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引镇,“三谷道”口上的商城

  樊耀亭

  引镇,又称引驾廻,素有“万人集”称誉。位于西安市东南的秦岭北麓终南山下,距西安约30公里。其境东毗蓝田县,南接柞水县,处于三县结合部,地理地位十分重要。由于地处古长安通往岭南的汤峪、库峪、大峪口之间,西汤、雁引、引鸣、引大公路在此交汇,西康铁路穿境而过,是贯穿神州南北的大动脉,引镇设有客货二级站,交通四通八达。古代这儿既是京城长安东南的关防要地,又是货物的集散重地与商业重镇。从明末清初乃至民国,这儿就成为关中重要的商业名镇。引镇、秦镇、哑柏、灞桥号称关中四大古镇,名扬三秦。关于另一地名引驾廻,古老而遥远的传说有几个,但都与引驾廻有牵连:一说汉武帝在上林苑广阔的皇家林苑狩猎,那时这儿林深草茂,致使这位帝王迷失方向,被当地一老人发现后引驾而回;第二种传说是说唐太宗率群臣围猎兴致极大,以至天黑迷路,后经尉迟敬德引驾而回;第三则说是唐玄宗携宠妃杨玉环去汤峪游玩路经此地迷途,被大臣引驾而回。这些动人的民间传说,愈使这座古镇显得古老而迷人。

  据史料载,“引镇”之名是明以后才出现的。在《旧唐书》中,地处引镇这个地方当时称为莎城镇。一些学者认为《旧唐书·昭宗本纪》曾记有唐乾宁二年(895)长安城发生承天门事变,昭宗李晔出走的路线是从启夏门(今大雁塔西南)出逃,中间经樊川华严寺小憩后至莎城镇的,以后再至大峪口,那会,并无“引镇”这一地名,无论从方位还是周围村落地名参照看,“莎城”就是现在的“引镇”。据考察,在今引镇五堡处,曾掘出古城镇遗迹,址上曾长有许多莎草,莎城镇,就是以莎草命名的。

  据长安咸宁县志记载,引镇,在北魏西魏时属山北县辖,唐代为万年县莎城镇。关镇峰的《陕西地理沿革》就曰:“莎城镇故址在长安县南六十里,唐乾宁二年李茂贞率领岐兵进攻长安城,唐昭宗李晔从启夏门逃出,奔南山莎城镇,即此。”至宋代,莎城镇废败为村落。到了明初,人口增加,明洪武初在西安外围设立卫所,当时引镇为西安右卫,因卫所守领姓尹,遂称尹家卫,今引镇西南有尹村,亦可佐证。民国因传说称引驾廻。

  引镇街景

  引镇古老的传说和悠久的历史更使这座关中名镇增添了神奇的光彩与迷人的魅力。

  京城长安东南的关防要地

  由于引镇位于京城长安之东南,距库峪、大峪、汤峪峪口不远,因之这儿是秦岭之南进入关中和从关中进入陕南汉中乃至湖北的通道,这儿既是关中物资与陕西物资出山入山的集散地,自然也是军事出入的重要关隘。所以自古至今,这儿也就成为兵家争夺的要地。汉代,刘秀被王莽追赶时曾经过这儿进入汤峪而到达河南;唐代黄巢起义兵败从长安撤离时,“阴为遁计”,发兵3万,扼守蓝田至武关(今丹凤县东南武关)的道路,以备逃出唐军的包围圈,转战河南。以后义军由蓝田入商山就是由汤峪、库峪、大峪入山过岭的,至今引镇南大峪还有传说中的黄巢试剑石等传说象征物;李自成农民起义,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都是夺取引镇进而威逼西安的。1932年冬红四方面军就是经引镇东南的库峪口出山,经大峪口、胡留、白道峪、四皓、留村、天子峪口、子午镇、内苑、沣峪、祥峪西进的;1934年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决定向鄂豫陕边境进军,创建新的根据地。从蓝田出山,经焦岱、引镇时镇压了当地的恶绅,发动群众分粮、分盐、分衣物,动员青年参军,西安守敌大为震惊。

  历史上,引镇一直是西安关防的要地,明代称之为“尹家卫”,就是西安外围设立卫所,直白地说,就是西安城防驻军,是保卫省城安全的。

  货物集散重地与商业重镇

  引镇,由于地处入陕要隘,处于货物集散重地的地位,因而,较早地成为古长安东南的商业重镇。

  古镇街景

  到了清代,这儿商业日臻繁盛。至辛亥革命前后,引镇的一些商号已有相当规模了,这些商号,主要经营秦岭以南各地土特产,比如大麻、生丝、生漆、桐油、木耳、牛皮、棉花、鹿茸、麝香、天麻、黄连、党参等。当时,除经营当地人民需要的粮食、蔬菜、油、酒、调料、柴草、牛、骡、马、羊、木材及木材制器外,就是岭南山民们的生活必需品,特别是要数食盐经营数额最大。由于引镇坐落于秦岭山根,秦岭各峪出产的扫帚尽数聚集于此地,这些扫帚不只供当地秋、麦两忙用,还远销到山西等省的许多盐场去。

  特别在食盐销售范围限制严格的当时,我省东南各县食盐供给全仰给于山西潞盐,引镇实际成为山西潞盐贸易的必经之道,在一定意义上说引镇的繁盛,得益于这儿是食盐的通道与集散地。

