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197、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幸呈湖南亲友

  轩辕体制律,虞舜罢弹琴。尚错雄鸣管,犹伤半死心[一]。圣贤名古邈,羁旅病年侵[二]。舟泊常依震,湖平早见参[三]。如闻马融笛,若倚仲宣襟[四]。

  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五]。水乡霾白屋,枫岸叠青岑[六])。鬱鬱冬炎瘴,濛濛雨滞淫[七]。鼓迎非祭鬼,弹落似鸮禽[八]。兴尽才无闷,愁来遽不禁[九]生涯相旧没,时物正萧森[一〇]。

  疑惑樽中弩,淹留冠上簪[一一]。牵裾惊魏帝,投阁为刘歆[一二]。狂走终奚适?

  微才谢所钦[一三]。吾安藜不糁,汝贵玉为琛[一四]。乌几重重缚,鹑衣寸寸针[一五]。哀伤:同庾信,述作异陈琳[一六]十暑岷山葛,三霜楚户砧[一七]。

  叨陪锦帐座,久放白头吟[一八]。反朴时难遇忘机陆易沉[一九]。应过数粒食,得近四知金[二〇]。

  春草封归恨,源花费独寻[二一]。转蓬忧悄悄,行药病涔涔[二二]。瘗天追潘岳,持危觅邓林[二三]。蹉跎翻学步,感激在知音[二四]。却假苏张舌,高夸周宋潭[二五]。纳流迷浩汗,峻址得嵚崟[二六]。城府开清旭,松筠起碧浔(二七]。披颜争倩倩,逸足竞骎骎[二八]。朗鉴存愚直,皇天实照临[二九]!

  公孙仍恃险,侯景朱生擒[三〇]。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三一]。畏人千里井,问俗九州箴[三二]。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三三]。葛洪尸定解,许靖力难任[三四]。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三五]!

  这篇五言排律是诗人杜甫的绝笔,是七七〇年冬他由长沙往岳阳经洞庭湖时所作。这首诗也可以说是他自写的一通“讣闻”和托孤的遗嘱,所以浦注说:“仇本以是诗为绝笔,玩其气味,酷类将死之言,宜若有见。”但杜甫至死也来曾忘怀仍在苦难中的人民。伏枕,即卧病,题云“伏枕书怀”,亦可见是力疾写成的。杜甫有不少以述怀、遣怀、咏怀、写怀等为题的诗,但加上“伏枕”二字的,只有这一首。据《遣闷奉呈严公》诗“老妻忧坐痹,幼女问头风”,知早在成都时杜甫便得了这种病。又据《催宗文树鸡栅》诗“愈风传乌鸡”,则知在夔州时,此病仍常发,且讫未根除。这首诗大体可分四段,这四段,可以依照诗的标题来划分。首段风疾舟中,次段书怀,后两段奉呈亲友(当然,书怀也即在其中)。前人评杜诗“无一字无来历”,对排律来说,这话并不错。

  [一]这四句得连看,因第三句申明第一句,第四句申明第二句。这一个开头,相当离奇,但正是说的风疾。风疾和轩辕(即黄帝)制律、虞舜弹琴有什么相干呢?这是因为相传黄帝制律以调八方之风,舜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歌词有“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然而现在我却大发其头风,这岂不是由于他们的律管有错,琴心有伤吗?既然如此,那就大可不必制、不必弹了。这种无聊的想法,无理的埋怨,正说明风疾给杜甫的宿苦。雄鸣管,《汉书:律历志》:“黄帝使伶伦制十二筒(竹管)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半死心,枚乘《七发》:“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其根半死半生。于是使琴挚斫斩以为琴,野茧之丝以为弦。”这里“半死心”兼有自比之意。

  [二]二句撇上起下。圣贤,指轩辕、虞舜。邈,音莫,远也。杜甫也觉得无端埋怨古代圣贤,未免荒唐可笑,所以立即言归正传,指出病源乃在自己的“羁振”生活——杜甫俞此就说过:“征途乃侵星,得使诸病人。”

  [三]震,东方。参,西方七宿之一,晓星也。湖,洞庭湖。湖平无所障蔽,故早见。

  [四]按杜《水宿遣兴》诗:“耳聋须画字。”又《元日示宗武》诗:“汝啼吾手战。”则此二句当是写风疾发作时的耳鸣和手战。马融善吹笛,有《长笛赋》。仲宣,玉粲字,其《登楼赋》云:

