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那个上私校的孩子(五)申请大学
文章来源: 平等性2024-05-31 07:58:47

家里那个上私校的孩子(五)申请大学

平等性

我自己读高中的时候,是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当时在中国能有机会上大学的人还不多。我的妈妈和天底下绝大多数的妈妈是一样的,很为自己这个调皮捣蛋的儿子担心。高三那一年,我记得她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儿呀,你玩归玩,这高考可一定要抓紧呀。万一将来上不了大学,那一辈子可就完了。”

上不了大学,这一辈子就完了。这么有哲理的话,到底是不是真的,我这辈子是没有机会去体验了。不过呢,高三那一年的压力和艰辛,我至今都难以忘怀。女儿是在这边出生的,我本以为像她这样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是不会经历这样的磨难了。

结果我还是太天真了!

和国内不同的是,在腐朽堕落的资本主义,确实是没有高考这一说。虽然网上有很多人说什么SAT或是ACT是美国版的高考,我可不敢苟同,因为那压根就是两码事儿,其难度和重要性完全就没有可比性。比如说,女儿十年级的时候就去考了标准化考试。结果颇有些出乎我意料,她并没有得到满分,可她小人家脸上笑咪咪的,觉得已经足够了。当然我和太太也同意她的看法,毕竟标准化考试只是申请大学的一个小小的参考。从后来的申请过程来看,也果真如此。

真正开始申请大学,是在十二年级的上学期。先来谈谈我自己的观察,我觉得对每一个孩子来说,这个申请的过程都是挺不容易的。和我们当年一样,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自己的梦,也有自己最想去的学校。只可惜我们现在还不是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僧多粥少,教育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那该怎么办呢?这大权就掌握在各个大学招生官的手里。当然,招生官也不可能随心所欲,糊涂官判糊涂案,他们还是需要慧眼识珠,抓住学生申请材料中的那些闪光点。

而说到申请,孩子们从小学到中学,这十几年来各方面的积累和成长当然是最重要的。可是,和国内仅仅用高考成绩来评判孩子所不同的是,在这边申请大学,除了学习成绩(诸如GPA,标准化考试,竞赛成绩),还有很多主观性的,或者说是非定量的因素。比如说,课外活动,领导力,独立精神等等许多极具个性化的东西,而这些,都是需要通过孩子以自述或是写小作文的方式表现出来。

记得当年申请留学的时候,我也曾写过自述(Personal Statement)。前一段时间家里搞大扫除,整出了一堆破烂,竟翻出了其中的一份留底。重温当年的大作,饶是俺现在功力深厚,脸皮已经练到了城墙般的厚度,也不禁有些发红。心中禁不住感叹,当年我的导师实在是太有爱心了。我们家领导虽然比俺水平要高上不少,不过高得也有限。我们夫妻俩深知自己的底子,谁都不敢去乱指挥,生怕给女儿的申请帮倒忙。而且,女儿的写作能力,就像我经常和老婆开玩笑时说的,是英语文学专业研究生水平了,自然不需要我们担心。于是全家达成一致,干脆全程放手。拿俺这个贫下中农的话说,那就是任由她自力更生,自生自灭。

其实这样说也不是太准确,毕竟女儿申请的时候,还是有很多人帮到她的。女儿人缘好,朋友多,她在国家队的前辈好友,有不少已经在各大藤校就读,很多人主动联系她,分享自己的经验,为她的申请出谋划策。不仅如此,她们学校的康嫂(counselor)也尽心尽力,为她掌舵把关。女儿她们学校规模不大,却有好几位康嫂,每人负责三四十个应届毕业生。女儿很幸运,她的那位康嫂经验很丰富,而且极为负责。女儿后来和我们聊起来,对这位康嫂非常感激,说当时她花了很多的时间,陪着女儿反反复复地讨论和斟酌申请文件的内容,还为她提供了好多有价值的建议。我觉得在这一点上面,私校和公校很可能是有些不同的。

从小学到中学,这么多年下来,女儿不管是在学习成绩,学校里的表现和领导力,课外活动和组织能力,以及一大堆国内国际比赛的优胜奖项,看起来各方面的条件都是挺不错的。可是,当她真正开始申请大学以后,和所有的小朋友一样,不免心里有些忐忑。特别是当她的早申被defer了以后,看得出情绪上还是受了一些影响。我当时颇有些心疼,虽然自己也帮不了什么实质上的忙,不过呢,做思想工作嘛,咱还是有一套的。

