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教人写诗要“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也就是自然界最基本的知识,也就是儒家常讲的“格物”,然后“风雅颂赋比兴”,也就是“志于道”的境地。
诗人不要求会画画,但画家必须要会作诗。
北宋《宣和画谱·花鸟叙论》云:“诗人六义,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而律历四时,亦记其荣枯语默之候,所以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
阅读全文]

溪头伴鹤翁,
六画六爻中。
独善三玄论,
东西道不穷。
溪头伴鹤翁,
午后酒三盅。
引首东山望,
如如梦幻中。
[
阅读全文]

这种鸟从小鸟到靑壮全都是黑体白腹,一旦真正的老了,头上才会出现白羽毛,因此就叫“白头翁”,古人见物思情,就来寓意了:白头翁栖息在牡丹花枝上,“白头富贵”,栖息在长春花的花枝上,叫“白头长春”。白头翁栖息在桂花树枝上,桂树多结籽,就寓意白头偕老又多生贵子。如果栖息在竹子上,寓意就是“高风厉节”到白头。[
阅读全文]

草书用笔在国画中的重要作用。南朝的陆探微作“一笔画”,连绵不断,就是取王献之“一笔书”之意,一笔而成而达到画气韵生动的目的。
第一个明确提出“书画用笔同法”的是唐代的张彦远。他说:“昔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
大画家张僧繇依卫夫人《笔阵图》,大画[
阅读全文]

宋代花鸟画是中国花鸟画的最高峰,学画和读书一样,要找到源头,才会有不尽的活水。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北宋《宣和画谱·花鸟叙论》云:“诗人六义,多识于鸟兽草本之名,而律历四时,亦记其荣枯语默之候,所以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
阅读全文]

成教化,助人伦是中国绘画的重要功能,该语出自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这段话讲的是,作画这件事,目的在于人伦教化,要能够推究幽微玄奥的事理,从而与匡时救世的经典具有一样的功效,而且与天然的变化规律相一致,不能凭空捏造或者根据讲述来进行作画。[
阅读全文]

清初石涛大师有一句话“笔墨当随时代”,现代不少国画大师断章取义,以为创新,流行就是好的,现在有一个流行词叫创新,无论什么行业好像不说创新就代表落后,传统文化行业创什么新,能继承下来就不错了,比如孔子的思想,创个新试试,超越一个试试,谁敢说超越孔子,肯定是不怕人被丢到姥姥家。
国画界现在也流行创新,最近也发现了一个创新的路子,[
阅读全文]

最近微信上看了一篇网络文章:“三观一致必将取代血缘关系,成为新的人际纽带”,这也不是什么新话题。孔子早就说过了,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人与人的关系有次递、深浅。“可与共学”(可以一起学习),是同学关系;”可与适道”(有共同目标,方向一致),是同路人关系;“可与[
阅读全文]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东晋著名中医药学家,道家,世称小仙翁。因带兵打仗立功屡次被升迁,官至关内侯,他不恋仕途,于罗浮山炼丹修道,研究炼丹术和医学,并常行医于百姓之间。葛洪一生著述颇丰,《抱朴子》,《肘后备急方》为其代表作。葛稚川还是一位大书法家。王蒙的人生经历与葛洪非常相似,做过官,后因社会动乱,朝政衰弱,产生了归隐的念头,于[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