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过去才能享受今天
文章来源: 晓青2019-10-04 14:49:57

2016年的3月,我曾经写过一篇《怀念陈阿姨》的文章。陈阿姨是我爸爸妈妈的同事,是我们家在内蒙牙克石的邻居。

今年十一,医院陈阿姨的老同事写下了纪念陈阿姨的文章,在微信上妈妈转给我看,很想分享给大家,看看老一代人是怎样为国效力的,是怎样做人的。

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很多年轻人可以说根本不了解过去,很多人对现在年轻人的抱怨不满,其实责任不在年轻人,而是因为教育的缺失。

是的,我们永远都不会再回到过去那个年代了,也回不去了,这不仅仅是说我们不会再有贫穷和落后,不是说我们不再会有那样的环境让我们去体会那样的日子了,而是说,我们永远都不会再有机会去了解和体会,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们的思想了。

也许有人会说,那有什么好的,那时候就是那样的,那时候的人就都是那样的。不是的,当你没有置身过那样的年月,没有与他们的亲密接触,你永远都不知道他们到底有多好,多伟大,多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是的,也许有人说,有什么好学的,旧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新时代下的人还需要像过去的人一样生活吗?生活可以改变,生活条件可以改变,但有些思想标准,道德水准是不应当改变的,虽然现代人已经没有办法再去遵循过去,再去让自己按标准为人行事了,但,如果我们能常常看看过去老一辈人的生活,多了解一些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或许对自己内心中对现实生活的不平衡会有所帮助。

我们无论生活在哪个时代,都有对美好的追求,都有对现实生活的期待和盼望,然而,为美好的实现努力奉献和只求自己的目的能够用别人的努力实现,甚至说应当坐享其成,这是完全不一样的。

过去的病人对医生有着足够的信任,医生对病人施有着仁心仁术。而现在的病人处处觉得医生就是为了钱,为了钱可以图财害命。而医生也一样抱怨着收入太低,如果增加点医生的收入,医患关系会好很多。

现在这种思想与过去医生们的思想相比,这样的要求是不是不应当是医生的要求。一个人,无论什么职业,如果失去了服务对象对自己的信任,还有什么职业道德呢?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如果对于讲条件的人来说,你是永远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的,赚钱多少是多,多少是少?看看过去的环境,看看过去人的生活条件,现在的人如果还是不满足,那还有什么话好说呢。

也许有人说,咋不跟原始社会比?

人要有敬畏心,要有向别人学习的勇气,这样才能进步。老一辈人当中的一些人,是我们永远无法企及的。

当然,现代人当中也有很多的英雄。中国这几年有8千万人脱贫,再有两年要消灭贫困了。这个脱贫工程可不是仅仅发给他们点钱那么简单,为了摆脱贫困,为了让穷人不再穷,多少人也是付出了努力甚至是生命的,这在感动中国的节目中,在其他介绍先进人物的节目中都有报道的。

不少人说,现在是能吃饱肚子了,但还是缺少钱,一旦得了大病还是治不起。而几十年前,陈阿姨还有我父母他们放弃了大城市的生活,去支援的就是当时的贫困地区,那时候的贫困实在是太贫困了。

那天看报道,为了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我们有8百多人牺牲了,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7岁。了不起的英雄在哪个时代都有,而我们更多的人却在抱怨这个抱怨那个,是不是实在不应当。

人改变不了别人。分享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陈阿姨的事迹,不会改变很多人,但我想可以激励一些人。能看到过去,体会现在,才能对未来充满信心。

我们未来的生活一定是越来越好的,因为有着一代代人在努力,有着无数的像陈阿姨和我们的前辈一样的人在奉献着。我们做不到他们那么了不起,我们至少可以不去说风凉话,至少可以管好自己,为他们送上鼓励和祝福。

向陈阿姨和我们的父辈们致敬!向现在奋斗在为我们能生活的更好而奉献着的人们致敬!

