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从胶东王到皇太子

一、刘彻生母事略

刘彻的生母王美人本名,是槐里(今陕西省兴平东南)人。

她的父亲王仲是一个平民百姓,其母臧儿却是汉初燕王臧荼的嫡亲孙女。

燕王及臧儿父亲因反叛汉朝均被处死,臧儿作为叛臣之女被押送长安。

高祖刘邦当时一念之仁没有对臧家施灭门之刑,于是臧儿流落到关中,不久嫁给王仲,生下一男两女。

男名王信,字长君;长女王娡,次女为儿。

不幸王仲薄命先去世了,臧儿孤儿寡母难以度日,就携带子女改嫁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田氏,又生下二子。

长子为田,次子为田胜。

臧儿颠沛流离大半生,受尽了折磨,所以更加怀念少时的荣华富贵,每天做梦都想回到过去的美好时光。

传说有一天街上来了一个占卜算命的,此人在关中一带很有名气。

他能推算人的一生,十分灵验。

刚好大女儿王娡回家探亲,臧儿就拉着她一起去凑热闹。

没想到占卜先生一见她俩就主动上前搭话,说她的女儿面相富贵,将来一定会母仪天下。

这一下子触动了臧儿的心事,她马上开始盘算,怎样才能进入富贵之门。

当时王娡已经嫁给金家的儿子金王孙,并生下一女,取名金俗,小两口正和和美美地过日子呢!

臧儿认为要想再度和富贵结缘,只有让女儿离开金家,另攀高枝。

想好后就到金家哭着、闹着撕毁婚约,要带走女儿。

金家当然不会理会她的无理取闹,但是却考虑到如果王娡在附近再嫁给别人,抛夫弃女,金家人的脸就给丢尽了。

金家上下合计了一下,反正他们两口子也过不下去了,不如把她扮成秀女,送入宫中,离这儿越远越好。

没想到金家对臧儿毁婚的报复,竟使王因祸得福,得到太子刘启的宠幸。

从此,臧儿一家的生活揭开了新的一页。

西汉初,婚姻还不重门第和等级,婚姻的开放和自由是社会上常见的现象,贞节观念也相对后世淡漠,改嫁、再嫁普遍存在。

当时帝王纳妃的标准以色艺为先。

许多少女学习歌舞就是为了能够入主掖庭,有朝一日登上后妃之位。

王娡虽然已经结婚生女,但年方妙龄,目若秋波,体态婀娜,风姿绰约,丝毫看不出已婚妇女的痕迹。

当时尚为太子的刘启一下子被迷住了,不久王娡被封为美人。

汉初沿袭秦制,皇帝正妻一人称皇后,姬妾称夫人。

众妃分为若干等级,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称号。

王美人只是一个等级不高的嫔妃。

她得宠后,一连为刘启生了三个女儿,即后来的平阳公主、南宫公主和隆虑公主。

当初和姐姐一起进宫的儿经王美人推荐,也得到景帝的宠幸,为他生了四个儿子,以后皆封为王。

王娡生了三个女儿之后,每天祈祷自己生个儿子。

在宫中磨练了几年之后,她深深地明白“母以子贵”的道理。

美色会随年龄的增长而消失,一旦色衰则爱弛,后果将不堪设想。

“士以才智要君,女以媚道求主。”为稳固地位,抓住荣华,唯一的方法就是生个儿子。

当时皇帝为了把皇位传给嫡子,往往到民间采纳“宜子妇人,毋辟尝字,毋论年龄”,当然也不论贵贱,只要能给皇帝生下一个继皇位的龙子,便可被尊为皇后。

王美人不想等自己年高色衰,她要靠儿子来保证自己无后半生之忧。

这时的王娡已不是安于生活的民间少女,而是工于心计的宫廷妇人了。

秦汉人相信天命祥瑞。

王美人为了让自己未来的儿子受到重视,就趁景帝心情好时禀明她做了一个怪梦。

王美人娇滴滴地说她昨夜梦见一轮红日落入怀中。

景帝一听大喜,认为是大吉大利的征兆。

梦日入怀的消息传遍宫内外,给未出世的刘彻蒙上一层神秘的光环。

王美人声称怀孕后,十四月迟迟未生。

古时有圣王唐尧历十四个月孕的传说,因此景帝更喜欢这个还未谋面的儿子。

阴历七月七日,为传统的“七夕节”,传说是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

这一天人间的喜鹊都飞上天河,用脊背搭起一座鹊桥,让这两个有情人相聚一天。

人们在这一天摆上水果,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公元前156年七夕节在汉宫猗兰殿内却非同寻常,这里灯火通明,大家忙忙碌碌,都期待着一个小皇子的出生。

不一会儿,一声尖锐的婴儿啼哭打断了人们的谈话,“王夫人生了一位皇子”,这个消息立刻传遍宫内外。

刘启刚刚即位第一年就得到一位皇子,可谓是双喜临门呀!

