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家乡小面

(2007-06-04 00:25:21) 下一个

在老家,早餐真是太丰富了。豆浆油条,白糕,包子馒头花卷,各种粥,糯米团,面,米线,饺子,抄手……没有吃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其中,家乡的人们,最爱的是“小面”。
隆重介绍—小面。(转自网上)

小面

  
这样 丰富的佐料只有重 庆 小面才有 。
  
小面里的大名堂
   红 油海椒、葱花芽菜、味精 酱 油、蒜水姜末、猪油芝麻 酱 ....... 十多 种 佐料打 进 碗里,外加半瓢熬得雪白的骨 头汤 ,面条起 锅 前, 烫 几匹 莴 笋叶子或豌豆尖, 热 乎乎一碗捧手上,用筷子挑 转 挑 转 ,那熟悉的香味伴着 热 气直逼你喉 咙 ...... 这 就是重 庆 小面的基本 节 奏。徒 步 8 万公里、第一个用脚丈量完祖国山水的江 苏 探 险 家 陈 亮法曾 对记 者 说 , “ 这样 好吃的小面,只有重 庆 才有。 ” 事 实 上,当火 锅 、美女、夜景成 为 重 庆 的三大名片愈加 灿烂 之 际 ,重 庆 人 须 臾 难 离的小面却像寒帮小媳 妇 那 样躲进 背街小巷里,它无意与名媛 们 斗妍,却 让 成千上万的男人与女人吃得酣 畅 淋漓,以至美食家 赵 建 浓说 ,只有火 锅 和小面,才是真正的重 庆 美食。而由重 庆 出 发远 行的游子 们 ,无 论 他在天之南海之北,抑或异国他 乡 ,故 乡 的小面在他心中始 终 占有一席之地。小面作 为 重 庆 人早餐的主打,你从少年到青年再到壮年,没吃三千碗至少也吃了三百碗,它伴随着你成 长 ,不但 让 你的 肠 胃舒服巴 实 ,更犹如一 种 符号,深入到你的骨髓, 让 你欲 罢 不能、无法舍弃,你要 么每 天、要 么 隔三差五就得去吃上一碗,你不 认为这 里面有多少文人 们说 的 “ 文化 ” ,你只知道吃了心 头 才舒服,于是,你便有了 “ 小面情 结 ”——— 在一个以米 饭为 主食的南方城市, 绝 大多数重 庆 人唯一 认 可的面食只有小面, 这 确 实让 人奇怪,恰如卡 尔维诺 所 说 , “ 饮 食,会改 变 一个人 对 城市的 记忆 。 ”
 重 庆 小面看似小,其 实 是一个很大的 产业 。 重 庆 主城区有 600 万人,如果其中 5% 的人 每 天吃一碗面,那就有 30 万碗,以 每 碗 2 两 (2 元 计 ) ,一天就是 60 万元,一年下来,光 买 小面少 说 也有 2 个 亿 。
  重 庆 小面,真有那 样 的魅力?
  新春第一餐,金 线钓 葫芦
      “ 新春第一餐,金 线钓 葫芦。 ” 意思是 过 年 时 重 庆 人吃了 汤圆 , 还 要再来一碗小面。多少年来, 这 成 为 本埠市民大年初一的生 动 写照。特 别 是那些生 长 于上世 纪 六七十年代的人, 对 小面更是情有独 钟 。那是一个什 么 都凭票的年代,面属 细 粮,得省着吃,有 时还 得当菜吃,于是小面伴无数人度 过 了快 乐 的少年 时 光。

