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东汉
子午镇,东接王曲,南挨喂子坪,西连滦镇,北靠黄良;共辖19个行政村、两个居委会,人口4万多人。因位于子午峪古栈道北口外而得名。子午古栈道全长700余里,南端到西乡县的子午镇,北端到长安县(今西安市长安区)的子午镇。长安子午镇始于唐、兴于宋,设置于宋仁宗景二年(1035)。明代属华林乡子午里。清代雍正以后改为子午廒。民国时期从子午廒改为区、镇、乡直至联保。1949年建国后建子午区及其所辖子午乡。1958年属子午公社所辖,到1961年大公社化小,设子午公社。1984年撤乡建镇。2002年与王家庄乡合并,称为子午街道办事处,简称子午街办。
子午镇南豆角村
子午镇名胜古迹多,文化名人多,风景秀丽,街道繁华,是重要物资集散地与旅游胜地,亦是陕西关中通往四川、湖北的交通要道。从古至今更是兵家必争之地。
一、古今军事要地
《长安县志·军事志》把子午镇列为军事要地之首。子午峪是古子午道,也叫子午谷。古代因秦巴山脉阻隔,由关中通往西蜀、荆襄之交通只能修栈道。在依山傍水的石崖上凿石孔,插石桩,架木板,形同凌空板桥。子午栈道始修于秦末汉初。相传是汉武帝发动70万民工,用20年时间修成,是通蜀栈道之一。“鸿门宴”后,刘邦南去汉中即行子午道。后来,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打回关中,就指的是这个栈道。魏遣钟会统10万余众,分从斜谷、骆谷,经子午入汉中。晋永和年间桓温伐秦,亦命司马勋出子午道。《三国志·蜀志·后主传》载:“建兴八年(230),魏使司马懿由西城(今安康)由斜谷(子午之一谷)取汉中。丞相亮待于城固赤阪(今城固龙亭山),大雨道绝,真等皆还。”清同治元年(1862)和八年(1869),太平军两攻长安城,均出子午峪。1914年,白朗领导农民起义,民间俗称“跑白狼”。白朗起义军讨伐袁世凯,战败,退却入子午古栈道,全军壮烈牺牲。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长征路过子午镇,将地主恶绅在镇上开设的“同义信”、“德义源”、“福生永”等商号的货物分给穷人,并在子午峪口南豆角村处死了九个恶绅和在山阳捕获的陕西警备旅旅长唐嗣同。1936年,河南新郑人宋登贤在长安子午一带组织游击队,400余人,活动在沣峪、祥峪、石砭峪、小峪、大峪等沿山各村。10月间改称“抗日抗蒋军”,接着改编为红七十四师补充团,宋登贤担任团长。第二年4月初,红七十四师在长安大峪整休。宋登贤的补充团驻扎南寨。“七七”事变后,七十四师在师长陈先瑞带领下开往陕甘宁边区。
1949年7月10日子夜至次日下午5时,解放长安的最后一仗在子午峪口的小五台打响,激烈战斗17个钟头。7月10日拂晓,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八一师师长王诚汉在张村指挥所,了解到已将敌人四面包围,报告军长韦杰。韦杰命令子午镇东门、西门外的炮兵集中火力炮轰小五台,摧毁敌军掩体;命令五四二团在炮火掩护下将敌人压向山后,命令五四五团阻断敌人后路。敌人组织敢死队四冲四败,尸横坡麓。他又命令五四一团侧击溃逃之敌,将敌三十四团全歼。敌三十五团组织突围,被我军五四五团和五四二团夹击,敌人凭山上五佛殿负隅顽抗。我炮兵奉命延伸射程,集中火力摧毁庙宇,敌人死伤无数,狼哭鬼嚎。残敌与我军战士白刃格斗,十分钟后被我军全歼。与此同时,土地梁守敌被我军五四三团歼灭。这次战役共击毙、俘获敌官兵2100余人。长安人民为纪念这次战斗胜利,将小五台改名为胜利山。
二、重要物资集散地
子午峪是秦岭五大通道之一,也是沟通蜀秦的交通枢纽。古子午道,早在秦汉时就是由京城咸阳、长安出发,直通巴蜀的一条古道。子午关置子午道上,两山对峙,山崖陡峭,最窄处仅10余米。至今,子午关西边峭壁上留有石桩方孔17个,圆孔两个,上边并行桩孔六个。上边六个桩孔可能是修复栈道时吊人所凿。下边的桩孔应为古栈道遗迹。唐玄宗宠爱杨贵妃,杨贵妃是四川人,爱吃四川特产荔枝,因为荔枝存久易不鲜,所以运送荔枝靠人马接力,从子午道飞马运送,由四川中部涪州(今涪陵县)出发,经西乡,出子午口,历三至七日即达长安华清宫,让杨贵妃吃上鲜荔枝。故子午道又称荔枝道。苏轼《荔枝叹》写道:“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侯兵一催。”杜牧《过华清宫》则曰:“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现有一村名:西衙门口,就是当时都督府之一,催促执行运荔枝任务的衙门。由于沿途有专管官吏催促,荔枝从四川接力传递到长安,色味香不变。
从秦汉到明清、民国,直至解放后约十年,西安与汉中、川东等地的物资交流,大都取道子午峪及引镇那边的“三谷道”。从南向北运出山的货物以桐油、生漆、茶叶、党参、木耳、木炭、火纸等为主;从北向南运进山的货物以食盐、布匹等日用百货为主。运输工具是扁担和背夹。肩挑背驮的脚夫在山路上络绎不绝。他们一手扶扁担,一手拎搭扶——拐状撑棍,一步一步地踩着砂石,在羊肠小道上挪步,换肩时用搭扶撑着扁担,把头从扁担一边钻向另一边,或者长出一口气,喊一声:“嗨——唉——哎!”减轻疲劳,缓口气,再继续赶路。子午镇旅店、酒肆,川陕口音相杂,南腔北调,妙趣横生。明人赵岖函在《游城南》中说:“子午镇置子午谷北,有日中之市,市多山珍,长安人往往就之。”当时的繁华景况,可以想见。1958年,筑成西(西安)一万(四川万县)公路以后,由沣峪入山到四川更方便,子午峪不再是从关中去陕南和四川的首选通道。但是,子午古道的村庄遗址,子午栈道的遗迹犹存,是我们研究子午镇贸易史的珍贵资料。
小镇街景
三、名胜古迹繁多,旅游资源丰富
子午古道历史悠久,传说故事美妙,人文景观不少。子午镇所辖境内,汇终南山之灵秀,凝八百里秦川之瑞气,又是川陕交通要塞,兵家必争之地,自然形成许许多多名胜古迹,令骚人墨客、善男信女、游人过客吟诵流连。其中佛教祖庭圣地至相寺、百塔寺享誉四海,后稷石像、胜利山自然风光和金仙观是值得游览的诱人景观。
(一)佛教华严宗祖庭圣地
至相寺(国清寺)
子午天子峪,相传李世民及其儿子李治皆诞生于此峪,至今此峪内有“李渊坪”、“唐王寨”、“养子沟”等地名,子午镇所辖之天子峪,约六华里处有至相寺。
