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名实第十

【原文】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者,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佑,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让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奸,干浮华之虚称,非所以得名也。

【译文】名声与实际的关系,好似形体与身影的关系。一个人如果德才兼备,名声一定美好;一个人如果容貌色泽漂亮,身影一定美丽。现在有些人不注重修身养性,却企求有美好的名声传扬于社会,这好比相貌很丑陋,却要求有漂亮的形象出现在镜子中。上等士人忘掉了名声,中等士人努力树立名声,下等士人竭力窃取名声。忘掉名声的人,体察事物的道理,力求言行符合道德规范,因而享受鬼神的赐福和保佑,他们的言行不是去求取名声;树立名声的人,修养品德,慎重言行,担心自己不能显扬荣誉,他们对名声是不会谦让的;窃取名声的人,貌似忠厚而心怀大奸,追求浮华的虚名,他们是不会得到好名声的。

【原文】人足所履,不过数寸,然而咫尺之途,必颠蹶于崖岸,拱把之梁,每沈溺于川谷者,何哉?为其旁无余地故也。君子之立己,抑亦如之。至诚之言,人未能信,至洁之行,物或致疑,皆由言行声名无余地也。吾每为人所毁,常以此自责。若能开方轨之路,广造舟之航,则仲由之言信,重于登坛之盟,赵熹之降城,贤于折冲之将矣。

【译文】人们的脚能踩到的,不过几寸土地,然而在咫尺宽的路上行走,一定会从山崖上摔下来,从一两抱粗的独木桥上走过,往往会淹没河中。为什么呢?因为人的脚旁没有余地。君子要在社会上立足,也是这个道理,最诚实的话,别人不会相信,最高洁的行为,别人往往产生怀疑,这都是因为这类言论、行动的名声太好,未留有余地。我每当被别人诋毁,常常以此责备自己。如果能开辟平坦的大道,加宽渡河的浮桥,就能像子路那样说话真实可信,胜似诸侯登坛结盟的誓约,像赵熹那样能招降对方盘踞的城池,赛过却敌善战的将军。

【原文】吾见世人,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诺亏,不知后之矛戟,毁前之干橹也。虙子贱云:"诚于此者形于彼。"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熟耳。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伯石让卿,王莽辞政,当于尔时,自以巧密;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为骨寒毛竖也。近有大贵,以孝著声,前后居丧,哀毁逾制,亦足以高于人矣。而尝于苫块之中,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左右童竖,不能掩之,益使外人谓其居处饮食,皆为不信。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

【译文】我见世上有些人,树立了清白的名声之后,就敛聚钱财,信誉传扬出去以后,就不信守诺言,不知道自己后面说的矛戟,损坏了前面说的盾牌。虙子贱说:"在这方面诚信,便为那方面树立了模样。"人们的虚实真伪出于内心,也没有不在形迹中显露出来的,只是人们考察得不深入细致罢了。一通过考察来鉴别,巧伪的人就不如拙诚的人,遭到羞辱也就大了。伯让辞让卿位,王莽辞让大司马,在那个时候,他们自认为做得乖巧周密。后人把他们的言行记载下来,留传到万代,使人们读后毛骨悚然。最近有位大贵人,以孝敬著名,前后几次守丧,悲伤超过了丧礼制度,也足以说明他超越常人了。然而他曾在寝草垫枕土块的时候,用巴豆汁涂在脸上,使脸上长出了疮疤,表示他哭泣得非常厉害。而他身边的童仆,却没有遮掩这一作假的事实,这就更加使外人认为他在居处饮食方面所表露的孝心,都是不可相信的。因为一次虚伪而使百次诚实丢失了,这是不停止地贪求名声的缘故。

【原文】有一士族,读书不过二三百卷,天才钝拙,而家世殷厚,雅自矜持,多以酒犊珍玩,交诸名士,甘其饵者,递共吹嘘。朝廷以为文华,亦尝出境聘。东莱王韩晋明,笃好文学,疑彼制作,多非机杼,遂设宴言,面相讨试。竟日欢谐,辞人满席,属音赋韵,命笔为诗,彼造次即成,了非向韵。众客各自沈吟,遂无觉者。韩退叹曰:"果如所量!"韩又尝问曰:"玉珽杼上终葵首,当作何形?"乃答云:"珽头曲圜,势如葵叶耳。"韩既有学,忍笑为吾说之。

