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怎样援助中国抗日的?
八月夏末20192025-03-2915:22北京
?
美国在抗日战争期间对中国的援助可分为经济支持、军事合作和战略协作三个层面,但其性质和效果存在复杂性和争议性。以下是综合历史资料的分析:
一、经济援助:贷款与资源交换
1.早期贸易贷款(1937-1941)
美国通过《桐油借款合约》(1939年)向中国提供2500万美元贷款,[
阅读全文]

苏式装备性能高出日军一大截,从诺门坎战役就可以知道。行伍出身的老蒋先后派杨杰,孙科等出访苏联谈判,收到装备后,自然很有信心,除了拨付前线补充损失,拨了很大部分装备了第74军,第1军、第2军、第71军和第85军5个苏械军,规模远超淞沪会战前那几个德械师。
?
?
(苏联机枪)
第5军在1939年12月开始的昆仑关血战获胜,也损失惨重,之后老蒋有意[
阅读全文]
一辈子是上海摊帮头,没有进步;靠两统统治;
早期去日本步校预科混了一年。后来靠这个瞎指挥,国民党战场不败才奇怪呢。
[
阅读全文]

二战后德日多元化,和美苏的新二元化二战后,世界格局经历了深刻的重塑。一方面,美苏两大超级大国崛起,形成了新二元对立,主导了全球政治和军事格局。另一方面,德国和日本,在战后却走上了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二战后,世界格局经历了深刻的重塑。一方面,美苏两大超级大国崛起,形成了新二元对立,主导了全球政治和军事格局。另一方面,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和[
阅读全文]

每次有大灾难后人类才明白走出二元思维,比如二战后
人类似乎只有在经历大灾难后,才能被迫走出二元思维的局限。您以二战为例,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论据。
灾难的“强制反思”效应
二元思维的本质是非此即彼的简化认知。它将世界分为“我们”和“他们”,“好”和“坏”,“正义”和“邪恶”。这种思维在[
阅读全文]
战争表面上看是领土、资源、权力的争夺,但更深层的驱动力往往是思维二元化——“我们vs他们”的对立逻辑
战争背后的二元化思维
身份二元化
“我方/敌方”、“文明/野蛮”、“正义/邪恶”。
通过标签把复杂的群体简化为对立阵营。
价值二元化
把本应多元的价值观压缩成对立:自由vs专制,[
阅读全文]
“信息二元化”可能指的是一种信息处理或传播的趋势
“信息二元化”可能指的是一种信息处理或传播的趋势,但这个词汇本身在中文或英文的流行文化、学术或技术领域中并不常见。
1.简化的两极化观点(非黑即白)
这指的是将复杂的信息或议题,简化为两个对立的、非此即彼的极端立场,比如“好与坏”、“对与错”、“支持与[
阅读全文]
极端二元化、是长期被洗脑和自我洗脑的结果,这种性格对健康有害。表现出一些典型特征绝对化思维:把世界划分成“非黑即白”、“绝对正确vs.绝对错误”,缺乏灰度和中间地带。群体认同依赖:强烈依赖某个群体或意识形态来获得安全感和自我认同,个人独立思考能力减弱。排他性:对不同意见、不同立场的人表现出敌视或否定,甚至将其视为“敌人&rdquo[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