景帝喜滋滋地看着结结实实的儿子,心里非常高兴。

他想到民间流行给孩子起一个贱名,可以保证将来富贵和平安,就给刚出生的儿子起名刘彘。

彘就是猪,在汉代,猪又被视为龙的一种,代表自己的儿子是龙的传人。

终于生了儿子的王夫人松了一口气儿,但并不代表她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只有让自己的儿子立为太子,将来继承皇位,她被尊为太后,才可以万无一失。

为了这个目的,王美人得付出多少艰辛的努力呀!

臧儿重返富贵的美梦终于成真了,但是王氏外戚是否能成显贵,还要看王娡在宫中的造化。

二、四岁胶东王

小刘彘聪明可爱,景帝十分喜欢他。

但是宫中嫔妃如云,景帝共有十个儿子。

在王美人产子之前,薄太皇太后的内侄女已被封为皇后。

可惜她运气不佳,一直没个一男半女。

在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祖训支配下,薄皇后的地位自然可想而知了。

王夫人观察宫中众妃,能和自己较量的只有栗姬。

她容貌艳丽,十分受景帝宠幸,况且连生了三个儿子,刘荣为长子,立储的可能性最大。

于是宫中的两个女人为自己的地位展开了争斗。

公元前155年春,日薄西山的薄太皇太后死去,薄皇后失去了祖母的靠山,不久被废,离开了正宫。

后位的空缺,代表着皇储未定。

皇后之争和太子之争交织在一起,在汉宫中悄悄展开。

景帝对两个妃子都十分喜爱,对哪一个都难以割舍。

聪明伶俐的刘彘三岁能诵经如流,无一遗落,表现出超人的智力。

有一次景帝把他抱在膝上问:我儿想要当皇帝吗?