下边是我转载的文章,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读一读,让自己生活得轻松一些、快乐一些,让自己的内心升起一点敬畏感、也产生一点崇拜的心情。

一个健康的内心对自己身体的健康是非常有好处的,健康的内心是向上的内心,是阳光的内心,是一个知道知足满足的内心,是一个懂得感恩,有着感恩的愿望的心。

仁心仁术 大医精诚——记内蒙古林业总医院终身名誉院长、著名医学专家陈兆端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开启新征程 / 谱写新篇章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或许只是悠悠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然而,对于亿万中国人民而言,这是我们共同奋斗、共同见证的岁月。70年披荆斩棘,70年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无论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发展史上,这都是一场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回顾历史,我们为祖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到骄傲。抚今追昔,我们也为内蒙古林业总医院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感到自豪。大时代的叙事背后,是无数劳动者、建设者、追梦者的奋斗姿态。正是基于此,内蒙古林业总医院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同心共绘发展新篇”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反映70年来发生在林业总医院身边的典型故事,唱响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的昂扬旋律,抒发全院干部职工的爱国情怀。

系列活动之我骄傲我是内蒙古林业总医院人

仁心仁术 大医精诚

——记内蒙古林业总医院终身名誉院长、著名医学专家陈兆端

文/李泽文

她是一个无愧于人生的人

 

在内蒙古林业总医院的发展进程中,曾有过这样一些人:他们有着富贵的家庭出身,毕业于国内著名的医学院校,有条件留在大都市或去海外更好地发展,但他们选择了放弃,毅然来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大兴安岭林区。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和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林区,将爱心奉献给了患者,他们以其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林区人民的信任和拥戴。他们的崇高精神为医院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积淀了浓厚的医学人文精神。

陈兆端老专家是总医院当之无愧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她是一个无愧于人生的人,她的人生轨迹和辉煌业绩,是后人心中一座不朽的丰碑,在林区人民心头深深铭刻。本人在生产实习乃至作为其爱人部下时,有幸与陈老亲密接触,感受她的靓丽人生、精湛医术和仁慈大爱。

陈老祖籍广东,父亲与法国人合资在香港开洋行,置有许多房地产。家中兄弟姐妹九人,个个聪颖智慧、勤奋好学,父亲曾许诺:为每个孩子分别备下一处房产,供养她们出国留学。1948年她中学毕业时同时报考了五所大学,结果被五所大学同时录取。她本来想上燕京大学预科班然后去北京协和,当时她哥哥在上海交大读书,说上海第一医学院是最好的国立医学院,那年参加上海第一医学院考试的有好几千人,只录取了50人,她听从了哥哥的建议,选择上海第一医学院。

她的所有兄弟姊妹不是在香港就在国外,1953年毕业时,按照父亲的愿望是出国留学或去香港从业与父母团聚。陈老在教会的学校里读完中小学,从小受西方基督教“平等、博爱”的思想熏陶,大学时期接受进步思想,面对新中国解放初期百废待兴的局面,她毅然决然地违背父愿,背离了家庭的期望,在毕业分配时要求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

她是一个有执念的人

1953年,正值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初期,一望无际的密林荒原,人烟稀少,气候恶劣,冬季最低气温达零下40多度。陈老同爱人被分配到刚刚开发的伊图里河森工局卫生院工作,医院只是一座帐篷,她们来之前还没有医师,只有两名医士,遇到职工家属生孩子要找兽医帮忙。林区生活条件艰苦,吃的是高粱米、玉米碴子、窝窝头,她们都是南方人,在饮食上很不习惯,吃的东西不容易消化,总是闹肚子。当时经常有从山上林场送来的重病人需要急诊,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都要随叫随到,也经常组成医疗队到林场、工队给工人们看病,交通不是很便利,需要骑马去,她不会骑马经常从马背上摔下来,但从不叫苦。

 

