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人生讲座(十三):自私的孩子不懂孝顺by蔡礼旭
一个孩子很自私的时候,他处处会无礼,会傲慢,只要我要的东西就不给你。会懒惰,会不孝,他都只想自己,怎么会想父母!所以根源还在于“人生的根本态度是自私,还是替人着想。”
我常常会接触一些家长,因为我们在海口是一个国学启蒙中心,都是针对孩子的教育在办一些课程,很多家长,孩子有一些[
阅读全文]
 <br> 你女儿宠坏了,她嫁到人家家里怎么样?搞得人家鸡犬不宁,三天两头闹情绪说「我要回娘家了」。好象是很宠爱孩子,事实上把女儿一生害了。 <br> <br> 最后提到女儿也不能宠,你女儿宠坏了,她嫁到人家家里怎么样?搞得人家鸡犬不宁,三天两头闹情绪说「我要回娘家了」。结果她一跑回娘家,这个岳父(丈人)还把他的女儿怎么样?「来,回来没关系,爸爸给你靠」,这样对女儿好不好?好象是很宠爱孩子,事实上把女儿一生害了。一个女儿嫁到一个新的家庭里面,最重要的,一定有一段适应期,因为来自不同的家庭。<br><br> 问:所以这个时候最要修的功夫是什么?<br><br> 答:忍。<br><br> 这个功夫没修好,人生很难走。所以中国字很有智能,诸位朋友,您看这是会意字,一个心跟一把刀,所以忍要忍到什么境界?刀子挂在你的心头,你都能够如如不动,都能忍受。这不是真的拿一把刀在你心上,就是说假如你的先生用非常尖锐的言辞攻击你的时候,你也能够先忍下来。<br><br> 问:为什么要忍?<br><br> 答:忍一忍,海阔天空。忍一忍,海阔天空,来,给这位朋友掌声鼓励。我曾经在讲演的时候,有一位母亲说中国文化很不错,不过这个忍字到底要忍到什么时候?她在叙述这一段话的时候,眉头都皱起来。我就跟她说,你这种忍法,保证忍到火山爆发,而且一爆发之后,以前所有忍的功夫,前功尽弃,所以忍不是压下来,这种忍迟早出问题。忍是带着明白,带着宽恕。比方说先生一些生活的习惯,是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不是。你看了很明白,那是他成长过程养成的一些习惯,你跟他的沟通也要慢慢的让他这些习惯去转变,哪有可能一下子就把它扭过来。所以你带着明白,带着一种宽恕、宽容,那夫妻之间就会彼此忍让、谦让,所以这个要忍得明白,要去宽恕。<br><br> 再来,要忍的为大局着想,什么是大局?家庭和乐是大局,孩子的人格成长是大局,所以夫妻在孩子面前吵架,对孩子有没有影响?影响特别大。当夫妻常常吵架,孩子的内心不会很安定的,都觉得很恐慌,所以很多夫妻一吵架,小孩马上哭得很大声。有一对夫妻刚好吵起架来,一个小婴儿一岁多,刚好在旁边,哭得特别大声,他们夫妻一听到孩子哭那么大声就停下来没吵,就看着孩子,结果那个孩子两只手比这个手势,比叫他们靠近,结果夫妻两个头跟头碰一起的时候,孩子就不哭。所以你看才一岁多的孩子就能感受到吵架是不好的,要相亲相爱才好。所以我们要为孩子成长的大局着想。<br><br> 所以教女儿不能宠爱,要告诉她,到一个新的环境,或者嫁到夫家去,一定要多看、多听,然后少讲。到一个新的环境去,开始这里不好,那里不好,人家会觉得很不能接受,还没有融进去,就可能造成排挤。所以这个道理不只是做媳妇的人要懂,我们每一个人到一个新的公司,到一个新的团体,也都要记住,多看、多听、少讲,还有一点,多做、多付出。你多做,多付出,因为你都多看、多听,所以不会乱做。所以你每一个付出都是这个家、这个团体所需要的,慢慢的他们对你就会愈来愈信任,到最后你讲的话,他们都很能接受。<br><br> 我也没当过媳妇,这个道理我怎么会懂?这个道理是从我母亲身上发现的。诸位朋友,您猜猜看,我母亲讲话忍了多久才开口?依我的观察,将近二十五年。等公公、婆婆对她都没话说,因为小叔、小姑小时候,我母亲的薪水还供他们念过书,所以一个媳妇量愈大,晚年的福愈大,所以我母亲很年轻就退休了,公公、婆婆对她很好。孩子因为她当榜样,也没有很差。小叔、小姑常常会想到小时候,高中时候还是我的大嫂拿钱出来,甚至于他们去考高中联考还是我母亲陪他们去考,所以量大福大。忍了二十多年了,所有这个家庭、家族里面对她的信任都很够,这个时候讲话就有分量。所以忍的功夫对我们一生,对一个为人太太的人,至关重要。<br><br> 在媳妇之道当中,我刚好在小时候曾经看过一幕,小时候没看懂,哪一幕?