至相寺创建于隋开皇四年(585),《咸宁长安两县续志》则曰:“唐贞观年间建修。”至相寺是华严宗的重要寺院,据《续高僧传》称:周武灭法时,普安禅师隐栖于梗梓谷(即天子峪)西坡,后又有一批僧人逃避法难到此,其中有名僧静蔼、静渊,他们共同“更开其所住”,至隋佛法复兴,由静渊法师“置寺结徒”,正式创立至相寺。开皇十一年(591)寺移至今址。该寺占地近30亩,门外有古槐。由天王殿进,是大雄宝殿,后为法堂建筑。殿宇整齐,佛菩萨塑像栩栩如生。寺西南有紫谷大和尚墓塔,日本、韩国及台湾省僧人常来谒拜。寺后有“裴翁洞”,乃宽畅石洞,相传为唐初宰相裴休与静海禅师谈经论道的地方。裴休笃信佛教,其子奉父命出家为僧,后为镇江金山寺住持。也就是法海和尚。
子午镇所辖的天子峪,古称梗梓谷。峪口王家庄附近有百塔寺。百塔寺创建于西晋太康二年(281),隋开皇十四年(534)复建,原名淳化寺,隋唐盛极。这儿是华严宗至相道场,是三阶教流派的祖庭、信行和尚的塔院。三阶教创始人信行和尚(540-594),他是魏郡(今河南安阳)人,出家后广涉佛经,四处周游,礼塔拜佛,见多识广,学博德高。他宣扬大乘利他精神,主张苦行忍辱,节衣缩食,不念阿弥陀佛,只念地藏菩萨,他认为佛像本是人工造,用的泥土和木料,一切众生才是真佛。隋开皇年初被召入京,住化度寺。隋开皇十四年(594)正月四日圆寂,后葬于终南山天子峪口,并筑塔立碑,这就是信行塔院的开始。后代僧人仰慕信行和尚,圆寂后都葬于信行和尚墓塔左右,年复一年,青塔林立,蔚为大观,故称百塔寺。《陕西通志》载:“本唐信行塔院,大历间僧慕信行者皆葬于塔之左右,故名百塔。”
据新修《长安县志》载,今寺内尚存石碑有《华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重刻)、唐贞观五年(1631)《百塔寺信行禅师塔铭》、唐总章三年(670)《道安禅师塔铭》、唐显庆二年(657)《光明寺慧了法师塔铭》、唐开元二十一年(733)《比丘尼坚行禅师塔铭》、唐大和六年(832)《百塔寺尊胜陀罗尼经幢》等遗物。
子午镇塔
寺内现有高约20米的古银杏树,树围约15米,树冠百余米,隋代所植,至今1500多年,被称为中国第二大银杏树,是“千年活化石”,西安古树名木编号为0405,是西安城南,南山北麓一景。相传,唐僧取经曾在此树上拴马,寺院南边山坡上至今留有唐僧走过的小径——“神仙路”。有人考证,从此向西,有关唐僧取经的传说较多,“拴马”之说很有可能。明代人赵岖函的《百塔寺》一诗有云:“遥望百塔寺,寺边塔累累。”当时的规模,可以想见。现在只有三间大殿,三间僧层,幸有古银杏树证实其悠久。
(二)众多的旅游景点
子午镇境内,山清水秀,名胜古迹多,旅游资源丰富,从北向南,旅游景点计有:南斗角村的后稷石塑,王家庄附近的百塔寺、古银杏树、胜利山(小五台)、天景山、国清寺(至相寺)、土地梁、唐王寨等,历史悠远,传说奇妙,风景秀丽,特别是三阶教祖庭至相寺,享誉四海。后稷塑像传说激动人心,胜利山战斗惊心动魄。
古子午道石羊关
古子午道始辟于汉平帝元始五年(5),是陕西关中通往四川的要道。历来为兵家所争之地。三国时魏将钟会伐蜀,晋桓温命司马勋伐泰,明末孙传庭令贺人龙夺南路围剿李自成起义军,1925年红军徐向前、徐海东率部出川陕根据地,1949年胡宗南被我解放军击败,率部南逃入川,都是经由子午古道出或入的。子午栈道现存遗迹,见西万公路45公里处河面岩壁上有方形石孔20余眼。圆形支柱孔多处。红崖子下岸河西、黄土梁桥南有较完好的石条石板铺的砭道。总长百米余。子午栈道依山傍水,风景秀丽。著名关隘——石羊关在西万路南行52公里处,两岸高山巨石,仰望一线天,地势异常险要,歌谣曰:“石羊关,鬼门关,进出都把命交天。”
子午口古道
南豆角村的后稷石像
子午镇所辖的子午古道口南豆角村,村南有两棵双人合抱粗的古柏,树根如虬龙伏地,更似人脚筋暴起,树身高直挺拔,枝股旁逸斜出,树叶浓阴如轩,树下有后稷石雕头像。雕像眉目清秀,鼻直嘴方,刀痕线条流畅,神态沉稳庄重,剑眉方脸,好像审视人间沧桑。
后稷是周氏族祖先,夏朝禹之农官,周人视为农神,掌管耕种收获的神。相传后稷尽职尽责。有一年麦收时节,眼看麦子黄熟,人们却不及时开镰,气死了后稷,变为催收鸟,每到麦稍黄时,它就叫唤:“算黄算割!”据说后稷临死时立下遗嘱,埋他时,把头露在地面以上,他要看着人们及时耕种,及时收获。人们为了纪念后稷,就用石头刻下他的头像,供奉他。
南豆角村南边两棵古柏树下的后稷石像,当地人称“大头爷”、“舍公爷”,至今保存完好,是人们游览小五台时,可以顺路观赏的第一道风景。
胜利山
从子午东村入台沟,沿盘山草径登攀,可回顾侧盼,视野随峰回路转而扩展变换。山脚下的南豆角水库状如盘而明如镜。内苑栗林如绿云漫地,古城南郊的电视塔宛如一支粉笔,沣流域的川原如画,阡陌纵横,田畴如棋盘,村庄如星斗般疏密自然,公路像粉带交织,汽车像甲虫爬行,路人如蚁。春天,杏花如粉红色的云缠绕翠峰;深秋,柿叶落尽,一树一树的累累果实如灯笼,蔚为灯展壮观。山沟里有棵摇钱树,花果成串,形似铜钱。庙院内有一棵百日红,又称痒痒树,若用指甲抠一下树身任何部位,整个树冠都会摇晃,抖动,十分灵验有趣。
1988年夏,山顶仅存一个石雕门楼,还有胡宗南残部守山指挥所遗迹。匠工们忙着施工,复修寺院。山势险峻、石崖陡峭、松涛阵阵,蔚为壮观。原有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的玉皇楼、五佛殿、白音殿、红丝殿、睡佛殿等,多建于险峻崖畔,叹为观止,可惜皆毁于文革。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胡宗南残部盘踞小五台,害苦了山下老百姓。敌人经常下山抢粮食,连路边未黄的杏都要摇光。他们抢财物,抢衣服,抢姑娘。刚订婚的女子,娘家就催婆家把人领走;到了婆家,给灶爷磕个头就算是结为夫妻了。当了媳妇还不保险,越漂亮越怕遇见兵,就给脸上抹土,给弄乱的头发上粘上蜘蛛罗网。解放小五台时,群众帮助解放军绘制地形图,给解放军带路,抬担架,“动员大车300多辆,担架850多副,组织民兵1700多人”,与敌人“抓壮丁、拉民夫、抢牲口、强征军粮”形成鲜明对比,表明了人心所向。7月10日拂晓战斗打响,次日下午5点获胜收兵。小五台不仅风景秀丽,而且是发展红色旅游,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金仙观
