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47章 转 折 篇(3)

  3月2日,东北军发表《致西北同胞告别词》,称:“我们近奉政府命令,移防豫皖,从此便与西北父老兄弟别离。民国二十四年夏,我们奉令来此执行政府给予我们的任务,今日奉令离去,回想在此相亲相爱,真不胜离别依依之感。在这短短的期间里,西北的父老兄弟一定对我们有透彻的了解。东北军是国家军队的一部,国家军队而冠以‘东北’二字的理由,只是由历史上的沿袭与称呼上的便利,这里面绝没有丝毫的封建意味。拥护中央,服从命令,是我们前任张副司令铁一般的信念,也是我们全体官兵一致的心理。”告别词诚挚地表示:“西北父老兄弟,过去对我们十分爱护,并给我们许多的指导与赞助,这正可证明对我们的历史记忆得如何清楚,对我们内心的认识如何透彻,所以我们应该以十二万分的感激与钦佩致其敬意,同时我们也深深了解西北的父老兄弟,对我们是怎样地期许,对你们的盛意,我们不敢以空言图报,也不忍以空言图报。我们今后决将以埋头苦干的精神,训练自己,充实自己,期望在最短期间,成为国家的劲旅,以备将来在政府整个国策之下效命于国际战场之最前线,用以报答你们此前的隆情高谊,这是我们的天职,也正是我们的内心要求。但是你们无形的鼓励,更使我们不能不加倍努力。我们确信国家和平统一的基础,现已更加巩固,我不自亡,绝无人可以亡我。我们希望与亲爱的西北同胞,都要打叠起一切悲观,消除了一切苦闷,大家一致地努力为国家民族的光明而奋斗。”《中华民国实录》第2卷《内战烽烟》,第1982―1983页。

  从3月3日起,东北军开始陆续撤离陕西、甘肃,向河南、安徽、江苏一带开拔。一个月之后,已到达江苏淮阴的于学忠被任命为江苏绥靖公署主任兼豫皖苏军事整理委员。

  被“严加管束”的张学良则先后被关押在浙江、江西、湖南、贵州等地。1945年2月5日,张学良被国民党军方宣布退役。1946年11月2日,张学良被秘密转移到台湾新竹。1959年3月,蒋介石下令解除对张学良的“管束”,但仍派警卫力量予以“保护”。1961年9月1日,张学良移住台北。1995年,张学良定居美国檀香山。2001年10月14日,张学良在檀香山史特劳比医院与世长辞,享年101岁。10月15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向张学良的家属发出唁电,唁电指出:“张学良先生是伟大的爱国者。65年前,在民族危亡的重要关头,张学良将军和杨虎城将军以爱国的赤诚之心,秉持抗日救亡的民族大义,毅然发动西安事变,联共抗日,为结束十年内战,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实行全民族抗战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堪称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此后,张学良先生长期遭受不公正的待遇,却始终淡薄荣利,晚年仍心系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大业,企盼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张学良先生的卓越功勋和爱国风范,彪炳青史,为世人所景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永远怀念张学良先生。”转引自《张学良遗稿》,第363页。

  杨虎城被迫辞职。

  “二二事件”的发生,使西安的形势有急转直下之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杨虎城仍念念不忘团结御侮。2月4日,杨虎城、于学忠、孙蔚如、何柱国、董英斌、缪?流、刘多荃领衔发表《和平宣言》,其中称:“虎城、学忠等,追随张副司令参与双十二之举,自信心地光明,绝无权利思想,只以不甘国土之日蹙,不忍国力之自摧,感于张副司令之至诚,因而不辞鲁莽,附骥其后。”《和平宣言》最后还表示:“际此民族存亡之紧要关头,适开决定大计之三中全会,所冀举国上下,共矢团结之诚,速作抗御之计,并力和衷,共信共谅,虎城、学忠等誓以张副司令之心为心,竭其全力,为国效死,苟有一毫之私伪,必为天地所不容,谨此宣言。”《回忆杨虎城将军》,第468―469页。

  2月7日,以杨虎城为主任的西安绥靖公署为稳定西安局势,发布布告,全文如下:

  去岁双十二之事,原为对内和平,对外抗战,主张一贯,始终弗渝。张副司令既于12月25日躬送蒋委员长回京主持大计,集合国力,一致御侮。一月以来,本主任与各将领仰体领袖救国苦衷,振导祥和,载戢干戈,期达救国之目的。中间因蒋委员长休假返里,中央军队偶尔西进。一时人心忧虑,不得不于渭南一带,酌驻部队,保障和平。兹本积极抗敌主张,业蒙蒋委员长复示以国策所关,必于三中全会提请公议;其他关于西北军政大端,亦皆商定实施,兹事遂告一段落。当此前线各军复员之际,诚恐各界不明真相,未免惊疑;尤虑奸人造谣,耸惑观听,致滋意外。合亟布告民众,务望各安生业,毋自惊扰。倘有造谣惑众者,一经查出,定予究办。为此布告,俾众周知。切切此布。《回忆杨虎城将军》,第470页。

  而在布告发出的前一天,杨虎城已离西安,前往三原。这一天,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军事委员会总部及东北军第一一五师,在董英斌的率领下,开始向彬县方面转移。在此前后,驻泾阳县云阳镇的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机关,也在彭德怀、任弼时的率领下,移驻淳化县。

  2月8日,国民党军第三十六师师长宋希濂率部进入西安。宋希濂自当日起兼任西安警备司令。第二天,顾祝同以西安行营主任兼第一集团军总司令的身份进驻西安。曾任重庆行营主任办公厅厅长的陆军中将韩德勤,也随同顾祝同到达西安,任西安行营主任办公厅厅长。此后,何柱国也于2月28日被蒋介石委任为西安行营副主任。