我的外婆到我们家的次数,十只手指头都算得出来,很少。但是每次我的外婆到我们家来,一进门还没坐下,她就牵着我奶奶的手说,「我这个女儿手脚最慢了,我这个女儿嘴巴都不甜,都不会说好话」,就开始一直数落我妈妈的缺点,就一直讲。结果讲了差不多好几个之后,一坐下来,变成我奶奶开口,「这个媳妇好。」「好在哪里?」「做事很认真。」就开始夸我妈妈。我那个时候才七、八岁,看得头都懵了,看不懂。现在自己搞教育了,突然觉得这是人生很高的智能,人情练达的功夫。缺点要自己讲,把好留给别人说,所以自己的女儿坏要自己讲,把优点让自己的婆婆去夸。所以确确实实人与人当中的学问、哲学有赖我们细细去体会。<br><br><br>)
幸福人生讲座(十二):女儿也不能宠
2005-05-1615:32:00,蔡礼旭,2168,1/1950,原创,(0)
你女儿宠坏了,她嫁到人家家里怎么样?搞得人家鸡犬不宁,三天两头闹情绪说「我要回娘家了」。好象是很宠爱孩子,事实上把女儿一生害了。
最后提到女儿也不能宠,你女儿宠坏了,她嫁到人家家里怎么样?搞得人家鸡犬不宁,三天两头闹情绪说「我要回娘家了」。结果她一跑回[
阅读全文]

幸福人生讲座(十一):宠子不孝
所有的事情你统统一手揽,统统替孩子做,做久了之后,孩子心里会觉得父母替我做的事都是应该的,替我买房子,替我娶老婆,都是应该的,是不是?所以是累得要死,然后一点功劳都没有。
现在整个父母教育最严重的问题就一个字,诸位朋友,哪一个字?「宠」字。十月十九号深圳特区报,有一对夫妻亲自去找报社,然[
阅读全文]
 <br> 一个家庭就好象一个细胞,一个社会就好象一个器官,所以每个家庭都健康了,这个器官就健康,而家庭里面最核心的就是夫妇关系。 <br> <br> 【中国传统的圣贤教育,可以追溯到四千五百年前,代代相传。在汉武帝时代,甚至将儒家学说确立为教育政策,这个教育政策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纪上半均未改变,直到七十年前才逐渐把它废除掉,这一直占主导地位领导的传统教育,究竟教我们什么?】<br><br> 好。传承四千多年而不坠一定有它的道理存在,我们现在要来了解这个道理。我们翻到第二页看到有两行字,涵盖了圣贤教诲的重点就是「道」跟「德」,「道德」。什么是「道」?我们把这一行字念一遍,预备起:【认识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是之谓道。】好。『大自然运行法则』,只要是在这个大自然当中的万物都有它遵循的正道,人也是万物之一,自然也有遵循的正道。我们看看太空里面的星球,它运转有没有固定的道路跟轨迹?有,所以星球有它运转的轨迹。假如九大行星,今天刚好海王星说,我不要照这样转了,我不干了,我要转九十度,行不行?假如它转九十度,可能某一天新闻报导,两颗九大行星撞了。所以星球有它的正道,人与人相处也有它的正道,所谓伦常大道。<br><br> 中国的「道」就在人与人的相处学问当中,叫「伦常大道」。哪五伦?我们来看一下,「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是五伦,伦常大道。当这五伦能够走得非常的正常,都能遵循自然的法则,那这五伦就没有冲突,五伦和睦相处。当这个五伦都没有遵从大自然的法则,都没有遵从圣贤教诲,这五伦关系会怎么样?会起冲突,会磨擦。所以现在我们的五伦关系是运转得很和乐,还是常常磨擦,常常冲突?现在的社会现象是怎么样?常常都有冲突。所以我们看夫妻关系冲突了,父子关系冲突了,而且不是小冲突,现在父杀子,子杀父,常常都有见闻。再来,君臣关系怎么样?现在也岌岌可危,很多地方常常都有员工把公司包围起来。请问包围起来,他们有没有得到什么好处?有没有?现在人做事没有理智,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到最后都会是两败俱伤,所以人确确实实缺乏理智,缺乏圣贤教育。<br><br> 我们看一下,现在兄弟处得好不好?很多父母往生了都还没有入土为安,兄弟已经为了财产就吵起来。朋友现在也缺乏道义,现在人与人当中真正是缺乏信任,所以人现在内心安不安心?不安心。所以这个五伦关系现在确实是已经偏离了正确的轨迹,偏离正道了,所以要赶快把它拉回正道来,不然偏得愈久,到最后可能就会回不来了。<br><br> 好,诸位朋友,我们来看一下,这五伦关系哪一伦最重要?