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136)
2009 (126)
2010 (60)
2011 (105)
2012 (93)
2013 (69)
2014 (68)
2. 美国馆排队的人流,这里已经在电扇和水雾喷嘴下面,已经好多了,外面还有很长的队伍
3. 美国馆门内大厅,一面墙都是赞助商的标识
先说说为什么美国馆是所有热门国家馆中最人性化,对观众最友好的场馆之一。
提起上海世博,人们首先会想起多彩多姿的建筑,有银子堆起来的国家馆,还有就是拥挤的人流,世博变“肉搏”。所有的热门场馆,如沙特馆,日本馆,都是经常要排队5小时以上;瑞士,英法德西,韩国,美加等,经常要排队3小时以上。即便是伊拉克,越南,老挝,乌兹别克斯坦,挪威,爱尔兰等名不见经传的国家馆,也要排队半小时左右。骄阳酷暑下,人挤人排长队,还要应付时不时的挤来挤去加塞现象,使得很多人把参观世博视为畏途。
美国人对应付集中人流很有经验,美国馆对大队人流的解决方案也比其他国家略高一筹。多数国家馆都是“细水长流”的放进观众,而美国馆每隔10-15分钟会“吸纳”500人以上。这种速度可以大大减少外边排队观众的等待时间,几千人的队伍,一个小时左右就可以解决了。我在加入美国馆排队的时候,心里判断可能至少要等2-3个小时。出乎意料,只排了一个小时就进去了。
多数国家馆的馆内参观路线项目,多半也是需要观众站立或行走的。比如西班牙馆,韩国馆,荷兰馆,秘鲁馆等。瑞士馆的亮点是轨道缆车,但是容量小,行进慢。美国馆的设计大约准备了应对大批人流,主要的展览是4个大厅,其中有两个是有500以上座位的影视厅。另外两个大厅也有足够的空间,观众可以在享受凉爽空调的同时,坐下休息一下----这种设计对于在炎热的条件下“肉搏”数小时的观众很重要,也很友好。
世博会就像一个超大型号的迪斯尼,组织方也学习借鉴了迪斯尼的预约,快速通道等“先进”经验,只是实行起来还不够成熟 (见上一贴)。世博照顾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与残疾人士,是一个很好的进步。
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国家实力雄厚。但是地球人都知道,美国政府“很差钱”,也许是打仗花了太多的钱吧。一开始,美国政府实在没有预算建造国家馆,一度有意放弃参加上海世博。实际上,美国已经缺席了前边几届世博会。可是,广大的中国市场,迅速崛起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使得美国不能放弃。最后,若干在中国市场大展身手的美国公司,联合出资修建了美国馆。当然了,这些公司出钱买了广告和公关效应,在美国馆内各自占据一块地盘,展示自己的产品和成就。
美国政府不出钱,就出人吧。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打头炮,欢迎中国观众参观美国馆。奥巴马压轴出场,称赞中国人民,欢迎中国民众访问美国。真正是有钱出钱,有人出人,有力出力。美国馆还请出了中国人和美国人都很喜爱的华裔滑冰天后关颖珊,与NBA明星科比作为美国馆的形象公关大使,首先出场欢迎观众。在我听说过的,看到过的所有国家馆中,国家领导人亲自领衔欢迎观众,并对东道主众多赞美之词,表现出的重视程度,美国馆算是做的比较到位的。
4.
5.
6.
7.
8.
9.
10.
11.
美国馆的展览项目有位于展馆中部的四大块,外加右侧一个纪念品商店(与迪斯尼或大博物馆附设的纪念品商店基本一样),左侧一处吃饭的地方(聚集了美国的“垃圾”快餐食品,也是美国文化的一个代表)。中间的四块,首先是入口大厅,空间巨大,右侧整面墙是赞助商的名号--每类公司只有一个,比如百事可乐位列其中,可口可乐就只好“流放”到浦西的企业展区,另起炉灶了。
入口大厅放映一个短片,是主持人在纽约,洛杉矶,芝加哥等地,随机抓住街头的美国人,让他们学说中文,大意是“欢迎参观美国馆”。有的人很快就学会了,也有人面对镜头说了多达20多遍。银幕上的怪腔怪调,引起观众阵阵笑声。好容易排队进入美国馆,先经历一些轻松的时间,同时也能感觉美国普通民众对中国和世博的好意。
第二个大厅,有三块大型银幕,长条椅。由希拉里领头欢迎,以孩子们的梦想切入,GE等赞助商,慈善组织,教授和研究人员等轮番上场,阐述明天的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如何才能有 Better City and Better Life,包括环保,新能源,关怀,合作,追求,美国精神,美国梦想等等。明显的“说教”,因为方式不同组织合理,并不枯燥。最后,可爱的孩子“请出”美国总统,赞美中美人民,期待中美合作前景,欢迎访问美国等等。典型的美国风格,典型的美国文化。