  辛亥革命前后引镇的商号,相当一部分已颇具规模。初期资金比较雄厚的有“永丰德”、“山云德”、“崇德元”、“乾顺和”、“乾顺祥”等。“永丰德”在镇安还设有分号,每年据说仅收地租就达三百石,仅睢阳、晏安涧在该号存款现银就有2万两。“山云德”是系当时辛亥革命新军兵马大督都张云山出资开的;辛亥革命新军领导之一,夺取政权后曾任民初陕西财政长的惠春波出资开设有“乾顺祥”,蓝田县与长安县引镇毗邻;“崇德元”为蓝田财主孙家与引镇张家合资经营,该商号西安东关还设有分号,“乾顺和”是引镇一户刘姓出资设立的。除这些县有代表性的商号外,其他商号还有许多。

  古镇街景不只本地人在引镇办字号,外地人在引镇开设的生意也不少,特别是以善经营,具有经商经验的山西帮客商,他们在潞盐营销方面有着绝对优势。这些客商他们一般都领有专营山西潞盐的“盐凭”,可以从产区的村盐场用不到销价三分之一的出场价直接购运,加上中间税收采费、运费大约是销价的三分之二也还有三分之一的利润。食盐作为大宗商品,是绝对不愁销路的,因而盐商是绝对有利可图的。在食盐生意的刺激下,山西商人在引镇当时开设的著名商号有“新泰元”、“益生源”、“几厚生”等,这些山西商号资力一般较当地商号雄厚。

  当时潞盐从山西运抵西安,再用车运到引镇,然后从引镇运销山外各地,通过大峪、库峪、汤峪运抵岭南安康、镇安、柞水乃至湖北等地。这些商号大都经营秦岭以南的土特产,在潞盐运抵岭南时,商家亦经营岭南人民最急需的生活日用品,比如当地人需要的粮食、牛、羊、马、骡、蔬菜、酒、调料、火柴、火纸、麻纸、水烟等等;出山时贩运上岭南的土特产生丝、大麻、木耳、生漆、桐油、黑白纸张、棉花、漆油、药材、牛皮等等。当时政府对食盐销售范围限制很严,如果查出食盐销售中杂有硝盐、青盐,一经查出没收货物,处以罚金,甚或绳之以法。稍负声誉的商号一般不染指。

  引镇商号的兴隆,引发起酿造业的兴起,当时办起了烧酒、米酒、酱园、醋房等门店,尽管经历着潮起潮落的兴衰,可亦不失为当时一种商业风景。

  古镇街景伴随着引镇门店的兴起,粮食牲畜交易也很热闹,特别是每逢三六九农忙前集日,街巷、空场、人头攒动,人山人海,旺季可达三几万人,摩肩接踵,煞是热闹。当时还有扫帚市、木材市、牲畜市,(土特产、农具、日用百货)其交易量也很惊人。不只有引镇方圆农商赶集做买卖交易,远至河南、山西的农商户,也远道前来采买售卖。即是背集,由于引镇货物集散地的功能已经形成,来往客商依然频繁。

  在诸多商号形成之际,数家药铺也相继开业,其中最具影响的药铺是“益善德”,据姚文光先生回忆,该号系引镇西堡吴姓出资开办,药品注重质量,济世救人,对于急于购药者,即使手无分文,家人病情危急,不管认识与否,问明姓名,欠款写在水牌上……据说这家药铺直到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之前生意还一直蒸蒸日上。

  在引镇商号较兴盛的清末民初这段时间,规模较大的商号集中于引镇北部,其原因在于当时相当货物都是从西安这路通过陆路转运至引镇的。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前因后果的。由于引镇商业的发展,于是收税的关卡林立,当时税收无章可依,常常由收税人信口开河,令商家望之寒心,为了避其乱收税与勒索,交易渐向镇南转移,行商贩运的山货多从大峪、库峪山口而来,他们盼望一到就卖,虽售价较低,可早销早离,免去了许多担心和损失,所以西安经营山货的商号不断南移,“大有与大峪库峪连接之势”。而扫帚市场又分布于引镇北边,这主要是买家均在北方,大买主主要来自晋南与渭北的商贩。当时引镇的扫帚市场相当繁荣,自今当地流传有一句谚语叫“去引镇发扫帚去了”,此话虽为戏语,亦足见其扫帚市场影响之大。据一些业内老人说,当时引镇销往山西的相当一部分扫帚,并非农用,而是供山西盐场使用的。随着盐场的不断扩大,其扫帚销量也在不断增加着。

  由于商号的不断增加,车行马号也有了,旅店也应运而生。随着商业竞争的需要,行会组织也应运而生,垄断市场的现象也随之产生了。

  正当引镇商业与日俱升,兴旺兴隆之时,盘踞在陕南的盗匪王明山亲率据说号称一师的喽叮罗,从秦岭深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昼夜兼程,于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日黎明前,突然袭击引镇,攻占地方民团局,枪杀某部新招官兵三四十人,并将所有商号全月所卖货款(当时尚无银行信用社)抢劫一空,拉走商人、学校师生260余人,作为肉票(用人质索款),一场浩劫之后,商铺有如惊弓之鸟,逃走的逃走,关门的关门,卖地的卖地,从此引镇商业一蹶不振,直到解放前夕,还不能恢复旧状。