1955年,因工作需要,陈老随爱人被调到牙克石森管局第二中心医院(内蒙古林业总医院前身),那时候医疗设备奇缺,检查手段非常落后,而且没有上级医生,遇到疑难问题只好靠翻书本,大家共同研究,自己摸索着解决,逐步积累经验,成功抢救了不少疑难重症患者。医院里订阅的外文医学杂志,她是每本必读。医院没有病理室,她就自己摸索着进行病理研究,并开展病理业务,亲手创立了林区第一个病理室。在从事内科的同时,还要承担病理诊查工作。那时候大内科病人非常多,只有一个值班医生,有事全院跑。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每天晚上吃完饭或公出下火车她总要去病房看看重病人,不然心里不踏实、不放心,这个习惯一直伴随到她退休。20世纪60年代,她已经成为林区内外公认的内科专家、技术权威,她的诊断结论得到哈尔滨、北京、上海知名医院专家们的一致认可。

 

自从她当医生起,就几乎没有节假日的概念,当上副院长后更是如此,她查房雷打不动是出了名的,以至于领导班子开会都要尽量避开她的查房时间,每天晚上、每个星期日她必须去病房,风雨无阻。每逢过年过节尤其是大年三十晚上,她必须到病房值班,人们从认识她的时候起就是这样,几十年如一日。更难能可贵的是,她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把自己的所学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言传身教带出了一大批医生,如今这些人大多已是知名的专家、教授、学科带头人,成为助力本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她是一个心怀大爱的人

 

患者在她心目中永远是第一位的,在她眼里,病人就是病人,没有贵贱之分。对患者病情的来龙去脉她都了如指掌,而问起他们的社会关系她几乎一无所知。几十年里,她救治病人无数,救济的贫困患者亦是无数。林区职工收入低,因病致贫的现象较为严重,很多病人连吃饱饭都成问题,更谈不上什么营养,她从家里给病人带饭是习以为常,患者生活有困难,她都解囊相助,每次都是十块、二十块,据院里的老人们讲,这样的事情根本无以计数,而她当时的收入也不足百元。她献给病人的,不仅是精湛的医术,还有仁慈的大爱。救济别人从不计较,而自己生活却很俭朴,她和爱人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家里却和林区普通职工没什么区别,1989年退休时,除了有几件普通家具和很普及的家用电器外,几乎别无他物。

1985年,她的母亲从香港来看女儿,老人说她的九个子女中陈兆端是从小最要强的,现在生活条件是最差的,但工作和事业是最棒的。老人说,她从林区各级领导和林区人民对她的热情中,感受到了大家对女儿陈兆端工作的认可和褒奖。

陈老退休后定居上海,2000年她母亲去世时留给她一笔遗产,2006年在处理她母亲在香港的房产时又分到一笔遗产,她分两次共捐献75万元港币给内蒙古林业总医院,用于改善林区人民的医疗条件,而自己仍居住着五六十平方米的普通民房,使用的仍旧是从林区带去的六十年代的家具。她在自己的从医生涯中,把仁慈之爱播洒给无数患者,退休之后仍然倾其财力为解除林区人民的病痛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她现在虽然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她的精神永在,她的品行永远根植于林区这片广袤的沃土。

今年7月份,陈兆端副院长的子女带着家人回到了医院,来到了母亲生前工作的地方,陈老的女儿说:“弟弟一家人一直生活在国外,这次回来是想带着侄女亲身感受下奶奶曾经工作和生活的环境”。

 

陈兆端子女及家人与陈老铜像合影

 

陈兆端子女与医院的老领导、老同事及陈老生前培养的学生进行座谈

作者简介

 

李泽文: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内蒙古林业总医院感染监控部主任、主任医师。现任林区书法协会秘书长,牙克石市硬笔书法协会副主席;内蒙古自治区医院感染专家库专家,内蒙古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专业委员会常委、新生儿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呼伦贝尔市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