第三个大厅,有5块银幕,既可以表现同一场景的不同局部,又可以各自为政,表现不同的时空。这就是传说中美国馆镇馆之宝的4-D电影,可是我没有看出多大的奥妙。这里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而且纯粹是“无声电影”。短片从大城市一个街角开始,那里堆满了杂物垃圾。一个女孩从家里抱着一盆花来到街角,把花种在那里。周围是熙熙嚷嚷的人群,没有多少人注意到她。
第二天,女孩发现她种的花凋谢了。正在惆怅之中,抬头看见一位邻居拿着一盆花过来了----是一位华裔或者亚裔,大约是为了拉近与中国人的感情。然后,出现了更多的街坊邻居,不同族裔都有,带来各种花草,还有整理空间的工具等。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街角绿地出现在灰色的混凝土丛林。中间还有些有趣的情节,比如民众说服了居家商场的老板捐献工具;人们在搬运混凝土废物时,连拉带扯的把一位可与大鲨鱼奥尼尔媲美的壮汉请来,他一人就把那废物轻易挪开了。。。
夜里的一场风暴把刚刚建成的小花园摧毁了。伤心失望的女孩,望天无语,难以入睡。但是,天亮以后,她惊喜的发现,很多邻居们都在忙碌,重建街角花园。就这样,在灰色调的混凝土丛林中,一个接一个的小花园建立起来,最后城市变得充满绿色和鲜花,人们把太阳能装置,甚至风力装置都搬上楼顶。。。
未来的美好城市就是这样建起来的,你我他,大家一起动手,邻里都出力,生活才会更美好。真是一个切入世博主题的好片子。
美国馆没有花费很多资金,只有一些小成本制作的短片,也没有法国馆的名画,丹麦馆的美人鱼,瑞士馆的缆车。在欧美发达国家的自建馆中,美国馆可能是花钱比较少的,也比较“寒酸”的,硬件没有什么含金量。但是,美国馆给人的感动却不是用钱堆砌出来的。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美国馆的第四个大厅,是赞助商的展厅,其中通用电气公司和花旗银行的展览比较吸引眼球。
在美国馆碰到了一件很中国的事情。在第二个大厅,看完奥巴马对中国和世博的祝福,短片结束。人们正要起立,到下一个大厅。主持人,一个讲中文的美国白人小伙子,告诉大家先坐着,不要起身。坐着的观众惊奇的看到一队高矮胖瘦都有的人群,在工作人员引导下,先于大家进入下一个大厅。然后主持人才说,请大家到下面的大厅去。
等我到了第三个大厅,发现最好的位置已经被先走的那群人占据了。我正好在他们前边一排,看到正中央的人士像是一个级别不低的干部,旁边有年轻的女性像是翻译,另一边的男士像是秘书模样。周围身后像是比他级别低一些的干部。这一群人大约几十近百人。这一幕让我想起了多年前的克拉玛依大火事件,还有“让领导先走”。。。
美国馆也要入乡随俗啊。看来,以后各国的公司团体和个人到中国来,与中国国情接轨的事情不会少。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中国经常敲打的两个国家,日本馆和美国馆,分居世博国家馆区的东西两端最边上,而中国馆位于中央。不知道是否故意这样安排,是把美日边缘化呢,还是因为美日两国在中国很有影响,人流众多,可以起到分流的效应。
28. 花旗银行
29. 花旗银行
30. 花旗银行
31.
32. 出美国馆,看到等待进去的人流。美国馆门前的树林在世博园区很少见
谢谢阅读。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我倒是觉得美国馆是最应该去的10个国家馆之一,因为美国馆所表现的积极向上的创新与温情,是其他国家馆所没有所缺乏的。
小姑娘的故事虽然不错,但这类故事在世博会中到处都是。所谓4D居然是很普通的几个屏幕。这在世博会中也太普通了。看起来,美国馆一点特色都没有,幸好没去。
看世博能够使用的时间不多,排队也很辛苦,总该看一些不同寻常的东西才算有收获。所以一些平凡普通的馆应该避免去,以节省时间。我正在开列一张“10个不值得参观的世博场馆”单子:
http://biz.idealib.com/viewthread.php?tid=621&extra=page%3D1
本来还缺两个,看了这个介绍之后,觉得应该把美国馆加入到这个单子中去。
如果大家都这样办,世博会还有什么创新独特性?
世博会不是普通的博物馆
纠正一下:美国政府根本就没有预算给世博会。这不是给上海世博会的特殊政策,而是美国政府的一贯政策。美国缺席几次世博会也和此政策有关。美国政府对那些所谓的“鼓舞民心,振奋民族精神”宣传和口号好像不感兴趣。(或拘昵于国家法令)
那个小女孩的梦想故事,确实满感人的。
觉得美国馆的特色之一是人性化, 是俺最看重的.
简单,明确,实际,这就是美国。我也很简单,明确,实际,参观世博的美国馆,在博客里看,节省时间,节省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