       俗画卷很麻辣 ——— 除了花椒 有些什
  据本埠作家莫 怀 戚分析,重 庆 小面重麻辣与地理 环 境有 关 。本市位于青藏高原与 长 江中下游平原的 过 渡 带 ,山多河多丘陵多,加上 亚热带 湿 润 季 风 气候,全年降水偏多,日照偏少,多 雾 并潮湿,因此重 庆 小面又以麻 见长 。 “ 这 是因 为 花椒有除湿的功用。 ”
  日本明星食品株式会社 长 卜厚昌 认为 : “ 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 ” 其 实 ,重 庆 小面 较 之山西面食亦独具特色,譬如担担面。 1841 年,当自 贡 小 贩陈 包包首 创 担担面 时 ,他并不知道 这 会成 为 后来重 庆 小面之 滥殇 。 陈 包包的担担面用 铜锅 隔两格,一格煮面,另一格炖 鸡 或炖蹄膀,挑着担子沿街叫 卖 ,因 热 烙、味大而迅速流 传 成渝两地。重 庆 商 贩对 外来的担担面又略作改 进 ,据家住渝中区李子 坝 79 岁 的 张 梅珍老人回 忆 ,解放前担担面的两 头 各有分工,各分两 层 ,其中一 头 的上 层 放一口煮面的 锅 ,下 层烧 着蜂 窝 煤,另一 头 上 层为 方框, 摆 放佐料,下 层搁备 料和碗筷。当 时 的担担面 仅 油就有 7 种 : 酱 油、猪油、芝麻油、辣椒油、花椒油、花生油等, 卖 面人挑着担担走街串巷, 边 走 边吆 喝, “ 炒米糖 开 水,担担面,小 汤圆 ” ,并伴有 “ 笃笃笃笃 ” 的梆子响, “ 那面真好吃呀! ” 张 老太感 叹 。
  至于小面真正成 为 市民的大早餐, 则 是解放后的事。 这 在于重 庆 小面突出了方便、快捷和味重的特点。它与火 锅 一 样 ,起源于 码头 ,当年性情 热 辣、爽快的 码头 工人和今天 满 街的棒棒一 样 , 总 是捧一碗小面吃了就 开 工, “ 那 东 西 经饿 ,因味重,你要不停喝水,肚子 总 是 胀 鼓鼓的。 ”
  小面看似 简单 其 实讲 究很多,其中佐料是 关键 。大坪 “ 开 半天 ” 面庄老板 聂 老大告 诉记 者,佐料通常不下 13 种 ,多 则 达 20 种 ,包括 葱花、蒜水、姜水、宜 芽菜、香菜、味精、 油、猪油、芝麻油、辣椒、花椒油或花椒面、榨菜粒、油酥黄豆、干炒花生 等,如果加上 潲 子( 肉臊) 则 是 杂酱 面,加 鸡汤 则 成 为鸡汤 面 (不用辣椒,鲜味) 除了佐料的比例要适度,有些 还 有特殊要求,比如海椒必 须 当天煎,隔了夜就不 鲜 亮,味会差很多;老姜必 须 去皮再舂溶,否 则 偏苦;大蒜最好用蒜水而非蒜泥。再者,做 杂酱 最好用猪的腿子肉加 夹 子肉, 这样 煎出来的 潲 子才油而不 腻 。正如上海 轻 工 产 品的精 细 是上海主 妇们 挑剔出来的一 样 ,重 庆 小面的美味也是食客 们 逼出来的。重 庆 人俗称小面叫 水面 ,也就是碱面。小面要加碱,是因 为 不加一 则 味道不好,二 则 面从 锅 里挑出来 颜 色很快会 变 黑。可碱放多少是有技 术 的。再 则 ,不懂行的人 认为 清水下面最好吃,老面娃莫 怀 戚指出 这 是外行 话 , “ 清水面永 远 不如 浑汤 的二 锅 面安逸。 ”
  上世 纪 六七十年代除九园、正 东 、 陆 稿荐、老 东 明、一四一、吴抄手等 馆 子 卖 小面外,背街小巷的面 摊摊 并不多,七十年代中后期,面 摊摊 如雨后春笋冒出来。 ” 这样 的面 摊摊 至今在街 头 巷尾仍比比皆是,它 们 的基本形象大同小异:通常占巴掌大一 块 地方,早先是 废 汽油桶糊的灶, 烧 蜂 窝 煤或煤球, 现 改 烧 液化气;灶上坐 36 公分或 48 公分大 锑锅 ,水 烧 得翻翻 涨 ,旁 边摆 一 张 堆佐料的案板,案板上椒 红 碗白、葱青筷黄。面娃 们还 没走 拢 就高喊: “ 老板,二两, 红汤 。 ” 或 “ 三两,提黄! ” 等面端上来,把袖子一抹, 啪 嗒 啪 嗒地就往嘴里送, 谁 也 顾 及吃相,个中常有一二莽子,吃得 阵 仗翻天,呼 噜 呼 噜 的 吞 咽声三五米外也听得 见 。因此,但凡真正的面娃,大多不 讲 究 场 合,有座 则 坐,无座 则 站,如果 连 站的地方也没有,就捧了碗蹲在街沿坎坎上, 对 两米 开 外的下水道 阴 沟 视 而不 见 ,照 样 吃得河翻水翻。在 热 烈的氛 围 中,面娃 们还发挥语 言天 赋 ,造就了很多 术语 ,如 “ 少青 ” 、 “ 重青 ” 的 “ 青 ” 指菜叶子,前者是 说 少放点菜,后者 则 相反; “ 提黄 ” 是 说 吃硬点, “ 少麻 ” 指不要花椒, “ 干溜 ” 则 指不加 汤 ,等等。 这 些 术语 与小面本生,勾勒出重 庆 小面的 风 俗画。
   是起得最早的人 ——— 面的人生也很精彩
 