这位朋友说父子。<br><br> 问:还有没有?<br><br> 答:夫妇。<br><br> 一个家庭就好象一个细胞,一个社会就好象一个器官,所以每个家庭都健康了,这个器官就健康,而家庭里面最核心的就是夫妇关系。那很多人说父子关系,我说没有夫妇哪来的父子,没有结婚会生孩子吗?所以这个顺序是先有夫妇关系而后有父子。<br><br> 当一对夫妻相处和乐,他的整个家庭气氛就特别好,孩子在这种和乐、充满爱的家庭里面成长,人格很健全,人格就会健全。相反的,假如这个家庭从小父母就常常打打闹闹,骂来骂去,孩子在这样的环境生活,内心会充满恐惧,而且常常觉得没有被关爱。这个情绪一起来,内心就会觉得很匮乏,所以就常常没安全感,所以抓到东西就想控制,想占有,当这样的心态一形成的时候,他一生常常都会很痛苦,很没安全感。所以很多在吵吵闹闹的家庭里面长大的孩子,有时候就很想早早离开家庭,结果就去找一个男人嫁了。嫁了之后,问题有没有解决?可能会更辛苦,因为她没有具备判断好对象的能力,他只想着赶快离开家,我就能幸福。结果一离开,从这个家又入了另外一个家,而她都没有具备如何当好太太、当好妈妈、当好媳妇的这些经验跟资格,所以很可能下一步走得会更艰苦。所以夫妇关系处好对孩子一生人格的成长至关重要。<br><br> 但是现在现实的状况我们也要理解到,现在离婚率特别高,所以很多的家庭目前都已经处在不健全的状态。这种状态能不能把孩子教好?比方说现在是妈妈带孩子,能不能把孩子教好?这个值得我们去面对人生的这个情境。我常常说,人生不是你一生出来统统是一盘好棋给你下,那看不出你的功夫。人生应该是你的这一盘棋很不好走,但是你每一步都能下得有声有色,这才显出你的功夫。所以人生不要怕跌倒,只要你肯站起来,你的孩子会看到你的诚心,会看到你的勇气,会打从心里对你这个父亲、对你这个母亲产生敬意。我有几位很优秀的同学,他的母亲跟父亲在他小时候就离开,他们都是母亲带大的。而母亲不只要工作,供他们的整个工作所需,还点点滴滴陪伴他们成长,所以他们从小对母亲就充满感谢。所以我这几位同学工作一稳定之后,都叫他的母亲,「母亲退休吧,我们来奉养你就好」。所以人生不怕跌倒,更重要的要勇敢站起来迈向前去,一定可以把人生的劣势转成人生的一个圆满的道路。所以我们认知到夫妇关系的重要之后,可以理解到孩子跟父母在这样的气氛当中成长,关系就特别好。<br><br> 我记得我跟我父亲相处的时候,都有很多美好的回忆。我的父亲很严肃,但是从他点点滴滴对我们的付出,我们又很能感觉到父亲很爱护我们。所以中国父母对儿女的爱护绝对不是抱一抱,然后跟他说「我好爱你,我好爱你」,不是这样。中国的父母都是点点滴滴在生活当中去关怀,去帮助。我记得我父亲有时候晚上的时候他会找我过来,他说「来,我们去百货公司逛一逛」。我父亲就骑着摩托车,我就坐在后面,我都觉得那个时候我是很幸福的人。抱着我父亲,我可以感受到他肚子的温度,然后那个温度也让我的心很暖和。所以父亲虽然威严,但是也要常常让你的孩子感受到你很关心他。<br><br> 所以我都建议我们很多男性朋友,我说你陪孩子不是叫你每天都要陪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因为很多工作不允许他有这么多时间,但是你只要有心,每天十分钟就好,十分钟困不困难?不困难。所以我说你每天十分钟给你的孩子讲八德故事,每天请出几百位圣贤人教导他,他每天会很高兴去上学,而且头会抬得很高,走路很神气,去跟同学讲,我爸爸昨天又告诉我两个德育故事,你们要不要听?同学还围过来听他讲故事。所以你每天不间断讲故事给他听,陪伴他,他可以很直接感觉父母对他的一种关爱,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心做,你的孩子一定可以感受得到,所以父子就亲。当父子亲了,他对父母有感恩之心,所以他出社会之后,只要遇到肯提拔他的这些长者,他对人家的感恩之心就油然而生,所以古代有一句名言叫「忠臣出于孝子之门」,这是有它的道理的。<br><br> 然后夫妻和顺,兄弟姐妹互相照顾。所以我要出来推展中国文化的时候,我的二姐就告诉我,她说「我每个月给你两千块人民币,你放心去做」。所以兄弟姐妹感情特别好,兄弟姐妹懂得互相照顾,互相支持,出来交朋友自然而然就懂得关怀别人,就没有问题<br>)
幸福人生讲座(十):五伦中哪一伦最重要?
