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张又普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2024-06-15 10:08:26)
历史人物蒋百里蒋百里(1882-1938),男,名方震,清末秀才、民国时期著名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1901年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1906年留学德国,1912年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后又出任陆军大学代理校长。1938年11月4日,蒋百里病逝于广西宜山(今广西河池市宜州区)。图1:蒋百里正面照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进攻沈阳北大营,揭开了历时14年之久的中日战争。那时,[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24-06-12 09:29:01)
越南华侨B君1985年4月至1988年3月,我在日本筑波大学攻读计算机博士课程。指导教授是中田育男,他曾经担任过日本计算机协会会长,很有名气。他在筑波大学有一个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中田研究室”,博士三年、硕士两年、大学四年级,每个年级都有人进入他的研究室,是一个拥有二十多人的大研究室。1986年4月,我升级为博士二年级学生,那一年有好几位大学四年[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
(2024-06-08 07:30:10)
我和黄先生1955年初春的一个早晨,浓云密布,寒风凛冽,东海上的一个小渔岛,船码头空无一人,只听得几声海鸟的凄鸣叫,格外冷清。一个青年男子伫立在海边,远望无际大海,欲呼无声,欲哭无泪。他仰望苍空,默默问道:“天哪!我该怎么办?”回答他的只有东海波涛那低沉的吼声,他知道,自己的生死今后是无法预料的了。他,就是这篇故事的主人公,我的恩[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
(2024-06-05 08:05:46)
首期留日研究生1977年,十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第一年,中国恢复了大学高考,13届高中毕业生云集一堂,一起参考。中国的大学教育在荒废了十数年之后,开始复苏了。但是,包括应届毕业生和提前参加高考的高中生在内,13个年级累积的考生高达2000多万人,大大超过了各地的应考能力,于是不少省市采取了地区初试,合格者才能参加高考。有勇气参加高考的人,都是自认[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24-06-01 09:41:55)
六个馒头1982年3月初至8月底,我在大连外语学院接受出国培训半年,李赞东是我当时的一位同班同学。毕业之后,大家都忙于学习和生活,相互之间就断了联系。2017年6月,我们这一批人建立了一个微信群,时隔35年之后,重新把我们大家连了起来。很多年没有与李赞东聊天了,没想到她问我的第一句话竟然是:“好久未见,您好吗?馒头还能吃六个吗?”。顿时激起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4-05-29 08:51:00)
从青年人Fay谈起MichaelPeterFay,1975年5月30日出生于美国。1993年,Fay随家人来到新加坡。来到新加坡不久,Fay对停在路旁的16辆汽车喷洒油漆涂鸦,并毁坏了部分车窗。新加坡法庭判处他有期徒刑8个月,罚款3,500新元(约合2,214美元),并处以鞭刑12下。他是历史上第一位受到鞭刑的美国公民,引起众人关注。鞭刑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特有的处罚,受到了许多西方国家的反对和责难。[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关于“时效”的法律讨论拙文《南京大屠杀》发表后,获得了许多反馈,有褒有贬有疑问,非常正常。首先要对所有花费时间阅读拙文的网友表示感谢。有些网友对于20年时效一说表示疑问:对于普通杀人犯来说,确有20年时效,但南京大屠杀不是一般的杀人罪,而是战争罪,是种族灭绝罪,是反人类罪。对于如此严重的罪行,难道过了20年就不可以追诉了吗?疑问一:请[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4-05-22 08:10:41)
南京大屠杀众所周知,《南京大屠杀》一案,对中日关系影响很大。对于南京大屠杀的真实经过,中日两国的描述有差异。本文打算完全以中国方面的说词作为基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然后请列位看官充当法官,请裁决一下,杀害了30万人的杀人凶手们,有罪还是无罪。1937年12月,日本派出大批军队向南京进犯。那时,中国军队总司令蒋介石在武[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2)
(2024-05-18 07:54:51)
历史人物海森堡维尔纳·海森堡(WernerHeisenberg,1901年12月5日-1976年2月1日),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哥本哈根学派”代表性人物。1932年,海森堡因为“创立量子力学以及由此导致的氢的同素异形体的发现”,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对物理学的主要贡献是给出了量子力学的矩阵形式(矩阵力学),提出了“不确定性原理”和S矩阵理论等。他[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4-05-15 07:51:01)
文革式论文1978年3月至1982年1月,我在西北大学计算机系上学,攻读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我们系有一位青年教授,名叫洪蓬,是当时非常优秀的一位青年才俊。他不仅业务本领高强,讲课也很清晰,我从他的身上受益颇多,永远都尊敬和感谢这位恩师。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埋头苦干,刻苦钻研,发明了一套使[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1]
[2]
[3]
[4]
[5]
[>>]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