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教授的学术博客

内容涵盖:传统经学为主的中国思想史研究、商周金文为主的古文字学研究、宗教史和制度史为主的商周史研究、版本学和校勘学为主的古典文献研究、京都学派为主的海外汉学研究、古代神话和诗论为主的中国文学史研究
个人资料
博文
入山择日 修道之说,秦汉已有盛传。故三士皆有道气也。《灵宝经》:“入山当以保日及义日。若专日者大吉。以制日、伐日必死。”保、义与制、伐,本无涉于《易》,然亦易学之旁支也。保义专制伐,无非干支生克之关系。取其相生为保、义、专,相克为制、伐。则五行其本也。修道之士,从古观《易参同》之外,尤重于此。取其天人合工、丹道乃成,故于干支[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述评 毫无疑问,金文研究在郭沫若先生(1892—1978)的旅日中国古代史研究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何历史和公正地评价郭老在20世纪中国历史学领域的地位和突出贡献,这肯定不是本文所能完成的大任。特别是在清末民初之际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罗振玉老先生的《贞松堂集古遗文》、《贞松堂集古遗文补遗》、《贞松堂集古[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陈寅恪辉煌的清华时代 1925年2月,清华研究院筹备委员会成立,制定了相关章程,决定先开国学门一科。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又称清华研究院国学门,是清华大学为大学毕业和有一定国学根柢者专设的学术研究机构。清华国学研究院自筹建之日起,便委托有关人士自国内外网罗寻求国学界德高望重的学术泰斗来担任研究院导师。“导师”是当时中国二、三十年代清华[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崇老饰文 道之有老,士林以为如释之有佛,必饰之以文而后快。故有老子西去化胡之说。所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亦成老子之格言。若是云尔,不胜枚举。前贤有一对,极能见其性情:“天下名山僧多占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世间好语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谛出我先师。”于《易》亦然也。有孔子入周问礼于老子说,有《传·系》乃《归藏》之注本说[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汉时灾异 清人赵翼《廿二史札记》:“观《五行志》所载天象,每一变必验一事,推既往以占将来,虽其中不免附会。然亦非尽空言也。”汉人言灾异立学曰京氏,故《易》之天人,又见证体。《后汉书·郎颛传》:“人君侈奢,多饰宫室。其时早其灾火。”汉文帝有诏曰:“人主不德,则天示之灾。”汉宣帝有诏曰:“皇天见异,以戒联躬。”[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易之史义 清人章学诚《文史通义》:“六经皆史也。”又云:“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叶瑛先生《文史通义校注》:“按此说实倡自王守仁,特至章氏推阐其义而益精。”故清人龚自珍《古史钩沈》论《易》也者,卜筮之史也。清人张尔田《史微》《周易》为伏羲至文王之史。诸如是类,为李光、杨万里诸人之旁证尔。今人亦有效之者。以为所述乃奴隶[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宪成所言 明人顾宪成《小心斋札记》:“性,太极也。知曰良知,所谓乾元也。能曰良能,所谓坤元也。”明人所谓良知、良能,以为乃乾元、坤元之谓也。余以为此独标古今易学之论。自守仁暴良知以为本,则明之易学与心性之学,难辨泾渭。良知良能,遂成明学大旨所在。举凡如此之要,远近必正之于《易》与《乾》、《坤》。故是论也,当作如是观。清人黄宗[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风谊平生师友间:陈寅恪与王国维 王国维先生与陈寅恪先生的关系,一直是引起后人注意的话题。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杰出的古文字学、古器物学、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学、哲学家、国学大师。他早年肆业于杭州崇文书院,在清朝末年曾任上海《时务报》校对、武昌农务学堂教员、学部总务司行走等。二十几岁开始在上海受知于罗[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晚清遗老遗少的陈氏父子 陈三立和陈寅恪父子在辛亥革命前后时期的态度,一般地说,从他们写于这一时期的诗歌中就可以得到比较直接的反映。 在陈三立的诗中,作为旧士大夫阶层中的一位名宿和大儒,他一直以“乱”字来看待辛亥革命。如,他在《情恨》一诗中自注说:“辛亥秋,避乱沪上。”这是把“辛亥革命”和“乱”字联系在一起的铁[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象与数字 《山右丛书初编》引《春秋佐助期》以为诸侯上象四七、三公、寅亮、参两。四七,二十八宿也。参两,天地也。此说颇耐人寻味。诸侯三公之象,应星宿天地之象,而其所应者四七、参两,无非数也。子平术屡言天德贵人星、天乙贵人星,而诸侯三公,竞分天排地,为万世千象之法。儒易之阿谀不意如此之甚。《易》之为学,本无关仕途。汤武革命鼎新者,乃《[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81]
[82]
[83]
[84]
[8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