2005-05-1018:21:00,蔡礼旭,3195,2/3833,原创,(6)
一个家庭就好象一个细胞,一个社会就好象一个器官,所以每个家庭都健康了,这个器官就健康,而家庭里面最核心的就是夫妇关系。
【中国传统的圣贤教育,可以追溯到四千五百年前,代代相传。在汉武帝时代,甚至将儒家学说确立为教育政策,这个教育政策一直保持到二十[
阅读全文]
 <br> 现在很多人还没有深入圣贤学问就先批判,这样是没有办法学到东西的。所以傲不可长,一傲慢就跟圣贤学问隔了一层膜了,透不过去了。 <br> <br> 在物质文明的今天,古老的东西并不意味着过时,因为社会真理是永恒的,历久弥新的,就像太阳,虽是古老,但每天常新,它不仅赋予人类生命,又带来光明和希望。古圣先贤的教育,就像和煦的阳光,普照大地,带给人类幸福美满。<br><br> 我在教《弟子规》的时候,刚好有一位老师打电话给我,他说圣贤教诲有糟粕。现在很多人求学问,障碍就在这里,都还没有深入圣贤学问就先批判圣贤人,这样有没有办法学到东西?没有。他又不老实,又不相信,批判。批判是我们比他懂的时候才能批判他,那我们批判圣贤代表我们比圣贤人学问还高。所以傲不可长,一傲慢就跟圣贤学问隔了一层膜了,透不过去了。<br><br> 当然我们也不能这样就说「你不可以批评」,这样他能不能接受?他不能接受。所以我就说:「请教一下,哪一句是糟粕?」我们还是要有礼貌,「哪一句是糟粕?」这位老师马上说:「晨则省,昏则定」是糟粕,晨昏定省是糟粕。我接着就请教他:「为什么你觉得这一句是糟粕?」这位老师说:「早上问一次,晚上又要问一次,一天要问两次,太麻烦了」。有没有道理?现在每个人都有他一套道理。我就没有正面跟他说「你错了」,这样讲他也不能接受,我就跟他沟通一个观念,我说:「父母时时刻刻都想着孩子,俗话说『岂无万里思亲泪,不及高堂念子心』」。「岂无万里思亲泪」,确实还是有一些孝子在万里当中都会思念母亲,会流下泪来。「不及高堂」,比不上在家里的父母念孩子的那分心,是无时不刻。<br><br> 我们为人子女想父母,在闽南话有一句话叫「父母疼子长流水」,就是父母念孩子就像水一样,细水长流,都没有中断。但是「子想父母树尾风」,孩子想父母就好象一阵风,咻,吹过来就没了,久久又咻,又再吹一下而已,所以我们比起父母对我们的关怀那真是没有办法比。<br><br> 所以我接着就跟这位老师说,我说父母这样时时刻刻在念,有一些母亲甚至于在秋冬之际,因为气温的变化特别大,可能刚睡的时候跟半夜差了三、四度都有,所以他怕孩子踢被子,可能半夜会着凉,所以母亲都盖得特别薄,为什么?到半夜的时候冻醒过来,然后赶快去帮孩子盖好被。我在讲这一段的时候,很多的母亲都点头说,她就是这样,还不是只有一位母亲这么做,所以母亲连在睡觉的时候都在想孩子。<br><br> 所以当我们早上起来去跟父母问安,「爸爸、妈妈,早上好,昨天有睡好吗?」父母一看,你这个额头都发亮,代表睡眠充足,昨天有睡好,他一看很放心。然后你一大早就懂得跟他问安,他的情绪很愉快,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哪有比孩子孝顺更能让父母欢喜的事,所以你这么一问,父母就知道你睡得好,不会替你操心。下午回来家里赶快再跟父母问安,父母一看,今天精神也挺好,代表在学校学习有认真,在学校也没跟同学发生冲突,所以看了他也很放心,所以我们只要早晚问安就能让父母减少很多的担忧。所以我们做子女的,在经济上,在很多生活上,还没有能力去帮助父母,所以我们为人子最起码要做到减少父母的担心。<br><br> 我这么一引导完之后,这位老师就说:蔡老师,你的中国文化学得还不错。他就没有继续批评这句话是糟粕。他这么一说,我们马上说:没有没有,您过奖了。结果这位老师很厉害,他这么一夸过我,马上给我一个回马枪,直逼问我,他说:蔡老师,你自己都没有做到。因为他知道我是离乡背井在海口推展中国文化,他说:你自己都没做到「晨则省,昏则定」。我们读书人最怕别人说我们说一套做一套,最怕这个。他这么一问,其实我也不紧张,我就接着跟他说明,我说:假如现在我早上问一次,晚上问一次,我妈妈会骂我,她说你不知道长途电话很贵吗?所以我们求学问不能学呆了,要很灵活。<br><br> 我们早晚问安最重要要让父母安心,你早晚问安让父母在那里担心你花那么多钱,那就跟本质背道而驰。所以我们是成人了,真正能让父母安心的绝对不是你一天打三通电话、五通电话。最让父母安心的是什么?是你的道德学问、为人处事能真正让他信得过,那才是真正不让父母操心,所以要重本质,不能死在形式上。当然从小懂得早晚问安,这是非常好的一个习惯。<br><br> 所以本质是一样,是对父母的关怀,是让父母不担心,但是在做法上可以因人而异。所以我是固定一个礼拜打一通电话回家,我母亲在那个时间,她可能听到电话响就感应说这是我儿子打的。每个礼拜打,有时候太想妈妈了,三天给她打回去,她会有意外的惊喜,她说才三天你就打回来了。所以这个就是说我们要抓住它的本质去活用圣贤的教诲,才能够在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生活状态当中,把它运用得很灵活,把它发挥得让父母欢喜,让所有接受我们的这些亲友都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一种厚度。<br><br>)
