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贴的视频里,展示的是捻管转笔写篆书里的转折。不过,实际上多数人写篆书并不一定用这个方式,而是采用分段对接,不捻管。比如。陈忠建示范的篆书,就属于第二种。
颜真卿的字,有篆籀之气,是外拓笔法/结体的代表人物。这与他的家学渊源有关,尽管从张旭那里,颜真卿也学过王羲之一路的内擫笔法(欧阳询也许是内擫笔法的极致代表人物)。
如果捻管是[
阅读全文]

几个月前临的。[
阅读全文]

前些天得知台湾教授书法的陈秀玉老师因病去世了。看陈老师去年录的一个视频,我猜测她在接受癌症治疗—化疗或放射治疗已经明显改变了她的样子。我开始练字写毛笔字后,经常看YouTube视频,揣摩别人的书写动作。有一天就看到了陈老师的一个视频,然后就追踪了她的其它视频。陈老师注重基本笔法,循循善诱。她的视频及讲解尤其对我理解调锋和中锋用笔有启发。她[
阅读全文]

唐摹本黄庭经似乎不是临摹王羲之墨迹,其风格与智永更加接近,应该是临摹晋以后的墨迹。捺画特别尖锐而且拉长,也是晋以后的风格。[
阅读全文]

完成初临道德经。尽管有人说这个唐拓本是基于王羲之墨迹的,我感觉还是很可疑的。可惜书圣的真书墨迹不存,无法验证。[
阅读全文]
今天恰好看到两个短视频,很好地展示了对基本笔法的不同理解。第一个视频里,作者忠实地实践黄简折画要换笔心的理论,很多画圈动作,如同传说中的太极武功。另一个视频里则是更简洁的途径,同样可以调锋写出细节而又兼顾中锋。一个关键区别就是对笔心的理解和运用不同。黄的理论倾向于把笔心等同于尖峰笔尖,所以换笔心就是移动尖锋到目标位置。另外一个途径[
阅读全文]
今天看到台湾谢志斌老师的书写示范。视频很好地捕捉到他的手指/手腕/胳膊的和谐配合。他用的似乎是羊毫笔,几乎一直在用中锋书写,功力非常扎实。没有用捻管。[
阅读全文]

据说唐初褚遂良等人把乐毅论和黄庭经评为王羲之真书第一第二。但我感觉道德经也很适合多多临写。这是我第一遍临,只能写出大致的印象。通过这几天的临写,也体会到书圣对王献之,智永,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等人真书或楷书的巨大影响。[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