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张又普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2023-07-08 08:04:06)
从蒋介石日记谈起蒋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浙江奉化人。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1908年留学日本并加入由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1924年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校长,后兼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军长。1927年北伐战争胜利后出任中华民国总统,在1937年—1945年期间,蒋介石成为中国最高抗战统帅,率领200多万国民革命军坚持八年抗战,1949年12月内战失败[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23-07-05 09:11:31)
历史人物蒙哥马利伯纳德·劳·蒙哥马利(BernardLawMontgomery),生于1887年11月17日,卒于1976年3月25日,英国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英国陆军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杰出的指挥官之一。1943年,蒙哥马利参加攻占西西里和登陆意大利,1944年统率盟军进入法国,6月6日指挥盟军进攻诺曼底,取得了诺曼底登陆作战的胜利。后晋升陆军元帅,受封子爵。诺曼底登陆后,美[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3-07-01 07:42:28)
求同存异最近,我发表了一系列颇受争议的文章,引起了部分看官的反感。我想稍微小结一下,寻找出大家的同异之处。第一条是蒙古主权的丧失问题。有一位国内网友曾对此问题进行过认真的研究,我重复核实了他的研究,他所言极是,谢谢。我们大家对此问题的共同之处是:1923年以前,蒙古是中国的一部分。1923年苏联出兵侵占蒙古,1924年在苏军的枪口下成立了蒙古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3-06-28 08:41:25)
从两位母亲谈起前些日子(本文初稿于2013年12月07日)从网上看到一则报道,说有一位阿拉伯妇女,在阿以战争中失去儿子,非常痛苦,在网上发表文章,痛骂以色列。又有一位以色列妇女,在阿以战争中失去儿子,非常痛苦,在网上发表文章,痛骂阿拉伯国家。于是有好事者就把两人链接起来。开始时两人在网上互相对骂,并申诉自己的不幸与悲哀,慢慢地发现两人的不幸与悲[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23-06-24 07:45:15)
关于三方密约今天的文章是抗日战争系列文章的最后一篇,欢迎大家拍砖,理解大家的沉默。1942年,全面抗战开始的第五年,延安政府驻南京“特命全权大使”潘汉年代表延安与日汪达成秘密条约,三方停战。对于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历来就有很多人表示怀疑,也有人想嫁祸于人,拿潘汉年当替罪羊使用。五十年代时,这个三方密约之事就已露出水面,据说这就是[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3-06-21 09:12:49)
抗日战争小议1937年,国共二次合作,联合抗战。8月25日,红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简称八路军,归第二战区阎锡山司令管辖。随后东渡黄河,进驻山西,配合阎锡山抗击日军。9月25日,115师师长林彪率军在山西北部的平型关伏击日军运输队,歼敌数百,缴获众多辎重。这一仗后来被毛泽东指责为“过早暴露我军力量”。战后,日本政府公布的平[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3-06-17 08:25:57)
中日之间的一些事1938年汪精卫经越南河内返回上海,不久成立了“南京国民革命政府”。那时在中国内陆有三个政权:南京、重庆、延安。南京和重庆两个政府都声称自己是合法政府,延安则声称自己是重庆政府下面的地方政府,但实际上是个独立的政府。那时中国战场上打成一片,形势极不明朗,谁都判断不出哪一方将会获胜。为了留有周旋余地,三方之间一直都互[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3-06-14 09:10:24)
历史人物潘汉年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引起大家的讨论,如果所述历史事件与事实有出入,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至于这些事件本身在历史上的是非功过的问题,我本人不加评论。潘汉年(1906年2月至1977年4月14日),出生于江苏宜兴。1925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三十年代开始,长期出任国共之间各种谈判的共产党代表,1936年西安事变,周恩来前往西安与蒋介石和张学良谈判,随行人员就[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3-06-10 07:18:51)
历史人物陈璧君陈璧君(1891年11月5日-1959年6月17日)女,字冰如,祖籍广东省新会县,生于马来西亚槟城。1907年,她与访问槟城的汪精卫结识,两人一见钟情。1908年,陈璧君加入中国同盟会,并拜见了孙文。其后,因汪精卫肩负暗杀清朝摄政王载沣的危险任务,汪一直不肯染指陈。1910年4月暗杀失败,汪精卫被判处无期徒刑,陈璧君以香港为据点,全力开展营救汪精卫的活动。[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3-06-03 08:21:25)
音乐与生命音乐可以挽救生命吗?答曰Yes。我在芝加哥认识几位原籍东北的台湾人,王长锁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好朋友,他给我讲述过许多东北的故事,都是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文字记叙的方便,以下采用第一人称,即文中的“我”,指的是王长锁先生。我上小学二年级时,父母亲给我买了一把二胡,令我学习音乐和乐器。我不是音乐天才,也不太喜欢音乐,学习的积[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11]
[12]
[13]
[14]
[1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