幸福人生讲座(九):傲不可长
2005-05-1018:17:00,蔡礼旭,2391,2/2350,原创,(1)
现在很多人还没有深入圣贤学问就先批判,这样是没有办法学到东西的。所以傲不可长,一傲慢就跟圣贤学问隔了一层膜了,透不过去了。
在物质文明的今天,古老的东西并不意味着过时,因为社会真理是永恒的,历久弥新的,就像太阳,虽是古老,但每天常新,它不仅赋予人类生命,又带[
阅读全文]
 <br> “道”是个会意字,由“首”和“走”构成,它告诉我们道德首先要力行(走)。能够力行的人,才是有道德的人。 <br> <br> 在唐朝的时候,白居易先生很喜欢学佛,有一次他就上山去请教一位高僧,叫鸟窠禅师。他上去之后对着禅师就说了,「禅师,怎么学佛?」禅师跟他讲了八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八个字讲完之后,白居易就哈哈大笑,他说:「三岁小孩都知道」,禅师回他一句话:「八十老翁做不得」。这个三岁小孩都知道的道理,很多人活到八十岁都还做不到。所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问真正最重要的是能够力行,能够落实,所以学得千万句,不如做一句。所以这个「深入」,确确实实还要有力行的功夫才能深入。而我们引导孩子求学问,这一点必须从一开始的时候就要确立好,假如一开始你不注重解行相应,那孩子背愈多经典会愈自以为是。所以凡事都要慎于开始,一开始对了,他整个学习就对了;一开始错了,要再扭转回来不容易。<br><br> 所以曾经我到深圳去的时候,刚好跟一班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上了一堂课,我一进去,我就跟小朋友说:「小朋友,今天老师来上《弟子规》」。小朋友马上异口同声说:「老师,那个我们学过了,我们都会背了」,才六岁。我接着就跟小朋友说,我说:「我们读经典最重要的就是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学做一个有道德学问的人」。我接着就写了一个字,写了一个「道」。中国六书造字,把人生的智能哲学都含进去,这是用会意字来创的一个字。我们来看一下,一个「首」,一个「走」字旁,所以学问重要的是什么?走,要实践。所以有道德的人就是首先能够落实、能够力行的人,才是有道德的人。「诸位小朋友,哪一条你做到了?」本来头抬得很高,这一句话一想,「哪一句话做到了?」马上头就低下来。<br><br> 问:连第一句怎么样?<br><br> 答:都做不到。<br><br> 「父母呼,应勿缓」。你看现在孩子,我那次说七、八岁就很会跟父母顶嘴了,我的朋友说,哪要等七、八岁!四、五岁就很厉害了,还七、八岁。所以你看他第一句就没做到,所以他求学问的态度一开始就没有回到要力行。其实孩子都很受教,只要你讲的让他能够信服,他就能够去领受。所以当天其中有一个孩子写日记的时候就写上,蔡老师今天跟我们上《弟子规》,蔡老师说《弟子规》是拿来做的,而不是拿来背的,他就把它写上去了。<br><br> 另外有一个孩子,因为我跟他上《弟子规》上一节课,其中有一句叫「晨则省,昏则定」,就是早上、晚上要跟父母问安,让父母欢喜、放心。结果隔天有一个小女孩就站在她父母的房间门口,父母一出来就跟父母鞠躬说「爸爸、妈妈,早上好,昨天睡得好不好?」她父母马上给幼儿园打电话,「昨天发生什么事了?」这样的父母很有警觉性,很有敏感度,知道孩子有变化一定是学校有教,马上了解才能够跟老师密切配合,这样亲师合作,小孩教得特别好。所以我们引导孩子求学问一定要一开始就落到正确的位置上来。所以「一门深入」靠的就是要「力行」加「学文」。<br><br> 再来,「长时熏修」。刚刚我们提到「长时」,不是做一天休息一天,这样不行。孔夫子说他三日不读书,气质都会退后,孔夫子都会退后了,那我们三日不读书会怎么样?我们不要说三日不读书,可能自己还在那边念《弟子规》的时候,看到孩子一些不好的行为,你马上恼羞成怒就破口大骂了。还在念经书的时候,脾气就克制不了,就开始生气起来,生完气突然回过头来,我刚刚还在念《弟子规》。所以我们现在根柢都比较差,所谓「人贵自知」,自己有几两重要自己清楚,所以我们现在是放下经书就面目可憎。既然知道我们的根基不好,更应该多努力、多精进,所以圣贤的经典每天都不能停下来,都要熏修。<br><br> 所以我给很多的老师开了一帖中药,而这帖中药绝对是治本,不止有治标而已,哪一帖中药?就是早晚读诵一遍《弟子规》。早晚读诵一遍,保证三个月见效,绝对让你觉得道德、学问提升很快,要坚持三个月。诸位朋友,能做到的举手?这么少。