  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

  引镇地处秦岭山脚下,境内有险如华山的嘉午台,有可以泛舟的大峪水库,可以戏水的大峪河,可以探奇的大峪溶洞,东西毗邻的太兴山与小峪水库等景点近在咫尺。境内可供开发的唐皇狩猎度假区绿水长流,与汤峪同属一个水系的地热资源也可供开发。

  一、险如华山嘉午台

  嘉午台位于引镇西南的大峪,古称大义谷,这里山势奇险,峻峭突兀,雄伟壮观,人称“小华山”。

  从白道峪入山至嘉午台岱顶,峰峦叠嶂,景异石奇,满眼葱绿,溪水潺潺,景点有观音寺、一天门(新庵寺)、方石沟茅蓬、瓦汤房、太白庙、二天门(广仁寺)、凉水泉、无量殿、山神庙、斩龙桥、普同塔、小梯子、虎头石、苍鹰觅食、破山石护国寺(喇嘛洞)、朝天梯、岱顶兴庆寺及后山茅棚等几十处景点。现重点记述于后:

  (一)虎头石

  从小梯子上地藏王殿东侧南出,殿后有巨石名曰“虎头石”,石高宽长均超过前边大殿,从地藏王殿东侧小径看,其虎威武无比,石上灌木茅草,如虎之须,其虎大张着口,俯视下窥深涧,似乎啸声远传深谷,真乃“一鹞入林,百鸟哑声”。游人不敢斜视,小心翼翼越过虎口。

  (二)苍鹰觅食

  刚从虎口偷险越过,恐惊心跳未平,行至丈余,忽见一巨雕窥视,其啄如钢钩,锋利无比,似乎它那锐利的隼眼盯住我们,就要腾起,那巨大的羽翼已经伸开,人们已感触到了它那展开的有力的钢翅所搧动起的旋风,和羽翼遮挡住夕阳可怕的阴影,听到它那觅食时饥饿悲壮的叫声……当你紧走几步,绕到它的侧面再看时,始见一巨石中裂,东边半边如肉块、如面包,西边半块酷似一只苍鹰。此石曰苍鹰觅食。游人无不赞叹其巧夺天工,鬼斧神工天然石雕的形酷神似,让人叫绝。

  (三)“登云梯”与唐摩崖石刻

  过“苍鹰觅食”不久,就到了“登云梯”,登云梯是上山的唯一通道,石阶凿在石崖上,上梯时人抓住铁索,仰头望不见山顶,俯视山谷深不见底。破山石护国寺是一座古老的著名寺院,其后有“喇嘛洞”,据称为西藏喇嘛赴长安京城时住过的石洞,其石洞凿在90度的石崖上,其下深不见底,从护国寺后门出有栈道与“神仙桥”相通,极其惊险。沿内现存有唐贞观年间摩崖石刻,由于背风避雨,字迹清晰,是记述嘉午台四至的文字,极其珍贵。其摩崖石刻文字如下:

  盖闻终南山嘉午台

  西京之古胜迹也,成佛作祖之所,修真养道之地,皆由本山住持始建于基,永作十方丛林,不准许子孙,亦不准变卖,毋化作俗人侵占胜境,恐防年长日久,他人损失道场,故立此碑。本山东止帽盔山,西止石门岔东崖;南至五里庙沟岭,北至四方石沟,四止分明,永作此山证据。

  唐贞观元年住持性空

  由此可知在唐时,嘉午台寺庙已有相当规模。光绪二十九年(1903)前后,此处有本昌上人茅蓬。据高鹤年在《名山游访记》一书中曰:“是时,各茅蓬有道士四五十人,其中学禅者多聚集破山寺专学修禅。”可见当时其人数之众。

  (四)破山石与人头山

  破山石护国寺之上有破山石,其巨石之大有如一座巨屋,中间齐如刀劈有道裂缝,此石即是破山石。

  关于此石还有段神奇的传说呢。

  传说隋时兴建宫殿,皇帝命在这儿砍伐树木,可嘉午台的山势险要,运输非常艰难,百姓苦不堪言,地方官为民请命,请在嘉午台修一条路,皇帝恩准。可嘉午台巨石林立,山势陡峭,工程非常艰难。当修到破山石处时,一巨石拦住去路,两边悬崖深渊,绕又绕不过,工程被迫停了。此事被关圣帝知道了,他非常同情民夫,决心助一臂之力。谁知此事却给蔡阳知道了,他自被关圣帝青龙偃月刀斩首后,阴魂不散,心想,你关羽升天后,天下人为你修建殿堂,重塑金身,如此深得民心和敬重,此番修路你若再为民办事成功,必然荣誉再加一等,我倒要叫你事难如愿,也好消去我前世之冤。想毕,早化作一股阴风先来到破山石处……且说这关圣帝手执青龙偃月刀,驾上祥云直奔嘉午台破山石处。他站在云头,兴风遣电,一刀砍向那巨石,这一刀随着一阵霹雳,山摇地动,其刀重如泰山,别说一块巨石,就是一座山,也会裂成两半。霹雳夹带着金属声,关圣帝似觉有所隔挡,那巨石只裂出少一半,他不由一惊,捋须定睛看时,只见山石旁蔡阳仰头哈哈大笑。关圣帝一看,知其作祟,怒从心起,驾祥云俯冲而下,其快如昔时骑赤兔马取蔡阳之首级。待蔡阳惊醒,关圣帝那青龙偃月刀早将蔡阳的头抛向东南山顶。然后又回过一刀,向一旁石崖砍去,只听山崩地裂的一声,巨石滚落,在刚才那巨石旁,闪出一条通道。这堆乱石就是今日破山石护国寺门前那堆乱石。路修通了,破山石护国寺从此在大殿供奉着关圣帝,蔡阳那头一下给抛到了大峪山顶上,这就是今天所看到的“人头山”了。