小刘彘用稚嫩的声音回答说:做皇帝由天不由人,我只想做父亲的好儿子,每天能在您膝下玩耍。

景帝听后十分惊讶,小刘彘的大度和悟性使景帝有立他为储的想法。

但是景帝曾与栗妃私约,立她为后,其子为君。

栗妃三子,德被立为河间王,阏被封为临江王,只有长子荣未被册封,显然是为当太子做准备的。

但是刘荣为人忠厚、木讷,和才智过人的刘彘相比,立刻矮了半截。

介于这种情况,景帝犹豫了一年,仍未做出决定。

栗姬偷窥后位已久,薄氏被废后,她更是格外献媚,要求景帝实现诺言,立荣为太子,心想太子的母亲日后自然会封为皇后。

景帝执政时奉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政策,做事循古礼,少变化。

立幼废长,有违祖训。

在这种心理支配下,景帝于前元四年(前153),立刘荣为皇太子,四岁的刘彘为胶东王。

王美人“梦日入怀”生子的祥兆虽然得到景帝的关注,最终立太子时还是败给了栗姬。

但王娡并未死心,打算等待时机再翻身。

宫中众妃都以为栗姬立后是早晚的事,一起奉承她,栗姬非常得意,飘飘然起来。

栗姬本是一个浅薄、没有远见的女人。

她以为后位非她莫属,日益骄横任性,总想三千宠爱于一身。

景帝接近哪个妃子,她就憎恨谁,毫不掩饰,即使对景帝本6人也不给好脸色看。

当然最嫉妒的就是王美人,她绝世的容颜,悦耳的声音,尤其是假惺惺的笑容让栗姬十分恼怒。

栗姬经常当众给王美人难堪,王娡只是忍让。

栗姬听说在女人背后吐唾沫,那个人就会失宠。

于是在元旦庆典众妃聚在一起时,她在许多宠妃后干了这件事,心里感到非常痛快。

不料传到景帝耳朵里,让他对栗姬产生了反感。

当栗妃在宫中横行时,王夫人却反其道广施恩惠,以谦虚随和的态度对待众妃,得到大家的称赞。

正当她俩明争暗斗之际,长公主嫖插了进来,给这场争斗起了催化作用。

长公主是景帝的姐姐,单字嫖,是窦太后和文帝所生的大女儿,被封为馆陶公主。

她嫁给堂邑侯陈午(陈婴之孙)为妻子,生下一个美丽活泼的小女儿,取名阿娇。

长公主是窦太后的掌上明珠,可以自由出入宫中,凭着母亲的后盾,在宫内呼风唤雨。

她为了讨好当皇帝的弟弟,经常利用外出之便为他搜罗美女。

据说,王夫人就是长公主路上顺便选进宫的。

许多宫女为了得到皇帝的宠幸,也经常贿赂长公主,求她给牵线搭桥,见皇上一面。

长公主两头得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这样无形中惹恼了栗姬,她认为长公主帮别人抢走了自己的恩宠。

长公主自小在宫中长大,对权势的衡量、巧取和谋划可谓是耳濡目染。

现在她依仗母亲尽享特权,母亲百年之后怎么办呢?

长公主眼看窦太后年事已高,就开始为自己找后路。

看着美丽的阿娇,她计上心来。

古时婚俗流行姑表亲,汉代称之为“重亲”,就是姑母的女儿嫁给表兄弟。

舅舅家娶姑家女儿是对当初姑姑外嫁的一种补偿,同时使两家亲上加亲,兄弟姐妹的财产可以共同继承。

长公主就抱着小阿娇,兴冲冲地去找栗姬定娃娃亲,这样将来阿娇做了皇后,她就是皇上的丈母娘,谁敢惹呀!

没想到栗姬心中早就对她不满,她还跑来自讨没趣,便立刻回绝了她,说高攀不上,让长公主碰了一鼻子灰。

长公主悻悻地回府后,生了半天气,因为从来没人敢这样对待她。

于是她暗下决心,绝不能让栗姬当上皇后,否则形势对她十分不利。

长公主提亲失败的事被王夫人知道后,她趁势抓住机会接近长公主,夸小阿娇多漂亮,谁要是娶了她,该多幸运呀!

……夸得长公主心花怒放,立即和王夫人结成联盟。

一个想让自己的儿子当皇帝,一个要让自己的女儿为皇后,两个女人为了不同的目的,一起开始对付栗姬。

王娡把结亲的事告诉景帝后,景帝觉得不太合适,因为阿娇比刘彘大几岁。

于是长公主和王夫人商量好第二天再一起劝说景帝。

于是第二天两个人都抱着小孩来找景帝,大家坐在猗兰殿上说说笑笑,十分开心。

长公主把刘彘抱起来说:彘儿,要不要媳妇啊?

小家伙笑嘻嘻的不说话。

长公主指着旁边的宫女说:从她们中间挑一个,好不好?

刘彘摇了摇头。

长公主又说:那就把阿娇给你做媳妇吧!

也许是机缘巧合,也许是事先教好的,小刘彘脱口而出:要是让阿娇给我做媳妇,我就盖一座金子做的宫殿给她住。

这一下子把大家都逗乐了。

汉景帝也觉得他们很有缘分,就应允了这门亲事。

从此后,“金屋藏娇”也就作为一个成语流传下来。

王夫人和长公主联姻后,长公主经常说刘彘不是太子,怕委屈了阿娇,于是加紧了她在宫中活动的步伐。

她派人监视栗姬,经常在景帝面前揭发她,加重了景帝对栗姬的恶感。

长公主对景帝说:栗姬心胸狭窄,手段毒辣,立她为后,只怕“人彘”的祸事又要发生了。

这番话让汉景帝立刻打了个冷战。

高祖刘邦死后,吕后毒害诸妃生的皇子,并把高祖爱姬戚夫人割去四肢,扔入茅厕,称为“人彘”。

惠帝因此精神失常,不理朝政。

汉朝廷遂被吕氏控制,几乎葬送了汉家江山。

景帝有一天身体不适,就到栗姬宫中寻找安慰,对她说:“吾百岁后,善视之。”意思是我死以后,要好好照顾所有的皇子。

栗姬恨不得其他宫妃全部死掉,更别说照顾她们的孩子了,立即回绝了这个要求,并出言不逊,使景帝拂袖而去。

通过这件事,景帝下了废太子重新再立的决心。

长公主见栗姬已经失宠,就不断在景帝耳边说王夫人的好话,夸她贤惠大度,可以母仪天下。

景帝又想到刘彘出生时的祥兆,产生了易嗣和立王美人为后的念头。

三、七岁皇太子景帝

前元七年(前150)正月,王夫人见时机已经成熟,便向栗姬发起了最后的攻击。

她暗中派人唆使大行令上疏景帝:“子以母贵,母以子贵,今太子母号宜为皇后。”