  “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

  [五]观此二句,知诗作于冬季。眺望干冬寒之时,故曰寒望。岁阴,岁晚,秋冬为阴也。此下八句,写舟中所见“时物”。

  [六]白屋,茅屋。水气如雾,故曰霾。青岑,犹青山,“秋尽江南草未调”,故山色尚青。

  [七]湖南地气暖,故冬日犹炎瘴鬱鬱。濛濛,微雨貌。滞淫,细雨连绵。

  [八]二句写所见土俗。非祭鬼,指淫祀之鬼。《论语》:“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贾谊《鹏乌赋》:“鹏似鸮,不祥鸟也。”

  [九]二句是说才略一高兴开怀,又复愁来而不胜凄绝。兴尽束上,“愁来”挑起下段。

  [一〇]汩没,沉沦。是说生活既相压迫,眼前景物又助人伤感。以上为第一段,写风疾及舟中所见。

  [一一]此下接上“愁来”,追叙人湖南以前往事。疑惑句,言世路险恶,不免疑畏多端。《风俗通》:“应彬请杜宣饮酒,壁上悬赤弩,照于杯中,影如蛇,宣恶之,及饮得疾。后彬知之,延宣于旧处设酒,指谓宣曰:此乃弩影耳。宣病遂廖。”淹留句,言长期流落,未得归朝。冠上簪,谓朝簪。杜甫这时还是一个挂名的“工部员外郎”。

  [一二]二句指出“羁旅”、“淹留”的来由。七五七年杜甫为左拾遗时,因谏房琯罢相事,触怒肃宗,虽说“赫怒幸无伤”,但在七五八年还是因此贬官华州,第二年他自己又索性弃官不作,羁旅淹留便是从此开始的。这件事在他生活史上确是一个转换点,所以常提到。《三国志,魏志》卷二十五《辛毗传》:帝(文帝)欲徙冀州士家十万户实河南,毗曰:陛下欲徒士家,其计安出?

  帝曰:‘卿谓我徙之非邪?毗曰:诚以为非也!’帝曰:‘吾不与卿共议也!’毗曰:‘陛下不以臣不肖,厕之谋议之官,安得不与臣议邪?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帝不答,起人内,毗随而引其裾。帝奋衣不还。良久乃出,曰:佐治(毗字)!卿持我何太急邪!“卿持我何太急”就是说,你拖我拖得好凶啊!杜甫是怎样触怒肃宗的,史无明文,但据《壮游》诗,杜甫自言:

  “斯时伏青蒲,廷诤守御床”!看样,也很不客气,故以“牵裾”事为比。投阁事,见《醉时歌》。

  扬雄投阁欲自杀,本为刘歆之子刘歆所牵连,为了趁韵,故借用父名。

  [一三]狂走,指弃官客秦州以后。谢,愧也。所钦,所钦敬的人,这里是反话,指朝贵。

  [一四]《庄子:让王篇》:“孔子穷子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糁,音伞,米粒。

  藜不糁,以藜为羹而无米粒,言己之穷。这句就是“安贫亦士常”意,汝,亦指明贵。琛,宝玉。《晋书》卷九十四《宋纤传》:“纤少有远操,酒泉太寺马发造焉,纤不见。岌铭诗于石壁曰,其人如玉,维国之琛。”这句也是反话。浦注:“吾自为吾;汝自为汝,苦乐各不相谋也。所钦字,汝字,泛指朝贵言。解者俱指湖南亲友,便与后复,且嫌面谩,无是体也。”杜浦说甚是。这些亲友,并不是杜甫的“忘形到尔汝”的至交,所以诗题也很客气的用“奉呈”二字,称他们为“汝”,确是不近情理的。《秋兴八首》云:“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这个“汝”主要是指这班同学少年。

  [一五]因朝贵们不肯援手,所以弄得很穷。乌几,即鸟皮几(以乌羔皮蒙几上),是杜甫心爱的一张棹子,从成都时候起便一直伴随着他。因为日久损坏,所以用绳子层层缚起。鹑,音纯,鸟名,形似小鸡,其尾短秃,故以形容衣服的破烂。寸寸针,补而又补。杜甫在成都时尝有诗云:“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履穿。”可知是实情。