  (五)兴庆寺

  嘉午台还有朝天梯之上的岱顶兴庆寺。兴庆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寺院,过去以殿覆铁瓦而享誉三秦,该寺“花开见佛”的转佛让人称奇,据说可“花开说妙法,花合证无生”,“左转似白鹤叫,右转如孔雀鸣。”可惜此转佛今已不存。据史料记载这儿平时仅住僧侣就达20余人。

  (六)嘉午台后山

  嘉午台后山,自古以地幽僻静成为僧人结茅的佳地。多少名僧不远万里“白云深处觅洞居”、“乱云堆里结茅庐”,他们一枝藜杖,一件禅衣,一住寒山万事休,一隐十年不下山,有的甚至30年来坐对远山观白云。著名高僧虚云就曾隐居于后山。据资料记载:后山隐居的有道明师住五华洞、妙圆师住老茅蓬、修圆师青山师住后山。五华洞是五华祖师成道之处,高鹤年游访时,观音洞、大禹洞、翻大岭下坡处都住有僧人,据说山更深处还有隐僧,可见此处修行僧人之多。

  二、大峪佛寺及佛教天然景观

  终南山其峪口众多,然峪峪不同,秀姿各异,大峪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满河道,满山谷的卧牛巨石,最大者大如楼房,其形态可谓千姿百态,如水牛悠闲横卧河边者有,似巨龟拙笨爬行者有,若鱼脊露水面者有,更称奇的还是,一进大峪,你似乎走进一个天然佛雕的世界,似乎每个石头都是一尊抽象派的杰作。

  初看有些稚拙,细看却颇让人玩味,越看越觉古朴,弯柳树下那两个圆石叠垒的大圆石,分明是一尊笑容可掬的大肚弥勒佛;那独松树旁耸立的秀峰,多么像观音菩萨;远处千姿百态的峰峦如四大金刚者,似十八罗汉者,且一个个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沿途还有回心石、水塔石,逍遥庵,天然居,红石崖等等。然而,当你观赏了那莲花洞、白云洞、老龙洞后再回味起初之景,那简直有些大巫见小巫了,你简直会目瞪口呆,会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会惊叹这鬼斧神工,天然造作的自然山水。然而这一切又真实得不容你置疑,因为这一切活生生的就在你眼前,可看可摸。

  若游至大峪莲花洞,游览完那莲花洞中的天然钟乳石,你又会觉得这儿的大自然是那样巧夺天工地创造着一个个天然的佛教景观。

  (一)莲花古洞

  1.母子莲与石青蛙

  行至一山腰,迎面板石上四个古朴大字“莲花古洞”赫赫然入眼。入洞行约七丈余,只见洞两旁尽是天然形成的钟乳石景观,乳石岁久,垂地若柱,猛一看,宛如一个粗玉雕成的殿堂。有的似石壁上爬伏的蔓药,有的如假山,有的像烧泪的蜡烛,最奇特的是一朵倒挂的石莲花,这朵石莲花高约六尺,径宽六尺,有花瓣12片,洁白如玉,梗、蕊皆备,有如一高级雕塑家精刻成的玉雕莲花,令人称奇,旁边还有一朵小巧玲珑的小莲花,像是一个亲近母亲乖巧的女儿,偎依在这朵大莲花旁,人们称其为“母子莲”。在小石莲花的上方,一只石青蛙鼓动着眼睛,聚精会神地注视着这两朵圣洁的佛教象征物——洁白的莲花,像个守护神似地护卫着他们。关于石莲及莲花洞,有个神奇的故事,这就是关于唐太宗妹妹抗婚、出家,唐太宗派尉迟敬德烧寺及太宗妹妹以身殉佛,火化为莲花洞的传说。

  2.安乐宫,菩萨殿

  在古莲花洞顶,有安乐宫与菩萨殿,其地距莲花洞仅100多米。安乐宫与菩萨殿坐势孤高,莲花洞周围景色尽在眼底,然安乐宫与菩萨殿建筑简陋,可谓非宫、非殿,菩萨殿里供奉有观音菩萨像。