也有很多朋友举手,举手完之后要力行,《弟子规》说「凡出言,信为先」,说到要做到。其实诸位朋友,我不是要给你压力,一个人的道德学问能不能成就绝对不是靠别人来逼你的,都要靠你自己主动、努力、勤奋,一定要这样才能成就。那为什么要早晚念一遍?早上念的时候,告诉自己今天所作所为一定要做到《弟子规》的教诲。晚上下班、下课回来再念一遍,观照一下,反省一下,今天所作所为有没有做到《弟子规》,假如哪一些没做到的,赶快修正,赶快改过,已经做到的好好保持。所以早上提醒自己一次,晚上反省自己一次。<br><br> 我们在海口,有一位老师真正做到了。这位女士姓许,她在海口的航空站上班,她不是第一线老师,结果她那天听课的时候,我感觉很深刻,目不转睛,很认真听。我常常讲一些圣贤人的故事,她马上振笔疾书把它记下来,而且早晚绝对都读诵一遍。三个月之后,她走向前来跟我说,「蔡老师,这么好的圣贤学问不能只有我跟我的孩子受益,我要回我的故乡推展《弟子规》,推展德行教育」。三个月,她提起勇气回故乡教书。因为她确实很老实,怎么讲她就怎么做,所以她常说,每次她要犯错的时候,《弟子规》那个经文,「言语忍,忿自泯」,突然要跟人家吵架,经文就跑进来。跟父母互动的时候,「父母呼,应勿缓」,可能这个口气稍微要不好的时候,马上经文像一道箭一样就射过来,所以警觉性特别高,所以她进步得也特别快,所以才能够在短短三个月之后回到自己的故乡教书。<br><br> 所以她做到了立定志向,做到了学习重力行,学习要老实。当她发了这个愿,要回故乡去教书的时候,很多的老师都很愿意把一些宝贵的经验,无私的告诉她,我们中心也把很多书籍、很多圣贤的故事都送给她。所以「人有善愿,天必从之」,当你真正发出真诚心要去做一件好事,你不要担心,很多的助力就会进来。 <br><br> 所以这位老师确确实实是做到了「长时熏修」。「熏」就好象你拿着檀香在衣服上绕一绕,这衣服就很有香味,你假如每天都熏,那个香味就愈来愈浓。「修」是指修正,在哪里修正?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修正,生活的哪些点滴当中修正?从我们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开始来修正。<br><br> 比方说《弟子规》说「人有短,切莫揭」,人家有缺点、有过失的时候,不要常常拿着别人过失到处告诉别人,假如这个攸关他的名节,就会让人家很痛苦。「人有私,切莫说」,这个就是我们的说法应该要能利益别人,而不是损害别人。我们有朋友说,他这几个月修学最深刻的就是这一句话,「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因为以前讲人家的是是非非讲习惯了,所以一下子还觉得真难改,所以常常他这个话还没出来,这个句子就到了,「人有短,切莫揭」。其实我们修正自己的过失在哪里修?在生活点点滴滴修,这个叫做「历事炼心」。<br><br>)
幸福人生讲座(八):行胜于言
2005-05-1018:11:00,蔡礼旭,3198,1/2443,原创,(1)
“道”是个会意字,由“首”和“走”构成,它告诉我们道德首先要力行(走)。能够力行的人,才是有道德的人。
在唐朝的时候,白居易先生很喜欢学佛,有一次他就上山去请教一位高僧,叫鸟窠禅师。他上去之后对着禅师就说了,「禅师,怎么学佛?」禅师跟他讲了八个字,「诸恶莫作[
阅读全文]
幸福人生讲座(七):怎样引导孩子立志?
2005-05-0921:31:00,蔡礼旭,1225,1/2520,原创,(2)
立志要从当下开始:在家庭里做一个孝子,在学校做一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
孩子在学圣贤学问的时候,我们怎么引导他们立志?他假如说我要做总理,那这个目标对他现在的生活比较远一点,我们会引导孩子怎么立志?从立志在家庭里做一个孝子,在学校立志做一个[
阅读全文]
 <br> 算命先生马上就跟范仲淹说,「你有这一颗心,叫真正的宰相之心,所以你以后一定可以当宰相」。 <br> <br> 宋朝的范仲淹从小就懂得立志,有一次刚好他去算命,走到一个地方看到一位算命先生,他索性就问那个算命先生说,「你帮我看一看,我能不能当宰相」,这位算命先生可能这一辈子从来没有看过,一个小孩子居然开口就说要当宰相,也吓了一跳。跟范仲淹说,「小小年纪,怎么口气这么大?」<br><br> 后来范仲淹有点不好意思,接着又跟他说,「不然这样好了,你再看看,我能不能当医生」。算命先生有一点纳闷,怎么差这么多的志愿,就问他,「你为什么挑这两个志愿?」范仲淹就回答,「因为只有良相跟良医可以救人」。<br><br> 算命先生听完之后很感动,一(这)个孩子念念想着要救人,所以算命先生马上就跟范仲淹说,「你有这一颗心,叫真正的宰相之心,所以你以后一定可以当宰相」。诸位朋友,你相信范仲淹可以当宰相吗?我绝对相信他可以当宰相,为什么?因为他从什么时候就在做准备了?从小他的志向就很坚定,勇往直前。