入子午峪五华里有石楼山,又称金仙峰,山上有金仙观。据说,新罗人金可记于唐文宗开成年间(836)来长安留学,中进士,隐居在子午峪,结果得道成仙。韩国人谒拜先人修真之地,在金可记当年修道成仙之处,与陕西省道教协会建成此观,名曰“金仙观”。这里山清水秀、林木苍翠,掩映着金可记纪念馆,大殿三间,山上还有凌空傲云的望鹤亭。这里是研习仙道文化的圣地,也是修道的福地洞天,骚人墨客到此游访,吟诗作画也是好去处。
四、子午镇地灵人杰
子午镇不仅历史悠久,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地,四通八达的物资集散地,名胜古迹繁多,地灵则人杰,古往今来,涌现出不少文化名人。特别是子午镇所辖的曹村,是个戏迷村。这个村著名秦腔演员,层出不穷。如“五须两旦一丑”。
须生刘万成(1877-1942)
须生李纯孝(清末至民国)艺名:“墩墩红”
须生刘年儿(清至民国)艺名:“假银福子”
须生王兴博(1885-1945)乳名:德儿
须生闫更平(1912-1983)
旦角刘玉华(解放前后)
旦角何瑞琴(建国后)
丑角闫振俗(解放前后)
以上八位著名秦腔演员都是子午镇曹村人。另外还有南豆角村的旦角安鸿印(1890-1972),艺名叫“顺安子”。他们之中,丑角闫振俗最为著名。
闫振俗(1919-1990),西安市长安区子午镇曹村人。著名秦腔丑角演员。他创作快板《说红苕》和《胡宗南进犯延安》等,代表性剧目《白先生看病》、《教学》、《杨三小》是拿手好戏。他的舞台语言含蓄而明快,诙谐而严肃,通俗而典雅,即俗而不失其雅的风格。比喻、夸张、对比、衬托、仿词、反语、拈连、排比等修辞手法,运用得巧妙灵活,使观众忍俊不禁,在捧腹大笑中得到启迪和感染。
子午镇地灵人杰还表现在书法、绘画、文学创作等方面。书法家吴三大,子午镇递午村人,陕西省书法协会秘书长,中国书法协会理事。原名吴培基,因其“字大,善写榜书;力大,入骨三分;胆大,勇于创新”,故号为“吴三大”。
画家萧焕,子午镇张村人,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副主任,擅长花鸟、人物画,其代表作有《南国之晨》、《孔雀牡丹》等,誉为“牡丹王”。
作家萧重声,子午镇张村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著有《萧重声散文选》、《终南山纪游》等。
五、 子午镇依山傍水,钟灵毓秀,风景美丽,名胜古迹多,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自古为军事要地。子午大道修通以后,给子午镇的繁荣带来吉祥,如虎添翼。子午镇人民在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谱写动人乐章,绘出更美丽的蓝图。打下更高的胜利山,让子午大道成为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阳关大道。
今日子午,物宝天华,人杰地灵,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环山旅游大道为轴心,东西长约7公里,南北宽2公里,九纵七横的交通网络和七通一平的配套设计,点燃希望之火,从子午街道到曹村沿环山旅游大道为商贸居住区,将沿山和山区东村,王庄,台沟,抱石等村形成新农村居民区,发展商贸三产。同时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平原绿化工程,造林4000亩,退耕还林1749亩,绿化道路10公里,栽植树木98700多株,条条大道有林阴。投资80万元,对子午西街、南、北街三条大街及原王庄乡政府所在地的道路、路灯、绿化道、人行道进行改造。新铺彩色地砖7000平方米,预埋下水管道1100多米,改建扩建商业门店33间,安装路灯27盏,栽绿化树200多株,将南北大街道由原来的8米扩宽到14米,排水明渠改为暗渠,将子午古镇打扮得干净、整洁、有序,旧貌换新颜。先后引进西安御苑,067火箭发动机试验基地,天宝公司等10余大型项目,吸引投资10多亿元,为推进子午社会经济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注入了无限活力。成为西安南郊经济、政治、文化重镇,重现唐宋雄风!“太乙近天都”“太乙近天都”“太乙近天都”——记旅游名镇太乙宫古镇樊耀亭太乙宫,位于西安市长安区正南的终南山下,镇政府驻地四皓村,总面积60平方公里。据史料载,汉武帝曾于此地祭祀过太乙神,并修建太乙宫;四皓村,据传为“商山四皓”隐居之地,解放后尚存四皓庙。该古镇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太乙宫5公里处,是西安城南著名的风景旅游区翠华山,山上有约百亩大的堰塞湖——水湫池,池面清波荡漾,碧峰倒影,东西峻峰竞上,比高争秀,山势突兀,层峦叠嶂,断崖石海,瀑布幽洞,风景十分优美。有“风洞”、“冰洞”、“金华洞”、“玉案峰”、“瀑布”、“书法石林”等诸多景点。素有“中国山崩奇观”、“地质地貌博物馆”之称。
太乙镇街景
太乙宫镇辖区及毗邻的西部东部,都有着自然景观优美,人文底蕴深厚的旅游景区。西边,南五台(古称太乙山)是城南著名的佛教圣地,山上有圣寿寺隋塔及五座秀峰,被誉为秦地的“庐山”;东部是著名的隋建天池寺,有唐代遗存的二龙塔与明塔等,风景优美文物古迹众多。太乙宫镇,山清水秀,风景迷人,唐太宗等帝王及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白居易等人都留下了吟咏赞颂这儿山水的佳句。这儿是西太公路、西柞公路与沿山公路交汇点,西康铁路从境内穿过,交通极其发达。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城南旅游明星古镇已迅速崛起,终南山国家森林公园翠华山景区,1997年荣列“西安旅游十大景”之一。跨入21世纪,翠华山旅游百尺竿头,更上一步,翠华山山崩景观国家地质公园为2001年3月国土资源部首批的11个国家地质公园之一;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这些年,景区改善交通,从山下乘车可直达山上天池边,另外,增扩停车场,修建山门,景区学校村组整体搬迁,修建旅游宾馆和旅游别墅群,建成翠华山地质地貌陈列馆等等,使古镇旅游跃上一个新台阶。