  [一六]二句写羁旅、淹留中的心情。庾信流落北朝,尝作《哀江南赋》。同庾信,同其忧国伤。陈琳,建安七子之一,《三国志:魏志:陈琳传》注引《典略》云:“琳作诸书及草檄成,呈太祖《曹操》,太祖先苦头风,是日疾发,卧,读琳所作,翕然曰,此愈我疾。”杜甫自谦不能,故日异陈琳。

  [一七]二句总结羁旅淹留的年数和地区,在蜀十年,在楚三年。葛,葛衣,暑天所服。岷山,点明是在蜀。杜甫自乾元二年(七五九)入蜀,至大历三年(七六八)始出峡,故曰“十暑”。赵次公云:“大历二年有闰六月,又可以当一暑矣,盖言九暑可也,著十字,以见其闰焉。”砧,捣衣石。

  《史记:项羽本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自大历三年出峡至今年凡三年,故曰“三霜”。

  [一八]二句是说十三年中,虽所至谬承地方宫接待,得陪侍锦帐,但到底合不来,还是写自己的诗。“放”,即“放歌破愁绝”、“白日放歌须纵酒”之“放”。汉乐府民歌有《白头吟》,这里惜用,也含有年老意。

  [一九]二句写十三年中作客苦况,感慨很深。《老子》:“还淳返朴。”这句是说世俗浇薄,自己不得不“苦摇求食尾”,“强将语笑供主人。”忘机,是一切贵贱荣辱都不去计较。不愿与世周旋,自然就更容易沉沦下去。《庄子:则阳篇》:“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是陆沉着也。”

  注:“人中隐者,譬无水而沉山。”

  [二〇]二句言己虽甚穷,却从没有接受暗昧的财物。过,读平声锅。数粒食,极言穷。张华《鹪鹩赋》:“巢林不过一枝,每食不过数粒。”《后仅书,杨震传》:“王密怀金十斤遗震,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她知、子知、我知,何谓无知!”杜甫迟还太子张舍人所送锦褥,事正相近(可参看原诗)。以上为第二段,追述得罪贬官以及长期漂泊的经历,是《书怀》主要部分。对并非故交的亲友们作一简要的自我介绍,在向他们求援的当儿,是很必要的。

  [二一]这两句才过渡到湖南。壮甫大历三年春出峡至江陵,欲归不果,所以说“春草封归恨”。

  封,是封隔或封断,杜甫不得北归,实由人事,非关春草,说“春草封”,是一种恃的象徽性的写法。

  同时,春草也确能挑拨离情别绪,杜甫就指出过:“江草日日唤愁生。”所以归咎春草,也不是完全没来由。不能北归,只好南下,于是便到了湖南,“源花”即“桃花源”,陶潜有《桃花源记》,相传即在湖南。杜甫到湖南想找个安身的处所,也是实情,但却找不到,所以说“费独寻”。

  [二二]此二句和下二句都是叙入湖南后的生活近况的。“转蓬句”,自伤流落,如蓬草之随风飘转。杜甫大历三年冬末至岳阳,四年春,由岳阳往长沙,夏,又往衡州,不久,复回长沙,五年四月,避臧玠之乱,又再由长沙往衡州,因欲往郴州,遂至耒阳,嗣因计划改变,又由耒阳折回衡州,现在则是在由长沙往岳阳的途中。故以“转蓬”自比。曹植《吁嗟篇》:“吁嗟此转蓬,居上何独然!长辞本根逝,夙夜无休闲……当南而更北,谓东而反西。”杜甫正有同感。“行药句”,自伤病重。

  行药,吃药后散步缓行以宜导药气。鲍照有《行药至城东桥》诗,又《北史:邢峦传》:“孝文因行药,至司空府南,见峦宅。”按元稹诗:“行药步墙阴。”陆龟蒙诗:“偶因行药到村前。”知唐时还是这样。但这种药不是普通药,而是一种“五石散”的丹药,所以南北朝人也有称“行药”为“行散”的。此诗“行药”,只是吃药。如张籍诗“救病自行药”之行药。涔涔,烦闷的意思,是说吃药不生效。汉宣帝许皇后临产,霍光的妻子使女医投毒药以饮皇后,有顷,后曰:“我头岑岑也,药中得无钉毒!”(见《汉书:外戚传》)