  (二)白云洞

  距莲花洞约二三十米的西南方山腰上,是白云洞与老龙洞的入口处。白云洞入口处在上,老龙洞入口处在下,两洞口相连有软梯。这白云洞,全长约45丈,洞口凉气逼人,冷风彻骨。由于强烈的光线反差,初入内,黑咕隆咚的,你摸着洞壁小心翼翼地向前走一阵,反倒亮了,洞底清泉喷涌、跳珠散玉,只见石壁上,像浮雕似的爬伏着五六条龙,龙爪、龙鳞清晰可辨,由于石壁潮湿,从洞口映入的光线一映,那鱼鳞似在熠熠闪光,龙身似在摆动,待向前看,那龙首钻入石缝……白云洞气温很低,寒气侵骨不可久立。当你继续上攀,拿手电筒照射时,只见洞壁上那千奇百怪的乳石,有像飞瀑,有像花朵,有像云龙,有石羊、石马,当你正在观赏,忽听有滴水泠泠之声,觅声音望去,只见石壁上有一处坑窝,一股清亮的泉水从那儿涌出,涓涓不断。听人说,这是“圣水”,是观世音菩萨从定水瓶中倒出来的,甘甜无比,可治百病,每年庙会,都会有一些居士阿婆来这儿汲取“圣水”。

  (三)老龙洞

  下白云洞,旁有一斜洞,顺此洞钻入,即可到老龙洞。老龙洞长约54丈,为了旅游的需要,洞里已装上电灯。老龙洞,确实状若老龙,其洞忽上忽下,鹞子翻身,忽左忽右,斗折蛇行,比起白云洞,莲花洞路更险,听听经过的名字就可见一斑,什么鹞子翻身、测心石、登云梯等等,要走出老龙洞非要有唐僧取经的决心和恒心不行,在此旅游一次,实际上也是对人意志和毅力的极好磨炼。

  (四)三道海子

  进洞约20多丈处,有三道海子,所谓“海子”就是洞中的水池、水潭。眼下第一道“海子”已被填平,第二道“海子”其宽二丈四五尺,长150余丈。此处洞高约九丈,灯光映照下,金波粼粼,深不可测,石洞顶水滴下滴不停,由于洞内回音大,滴水声有如弹琴击边鼓,叮咚有韵,如美妙之仙乐。洞壁上的乳石千奇百怪,如壁虎上爬,似百鸟栖憩,若百花盛开,像蟠龙走壁,石壁倒映海子中,海子水一晃动,那百鸟能语,群龙舞动,花叶会摇,可谓活灵活现。贴身于洞壁,小心翼翼越过二道海子约六七丈处,有一柔石观世音菩萨,临水孑立,眼、鼻、耳、嘴、眉俱全,形象生动,头饰与人雕塑出的观世音菩萨无异,随着灯光一闪,那眼睛闪着淡绿的光芒,实在神奇异常。

  要去三道海子,路虽有两条,但均异常艰难,一条是陆路,一条为水路。陆路是沿海子旁石壁石皮上攀而过,然石头光滑,一不小心,若踩溜脚,将会掉入深不可测的海子之中……另一条是水路,那就是坐小舟或爬救生圈渡过。你若选择坐小舟,开始也只能划出两三丈,前面就有两石相夹之狭窄处,让小舟难以穿过,这时你只好将舟斜着抬过,然后再继续前进。三道海子,因需胆识和勇气,所以去者甚少,然路愈险则景愈幽,这儿景观格外神奇,你望海子,碧绿一片,像透明的绿玻璃。再看两壁及石洞,如临龙宫,一根根石柱,被石龙盘曲搂抱,那石瀑若奔腾,却凝固,似喧哗,却无声,似从三四丈高的石崖上跌下,又似一巨大的玉雕屏风,周围石壁由许多人间少见,决不重复的千奇百怪的图形组成,奇妙无比。

  洞的尽头,有一铁庙、一口大铁钟、两尊白玉石佛像,据洞沟天乐宫寺碑石记载,此处,就是近代著名高僧印光大师修禅之地。当游人到此,不用多说,也会悟出这位高僧成道的原因。同时更增加了此洞的神秘色彩。其次还有神猴洞,其深莫测,至今尚无人探险揭秘。

  除以上所写景点外,还有八仙拜佛石、华佗试剑石、黄巢拴马桩、虚云悟道的天宝山、南佛寺等等。

  “三谷道”口上的西康铁路引镇站

  商、周至宋,长安古道有东方干道、子午栈道、三谷道。三谷道指子午谷之东的库谷、义谷、汤谷之道路,这是唐宋通往安康、汉中的旧道。而古商城引镇,恰好就处于三谷道之道口。

  从古城长安,通往义谷有著名的乾佑栈道。历史上由于渭河水资充沛,引镇的相当一部分货物,特别是山西的潞盐是经水航运至渭南再运抵长安草滩,然后由马车沿乾佑古道一线运到引镇的。再由引镇从三谷道进入安康湖广。

  新时期,引镇商贸优势得天独厚,引镇连接着关中、陕南两大经济区,是长、蓝、柞三县的物资集散地,一度因运输工具的现代化与交通的便捷,引镇作为集散地的地位曾有所失落。自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西康铁路建成,并在引镇设立西康线长安境内唯一的包含客、货站的二级车站后,火车站开发区规划面积1000亩,东起半引公路,西至雁引公路,南起长安六中,北至东站。引镇东站的竣工一下提升了引镇这座千年古镇作为集散地的地位,火车的大运量,方便经济,引镇作为数条公路干线枢纽与交汇点的独厚优势,吸引着众多商家来此发展。围绕引镇火车站辐射的三条城镇街道正在形成,以火车站为中心向三方辐射的各类功能小区开发建设工程已经开始。大型农贸市场,商贸街区门面井然有序,餐厅、旅社、影剧院、中小学幼儿园、医院等设施初具规模。作为西安市东南一座亮丽的商业新城引镇已经崛起,正放射着灿烂的光芒。引镇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引镇火车站烟波浩淼话斗门烟波浩淼话斗门烟波浩淼话斗门——记昆明池西岸的古镇斗门月波