<br><br> 一个目标就好象海上的一个灯塔,船只能够跟着这个灯塔的方向去走,就能快速到达目标。假如那个灯塔都找不到,每天开往东又开往西,很多的时间往往就耗损掉了,所以有志向的人,他的学习一定非常的扎实。诸位朋友,范仲淹看四书五经跟其它的读书人看四书五经一不一样?那看出来的味道差得可大了。所以范仲淹在念四书五经的时候,念念是想着我如何把这些经典读通之后,用经典的教诲去造福于民,所以他读书的深度跟广度一定比其它的读书人要多得多,这样子积累个几十年真正去考试,差距绝对会很大,所以范仲淹确实当了宰相。<br><br> 我对于我们海口的很多老师,当初第一次上课的时候,我也是告诉他们,学习中国文化首重立志,我们立什么志?「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过往的圣贤人继承他的学问,这个「继」字很重要,我们要能承先才能启后,假如没有承下来,就不能继续下去。所以我们学习的重点是要能够学懂,进而承传给下代的子子孙孙。「为万世开太平」,希望我们往后的社会,往后的子孙,能够有太平的日子过。其实这两句话互为因果,能为往圣继绝学是因,一定要种这个因才能开社会的安定繁荣,所以开太平是结果。一个社会能太平代表人的思想观念要正确,而思想观念要正确必须透过圣贤的教诲才可以做得到。<br><br> 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两股力量,一个是孝道,一个是师道。诸位朋友,您现在看得到孝道吗?几乎快听不到了,听不到有孝子。现在的老师找不找得到好学生?很难找。孝道跟师道可以传承中国文化,但是现在这两股力量愈来愈薄弱了,所以假如中国文化断在我们的手上,那我们对不起几千年的老祖宗,更对不起世世代代的子孙。我讲这些话的时候不是要吓他们,我们要清楚看到现况才能提得起我们的使命感,所以志向就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从哪里下手?我们说要先找好定位,定位是时时刻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br><br> 我们海口有几位老师,他们全校在推广的时候就只有他们在推广,但是推广了几个月之后,学生的表现特别好,很多的同事经过他们班级的时候,都觉得学生特别有礼貌,而这些班级的家长都打电话到学校去说,孩子成长很多,尤其特别在孝顺方面进步特别大。由于家长反馈,由于很多老师的一种反应,他们学校的校长又请我们去向全校的老师做演讲。其中有一个学校是国科园实验学校,本来跟我们申请的书是九十七本,后来因为这位老师的班级表现得太好了,又请我们去跟全校老师演讲,之后送去的又追加了五百多本。这个缘分如何促成的?就是这位老师「学为人师」,他学为这些学生的人师,所以学生进步特别大;他又学为其它同事的榜样,所以「行为世范」,所以自然而然那个影响力就会推展开来。所以诸位朋友立志的时候也不要挂的高高的,就从自己当下的家庭、工作当中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个影响力自然就推演开来。<br><br> 另外一位王老师在海南师范院校附属小学当老师,他一开始推广的时候,每天早上都是他最早到学校。一到教室之后,马上打开《弟子规》,打开《孝经》,开始读诵,确确实实是以身作则。所以他的学生一进教室里来会不会拖拖拉拉的?会不会还在那边吃他的早餐?没有。一进门就感受到老师好学的态度,这个朗朗的读书声马上就让他的心定下来,也跟着老师一起齐读,所以他们班的进步也特别快。而孩子接受圣贤教诲之后,存心非常良善。刚好今年三八妇女节,他的学生来跟这位王老师说:老师,我们决定每个人买两朵花。老师就问了:为什么要买两朵花?他就跟老师讲,他说:老师,一朵要送给母亲,一朵送给学校的女老师。他的老师一听很高兴,自己都没想到,还是学生想到的。<br><br> 其实孩子在落实《弟子规》的教诲,孝道,「入则孝」,「亲所好,力为具」,而且念念想着母亲的辛劳,也能想着老师对他的辛劳跟教诲。所以那一天他们班的学生就在全校拿着花到处送,在送的过程,他们校长是一位女校长,看了之后很感动,还亲自到他们班上肯定学生所做的一切,讲的过程因为太感动了,这位女老师眼泪都掉下来。学生真正身体力行去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的过程,他自己的内心会觉得很充实,觉得很踏实,因为他在做他应该做的事。<br><br> 有一个孩子,一个男同学,拿花去送一位女老师,回来之后很高兴,就跑去跟他们老师说,他说:老师,我送出去的时候,看到这位女老师的笑容,我的内心非常喜悦。这老师接着问他:你在这个时候体会到什么?这个孩子说:我体会到施比受更有福气。所以这一种帮助别人的喜悦,体贴别人的喜悦,绝对不是课本里面教出来的,而是亲身去做之后体会到的。所以我们老师也好,家长也好,要让孩子懂得去付出,懂得去关怀,他才会感受到付出跟关怀别人的喜悦在哪里。