一、历史悠久的太乙宫
——汉武帝祭祀太乙神与商山四皓隐居之地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0年登上皇帝宝座,励精图治,国泰民安,文治武功,彪炳千秋。据《资治通鉴》记载:元光二年(前133),亳人廖忌上奏汉武帝曰:“天神贵者太一,太乙佐曰五帝。”武帝准奏,隋于太乙宫祭太乙神,并立祠于长安城南太乙谷口,祠曰太乙宫。太乙宫自立祠后,太乙谷至天湫池,沿谷建有一圣宫,二圣宫,三圣宫及金圣台等宫观,太乙宫成为道教重要的祭祀礼拜圣地。翠华山西峰至今尚留有一大平山石,世称“接圣台”,传说就是汉武帝拜见太乙神君的地方。据一些史料记载,汉武帝每年春季来此祭日,秋季祭月,三年祭一次太乙神君,太乙宫的得名就是这样来的。
关于太乙宫的修建诸多史料都曾涉及。据《三秦记》记载:“太乙宫在长安城南八十里太乙宫,中有太乙元君湫池。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祀太乙神于此,建太乙宫。”按此说太乙宫建于公元前109年,距今已有2117年的历史,《资治通鉴》载:“武帝元封二年冬十月,武帝巡幸至雍……回长安后,祭祀太一神并叩拜德星。”清《西安府志》、清嘉庆《长安县志》等史籍所记时间大体与前边所记史料时间相同。文中所记“太乙”与“太一”都为同一星宿。由此可知太乙宫镇其历史渊源之久远。
太乙宫镇的所在地四皓村,是唐以前出现的为数不多的地名。此村,解放后尚遗存有四皓庙。关于“商山四皓”隐居终南山下四皓村处是有史籍记载的。晋皇甫谧《高士传》记,四皓隐居终南山,采薇为食。太乙宫处于长安城南终南山之中,且有“四皓村”、“四皓庙”留存。可见其还是有史佐证的。四皓,又称“商山四皓”,是指秦末的东园公,角里(一作角)公,绮里季,夏黄公四人,其四人皓首白眉,故曰四皓。他们曾因不满秦统治,隐居商山,故世称“商山四皓”。据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刘邦知其贤明,请出山,均不允,后吕后用张良之计,“商山四皓”方出山。出山后居长安城南终南山下,即今终南山下的太乙宫镇四皓村,关于“商山四皓”隐居今之太乙宫镇处的四皓村,还有一些史迹留存可作旁证。
今距太乙宫镇之西数里的五台留村,村中有广惠公祠,俗称留侯广惠庙,据称乃汉张良之奉祠。《咸宁县志》曰:“广惠公祠,唐开成二年(873)终南山为广惠公,命长安令杜造南山下置寺宇,以季夏土壬日置祭,在今五台留村有祠。”元代骆元骧《类偏长安县志》曰:“广惠公祠,唐开成二年(873)终南山为广惠公命长安令杜造南山下置祠,在石鳖谷口……广惠公祠,终南太乙左右为福地,秦末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角里先生隐居,以待天下定,在此山中也……”
太乙谷之翠华山天池,自古就是游人游览、取水之地。在天池之下的盘道旁(即十八盘)宋代曾主编编年通史《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就曾在此留下二十八字的摩崖石刻:“登山有道,徐行则不困,择平稳之地而置足,则不跌。人莫不知之,鲜能慎。”宋哲宗元年(1086),张礼在《游城南记》中有明确记载“自谷口……行十余里,数峰耸削,蹬道之半,有司马温公隶书二十八字”。虽已湮灭,可翠华山悠久的旅游历史可见一斑。
据此可知太乙宫镇是一个多么悠久历史的古镇啊。
二、景点云集,文化深厚的太乙宫镇
——神秀的山水,释道的圣地翠华山、南五台等诸山古代统称太乙山,今将两处同为终南山森林公园的布局应该说是科学的。但从行政区划上讲,由于南五台景区与翠华山景区分属于五台乡与太乙宫镇辖,致使将一个完整的景区分而治之,是不利于自然旅游资源的充分发挥与利用的。
人常说游山玩水,作为山水景致,翠华山可以说达到了完美。
翠华山有十八盘,有高峻险峭山势突兀竞高的翠华峰、玉案峰、甘湫峰;有残峰断崖,崩塌石海、峰峦叠嶂;有酷似学者哲人凝神远眺的接圣台,有雄狮卧睡之态的甘湫峰,有玉笋丛生之势的石笋峰……堪称奇绝。最是崩塌成的石海让人称奇叫绝,总量达3亿多立方米,堆成千米的石坝,堵塞了太乙谷,形成高山上的堰塞湖,现出千姿百态的石海、十八盘、卧龟石、望乡台、鬼门关等等,最是“风洞”、“冰洞”,可称天下奇观,虽为炎夏,“风洞”凉风习习,令人冷彻肌肤;而“冰洞”炎夏,冰坠玉雕,形成的洞窟,使人如临数九寒冬,洞内有洞、支洞、拐洞,有如八卦阵迷昏图让人探奇入险,曲径通幽。
最是甘湫峰山崩,形成石海滔天,天落石的奇观,实为国内罕见,可称山崩地貌博物馆。
翠华山之水,可称奇绝,山顶堰塞湖,面积达180余亩,白云倒映,山影摇动,轻舟轻飞,如梦如幻,恍若天上。明代人都穆在他写的《游终南山记》中这样描写天池:“(太乙)池,一名太乙湫,其上环以群山,雄伟秀特,势逼霄汉。水广可数(百)丈,深丈许,锦鳞浮游,人莫致触。鳞之大有二三尺者,自昔祷雨咸在于是。”今山下五台留村有“终南山祠”,古为祈雨之圣地,很可能当时即在此天池祈雨。正岔水库亦可游泳划舟,一个景区,有如此丰富的水面,可使游者尽享玩水之趣。翠华山玩水,可谓花样繁多,有河谷、有瀑布、有小溪。山无水则无灵气,翠华山玩水,可使你玩出水之灵秀,水之爽润。
游玩终南山之山水,还在于一边游一边玩,这种玩并不是仅求玩耍之乐,还在于玩出快乐,玩出品位,当你动态观山水,另会玩出一种文化。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玩出了太乙山那种气象万千,生云走雾,开阖晦明,倏息万变,其状莫穷的景象;太乙山主峰被词人入楹联曰:“佇立峰头,但见云来云去飘渺千山俱在足下;值身台上,只觉非真非幻晕阴万象尽归目中。”又品出大自然那种虚无飘渺,似真似幻,变幻无穷写画难真之韵态。