景帝听完大怒,认为是受栗姬指使,立刻论罪处斩了大行令,又不顾朝中条侯周亚夫、魏其侯窦婴等大臣的反对,下诏废太子刘荣为临江王,将栗姬打入冷宫。

不久,栗姬受不了这种打击,抑郁而死。

四月,景帝立王美人为皇后,七岁的胶东王刘彘为皇太子。

在激烈的宫闱斗争中,刘彘坐享其母亲和姑母的胜利成果,夺取了储君位置,成了大汉帝国的继承人。

皇帝是至高至尊、德牟天地的天子,刘彘这个名字显然不雅。

古时“彘”、“彻”同音,所以景帝为刘彘改名为刘彻。

按照《庄子·外物篇》“心彻为知、知彻为德”的说法,景帝显然是希望他能做一个有道明君。

刘彻封为太子后住在东宫,景帝专门任命德才兼备者为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对他培养和教育,让他了解怎样执掌国家。

文帝朝的政论家贾谊曾上疏把太子的教育当做兴国安邦的大事提出来。

他说夏商周三代之所以长久,秦所以速亡,和太子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因为“天下之命,悬于太子;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

文帝深许之,遂选晁错为太子家令,来做景帝的老师。

景帝作为过来人,自然知道对太子施教的重要性。

他对刘彻教育培养的种种安排,都体现了这种苦心。

汉初统治者以黄老治天下,刘彻耳濡目染,自然十分熟悉。

为了扩大太子的知识面,景帝选长于儒学的卫绾为太子太傅。

卫绾是代地大陵人,为人忠厚老成,循规蹈矩,做事无纰漏。

文帝时以功升迁为中郎将,景帝时以才德被拜为河间王刘德的太傅。

刘德在卫绾的指导下,爱读古书,修礼乐,好儒术,行为端正,为人谦逊。

七国之乱时,卫绾因功升为中尉、封建陵侯,做太子太傅五年后升为丞相。

在他的影响下,武帝早期受到儒家思想的教育,被其君子乾乾不息,进取有为,实行仁政、重民、大一统,怀服四夷等主张所吸引。

聪明过人的刘彻也看到汉王朝的内忧外患,黄老思想有许多不可行的地方。

武帝感到儒家思想更符合他打算大有作为的计划。

儒家思想塑造了他的政治观,对他以后五十年创立的丰功伟业有深刻的影响。

景帝为了培养刘彻的实践能力,经常让他参加国事讨论。

景帝后元年,主管全国刑法的廷尉,把一批案卷呈给景帝批阅。

其中有一件少年弑母案让他十分头痛。

这位少年叫防年,生母死后其父续陈氏为妻。

陈氏不贤,杀死防年父亲。

防年为了报父仇,又杀了陈氏。

按照汉朝法律,弑母为大罪为极刑。

景帝认为如此处理有些不妥,就问刘彻应该怎样办。

刘彻仔细研究了案卷后说:“按大逆罪处置防年不好。

人们虽然说继母如母,但陈氏并没有尽到一个做母亲的责任,不能算是母。

她亲手杀死防年父亲,已经断了夫妻之情、母子之义。

防年杀死她当然也不能按弑母罪处。

应以一般罪论之。”

太子一席话,四座皆惊。

他合情合理的分析,让廷尉大臣十分佩服,景帝也十分满意。

少年武帝即显露出超凡的治国才能。

在帮助景帝处理政务的过程中,刘彻又体会到法家倡导的尊君御臣之术的重要性。

他多方面吸收儒、道、法各家的营养,不断增长治国安邦的本领。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8大唐空华记
9红墙档案(二)
10红墙档案(三)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

  • 目击天安门-(二)

    作者:韩泰伦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选择了中国政治变迁的聚焦点--天安门这一独特的视角,完整系统地记述了天安门历经的沧桑巨变,挖掘出中国100多年,特别是建国50年来天安门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的内幕秘闻,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