【译文】有一位出身士族的子弟,读的书没有超过两三百卷,天性迟钝笨拙,但家里非常富足,他历来以此自负自夸,常常拿出酒肉珍宝来结交名士,那些甘心接受他的利诱的人,一起反复地为他吹嘘。朝廷也认为他有才华,曾经令他出国聘问。东莱王韩晋明非常爱好文学,怀疑他的诗文作品大多不是出自他的胸臆,于是摆设宴席,约他谈论,拟当面试试他。参加宴饮的人整天欢乐和谐,满座词人骚客,选择音韵,提笔吟诗,而这位士族子弟也一挥而就,但完全不是他过去的诗作的韵味了。宾客们都在沉吟低唱,没有人发觉他的诗作的异常情况。韩晋明退席感叹地说:"果然像我料想的一样!"韩晋明又问他说:"玉珽向上刮削到终葵首以后,应该成为什么形状?"他回答说:"玉珽的头部弯曲成圆形,那样子就像葵叶。"韩晋明颇有学问,忍着笑向我说过这件事。

【原文】治点子弟文章,以为声价,大弊事也。一则不可常继,终露其情;二则学者有凭,益不精励。邺下有一少年,出为襄国令,颇自勉笃。公事经怀,每加抚恤,以求声誉。凡遣兵役,握手送离,或赍梨枣饼饵,人人赠别,云:"上命相烦,情所不忍;道路饥渴,以此见思。"民庶称之,不容于口。及迁为泗州别驾,此费日广,不可常周,一有伪情,触涂难继,功绩遂损败矣。

【译文】帮助子弟修改和润饰文章,以此使他们抬高身价,这是最大的弊端。一是不可能经常这样做,担心最后会露出真情;二是初学者有了依靠,更加不会努力奋发了。邺下有一位年轻人,外任襄国县县令,相当勤勉踏实,办公事尽心尽意,对下属常常体恤,希望以此博取好名声。每当派遣男丁去服兵役,他都亲自握手送别,或者送给服役者梨子、枣子、糕饼等,还对每个人都发表临别赠言:"上级的命令,有劳各位,我内心实在不忍。你们路上饥渴,凭此薄礼可以看到我的思念之情。"百姓很称颂他,赞不绝口。等他升任泗州别驾后,这类费用一天比一天多,不可能常常做得周到,一旦有了虚情假意,就处处难以继续下去,过去建树的功绩也就被损伤了。

【原文】或问曰:"夫神灭形消,遗声余价,亦犹蝉壳蛇皮,兽迒鸟迹耳,何预于死者,而圣人以为名教乎?"对曰:"劝也,劝其立名,则获其实。且劝一伯夷,而千万人立清风矣;劝一季札,而千万人立仁风矣;劝一柳下惠,而千万人立贞风矣;劝一史鱼,而千万人立直风矣。故圣人欲其鱼鳞凤翼,杂沓参差,不绝于世,岂不弘哉?四海悠悠,皆慕名者,盖因其情而致其善耳。抑又论之,祖考之嘉名美誉,亦子孙之冕服墙宇也,自古及今,获其庇荫者亦众矣。夫修善立名者,亦犹筑室树果,生则获其利,死则遗其泽。世之汲汲者,不达此意,若其与魂爽俱升,松柏偕茂者,惑矣哉!

【译文】有人问道:"人的灵魂湮灭,身体消失,留在世上的名声和剩余的身价,就像蟑蜕下的壳,蛇脱掉的皮,鸟兽留下的足迹,与人死了一样,而圣人为什么要把它作为教化的内容呢?"我回答他说:"那是为了劝勉大家,劝勉人们树立好的名声,就可以指望他们有与名声相符的实际行动。况且劝勉人们向伯夷学习,成千上万的人就可以树立起清白的风气了;劝勉人们向季札学习,成千上万的人就可以树立起仁爱的风气了;劝勉人们向柳下惠学习,成千上万的人就可以树立起忠贞的风气了;劝勉人们向史鱼学习,成千上万的人就可以树立起正直的风气了。所以圣人希望世上的人才像鱼鳞凤翼一样众多纷纭,而又各有所长,连绵不断地涌现,这个心愿难道不伟大吗?四海之内,百姓众庶,都爱慕名声,应该根据他们的这种情感,引导他们达到美好的境界。或许还可以这样说:祖先们的美好声誉,也好像是子孙们的礼服和大厦,从古到今得到它的庇荫的人也够多了。广修善事,树名声,好像建筑房屋,栽种果树,活着时能得到它的好处,死后也可把恩泽遗及后人。世上急迫追逐名利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而要他们的名声能与魂魄一道升天,像松柏一样长青不衰,那是令人疑惑的。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