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节 后事安排

一、钩弋故事

汉武帝晚年在转变统治政策的同时,还在不停地思考着另一个重大问题:后事安排。

卫太子刘据之死使他提前实行了治国方针的转变,也迫使他必须加紧安排自己的接班人。

这不仅是为了身后自己新政策的继续贯彻执行,更是为了汉王朝的稳定和长治久安。

作为一位非凡的政治家,汉武帝在生命最后阶段通过各种手段最终安排好了自己的继承者——少子刘弗陵。

而处死刘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更是其中精心策划的一幕。

中国古代帝王的后宫中,除了有一个既定的皇后外,大都还拥有众多的侧室妻妾。

按照《礼记·昏义》阐述的“昏礼”的意义来说,拥有侧室蓄妻妾是为了“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事宗庙”简言之就是祭祀祖先,“继后世”的意思更简单明了,就是繁衍子孙,使家族得以世代延续。

对于主宰天下的帝王来说,更重要的自然是为了继嗣大统、传之万代。

汉武帝本为一代好女色的天子,其先后拥有的正室皇后和侧室妻妾极多,仅据《史记·外戚世家》记载其就有卫皇后、陈皇后、王夫人、李夫人、李姬、尹婕妤等,褚少孙补《史记》时又加上了邢夫人和赵婕妤。

这个赵婕妤就是本节要叙述的主人公钩弋夫人。

钩弋夫人是汉武帝末年最受宠爱的一位妻妾。

她是河间郡(今河北献县东南)人,其一生都颇具戏剧性。

她进宫之时更是有些特别。

汉武帝晚年外出巡行到达河间郡时,有望气者对他说此地有位奇异的美妙少女,汉武帝一听便动了心,连忙命令使者把这位姑娘找出来,带到他的面前。

这位姑娘姓赵,长得艳丽超群,但她自从生出来时却两手紧握成拳,手指无法张开。

汉武帝觉得奇怪,又很怜爱少女之美,便拿起姑娘的拳头,用自己的手在姑娘的拳头上拨弄起来。

谁知真怪,经汉武帝这一番拨弄,姑娘的两手手指居然都慢慢张开了,而且手中还握有玉钩。

汉武帝大喜,以为这一定是奇瑞,便宠幸了这姑娘,并把她带回了宫中,成为自己的妃子。

因为姑娘原来两手握拳,宫中都称她为拳夫人。

不久,拳夫人因受宠而升为婕妤,住进了钩弋宫,便被称为赵婕妤,又称钩弋夫人,并越发受到汉武帝的宠信。

太始三年(前94),汉武帝已经63岁了,钩弋夫人却又为他生了一个儿子,起名为刘弗陵,号钩弋子。

这刘弗陵也是自生下来就有特别之处,据说钩弋夫人怀孕十四个月才生下他。

对于刘弗陵的降生,汉武帝异常惊喜,对钩弋夫人的宠信更是有加。

他高兴地说:“据说古代大圣人尧也是在娘胎里十四个月才生下来的,现在我这个儿子也是十四个月生的,可见钩弋夫人可比得上尧的母亲了。”

于是他便把钩弋夫人住的那座钩弋宫的大门尊为“尧母门”,钩弋夫人母子地位益发尊显。

其实,江充徒众之所以敢大肆攻击、陷害卫太子刘据,就是因为他们见了这尧母门,便知道里面居住的是今天尧的母亲,那么她的儿子刘弗陵不就是将来的皇帝吗?

所以卫太子刘据肯定继不了皇位,因此就不必害怕他,攻击、陷害他更能讨好钩弋夫人母子,逢迎汉武帝的“圣意”。

征和二年(前91)的巫蛊之祸,迫使七岁就立为太子的卫皇后所生的汉武帝的长子、年已三十八岁的皇太子刘据自杀。

其后,再立太子的问题就一直困扰着汉武帝。

汉武帝一生共有六个儿子,按照年龄大小排序,除了长子卫太子刘据(卫皇后所生)外,还有齐王刘闳(王夫人所生)、燕王刘旦(李姬所生)、昌邑王刘(李夫人所生)、广陵王刘胥(李姬所生)和年幼的刘弗陵,其中刘闳已早死。

燕王刘旦排行老三,按照“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继嗣制度和传统,他最有希望做太子继承皇位了。

刘旦便给汉武帝上书请求离开封地到宫中侍候皇上。

很明显,这其实是要探听汉武帝的心意。

汉武帝本来就知道刘旦品行不端,对是否立他为太子的问题一直处于犹豫之中,这么一来,汉武帝就断然拒绝了刘旦的请求。

那么,照说第四子刘该有希望做太子了,刘的母舅、贰师将军李广利以及李广利的儿女亲家丞相刘屈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便在暗中筹谋此事。