按一个完整之景观,翠华山、南五台诸山应同归太乙山,今之“终南山国家森林公园”这一景观以“翠华山”与“南五台”作为两个重要的景区,推出的定位应该说是科学的。《陕西通志》曰:“今考,水谷东,太乙谷西,名五台者,即太乙山地也。其山五峰峻拔,凌霄如画,上有洞有寺,寺僧名山曰五台,每夏六月远近登览者如蚁,盖有南山秀丽之处,唯此为最,故游人集焉。”清代毕沅纂《关中胜迹图志》曰:“今南山神秀之区,唯长安南五台为最……则太乙自当属之。”清贾汉复纂《陕西通志》及《咸宁县志》曰:“圆光寺在省南六十里太乙山中,今称南五台。”《诸一统志》、《孝义厅志》都是如此称谓的。如今,由于行政上的条块分割,将一个完整的太乙山景区(即终南山景区)划分为两大块,在宣传上各自为政,这样就模糊了太乙山、终南山景区自然风貌的完整性,理应整体协调将一个完整的太乙山景区的风貌向外界推出。这样作为一个有魅力的旅游区,才能会更显出其竞争力。
翠华山
太乙宫古镇不只具有终南独秀神秀的自然景色,而且还具有深厚的人文历史魅力,其景区内自然景色优美,人文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景点云云总总,比比皆是。镇西是终南山国家森林公园近在咫尺的南五台景区(实为太乙山主峰),此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历史资料普遍认为其佛寺的历史“兴于隋,盛于唐”,其实南五台的人文历史远不止于此。据悉:1986年8月南五台基建,开挖独松阁水池时发现石斧四枚,可见远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太乙南五台一带活动。汉时,这儿属上林苑。太乙山(南五台)东麓今太乙宫镇处有四皓庙遗址及四皓村,皇甫谧《高士传》曰:“秦四皓隐地肺山,以待天定。”明代马理《陕西通志》载:“四皓庙,在终南山,唐元八年建。”当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后不久南五台就有佛寺。据《长安县志》记载:南五台的下宝泉有宝泉寺,又称元安寺,汉时建于山顶,北魏永平中(508-512)在峰下塑毗卢佛像,增建下院,可见太乙山在秦汉已是京畿名胜之区。佛教寺院历史之久可见一斑。据笔者实际调查,其山上佛寺庙宇茅蓬(包括遗址)林林总总达100多处,其山,号称“七十二道场房”,六月庙会,登山拜佛旅游之人人山人海,盛况空前。
太乙镇辖的山下新北村神禾原头有道安寺,被秦符坚称为“国师”的释道安曾住持过其寺。神禾原头的惠炬寺(亦称慧炬寺、智炬寺),隋唐时非常有名。被唐太宗召住长安大兴善寺,并为知事上座的山西和尚明澹法师(581-628),因召对称旨,唐太宗特下敕禁屠,并建造座佛寺。据此可知其影响之大。明澹法师就圆寂于智炬寺。唐华严五祖宗密禅师,在元和十一年(816)春,曾于智炬寺遍阅藏经三年,并于此寺撰写出《圆觉经科义》、《圆觉经纂要》各卷。据此可知该寺藏经之丰富。至民国,此寺仍存。据郑自屏先生癸亥冬十月十三日《陪康南海(即康有为)先生游终南樊川记》一文记载:“神禾原南端有慧炬寺。屋仅三楹,前有造像二尊,粗石为之,高约丈余,字迹模糊,细译之,得三十余字,皆杜氏名,可名此石为杜氏造像,按形与字可定为六朝时物。字体似广武将军碑。风雨侵蚀,殊可惜耳。此寺故址,横广均三四里直达下寨,与太乙谷正对。寺西瓦砾堆积成丘……近年土人掘得洞口,内有佛像,旋即掩之,恐古迹恢复,致碍耕耘。”据郑文,可知其寺之大,历史之久远。
太乙宫镇之东南温家山村南山上,有天池寺,亦称普光寺,位于长安区太乙宫镇东温家山村南山上,此山古称高兹山。西晋武帝司马炎在位时发现终南太乙山有一天池,名曰“仰天”,周环秀峰耸立,松柏环抱,山顶天池碧波粼粼,荡漾白云,风景如诗如画,宛若仙境。遂建寺。
隋文帝杨坚潜龙之际,相传有沙门授予舍利,隋兴,文帝崇敬释教,于仁寿元年(601)易仰天池为龙池,建塔修寺,安放舍利,寺名曰“龙池寺”。唐代著名诗人司空图在咏普光寺时曰:“寺远即前朝”,另一名唐代著名诗人贾岛在《寄龙池寺贞空二上人》时也曰:“霜天期到寺,寺置即前朝。”这些都证实天池寺最少在隋时已创建起来。当时人们称隋朝天池寺舍利塔与南五台圣寿寺砖塔,长安城南庄严寺木塔,并称大兴三隋塔,据史料载,该寺“舍利塔铭高一尺一寸五分,十一行,行十二字”,且“绘有神尼之像”,然可惜的是今塔与塔铭湮灭。
唐贞观初,唐太宗敕建佛寺曰“普光”,嘉靖二十九年十月吉日所立《重修普光上院之记》碑文曰:“载历初唐而兹山已有禅院,截山薛秀出,诸水环清,草树蓊郁,……”贾岛在《寄龙池寺贞空二上人》一诗中曰:“飞鸟不到处,僧房终南巅。龙在水长碧,雨开山更鲜。步出白日上,坐依清溪边。地寒松桂短,石险道路偏。晚磐送归客,数声落遥天。”可谓道出了普光寺的幽妙之处。
明时,有西印度高僧无坏尊者来华住饧龙池寺,讲经说法远近闻名。至明洪武初,秦愍王朱亲临督工,整修寺院,开拓御道,当时上、下寺殿宇僧舍达百余间,藏经百卷,良田百亩。其中下寺规模更为宏丽,有寺庙五座,厨、库、廊、庑达60余间。明西安秦王府秦王朱家寺亦曾建于天池寺周围,今有其遗址在,钟磬上也有秦王府宦官司名字。明时赵岖函曾亲游上寺、下寺,并著《游城南》一书曰:“自此南行抵南山普光寺,寺有二,一在山下,一在山上,下寺金碧庄严,为长安诸寺之冠,即崇仁不及也。”
关于下院,由于资料短缺,详情今难得知,据今天池寺存嘉靖二十九年所立《重修普光上院之记》碑文曰:“载历初唐而兹山已有禅院”,就是说天池寺当初创于唐以前。古人发现这风景优美的地方“当在玄石洪武初”。后因无坏尊者至此寺,才大修其寺的,碑曰:“秦封王於兹,偶见无坏久居,於于有惠远支遁之风,因命工修,后甚宏大伟丽,非无坏无以至此。”今寺存的于明正统十四年所立的“普光吉祥禅寺碑”尊西天无坏尊者为“开山历代祖师西天无坏尊者”,碑文中将当时领工操办之人一一列出,重建的原则是“崇重旧典之意”,就是说,明时修普光寺是按照原天池寺的基本格局修建的,并称建成后的普光寺“独比昔盛矣”。普光寺重建其所以如此宏大规模,应该说与皇帝亲自抓这项工程有直接关系。撰文者恭称:“帝亲之维亦若见耳。”
以后,还曾对普光寺进行修葺,今寺存一碑,因年代久远其碑上下款已看不清,考证无法知道此碑立于何时,但从碑文中可知,这是一次有相当规模的修葺,碑文在记述了下院规模之后称赞其住持时曰“与前无坏并驾”,与祖师并驾,足见其评价之高,亦见这次修建规模之大。明代赵岖函曾游普光寺,他在《游城南》中曰:“自此南行抵南山普光寺,寺有二:一在山下,一在山上,下寺金碧庄严,为长安诸寺之冠即崇仁不及也。最胜者,寺门内莲花池,大数亩,中作藏经阁,环以廓百楹,游人至此,恍然有出世想。”“上寺距下寺五里,石磴参差,飞梁跨壑,长楹古柏,翠壁苍岩,应接不暇,而庄严稍减下寺。东北坡上,有昙远禅师塔(即二龙塔,今已维修,非灵骨塔,为风水塔)。”这段文字,是至今在涉及普光寺上下院中记叙最全面的一段文字,且作者同重建普光寺为同时代人,因之其可信程度就更大。