  顾祝同进驻西安后,提议由他、孙蔚如和于学忠、何柱国派出三名代表,前往三原,敦请杨虎城返回西安,以办理交接事宜。杨虎城随后返回西安。

  2月14日,周恩来会见杨虎城。在会谈中,周恩来劝杨虎城要加紧巩固和训练部队及地方团队,加紧团以下的工作。《周恩来年谱(1898―1949)》修订本,第359页。

  身在奉化溪口雪窦山的张学良于2月17日致函杨虎城。这是张学良一生中最后一次给杨虎城写信,依托之重,思念之情跃然纸上。

  杨虎城在此后以“养病”为名,住在耀县药王山,而由许权中担任旅长的独立旅负责警卫。杨虎城在此观察着国内和西安局势的变化。在东北军于3月上旬东调豫、皖、苏之后,蒋介石先后派宋子文和顾祝同向杨虎城传递信息,要杨虎城主动去见他,以便“恢复感情”,3月28日,杨虎城在杭州见到了蒋介石。蒋介石在谈话中一面表示自己“对人宽大,不记旧怨,”一面又大骂张学良给杨虎城听,以收到敲山震虎之功效。第二天,蒋介石再次邀请杨虎城谈话。据当时从西安陪同杨虎城前往杭州的李志刚回忆说,杨虎城在谈话结束后对他们说,蒋介石在谈话中对杨虎城说:“在事变中各级人员(指蒋手下的人员――原注)对你是有不满情绪的,这是一时转变不过来的。你继续任职,在情感上有些不便,不如先往欧美参观一个时期,回来再任职。出国费用可由公家负担,启行的日期也不必规定,可以从容准备。”②《回忆杨虎城将军》,第280页。

  李志刚回忆说:“杨(虎城)对我们说,他当面只好答应,并且说,这是他早就预料到的。”②。

  在重重压力之下,杨虎城被迫于4月27日向蒋介石发出呈请辞职电文。电文称:“乃以才疏智短,丛集愆尤;复以去岁西安之事,因虑民族之沦胥,遂昧行为之操切。纵钧座鉴其愚诚,原心略迹,仍将策励夫铅钝;在职则顾念纪纲,惩前毖后,何以自解于袍泽。兹幸赖德威恩意沦陕,部曲缩编就绪,善后诸凡就理,何敢以待罪之身,忘陈力之义。思维再四,惟有恳请钧座俯鉴赤诚,恩准辞去本职,俾得退思补过,攻苦绩学,来日方长,报国未已。”②《回忆杨虎城将军》,第474、282页(注1)。

  4月30日,蒋介石复电杨虎城,照准他“辞去本职”。5月27日,杨虎城离开西安飞往上海。6月16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出指令:“兹派杨虎城为欧美考察军事专员,此令。”②6月29日,杨虎城由上海乘船前往美国。在杨虎城出国之前,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令将第十七路军改编为第三十八军,军长由孙蔚如担任。

  抗日战争爆发后,杨虎城于11月26日回到香港,准备投身抗日战场。12月2日,蒋介石授意将杨虎城从香港诱至江西南昌,秘密关押。杨虎城在没有受到任何公开审判的情况下,被囚禁达12年之久。1949年9月17日,杨虎城从贵阳被骗回重庆。当晚11时许,杨虎城和他的儿子杨拯中、杨拯贵,秘书宋绮云、徐林侠夫妇及儿子宋振中等被秘密杀害于重庆中美合作所松林坡戴公祠。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于12月16日向杨虎城将军的家属发出唁电,指出:“杨虎城将军于1936年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推动全国一致抗日,有功于国家民族,杨虎城由此受到蒋介石的囚禁达12年之久,并因坚持爱国民主立场而牺牲,这个牺牲是光荣的。杨将军的英名,将为全国人民所永远纪念。”《回忆杨虎城将军》,第425页。

  杨虎城将军的遗体被安葬在西安城南少陵原以南的杜公祠西侧。

  主要参考书目主要参考书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

  2?《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3?《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

  4?逄选知主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5?《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12月第1版;

  6?《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第1版;

  7?力平、方铭主编:《周恩来年谱(1898―1949)》修订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

  8?张培森主编:《张闻天年谱》上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9?刘崇文、陈绍畴主编:《刘少奇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

  10?王向立、力平主编:《朱德年谱》,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

  11?章学新主编:《任弼时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12?朱佳木主编:《陈云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13?王焰主编:《彭德怀年谱》,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

  14?《彭德怀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第1版;

  15?徐则浩编著:《王稼祥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16?李烈主编:《贺龙年谱》,人民出版社1996年2月第1版;

  17?周均伦主编:《聂荣臻年谱》,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

  18?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委员大辞典(1921―2003)》,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19?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名录》,中共党史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20?星火燎原编辑部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21?陈元方、史础农编:《西安事变与第二次国共合作》,长城出版社、陕西旅游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

  22?西安事变纪念馆编:《千古功臣张学良、杨虎城将军》,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23?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第十七路军中的活动》,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第1版;

  24?罗元铮主编:《中华民国实录》第二卷《内战烽烟》,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25?胡必林、方灏编:《民国高级将领列传》,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26?《张学良遗稿》,作家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27?陕西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回忆杨虎城将军》,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

  28?远方编:《张学良在一九三六》,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汉武大帝
7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8大唐空华记
9红墙档案(二)
10红墙档案(三)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

  • 目击天安门-(二)

    作者:韩泰伦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选择了中国政治变迁的聚焦点--天安门这一独特的视角,完整系统地记述了天安门历经的沧桑巨变,挖掘出中国100多年,特别是建国50年来天安门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的内幕秘闻,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