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共享创意

包含美食在内的各种创意
博文
在那个没有智能手机和网络直播的年代,10多岁的张莉靠着一台老旧的收音机,开启了她的戏剧梦。她模仿着现代京剧中几乎所有的老旦角色,仿佛每一个音符都在她的血液中流淌。12岁那年,她凭借《龙江颂》中盼水妈的唱段,一鸣惊人,被省曲艺团录取。这一刻,她的梦想似乎触手可及。然而,进入曲艺团后,张莉才发现,戏剧不仅仅是唱腔的艺术,更是表演的综合艺术。[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在那充满希望与梦想的年代,13岁的张莉成为了省曲艺团最年轻的专业演员。她的故事就像一部励志大片,充满了汗水、泪水和笑声。张莉的月工资是12.50元人民币,这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她用这笔钱买饭菜票,剩下的几乎没有别的花销,因为练功服和练功鞋都是团里发的。那时候,省直艺术院团的待遇相当不错,每个月发放的“六六三半半”让人羡慕不已:六斤全[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年仅13岁的张莉怀揣着梦想,带着母亲准备的红色小木箱子,踏上了前往省府的旅程。箱子里装着一个洗脸盆,一个瓷碗,一双筷子和几件换洗的衣服,仿佛是母亲对她未来生活的殷切期望和无尽的爱。为了省下路费,母亲托人找了一辆过路的邮政车,把张莉捎带到省府。张莉躺在装满信件的邮包上,心里做着美梦,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在省曲艺团的舞台上[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省曲艺团在全省招收学员,母亲带着张莉从盐亭县来到了成都姑妈家。姑妈一看张莉,一个乡下小姑娘,没什么打扮,便把她的确良衬衫和一件外套给张莉换上,带她去省曲艺团考试。姑妈可谓是张莉的第一任“造型师”,虽然那的确良衬衫有点年代感,但却是她的一片心意。十二岁的张莉站在曲艺团考场的中央,仿佛一颗未经雕琢的璞玉,闪烁着独特的光芒。她竟然唱[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在那个充满青春活力的校园里,张莉和哥哥简直就是学校的“文体双星”。无论是操场上的团体操,还是舞台上的合唱,他们总是闪耀的焦点。张莉不仅是学校的大型团体操的领操,还代表学校参加乒乓球比赛和1500米中长跑。她的每一次挥拍,每一步奔跑,都仿佛在告诉大家:运动场上,她是无可争议的女王。而在文艺方面,张莉和哥哥更是学校的“台柱子”。每[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在那些艰苦却充满欢乐的岁月里,张莉的母亲是区农行的会计,月工资27.5元。父亲在区中学任教,月工资64.5元,这在当年算是高工资了。学校里99%的学生都来自农村,他们每天早晨从家里步行几十里路来到学校上课,直到下午5点多放学后才能回家。学校食堂没有条件为学生们做饭,每个学生的午饭都是自带的瓷盅盅,里面装着一把米或玉米碴子,几个红薯块或南瓜块,家里[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当年没有蜂窝煤,更没有天然气的乡镇,张莉的音乐之路就像一首悠扬的旋律,缓缓展开。或许是遗传了母亲那天生的好歌喉,张莉从小就展现出对音乐的天赋和热爱。她的父母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决定全力支持她的音乐梦想。张莉的父亲是个细心且充满智慧的人。他不仅教张莉识简谱,还用幽默的方式让她明白音乐的美妙。简谱对于张莉来说,就像是打开音乐世界的一把[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夏日,张莉和她的哥哥与父母一起踏上了去看望远方爷爷奶奶的旅程。这是他们第一次坐火车出远门,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期待和兴奋。火车刚刚启动,张莉和哥哥就像两只小鸟一样,蹦蹦跳跳地在车厢里穿梭。他们的笑声和歌声像清晨的阳光一样,照亮了整个车厢。张莉用她那清脆的嗓音唱起了《小星星》,哥哥则用他那稚嫩的声音伴唱。旅客们被这对兄妹[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在那片宁静的河边半山腰上,有一块小小的菜园子,承载着张莉一家人的希望和汗水。哥哥和外婆带着她,在那片荒地上开垦出了一块菜园子。菜园子虽小,却种满了各种蔬菜:豌豆尖、莴笋、牛皮菜、南瓜、丝瓜、冬瓜、四季豆,还有那少见的茼蒿菜。每一株菜苗都像是他们的孩子,精心呵护,细心照料。每天清晨,张莉和哥哥便挑着水桶,沿着蜿蜒的小路来到菜园。浇水[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在那个遥远的乡镇,张莉和她的哥哥像两只勤劳的小蜜蜂,每天都要从落差100米的河边挑水回家。那口水井仿佛是他们的生命之源,而那段羊肠小道则是他们的试炼之路。妈妈为他们定做了一对小木桶,仿佛是为他们量身打造的战斗装备。每当他们抬着水桶走在陡峭的山路上,哥哥总是把小木桶往他身边挪动,双手举起保持平衡,以减轻张莉的负担。哥哥的举动就像是一位骑[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1]
[2]
[3]
[4]
[5]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