,而无少许异念。后世史学家论及此事,认定“修武夺军”是刘邦对韩信的第一次“行诈”。项羽未灭,天下未定,韩信正在忠心效力,刘邦却暗中把他当做需要防范的潜在敌人了!这是多么令人心寒的事情!
韩信依然在忠心耿耿地为了汉王而奋战在战场之上。
此后,韩信以突袭手段,击溃了齐王田广、齐相田横的军队,控制了东方大国齐地。随后,韩信在潍水设伏,将项羽部下的第一勇将龙且及其所率的二十万精兵一举击溃,龙且本人也被击杀。潍水之战,使得项羽为数不多的机动作战军队被歼灭,更为关键的是,韩信不可战胜的舆论,已经在楚军中悄然形成。这种心理影响对项羽而言,无疑是一种灾难。
三、垓下之战的总指挥
汉王五年(前202),毁约追击项羽的汉军,在固陵之战中大败,只好坚守待援。刘邦接受张良的建议,派遣使者,分赴韩信、彭越军中,具体划定其封国的范围,重申夹击项羽的旧约。在现实利益的驱动之下,韩、彭两位军事实力派人物,开始实心实意地投入到共同消灭项羽的军事行动之中。项羽的厄运难逃了。但是,在关系到楚汉兴亡的关键时刻,韩信一定要等到刘邦明确的增封许诺之后,才全力投入军队,确实有乘势要挟之嫌。刘邦无法释怀。这对韩信的未来而言,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韩信用兵如神。他不是直接西进寻求与项羽的主力决战,而是率领大军自齐地南下,与先期受命而出、转战于淮北的灌婴骑兵会合,以绝对优势兵力,压向守御力量不足的楚都彭城。楚军精骑在南平阳县(今山东邹城市北)拼死阻击,无奈韩信、灌婴所率军队势不可挡,只好败退。韩信很快攻占了彭城,俘虏了替项羽留守根本重地的项它。韩信随即展开进攻加招降的攻势,楚国腹地的大片领地先后归附。韩信以难以置信的速度,占领了项羽的大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