从引证的史料可知,明时普光寺上、下院是相当大的,特别是下院,明赵岖函称其为“诸寺之冠,即崇仁不及也”就是很好的说明。
今距天池寺上院西北约五里之崔家河村北,有从村西和尚坟移至农场角之石塔,此石塔系粗石、无字,据说那儿曾为一片瓦砾滩,有时挖地亦可掘出一些骨灰罐、古砖瓦之类东西,这儿很可能是下院之和尚坟。
天池寺今存文物在长安诸多寺院中是比较多的一个。据资料及笔者目睹,今寺院有古大锅一口,直径2.72米,高1.70米,明万历二十七年八月造。大铁钟一口,高1.5米,重3000斤,清康熙六十一年九月十二日铸。敬德槽(一称御马槽)直径1.10米,高41厘米。宝花石宽70厘米,长82厘米,厚10厘米。铁如意、清道光二十五年三月制铁老瓮。黄、黑、绿三色琉璃瓦长34厘米,宽27厘米,厚2.5厘米。风箱宽88厘米,高127厘米,长214厘米。有清道光二十六年夏四月方丈悟德同法门人等同修普同塔时镌刻的“普光吉祥禅寺”石额,长80厘米、宽40厘米、厚4厘米。无坏尊者是普光寺历史上的著名僧人,曾被尊为始祖,明代赵岖函游访普光寺时曾见过无坏尊者所遗留下来的衣物,他在题名《参普光寺无坏禅师观所遗衣物》诗中就写的是他游访时看到的实情。还有麦面石柱石,门两侧装饰石雕等等。据兴教寺方丈常明法师讲,现无坏尊者“飞来杖”及伙典,存于兴教寺。其碑石有嘉靖二十九年十月的《重修普光上院之记》、《林阔禅师重修普光寺碑》(无立碑年月)、《为悟祖窑置庄记》、《大明宣德己酉碑》等。
天池寺遗址也颇多,如弘化寺、太子庵、秦王家佛堂、聒耳山、仰天池、民界碑、唐王李世民的上马石等等,距寺五里东南石崖下的悟祖窑,端南三四里的御圈,寺西北崔家河村西南角的点将台,马厩西槽的张少爷坟,寺西南百米处的舂米窝,寺东北三里处的二龙塔、寺内还有明德八年(1513)所建的楼阁式砖塔等。
二龙塔从塔的建筑工艺和建筑材料看,是唐初遗物,与小雁塔相似。塔的外部叠涩出檐,檐下砌二层菱角牙子,直檐无翼角,下至上逐层有收分,显得紧凑坚固。塔内为原壁空心式结构,今尚残存有木梁及原安装楼板所留痕迹。南北券洞破坏严重。然顶部柏木横木粗硕坚固,站在二龙塔下感觉塔危危乎,然却年复一年屹立依旧,使人们不能不慨叹其工艺的精良和建筑质量的高超坚固。作为遥远唐代的古塔在全国已是比较罕见了,当属国宝之列,无论从史料的角度,还是从开旅游的角度,保护这珍贵的文物已成燃眉之急了。
可喜的是2006年长安区文物管理局已对二龙塔维修,清理塔基时证明此塔确为风水塔,据说已将吴家沟村北之塔顶挖出重新组接于塔顶。目前,二龙塔维修已竣工。
太乙宫镇除上述重要古遗址古佛寺外,具有开发价值的还有近代名人文化遗迹:比如“辛亥革命先烈张云山墓”翠华山蒋古庵与刘古愚合办之“翠华书屋”等等。
三、美丽神奇的民间传说
——有着神奇文化底蕴的太乙宫古镇太乙宫古镇,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不只山水美丽、神奇,而且几乎每处胜迹都有着许多优美的传说,这些传说有如七彩光环,使本来就非常迷人的秀山俊水,更充满了迷人的色彩。比如翠华山,就有《金华小姐的传说》。
金华小姐的传说:
遥远的古代,玉带似的泾河岸边坐落着一个小小的村庄,村头有棵枝叶茂密的大柳树,柳树下住着一户人家。
一家四口人,母亲贪,哥哥懒,嫂嫂贤惠,小姑贤,那贤良的小姑名叫金华,可惜的是从小头上没有头发,使得她有说不出的痛苦。
掌管家事的金华娘,贪得无厌,绣花针P股似的小孔小眼,麻雀做窝从院子叼支麦秸,她也非把姑嫂俩骂个老半天不可。对于嫂嫂碍着哥哥面子,打骂还有个场所、分寸,对于金华,简直眨眼见不得,张口唾沫一脸,举手一记耳光。
金华的哥哥呢,又馋又懒,吃烟耍钱,性格暴躁得像热锅里的豆儿,他除过伸手要钱,家务农田之类的事,连过问也不过问。
这样,家务庄稼活儿当然落在这姑嫂身上,每天天没亮,姑嫂俩就被母亲喊醒,小姑秉烛纺线,嫂嫂点灯织布,纺车嗡嗡,梭鱼穿行,待月亮钻进西山睡觉去了,大槐树下还传来“嗡嗡”的纺车声和“唧唧”的机杼声,若碰上哥哥耍钱输了,心灵手巧的金华还非描龙绣凤,刺鸟扎花拼命挣钱给哥哥不可,稍打个盹,还会招来母亲、哥哥一顿毒打,嗡嗡的纺车常伴着她凄楚的哭声。幸亏遇见个温存的嫂嫂,当她委屈时总是相劝安慰,送茶端汤,倒也使她受伤的心灵得到一点安慰。在家里是这样,可在外面,乡亲们对她勤劳善良的天性,高超的技艺却无不夸赞。金华最肯帮人,给村里孩子做裹肚,缝香包,连最爱哭的孩子只要说声:“金华姐来了”,哭声就会戛然而止,破涕为笑。
纺车不停地转动,转走了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手扯棉线节节长,金华一年年长大了。
金华妈妈每当看到左邻右舍一个个姑娘在唢呐声中被花轿抬走后,不由得想到金华,但是一看金华那丑陋的面容,她就气得直喘气,特别是看到别人家的姑娘定亲时那满箱整包袱的财礼时,心里气得常常独自骂出了声:“贱货,不值钱的东西。”由于她的贪心,一般的穷人她是不肯嫁给的,而和金华年龄相仿的富贵人家又不愿娶金华。另外金华娘暗想,女儿虽丑可心灵手巧又勤苦,可是她挣钱的耙耙子,她心里暗自琢磨,彩礼不到数,她是决不把女儿嫁出去的。
纺线车转啊转,带走了不知多少个日日夜夜,也带走了不知多少少女伤心的泪,棉眼啊也抽出了多少青春情丝。在田间劳动时,金华提笼撒籽,拾棉采桑样样精通,穷家的小伙子看在眼里,在庄稼院子里,金华纺线织布描龙绣凤,穷家少年记在心,穷庄户想要娶什么样的媳妇呢?他们想娶的就是像金华这样针线活难不住,地里活儿压不倒的女子。于是穷庄稼人托媒人,媒人迈进了金华家的门槛,向金华妈提亲了。向金华哥提亲了。问金华妈,金华妈待睬不睬;问金华哥,金华哥大叫:“要婚成,雪花银子堆成山,花轿过处锦铺成。”金华却红着脸,羞得拧过头奉上了茶,金华哟,她已在心里爱上了和她地连畔,力最大,家里也最穷的一个小伙子。可那阵,闺女家咋好说出口哩,谁知道闺女的心呢,金华忧郁起来了,纺纱无劲了,绣花手笨了。那纺车也像懂得金华心事似的,“呜呜呜”地悲鸣开了。