  斗门镇,西安市长安区辖。镇政府驻斗门北街,是昆明池西岸一座有着两千余年历史的古镇。该镇位于西安市西南25公里处,东邻镐京西与马王、高桥以沣河为界,南毗义井,北部与纪阳接壤,斗门北部是著名的镐京遗址。总面积21.55平方公里。是长安区西部的著名古镇,而且是斗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余铁路与西宝公路(108国道)横贯全境,韦斗公路和鱼斗公路在此交汇,交通极为方便。据史料载,汉武帝为训练水军在此曾于此开凿昆明池,现斗门北街与镇东一里处的西汉牛郎织女石雕,就是“斗门”镇历史悠久的见证。

  昆明池与石达堰上的“斗门”

  斗门位于长安西部,如果你坐车从西门向西行30余里,就会明显地感到地势开始下降,随着一片绿色无垠的田野展现在你的眼前,稍有历史知识的人就会明白,车已进入到历史上著名的昆明池遗址了。当时间追溯到二千多年前时,这儿还是烟波浩淼的一片湖泊哩。

  西汉时,汉武帝为了扩大疆域,安定边防,多次派司马相如出使西南云贵。当时西汉国力强大,遗以金银缎缟对小国进行安抚;再加上司马相如能言善辩,西南部落首领纷纷归顺汉朝。据说唯有昆明一带的部落其态度强硬坚决不于归顺。司马相如回朝后向汉武帝说明其因,武帝得知昆明边邑的人通晓水性,要战胜就要有善打水战的水兵,于是就征集数万民工,在长安城西仿昆明国滇池修凿昆明池。据诸多史料记载昆明池开凿于前120年。修成后至唐大和年间(827-835)经过900多年时间才逐渐干涸。汉武帝利用昆明池操练水军,尽快地征服了昆明一带部落。关于汉武帝开凿昆明池一事许多史籍都有记载,班固可说将昆明池的规模及牵牛、织女之石雕摆布的位置都涉及到了。《西南夷传》曰:“天子遣使求身毒布竹(即天竺)而为昆明所闭,天子欲伐之,越(今四川越西)昆明国有滇池,方三百里,故作昆明池以象之,以习水战,因名曰昆明池。”昆明池开掘于汉元狩三年(前120),当时昆明池周长约40余里。关于汉武帝开掘昆明池的目的,许多史学家与史书记载多有不同,他们认为汉武帝此举还有想解决长安城用水困难之目的。因为长安城作为西汉首都,人口日增,城区不断扩大,迫使汉武帝不得不为京城开辟新的水源。昆明池的水源主要是通过漕渠、明渠、昆明渠引河、河水解决水源问题的。、原来是投入沣水的,一条南北大渠石达堰将二水经细柳原从石匣引流入昆明池。其中漕渠不只在于导水入昆明池,还起到了关中大运河的作用,那时,关东各地的粮食和物资都是经渭河入漕渠运入长安城内的。昆明池修成后,汉武帝不只用来操练水军,而且养鱼供给皇宫和京城长安。《西京杂记》曰:“鱼给长安诸陵庙祭祀,余付长安市卖之。”就充分说明昆明池水产养殖在京城供给方面的重大作用。汉武帝拟昆明池为天上银河象征之,命人雕刻两个巨大的石人牛郎与织女,竖立于池的东西两岸,又雕刻一条石鲸,置于昆明池中。关于此牛郎、织女石雕《关中古语》曰:“昆明池有石,立牵牛织女于池之东西,以像天河。”《雍胜录》曰:“旁有二石人,像牛郎织女立于河东西。”这和牛郎织女石雕早些时候所处的方位大体是一致的。胡三省为《资治通鉴》所作的注释中曰:“武帝作石达堰,堰水交为池,昆明基高,故下拥激为都城之用。”注释中所说的石达堰就是引、之水经细柳原的导渠。

  这座上林苑中的巨大人造湖泊,既操练了水兵,又保证了城市供水,亦成为皇家贵族的游乐场所。关于这些,《三辅故事》记载曰:“池中有龙首船,常令宫女泛舟池中,张凤盖、建华旗、作歌,杂以鼓吹,帝御章观临焉。”可说这些文字将昆明池中皇帝宫龙的泛舟作乐记述得栩栩如生。

  昆明池的规模具体地说,南至石匣,北出丰镐,东接五所寨,西达斗门镇,可谓水天相接、烟波浩渺。杜甫曾写有《秋兴八首》对此以作记述:“昆明池水汉时宫,武帝旌旗在眼中。织女机丝空月夜,石鲸鳞甲动秋风。”