  [二三]瘗夭句,痛儿女夭亡。邓林句,伤老病须杖而后行。瘗,音意,埋葬。潘岳,西晋诗人,在往长安途中,一子生数月天亡,故《西征赋》云:“天赤子于新安,坎路侧而瘗之。”杜甫在湖南也有小女夭亡,因潘岳在前,故曰“追”。《论语:季氏篇》,“危而不持,颠而不扶。”此持危二字所本。这里是指身体屠弱,行步欹危。觅邓林,即觅杖,但兼含仰仗湖南亲友之意。《山海经》:

  “夸父与日逐,道渴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二四]此二句才说到湖南的亲友。蹉跎二字总承上来。十暑岷山,三霜楚户,一直是碰壁。明知“自古圣贤多薄命,奸雄恶少皆封侯。”(《锦树行》)但还要效法古人的“愚直”,伤时感事,直言不讳,所以说“翻学步”。《庄子:秋水篇》:“寿陵馀子学行于邯郸,未得国能,又失其故步,直匍匐而归耳。知音,指湖南亲友。《古诗十九首》。”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二五]假,有借重意。苏张,苏秦和张仪,战国时纵横家,有口才,这里以比湖南亲友。镡,音寻,剑鼻,也叫做剑珥或剑环,即剑柄下形如覆盂的东西。《庄子·说剑篇》,“天子之剑,以燕谿古城为锋,齐岱为铐,晋卫为脊,周宋为潭,韩魏为铗。”这两句是流水对,意思是说,你们的吹嘘,实在使我惭愧,使我感激。郭受《赠杜甫》诗说:“新诗海内流传遍。”韦迢赠诗也说:“大名诗独步。”杜甫在入湖南以前,还从未得过这样高的推崇和荣誉。

  [二六]二句称美湖南亲友。杨注:“纳流峻址,言诸公育包容而会小以成大也。二句即‘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意。”浩汗,水大貌。嵚崟,山高貌。

  [二七]二句写湖南幕府所在地,既美其人,因美其地。清旭,朝晖。筠,竹。浔,水边。松竹皆具有岁寒不凋的品质,故不曰生而日“起”。

  [二八]拨颜,开颜。倩倩,笑貌,《诗经:硕人篇》,“巧笑倩兮。”这句是说亲友们对自己的欢迎,一见面有说有笑。逸足,良马。骎骎,奔驰。这句是说亲友们都是有才能的“上驷”。

  [二九]朗鉴,清鉴,指亲友。存,体谅和包涵。杜甫在湖南曾写过“虚名但蒙寒喧问,泛爱不救沟壑辱”一类的诗句(见《暮秋枉裴道州手札》),这话确太老实,是要得罪人的,所以希望他们能原谅。“皇天实照临”,是向亲友发誓。见得如果你们能原谅我的愚直,当我死后,照拂家小,则此恩此德,皇天在上,实照临之。这是极沉痛,也是极愤慨的话。以上为第三段,叙入湖南以后情事,主要是对湖南亲友的高谊,表示感谢。

  [三〇]二句写时事。公孙,公孙述,东汉初,尝割据四川。四川是所谓“西蜀地形天下险”的,所以说“恃险”。这里指当时的藩镇。侯景,梁的叛将,尝陷合城。这里指当时作乱的军阀,如湖南的藏玠便是。

  [三一]中原,指洛阳。阔,阔绝。是说许久得不到家书。北斗,指长安。深,深入。所谓“犬戎直来坐御床”、“犬戎也复临咸京”。

  [三二]二句言作客很可怕,常有生命之虞。千里井,赵次公云:“考千里井有两事:谚云:‘千里井,不泻剉(饲马的草料)。’以其有汲饮之日也。唐有《苏氏演义》小说者,载《金陵记》云,‘日南(郡名)计吏,止子传合间,及将就路,以马残草,泻于井中而去,谓无再过之期。不久,复由此,饮于此井,遂为昔时判节刺喉而死。’故后人戒之日:‘千里井,不泻到!’或又云,‘千里井,不堪唾。’亦是古语。故陈徐陵作《玉台新咏》,载刘勋妻王氏杂诗云:‘千里不唾井,况乃昔所奉。’为客于外,所逢者,皆千里之井也。然谓之‘畏人’,则到节刺喉,于义为近。”《礼记:

  曲礼上》:“入竟(境)而问禁,入国而向俗。”因怕触犯忌讳,故须问俗。箴,是一种寓坝诫的文体。《汉书:扬雄传赞》:“雄以为箴莫善于虞箴,作州箴。”扬雄有《十二州箴》,见《古文苑》。

  古代分中国为九州,问俗而至于九州,见得作客还不是在一个地头。

  [三三]依旧,至今,是通计七五五年至七七〇年说的。兵乱如此,看来真是“为客无时了”了。

  [三四]二句回到风疾。尸定解,是说必死于道路。又老、又穷、又作容、又有病、吃药又无效、世上又这样乱、伤心的事又这样多,岂非必死无疑?《晋中兴书》,“葛洪上罗浮山(在广东增城县东)炼丹,亡时,颜色如平生,体亦软弱,举尸人棺,其轻如空衣,时咸以为尸解得仙。”尸解是道家术语,《后汉书:方技传(王和平恃)》注:“尸解音,言将登仙,假托为尸以解化也。”不想直说死,故用葛洪尸解自比。《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董卓秉政,靖惧诛,奔豫州刺史孔油,伷卒,依扬州刺史陈袜,袆死,依会稽太守王朗。孙策东渡江,靖走交州避难,身坐岸边,先载附从,疏亲悉发,乃从后去。当时见者,莫不叹息。每有患急,常先人后己,与九族中外,同其饥寒。后人蜀,先主以靖为太傅。年逾七十,卒。”杜甫挈家逃难,有似许靖,故以自比。但不免死于道路,半途撇下家小,所以又说“力难任”。

  [三五]浦注:“结联语妙,思之失笑。家事只靠丹砍,则将登仙乎?况又无成也,作霖,乃活人之本,而以涕为之,则是饮泣待毙耳。言外若曰:亲友亦念之否?”按此解极精到,并深得“作”字意。以上为未段,言兵戈尚乱,而一命垂危,不得不以八口相累,希望亲友们原谅、哀怜。为呈诗主意所在。我们不难推想:这首可以“动天地、泣鬼神”而又“精妙绝伦”的诗,是生了效的。否则,他死后的一家生活,殆难想象。论到杜甫的作品,我们认为杜甫往往用五言排律来写投赠诗,为的是可以“因难见巧”,显示个人的学力和艺术修养。这话虽不错,但还不全面。我们知道,唐代是以诗取士的,如果就所用诗体来说,其实是以“五言排律”取士,因为参加进土考试的照例是写一首五言排津。可知“五言排律”乃是当时官方批准的一种正规诗体。因此,用这一诗体来赠人(特别是一般权贵或亲友),还含有表示郑重其事和尊重对方的意味。而这,也就是杜甫在伏枕呻吟的情况下还不能不采用这一诗体的客观的社会的原因。然而,这并没有把杜甫难倒,他恰如其分地说出了他所要说的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他最后的一篇示范了,按李白因附永王璘,坐系浔阳狱,中丞宋若思为之推覆清雪,释其囚,并使参谋军事,故白所作《中丞宋公以吴兵三千赴河南,军次浔阳。脱余之囚,参谋幕府,因赠之》一诗,即用五言排律体。意亦在表示郑重,李白本不喜作律诗,排律尤少,仅三首,其赠诗采用此一诗体,显然也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的习气。——此诗首段,郭老说是杜甫“大历三年冬初来长沙时的回忆”,似可商榷。一,杜甫来长沙,不是大历三年冬,而是四年春,如是回忆,所写景物应是春景,不应有“岁阴”之文。二,诗言“时物正萧森”,时物乃指当时所见之物,与回忆口吻不合。三,诗言“舟泊常依震”,此舟当即诗题“风疾舟中”之舟,不可能是回忆中之虚舟。四,如果一开头就是一大段回忆,杜甫照例要用“忆昔”、“忆昨”、“往者”一类字样向读者作交代,现在这段诗中却连一点回忆的痕迹都没有。因此,我仍然认为这首诗写于大历五年冬,是杜甫的绝笔。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