忧郁的日子一天天过去了,金华一天天年岁大了。有一天她出外剜菜,偶然捡到了一个蛇蛋,就小心翼翼地带回了家,放在针线笸篮里,日久天长蛋内孵出了一条小黑蛇。金华悄悄地精心喂养起来。
纺线车转啊转啊,棉眼抽啊抽啊,抽出了多少钱,也抽出了姑娘多少忧愁和难言苦闷……纺车“嗡嗡嗡”转啊转啊,棉线缠啊缠啊,金华轻声地独自对窗呼唤着:“穷哥哥啊,奴想你,像这棉线啊,缠不断啊缠不断。”
金华哭了,哭得那么悲哀伤情,乖灵的小蛇像能懂得金华痛苦似的,抬起头望着金华,眼泪也一滴滴掉了下来,将尾巴在金华手上轻轻地摆动,不住点着头同情她不幸的遭遇。在孤独沉闷的日子里,只有小青蛇最懂她的心,是她唯一能倾吐哀怨的知音。金华慢慢地将自己的心事给小青蛇说了。
纺车转啊转啊,转到了又一个六月初一的前夜,这一天晚上,天黑风疾,风刮灭了灯,纺车无声地停了,棉线抽尽了,金华情断了——狠心的娘,歹毒的哥哥,暗地把她卖给了一个五十多岁的老财主,收归第十一房。
这天晚上,正擀面的娘将金华叫到案前劝道:“金华金华,俺女命大,嫁个财主,吃用不怕。”金华气得牙咬得“咯噔噔”答道:“金堆终南,银流泾河,不嫁财主,要嫁穷哥,要我改变,日落东坡。”金华顶嘴一时气蒙了娘的心,顺手捞起擀面杖迎头就是一下,随着擀面杖的落下,只听“咔嚓”一声炸雷,金华头被打掉了层壳儿,那秃顶儿“嗵”地掉落在地上,面前站着个如仙女似花朵似的姑娘,那乌黑闪亮的头发哟,长悠悠,黑得闪光发亮,活像门前疾风中飘动的柳枝。“你是谁?”金华娘眨巴着眼睛,认不出来。“我是金华,人间不容俺,俺要嫁青山,青山屹立水长流,白云悠悠情不断,仙境胜人间。”金华娘话未听清,可女儿忽然改变的美丽姿容惊呆了她,她心想,人常言,一个美人,一金山,有这样的女儿,向老财主要金山银海,他也得给。心里一高兴,顿时变成了另一个人,她亲切地叫道:“金华,我的心肝啊!”随着她的叫声,又一声响雷,从金华的绣房飞出来一条大黑龙,金华骑了上去,随着一阵天崩地裂似的轰隆隆的雷声,狂风大作,黑龙腾云驾雾飞腾起来。“小姑!”机房里的嫂嫂听响声赶了出来,此时金华已骑上黑龙快要腾起,不由分说,她扑上去一把攥住小姑一个指头,可青龙已腾起,手指挣脱了,随着一阵狂风向南而去。雨,人间少见的雨下了起来,嫂嫂亡命地追着喊“姑姑等,姑姑等”,她喊着,追着,可越追越远了,她急了,一下跌倒地上,当再起来时,已变成一只水斑鸠。水斑鸠一边飞,一边悲凄地叫着:“姑姑等,姑姑等”,一直顺着黑龙飞去的方向南飞去。据说斑鸠就是金华嫂嫂变的,由于那天下雨,所以,以后水斑鸠叫,天就要下雨了。
风停了,雨住了,纺车锭尖上大大的线蛋放完了,一条白白的线从房门中向南方伸去,像蛛丝般地飘忽着。第二天一大早,人们向金华家聚集而来。
“嗬,昨夜好大雨哟!”
“嗨,你听说了吗?金华骑青龙向南山飞走了!”
“可不,咱凡眼看不出人家美丽嘛,听说临走时漂亮极了,头发长得都拖到地上了呢!”
人们纷纷议论着,有的老大娘想起平时金华给孙子、孙女绣的香包,花裹兜儿,这会想到她是仙女,还虔诚地面向南叩首作揖。
“咱们快点寻她吧”,不知谁提出这个办法。
大家异口同声赞同,于是人们打点了干粮行李,拉着一乖觉的小驴儿,上面搭着红毡顺着线儿向南寻去……
走啊走啊,顺着线儿他们来到白云缭绕的终南山,到了山上一片清澈的湖水旁,顺着线儿他们来到了湖东那险峻的东山崖的一个石洞里。石洞里美貌非凡的金华坐化在洞中一块巨石上,那眉间还有对人间那苦闷、哀怨、愤恨所留下的皱结。再细看,那被嫂嫂曾攥过的手指头,未脱化过来,还是人的肉指呢……人们默默不语,暗暗祝福。正在这时,忽然后山崖传来她嫂嫂的“姑姑等,姑姑等”的呼叫声,这声音响彻空旷的山谷中。以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个贤惠好心的嫂嫂,在金华小姐坐化的像旁又给嫂嫂修了一间小庙,塑了一个像。当人们做完这一切事,临归时又吊表烧香的想将金华小姐神灵接回,到泾阳供奉纪念,说来也奇,当搭着红毡的毛驴回到泾阳县的家乡,一路是下坡,可毛驴身上却湿漉漉的,掐指算日子,恰好是六月初三,从六月初一金华骑青龙飞走,到六月初三家乡人迎金华小姐入庙,供奉金花小姐的小庙恰好三天,称为“金华落”。不久,翠华山金圣台上也修起金华小姐庙。两处的庙会都是六月初一至六月初三。每逢庙会,游人如织,山上香客不断,以后有人说金华又叫翠华,所以这儿的山取名翠华山。
太乙宫镇景区的传说还很多,比如二龙塔与天池寺处的《“土门峪”与“圪坩达子”的传说》、《树顶念经的和尚》、《御路的传说》、《山客早回》,太乙宫口的《响崖》等等。
四、人杰地灵
——人才荟萃的太乙宫太乙宫镇又人杰地灵,人才荟萃。特别是近现代出现了不少有影响的人物,其中辛亥名将张云山就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位。
太乙镇张云山墓张云山,字凤岗,光绪三年(1877)出生于长安区太乙宫镇西新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由于父母先后去世,两个哥哥又出外谋生,童年的张云山孤苦伶仃,被好心的五婆收养,但五婆家境很贫穷,为了生活,童年的张云山不得不给人打短工,当佣工,去终南山砍柴卖柴。张云山从小爱看戏,好多本戏他都能成本成本地滚瓜烂熟地背下来,尤其是戏中的关羽、岳飞、包拯等名将清官,他仰慕极了,立志要做这样的人。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在董福祥部的护送下逃到西安,困苦中的张云山投到董福祥部,当了一名号兵。后来又转入陕甘总督陶模部。由于他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升任都司,分领营兵。1905年,张云山在陕西新军中任司号长。三年后,新军改编成陕西陆军混成协,并且介绍许多新军官兵加入哥老会。因此,他在新军中的影响和势力日益扩大。1908年10月,在日本留学并加入同盟会的井勿幕归国回陕,奉孙中山之命,成立了同盟会陕西分会,积极联合新军和会党。在派代表与张云山联系时,张云山很快接受了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主张,同意采取共同行动。为了壮大力量,哥老会与同盟会共同开山堂——“通统山”,张云山任山主,同盟会中有影响的人物井勿幕、钱定三、胡景翼等也加入其中,张云山的地位和影响更高了。为了巩固和加强联合,同盟会与哥老会又搞了个秘密联络会党和新军的“同盟堂”组织。1910年7月9日,新军头目,同盟会主要人物井勿幕、钱定三、张云山等36人(号称36兄弟)仿照哥老会传统仪式,在大雁塔歃血誓盟,进一步巩固了同盟会,新军,哥老会三方面的联系和团结,为陕西辛亥革命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11年10月10日,震惊国内外的武昌起义爆发,满清陕西地方当局惊慌异常,对新军及各会党的革命活动严加防范,还下令从10月24日起,把新军第二团的一、二、三营陆续开往岐山、凤翔、宝鸡一带。张云山、钱定三等知道这个消息后,感到按原定10月29日起义时间太长,便于10月22日上午9时在城西南林家坟召开各方负责人参加的紧急会议,决定于当天上午11时发动起义,并公推张凤岁羽为总指挥主持全局,钱定三为副总指挥。