  到了唐文宗大和年间(827-835)为昆明池源源送水的石达堰堵塞废弃,昆明池水逐渐干涸,终于变成大片低洼的农田。关于变成低洼地后阴雨为患,清代修昆明池渠导水排涝,咸宁长安两县续志有着详细的记载:“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秋,阴雨为灾,县属西南乡禹洼,周家庄一带为古昆明池故址,地势低洼悉成泽国。赵尚书舒翘,陆观察襄铖倡集巨款,合以塔捐九千三百余缗(串钱的绳子),属邑绅柏震蕃、王典章督其事,并分延寇履端、赵世五、康春舫诸绅佐之,散放有法,多所救济。明年己亥春,水犹泛滥,农不能耕,典章建凿渠泄水之议,当道韪之檄委县丞秦书绅监视疏业,凡八十日而竣工,渠长五千九百五十九丈零,深三尺,宽五尺,积土筑堤宽一丈……余钱七百余缗,复设豳义仓于西庙,又移北关马公祠。”县志这段记载,详尽记述了昆明池低洼地的地址,何时成灾,及修昆明渠排水的前后经过,渠的规格,集资的花费。据范廷玺先生《陕西胜迹史话》记载,恭强村(过去叫禹洼村)老城东,门上曾刻有“昆明发源”四字,解放前毁掉。清代所立“昆明池”木桩亦失去,据恭张村西边新村东城门所刻“东望昆明”四字还保管在仓库里。这些都真真切切地记载着汉昆明池的存在及消逝遗迹。

  斗门镇牛郎织女石刻

  原先石达堰上的斗门、石匣两个重要闸口,以原名或有变化作为上下堰的两个地名留存下来。今天的斗门镇。曾是西汉修造昆明池上一个堰上的闸口处,曾同二千多年前烟波浩渺的昆明池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沧海变桑田昔日的昆明池今已不复存在,然而“斗门”之古名却留存下来了。追溯昆明池的沧桑历史,你不觉得斗门镇历史的悠久吗?你不感慨大自然沧海桑田的巨变吗?

  沧桑“石爷”、“石婆”像

  长安区斗门街道办事处南沣村的牛郎织女石雕像,民间亲切地尊称为“石爷”、“石婆”,距今已有两千一百年的历史,这对石雕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远的大型石雕艺术品。牛郎织女像(即石爷石婆),牛郎(石爷)石雕高3米,解放后放置于斗门镇棉花脱绒厂内,至今尚存。距常家庄村北一里多的田野里今有织女庙、庙内织女像(石婆)高约1.9米,两石像东西相距约二里许。两座石雕造型古朴中见巧,线条粗犷有力,刀法简洁干净,是研究西汉石雕艺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今斗门镇南马营寨村一村民后院当年昆明池中的汉代石鱼尚残存。

  斗门镇石佛庙石爷像在汉代开掘成昆明池后,至唐代三百年间,曾对昆明池进行过几次维修和疏浚,还将沣水引进池中。据历史记载,唐代昆明池还基本保持着西汉时代的风貌,大型石雕牛郎织女依然基本保持着原来的方位伫立于今昆明池遗址东西。

  到了清代,兵部尚书赵舒翘在他家乡修的沣河桥落成之际,作为对故里的一片思乡之情,他亲自为桥头的石碑题词曰:“汉鲸秋卧周芑秦荣,晴连渭树,影射昆池。”由此可知,在清代“石爷”、“石婆”依然是长安二大风物,引人关注。

  沧海桑田,昔日浩如烟海的昆明池如今已变成一片庄田村落,满眼葱绿,可“牛郎”、“织女”石雕依然安然无恙。至文化革命,广阔的水域早已不复存在,当时只剩下数亩大小的水面和岸边的一块芦苇地,织女石雕就立于芦苇地边。那时,当地一些群众将“石婆”奉若神明,视芦苇地里一潭水为神水,风传此水能治百病,一时这儿车水马龙,舀神水之人多如蚂蚁,为争舀“神水”,常常格斗争吵,政府屡禁不止,为制止这种不正当的迷信活动,石婆像(织女)被送到省上,辗转运到户县。从此昆明池畔的“天河”边没有了“织女”,只有牛郎孑然一身立于斗门镇棉花脱绒厂内,遥望西天,盼望“织女”归来。

  1987年,斗门镇群众费尽周折终于迎回“石婆(织女)”,在斗门镇北常家庄附近分别建起牛郎织女庙,放置这当年昆明池畔的牛郎、织女巨大石刻像,这样一则可供人观赏,二则也妥善地保护了我国汉代石雕艺术珍品。

  从象征天上“星神”到寄托人间“爱情婚姻”传说

  “石爷”(牛郎)、“石婆”(织女)石刻从象征“牵牛星”、“织女星”,(烟水浩淼的昆明池)象征天河,到经过千余年的演变,成为寄托人类对自由幸福的爱情婚姻,是逐步演变的,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空。

  汉武帝一生迷信升仙与长生,造昆明池以象征天象,造牛郎织女石象以象征天上银河两边的牵牛星与织女星,符合他思想活动的脉络。从牛郎织女石雕看,当雕塑成一对石雕像时,已由模糊的“牵牛星”、“织女星”星神,赋予了一种人的形象,并以发式、服饰、表情身形与姿态表示出了男女之别,牛郎织女像竖立于昆明池之西东,遥遥相望,已为民间传说人性化的演变打下了一个基础,汉武帝造牛郎织女造像最初自然是源于那个时代人类普遍信仰的星辰崇拜,汉武帝他自然也不可能超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将星宿之神由模糊的难以捉摸的一种精神崇拜变成一种人性化的现象,这是汉武帝乃至古代雕刻家的一种创造。牵牛星是二十八宿之一;织女星称之为天孙,分别于银河东西遥遥相对。汉武帝将这种天象以象征方式搬到了人间。