谁知不久,正当李广利出征匈奴时,此事败泄,丞相刘屈遭腰斩,李广利兵败降敌,全族亦遭斩。

后元元年(前88),昌邑王刘也死去了。

排行第五的广陵王刘胥和他的嫡亲哥哥刘旦一样,品行不端,也不被汉武帝看重,那么,只有钩弋夫人的幼子刘弗陵可以立为太子了。

少子刘弗陵自生下来就非同寻常,此后又长得十分健壮,且聪明伶俐,深受汉武帝喜爱,觉得他像自己。

而汉武帝又把和自己是否相像看成立嗣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再加上刘弗陵和尧一样也是怀胎十四个月才生的,他母亲钩弋夫人又与众不同,种种祥瑞都使汉武帝觉得刘弗陵是皇太子的最佳人选。

因此,汉武帝就在暗中选定弗陵继承刘氏大统。

此时刘弗陵还是个年仅几岁的孩子,而他的母亲钩弋夫人则十分年轻漂亮。

就在暗中选定刘弗陵为皇太子之后不久,汉武帝却把钩弋夫人突然处死了。

大臣们都不明白,为何把钩弋夫人处死,而钩弋夫人本人也不明白,更感到万分意外:为何一向对自己宠爱有加的汉武帝突然借一点点小事对自己大发脾气,痛加斥责,并令自己自杀?

钩弋夫人脱去簪饰耳环,一再叩头谢罪,深情地请求汉武帝宽恕。

汉武帝虽然也打心眼里怜爱她,但仍然冷酷无情、异常坚定地说:“快走吧,你活不成了!”

钩弋夫人只好带着一腔的怨恨和满腹的疑云,在云阳宫里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和尊宠的地位。

大臣们和钩弋夫人哪里会懂得,汉武帝之所以这样做,是从稳定西汉皇权的政治大局出发的。

后来,汉武帝在闲处时问起大臣们对自己处死钩弋夫人的看法,大臣们都回答道:“下面都说既然要立钩弋夫人的儿子为皇太子,为什么又除去太子的母亲呢?”汉武帝终于道出了原委:“历史上的朝政紊乱,多是因为皇帝年纪小,由母后专政造成的。

小皇帝的母亲依仗自己的权位骄横恣肆,为所欲为,无人敢干涉,更无人能禁止。

你们难道没听说过吕后专政的事吗?”

大臣们至此才恍然大悟,原来汉武帝是从身后西汉王朝、刘氏大业的安危来深谋远虑的,其目光可谓远大,用心可谓良苦也。

汉武帝作为帝制时代地主阶级的总代表人物,为了本阶级的长远利益,忍痛割爱,毅然处死钩弋夫人,其手段虽然残忍,但也说明他的头脑是冷静的、清醒的。

如果他生前不处死钩弋夫人,那么,在自己死去之后,如果钩弋夫人以天子生母的身份左右朝政,至少辅助少帝刘弗陵的大臣们是无法完成汉武帝交给他们的任务的,更不用说由此而可能引发的朝廷混乱,甚至是宫廷政变。

从汉武帝生前处死钩弋夫人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汉武帝作为一代雄才大略的帝王对局势的非凡洞察力、长远的目光和果断的行事魄力,我们更可以感受到古代帝王至高无上的皇权和残酷无情的刑罚。

而钩弋夫人的出场和退场,又使我们看出多少古代弱女子在权势面前漂泊不定的命运和结局。

对于帝王来说,任何一个臣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二、精心安排的接班人

汉武帝在处死钩弋夫人的同时,他还在精心挑选着日后辅佐少帝的大臣。

要让几岁的刘弗陵担当起承继刘氏大业的重任,必须得有几个靠得住的辅臣。

多年来,汉武帝也一直在专心物色谁是最可靠的、足以担负起辅佐少帝重任的大臣。

前文已经述及田千秋、赵过、桑弘羊三人。

汉武帝十分信任田千秋和赵过,委任他们推行自己的富民政策;虽然汉武帝因改过自悔而拒绝了桑弘羊的轮台屯田建议,但桑弘羊仍不失为一位著名的理财专家,因此,汉武帝仍然十分信任他,委以重任。

这三个人都是文官出身,将来定可以帮助少帝继续推行自己的富民政策,以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

但是,汉武帝更渴求武官出身的大臣,以有足够的能力和权戚来驾驭政局,稳固朝廷,辅助少帝治理国家。

在武官中,汉武帝最亲信的人也有三个:一个是霍光,一个是金日,一个是上官桀。

霍光是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兄弟,他们的父亲霍仲孺为平阳县吏,曾在平阳侯(平阳公主)家供事,与平阳侯的婢女卫少儿(卫皇后的同母异父姐姐)私通,生下了霍去病。

后来,霍仲孺回到家乡,又娶了一个妻子,生下了霍光。

虽然不是一个母亲生的,但身为骠骑将军的霍去病对待霍光十分亲密,汉武帝也特别看重他。

他十几岁时到首都长安即被拜为郎官,霍去病死后,他仍然连续高升,从郎官做到奉车都尉又到光禄大夫。

霍光服侍汉武帝二十余年,始终小心谨慎,从未犯过过失,汉武帝也深知他忠诚可靠,一切事情都高度信任他。

金日原来是匈奴休屠国的王太子。

元狩年间(前122—前117)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时,十四岁的金日被汉军俘获,送至长安,在宫中养马。