10月22日11时,陕西同盟会、新军等突然起义,打了清军一个措手不及,顺利地占领了城内军装局,藩台衙门、南院、鼓楼等制高点和要地。翌日凌晨,起义军开始攻满城,钱定三、万炳南率队从西面攻,张凤岁羽部从南面攻,张云山部攻北门。经过激战,义军攻下了满城,清军守将文瑞投井自尽,前陕甘总督升允逃窜甘肃。起义军命名“秦陇复汉军”,通电安民。25日,起义军正式成立政府,公推张凤岁羽为“秦陇复汉军”大统领,钱定三、万炳南为副大统领。下设六都督,张云山任调遣兵马大都督。
不甘心灭亡的清朝政府,一面命河南清军西进逼陕,一面令陕甘总督升允署理陕西巡抚兼督军务,率兵向东进犯。危急关头,张云山挺身而出,率向军营(哥老会向紫山部)西进阻敌,在长武冉家桥一带和升允遭遇,经过浴血奋战,击溃清军,使西路转危为安。不久,升允又调甘肃清军来犯,相继攻陷长武、陇州,张云山急赴乾州堵截,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他紧闭城门,与敌对峙83日,大小数十战,任敌轮番强攻,挖掘地道,派人诈降,云山志坚如钢,身先士卒,日夜督战,乾州城无完堞而寸土不失。这一战张云山誉满三秦,名声大振。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后,以大总统名义给张云山授陆军中将衔,补秦军第一镇统制。不久,为了削弱陕西义军实力,将张云山部缩编为第一师,张云山改任师长。
1914年4月,白朗农民起义军进入陕西,袁世凯借机调走张凤岁羽,派亲信陆建章率北洋陆军第七师以追赶白朗义军为由,进驻西安,夺取陕西军政大权。陆建章秉承袁世凯旨意,大肆屠杀革命党人,缩编陕军,又将张云山部第一师缩编为混成旅,张云山改任旅长,兼陕北镇守使,然而又设置种种障碍,阻挠张云山上任。忧愤之中,年仅39岁的张云山于1915年7月咯血而死。狡猾的袁世凯逼死张云山后,又按上将级别抚恤对待张云山,蒙骗世人,收买人心。
张云山反封建倡民主,同情民众,疾恶如仇。他提倡男人剪发辫,妇女放大脚,创立同志小学,设立普云堂施舍医药,创建汉调民盛剧社。他赞成禁种鸦片的主张,亲自到鸦片集中地宣讲禁令,他竭尽全力“创造共和”,不愧为一位“造世英雄”。1983年10月,人民政府为张云山重新修墓立碑,表达了对这位辛亥革命先烈的敬仰与怀念。
民间教育家蒋古庵,太乙宫镇上寨村人,生于1856年,卒于1923年。曾任清副员,南书记行走职,为光绪老师,后调任陕西略阳训导,因兴学重文事与知县不和,辞职返回故里。为“广开民智”,去终南山至圣寺教书。光绪十四年(1888),他邀请先师刘古愚游翠华山,刘古愚称赞在这儿办书屋环境之佳,二人利用至圣寺三进大殿,改为“读书室”、“接待室”(中殿)、“藏书室”(后殿),办起翠华书屋。
光绪二十三年,慈禧太后怕康有为变法乱朝毁政灭国,软禁光绪皇帝后,又到处缉拿“康党”分子。翠华书屋办学的刘古愚,当时被称为“南康北刘”,只好避躲甘肃,一年后病故。刘古愚的离开与病故,使办翠华书屋之重担就全压在蒋古庵一人肩上。他在原有课程之上,又增添了地理、天文、算术等。《长安教育志》这样评价他:“太乙口的蒋古庵,培养的学生才学出众……”
民国十二年十月(1923),康有为来陕,拜访刘古愚与翠华书屋,蒋古庵在至圣寺躬候,被后山土匪枪击遇难。事后康有为专程到翠华山躬吊蒋古庵曰:“蒋君为吾道王城,而竟死于非命,可胜哀哉!”
蒋古庵著有《魏延不出子午峪》等。
五、城南旅游明星
——正在崛起的旅游新城太乙宫镇改革开放以后,太乙宫镇正在成为一座旅游新城,翠华山景区是终南山国家森林公园重要组成部分。曾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
翠华山,地处秦岭北麓,海拔在1200米至2132米之间,是牛背梁国家羚牛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改革开放后,经过太乙镇人民的艰苦奋斗翠华山景区已初具规模,景区内分为天池娱乐区、甘湫池秦岭森林观光区、翳芳缓生态疗养区等三个功能小区。各项配套设施逐步健全,从太乙镇中心街区至翠华山山门口已铺上约6公里的三级标准沥青公路,又从山门口至翠华山天池,打通涵洞,通了公路,在山门口和天池修建停车场两个,总面积近7000平方米;对景区水湫池村1组39户群众及水湫池初级小学进行整体搬迁;兴建的翠华宾馆和旅游别墅群,20幢北欧风格的别墅小屋,三个黄土高原风情的四个四合院式窑洞已建成开业;太乙宫殿及度假中心正在建设中。建成翠华山地质博物馆供游人参观。翠华山上各景区景点都在健全改进着,天池增加汽艇、船只,冬季增加了滑雪场等等。
太乙宫镇自21世纪初,响亮提出将太乙宫镇建成秦岭北麓的旅游名镇,商贸重镇,经济强镇,文化新镇的奋斗目标,古镇改造建设迈上新台阶:老镇商贸1.7公里的主干街路面,宽达30米,两侧人行道各6米,两边500余间两层商贸门店已开业,太乙宫停车场,太乙宫农贸市场都已建成,规划的“日”字形街区初步形成。全国著名民营高校——西安翻译学院的落户扩大更令太乙宫镇增添了浓郁的文化内涵。目前西康铁路从境内通过,西柞高速公路、西太公路、环山公路在太乙宫镇以北相交,形成交通枢纽,使太乙宫镇愈显雄伟亮丽。人们赞誉太乙宫镇为“小上海”,一座千年古镇正焕发着勃勃生机,正成为西安城南一座耀眼的旅游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