  到了春秋战国,牵牛星、织女星开始进入文字性的文学作品。最早出于《夏小正》,其文中记述曰:“初昏,织女正东乡”,这里记载了这种星辰出现的时间与方位。大体上只是属于星象学范畴之内的记述。而《诗经·小雅·大东》里,就产生了怒怨周王室的味道,且更人性化,可谓牛郎织女开始下凡了,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跛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腕彼牵牛,不以服箱。

  其诗大概意思是,牵牛星织女星,尽管有其名,却不会拉车,不会织布,虽高高居于天上,却无抚恤人民之行,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这首民歌赋予了牵牛星、织女星一种人性化的东西,可以说让牵牛神、织女神下凡了,开始有一种人间烟火味了,这为以后的牛郎织女追求爱情婚姻自由准备了一种潜在的条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原始氏族社会决不可能产生男耕女织田园牧歌式的牛郎织女爱情故事,只有在汉以后小农经济体制基本形成之后,才可能产生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文学与绘画等。这在一些直观的牛郎织女绘画中表现得就更为清楚。绘画中牛郎穿着小农经济时代的衣服,肩扛着犁,有的是牛郎挑着箩筐,箩筐里放着孩子。在汉代,封建社会制度开始完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模式已经定型。成书于西汉前期的《淮南子》中曰:“七夕,乌鹊填河成桥渡织女”,显然“鹊桥相会”的格局已经形成。到了东汉有《古诗十九首》中这样写道: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及语。

  联系上述,鹊桥有了,织女织布了,牛郎扶犁了,织女虽然隔河不语,可“泣涕零如雨”,“脉脉不及语”,那种对爱的渴望,那种如怨如诉对爱的期待、思念已形成了一个爱情故事的框架。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社会的文明,伴随着人类的追求与渴望,于怨发之怒,在这篇不朽的民间故事中体现,表达得淋漓尽致,其发展变化的脉络清晰可见。

  三国曹植《九咏注》曰:“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及一会。”这里《九咏注》虽为曹植所著,但也是对民间传说的诗化,这时民间的“七夕节”已形成了,它是民众民间思想文化的传递,不过是曹植代言罢了。

  南朝梁殷芸的《小说》:“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动,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岸牛郎,嫁后废织任,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会。”显然牛郎织女的传说中,文人参与其中了,使故事更为完整,增添了“天帝”这个人物,有了统治者,明鲜地打上阶级的烙印。但也清楚地看出作者思想的局限与偏袒,失去了民间传说的纯真。他将其悲剧归结为织女的“废织”、“贪欢不归”,这与民间传说追求爱情婚姻自由的旨意显然是违背的。

  经过世代的流传、锤炼,一篇为世人赞美的流传不朽的牛郎织女的传说就产生了,过去中学《文学》、《语文》中都曾收编,变成一篇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民间故事。故事说玉帝孙女下凡,爱上牛郎,结为夫妻,恩爱异常,生有一男一女,男耕女织,生活十分美满,后被玉帝王母娘娘觉察,命天神抓回天宫,一对恩爱夫妻被活活拆散,牛郎万分悲痛,挑着两个孩子追上天宫,当将追上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金簪划天河阻隔住牛郎织女,两人只能遥遥相望,对河而泣,后此事感动玉帝,允许其七月七日“鹊桥相会”。

  民间故事塑造了一对具有劳动人民善良、勤劳、聪慧、能干优良品质的劳动男女形象,鞭笞了残暴无情破坏一对恩爱夫妻平静幸福生活的王母娘娘,故事讴歌平等、自由,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幸福自由爱情婚姻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从西汉的牛郎织女石雕到今天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其根其源,在斗门古镇,在昔日烟波浩淼的昆明池。斗门镇,你孕育出中国最古老的西汉牛郎织女石刻巨雕,也孕育产生了民间传说中的奇葩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

  古镇新貌

  建国后,斗门这座千年古镇正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巨变。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着千年古镇,古镇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斗门镇新建筑民族风格与现代风韵融为一体的斗门农贸、百货等连成一片的三个大市场,成为长安西部一大景观。四条商业街已拓宽或正在拓宽中,新建的整齐美观的两层以上商贸楼房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斗门正在由商贸兴盛的市场走向商贸重镇。斗门又是长安区的商品粮基地之一,在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同时,多种经营蓬勃发展,蔬菜果树连片形成规模,日光大棚从无到有,形成规模……新农村建设到处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千年“石爷”、“石婆”目睹变迁。昆明池发生着沧海变桑田的变化,斗门古镇也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一切,牛郎织女看见了,历经沧海桑田巨变的昆明湖石鲸可见证。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8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9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

  • 建国以来刘志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收录对刘志丹同志的研究文章,包括《论刘志丹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刘志丹在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刘志丹对西北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的贡献》、《共产党人的楷模》、《刘志丹在黄埔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