记得有一个周末,我陪她一起去看电影。看完了从电影院出来,女儿兴致很高,我握着她的手,一路走一路聊,聊了一会儿电影里的人物和情节,很自然地就转到了她最近申请的事儿。我记得当时和她说:“录取学校的这件事儿,咱们谁也没办法准确预测,毕竟每个学校的录取标准都不一样,而且招生官员的眼光和评判的角度也各有千秋。能够被哪个学校录取,或是被哪个学校拒之门外,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觉得都是合情合理的。可是依我对你的了解,你所申请的这十几所学校,虽然都是顶尖的学校了,不过我觉得其中的任何一所你都是well qualified;如果真的有哪所学校拒了你,我相信那只不过是彼此之间没有缘分罢了,绝不是你自己能力上的不足。”

对于我的这一番话,女儿并不是很信服,她笑着说我有偏见。当然了,凭良心话,自己的孩子,我一路陪着她长大,没有偏见那是不可能的。只不过我这一辈子见过了太多出类拔萃的学生,我还是比较相信自己判断的。其实我当时心里还有一句话没跟她说:“不管你最后选择的是哪一所大学,你去了那里以后,一定都会适应得很好,因为你早就准备好了。” 现在看起来,这一点果然应验了。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女儿申请学校的全过程,我觉得肯定还会有很多值得她吸取教训的地方,比如说对各个学校的了解,申请材料的完备性和可读性,对于面试的准备,等等。我记得,当她提交完所有学校的申请材料以后,整个人松了一口气。当时正是元旦期间,她在家里弹了整整一下午的琴,好好地放松了一把。弹完了琴,心情很不错,女儿终于肯把最终版的申请材料分享给我和太太看。我看了以后,在赞叹她文笔的同时,心里还是觉得有些遗漏之处。比如说有一些她认为无关紧要而没有放进去的东西,在我看来却正是能够帮助别人认识到她的坚持和付出,了解她那颗慈悲爱人的心。当然,现在申请都已经交了,再说什么也不赶趟了,对于这些我所认为的不足之处,我自然是啥也没说,而是真心地祝贺她独立完成了这样一件大事。这的确是真心真意的,看了她的申请材料,我其实挺惭愧的,因为这样的材料,我自己这一辈子是整不出来的。

就是这样一份我觉得还不够完善的申请材料,她最后还是拿到了绝大多数所申请学校的录取,剩下的那些学校也都把她放到了waiting list里面。看来各个学校的招生官还是极具慧眼,至少比我本人的眼光要高明多了。女儿上大学以后,学校还把当时她的录取评估报告发给了她,她也很高兴地和我们分享了这份报告。在这份报告上面,招生官员的第一句评语就是:She sounds special -- there's real warmth in the file and the suggestion of unusually compassionate and mature PQs。

作为一个父亲,我觉得非常的欣慰。

此外,在这份报告上面,我还发现了两点对将来的孩子们申请可能会有所帮助的地方。第一点,年龄偏小所带来的影响。这一点,我们中国人估计很多都不能理解,我自己也不例外。女儿上学比较早,从小学到中学,她基本上都是班上最小的那一个。我和太太从来没有想到这可能会是一个问题。可是,在那份评估报告上面,学校的两位招生官都指出她年龄偏小,他们担心女儿这么小的年龄,是否能很好地适应大学里的独立生活环境。这就带来了我所要讲到的第二点,校友面试的重要性。正是经过了校友面试的正面和积极的反馈,彻底打消了招生官员的顾虑。那位校友写了一份长长的面试报告,大约有两三千字,详细地评估了女儿在各方面的表现,特别是心智上的成熟和独立精神。他最后的一句话是:She would be a great credit to our university。

我相信申请学校的整个过程,包括了那些夜以继日的努力和准备,申请材料的整理和书写,联系推荐人的主动性,和学校康嫂的相互沟通,以及在那漫长的等待结果的过程中,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这些为女儿将来的人生之路,比如说实习申请,医学院申请,工作面试等等,都提供了极好的经验和教训。毕竟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样一步一步地成长起来的。而我们自己亲身的经历,不管是甜是苦,总是最宝贵的。 

我以前写过一篇讲述女儿收到藤校录取后的文章,就把它当作是这一篇的后续吧。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家里那个上私校的孩子(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