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子曰:“道无所不在”,千里问道,所问者,非道也,人也。故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庄子原文:《庄子·知北游》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
阅读全文]

文人画画应以水墨画为能事。墨为黑,为阴,纸为白,为阳。一阴一阳谓之道。
王维说过:“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东西南北,宛尔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
明代董其昌更推崇王维是“南宗之祖”,认为“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
黄宾虹先生云:画之不设色而有趣味者为白描。但画[
阅读全文]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来画家多用梅竹代替柏树,松梅竹岁寒三友,比喻在严酷的环境考验下,还能在一起的才是友。[
阅读全文]

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译文:河边的芦苇苍苍茫茫,秋深天气冷了露水都结成了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的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可望不可及。这是一首描写思念的诗,这位伊人,到底在上游,还是在下游?真有这个人,还是想[
阅读全文]

孔子教人写诗要“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也就是自然界最基本的知识,也就是儒家常讲的“格物”,然后“风雅颂赋比兴”,也就是“志于道”的境地。
诗人不要求会画画,但画家必须要会作诗。
北宋《宣和画谱·花鸟叙论》云:“诗人六义,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而律历四时,亦记其荣枯语默之候,所以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
阅读全文]

溪头伴鹤翁,
六画六爻中。
独善三玄论,
东西道不穷。
溪头伴鹤翁,
午后酒三盅。
引首东山望,
如如梦幻中。
[
阅读全文]

这种鸟从小鸟到靑壮全都是黑体白腹,一旦真正的老了,头上才会出现白羽毛,因此就叫“白头翁”,古人见物思情,就来寓意了:白头翁栖息在牡丹花枝上,“白头富贵”,栖息在长春花的花枝上,叫“白头长春”。白头翁栖息在桂花树枝上,桂树多结籽,就寓意白头偕老又多生贵子。如果栖息在竹子上,寓意就是“高风厉节”到白头。[
阅读全文]

草书用笔在国画中的重要作用。南朝的陆探微作“一笔画”,连绵不断,就是取王献之“一笔书”之意,一笔而成而达到画气韵生动的目的。
第一个明确提出“书画用笔同法”的是唐代的张彦远。他说:“昔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
大画家张僧繇依卫夫人《笔阵图》,大画[
阅读全文]

宋代花鸟画是中国花鸟画的最高峰,学画和读书一样,要找到源头,才会有不尽的活水。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北宋《宣和画谱·花鸟叙论》云:“诗人六义,多识于鸟兽草本之名,而律历四时,亦记其荣枯语默之候,所以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