卖 小面是一个相当辛苦的行 业 ,解放前有 种说 法,重 庆 城起得最早的是 卖 面的 贩 子。 这 些小 贩总 是天不亮就起床舂海椒、舂姜蒜,一天睡不到几小 时 。一般是早上 4 点 钟 起来,有 时 比清 洁 工 还 早,煎海椒、切芽菜、理葱子,七七八八一大堆,待搞整清爽,天亮了,第一批面娃也来了。

  面老板的辛苦自不待言,利 润 肯定是有一些的,事 实 上,重 庆 小面有一定的技 术 含量,有的秘密外人根本无法探知,从提面、制作、打佐料、放臊子都有 规 定,比方 说 ,甜水面条一定要粗,才有嚼 头 ;一碗面分量不能 过 多,向食客推荐面食要从牛肉面 开 始,然后是担担面,最后是甜水面, 这样 各 种 面的味道才会 层 次分明, 给 人留下深刻印象。

   重 庆 小面本身具有广 阔 市 场 ,但缺少 现 代化的流通方式,仍然采用 传统 的 经营 模式,没有引入 产销 一条 龙 和 连锁经营 思路,也没有走品牌化和 规 模化之路,因此做大很 难 。 更多的面娃 们 并不 认 同 这 个意 见 ,他 们认为 ,重 庆 小面的 业 主大多以家庭 为 主,他 们 没有雄厚 资 金, 图 的也只是一个温 饱 。 对 他 们 来 说 ,小面只是下里巴人的一道美食,没必要装修得富 丽 堂皇,更没必要把小面上升到主食地位。按作家莫 怀 戚的 说 法,重 庆 的面娃 们 有 时 也 贱 ,窗明几 净 的面 馆 他坐起来不舒服,非要找那 种 位于街沿口, 捅 着煤灰、 挤 得一蹋糊涂、到 处 滴 汤 洒水的地方,他才吃得 过瘾 。莫作家的 话 或 许 并不 过 分,几年前在重 庆宾馆对 面的老虎灶 开 有一家 “ 开 水面庄 ” , 连 板凳都没得一根,面娃仍然打 拥 堂,后来它搬 进 明亮亮的房子, 还 安了空 调 ,但 许 多老面娃却不再光 顾 , 认为变 了味、找不到感 觉 ——— 你 说 怪不怪?
  或 许 ,作 为 面娃,你骨子里仍然喜 欢 街 头 陋店的那 种 童年 记忆 ——— 离店 还 有三五米,你就喊, “ 老板,二两,干溜,提黄! ” 因 为 从童年到青年再到壮年,你就是 这样 吃 过 来的, 谁 想改 变 重 庆 小面的本色,没准你真想和他打八架呢 ……


[ 打印 ]
阅读 ()评论 (7)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