汉武帝不顾朝中大臣们的坚决反对,特别宠爱来自匈奴的金日。

金日母亲病死后,汉武帝还特地把他母亲的像画于甘泉宫里,并写上“休屠王阏氏”几个字,以示纪念。

金日也因此死心塌地为汉武帝做事。

数十年来,他也未曾有过什么错误,对汉武帝十分敬畏,由此更得汉武帝的赏识,从马监一升而为侍中,再升而为驸马都尉,直至光禄大夫。

上官桀最初为羽林期门郎,因为力气过人,得到汉武帝的赏识,被升为未央厩令。

他为人十分忠实,很快又升为侍中、太仆。

据说他原来在给汉武帝看马时,汉武帝病了,他就闲了几天。

等到汉武帝病愈后到马房里看马里,马都瘦得不成样子了。

汉武帝十分气愤,对着上官桀骂道:“你认为我再也不能看马了吗?”说着就要治他的罪。

上官桀连忙上前谢罪说:“我听说陛下病了,日日夜夜担心,食不香,寝不安。

我也实在没心思去看马了。”

说着眼泪鼻涕就流下来了。

汉武帝见他如此关心自己,对自己这般忠诚,就越发把他当心腹看待。

以上六人,特别是霍光、金日、上官桀、桑弘羊四人,成为汉武帝物色辅佐少帝的主要人物。

四人之中,霍光尤受器重。

早在处死钩弋夫人之前,汉武帝在暗中选定刘弗陵为继承人后,就打算以霍光为主要辅弼刘弗陵的人物,但却没说出来,而是让人画了一幅周公背成王朝诸侯的图赐给霍光。

大家都知道,周公是周武王之弟,周朝的大圣人。

周武王死后,他的儿子周成王年纪很小,周公便受周武王之命倾心辅佐年幼的周成王,直至周成王长大后独立行政。

汉武帝赐送此画给霍光的意思是说,等到自己驾崩后,让霍光像周公辅佐成王那样去辅佐刘弗陵。

可是,霍光是个老实人,只知道此画画得挺好,而不知道其中暗示的意思。

后元二年(前87)二月,年已七十的汉武帝行游到(今陕西周至),在五柞宫一病不起。

左右大臣们心里都清楚,这个十六岁就即位、在位长达五十四年的皇帝剩下的日子不多了。

当他日益病重、奄奄一息之时,诸大臣,包括霍光、金日、上官桀、桑弘羊等都诚惶诚恐地向他请示后事。

霍光流着泪说:“万一陛下有个三长两短,谁来继承皇位呢?”

汉武帝缓慢而有力地说:“你还不明白那张画的意思吗?立小儿子刘弗陵,你做周公。”

霍光磕着头推辞说:“我比不上金日。”

金日则说:“我是外族人,一则我比不上霍光,二则我做周公,匈奴也会小看汉朝的。”

这天,汉武帝终于公开指明立七岁的小儿子刘弗陵为皇太子。

其后,汉武帝又将霍光、金日、上官桀、桑弘羊四人招至床边,封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为车骑将军,上官桀为左将军,桑弘羊为御史丈夫,让四大臣以霍光为首,齐心协力辅弼少帝刘弗陵。

就在汉武帝封拜四大臣辅弼少帝刘弗陵的第二天,他就病逝于五柞宫。

据《汉武故事》载:“丙寅,上昼卧就觉,颜色不异,而身冷无气。

明日色渐变,闭目,乃发哀告丧。”看来,汉武帝对于自己精心安排的接班人是相当满意、相当放心的。

汉武帝死后第二天,霍光等就把少帝刘弗陵扶上了皇帝宝座,这就是汉昭帝。

他们便以昭帝的名义为汉武帝治丧。

经过一番隆重的礼仪之后,汉武帝被安葬于茂陵。

前文曾经指出,茂陵为西汉帝王陵墓中最豪华的一座,不仅陵墓高大雄伟,而且里面埋藏着无数的奇珍异宝,修建这座陵墓,前后费时就长达半个世纪。

直到今天,它仍然屹立于陕西咸阳塬上。

汉武帝立霍光等四大臣辅佐少帝刘弗陵,就像事先处死钩弋夫人一样,也是经过深思熟虑以后才决定的。

汉武帝对后事的妥善安排,避免了身后发生内乱的可能,并为继续实行其晚年政策铺平了道路。

后继的昭帝统治时期,政局一直比较稳定,社会生产不断发展,自汉武帝以来的兴盛局面仍在继续。

这些历史事实,也证明了汉武帝的临终安排是正确的和有远见的。

汉武帝刘彻谥号为“武”,是他死后大臣及朝廷根据他一生的活动和业绩选定的。

“武”充分地说明、概括了汉武帝一生进取尚武、积极开拓的个性与精神。

汉武帝开创了我国帝国社会的许多先例和规章制度,不愧为我国古史上一代雄才大略的帝王。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8大唐空华记
9红墙档案(二)
10红墙档案(三)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

  • 目击天安门-(二)

    作者:韩泰伦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选择了中国政治变迁的聚焦点--天安门这一独特的视角,完整系统地记述了天安门历经的沧桑巨变,挖掘出中国100多年,特别是建国50年来天安门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的内幕秘闻,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