<br><br> 所以这几位老师都有一种定位,要能「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他们也只是在他当下的家庭跟工作当中尽心尽力,但是这个缘分的影响力自然而然就会推演开来。所以这个学期,他们全校的德育课就请这位王老师上,而王老师还是给他们开一门课,叫做《弟子规》。<br><br> 圣贤人教诲我们,修身才能齐家,齐家能治国,治国就能平天下,这不是四件事,而是一件事。从哪里下手?从修身开始,当我们修身之后,孩子、家人就会佩服,自然而然就能齐家。我们到工作上,一个工作团体就好象一个小国一样,当你把自己做好了,身修好了,自然而然能够感动别人,就能治国。而这些老师们因为认真学习,认真教学,所以积累了很多的经验。这些老师也跟着我们到深圳,在海口,甚至在北京讲学中国文化,所以他们的足迹也走过了很多的省,所以也在平天下,所以根本一定要从自己的修身功夫开始做起。所以「君子务本」,一定要从根本下手,「本立而道生」,所以要立大志,也要稳扎稳打,一步一步踏上去。<br><br> 我们现在海口每个礼拜都有教师课程,每个礼拜都有家长的培训课程,每个礼拜都有对小孩开德育的课程,而且没有一个礼拜中断。而这些老师的能力就因为有这个志向,再加上磨炼,所以提升得特别快,所以我们说“学贵立志”。<br><br>)
幸福人生讲座(六):学贵立志(范仲淹的故事)
2005-05-0921:19:00,蔡礼旭,3347,3/2535,原创,(1)
算命先生马上就跟范仲淹说,「你有这一颗心,叫真正的宰相之心,所以你以后一定可以当宰相」。
宋朝的范仲淹从小就懂得立志,有一次刚好他去算命,走到一个地方看到一位算命先生,他索性就问那个算命先生说,「你帮我看一看,我能不能当宰相」,这位算命先生可[
阅读全文]
 <br> 中国人的童年是拿来积福,等他成年的时候要懂得造福,晚年享福。<br> <br> 我们接着来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要抉择什么样的人生才会走向幸福?我们要抉择什么样的人生,才能够让我们的下一代也能够走向圆满的幸福?西方人的生涯规画跟东方人不一样。西方人的童年是天堂,中年是什么?他们崇尚竞争,所以中年是战场,老年是坟墓。因为他们没有孝道,所以人退休之后,每天在养老院里面坐吃等死。很多老年人不愿意去住养老院,他说我不要变成二十七号,三十五号,六十八号,人都有名有姓,到养老院去变什么?变一个床位,然后在所有这些朋友聊天的时候都说,三十五号走了,四十二号又走了,每天想着哪天到我了。所以当晚年没有天伦之乐,没有孝道的时候,人生的晚年内心很孤寂,很空虚。<br><br> 我们来看一下,西方人就觉得小孩子让他玩个够,想要什么就给他什么,当这种方式一下去,下一代绝对很会花钱,花钱的都不知道赚钱的辛苦,有没有道理?对。而下一代真正养成会花钱的习惯的时候,容不容易改?不容易改。所以由俭入奢易,由奢侈要入到节俭相当困难,所以这个都没有去思考到,所以就觉得孩子要什么就给他什么。所以现在很多的年轻人,十多岁都还没入社会,他那个卡不知道刷爆几张了,都刷到比方说这张卡最多可以刷一万,他就把它刷爆,然后又去请另外一张,还没赚钱就这么会花钱,而且还没进入社会,他的社会信用就已经不知道破坏得多严重了。为什么他明明知道自己的社会信用会被破坏,但是他还是要去刷?他的欲望打开了,控制不了。所以中国圣贤人很清楚,欲望一定要节制。所以说「欲是深渊」,中国人很善用譬喻,欲望很抽象,拿一个深渊来比喻,代表一踩下去没底,随时都可能粉身碎骨。<br><br> 所以我们的下一代挥霍得太严重了,当他挥霍得这么严重,一入社会可能就已经负债了。所以美国人,很多西方人一生都是欠人家钱。所以因为欠人家钱,假如下个月付不出来怎么样?他的房子就被收了,车子就被收了,所以他拚命赚钱,一天也不能休息。所以是战场,因为他要赚钱,他要跟人家竞争,他要击败别人,所以日子好不好过?很难受。中国有一句话叫「无债一身轻」。每天都想着要还债,那个日子纵使每天躺的沙发、睡的床都很高级,我看也没什么味道。<br><br> 而他们享受的习惯已经形成,所以现在他们晚年的这些社会福利很丰富,人老了之后都有国家照顾,我们中国人看了很羡慕,「真好,你看国家都照顾」。请问钱从哪里来?很多问题,我们要深入去思考,钱从哪里来?纳税人,不只从纳税人,还从哪里来?他们很多社会福利是花后代子孙的钱,诸位朋友,中国的老祖宗会不会干这种事?绝对不干。中国老祖宗念念想着什么?传什么东西给下一代,因为有孝道,上一代跟下一代分不开。西方因为享乐,社会福利,所以第二代、第三代子孙的钱都发行公债,开始用了,所以我们不能乱羡慕。<br><br> 为什么明明是花到后代子孙的钱,为什么掌权者不把制度稍微修改一下?因为他们是选举,只要他一改,他就选不上了,所以他也不愿意改,没人敢动,所以花后代子孙的钱,愈花愈多。所以往后下一代骂谁骂得最惨?骂上一代。所以很多问题值得深入去思考,不能只看表面。在整个福利制度当中,新加坡的制度算很不错,所以他们在年轻的时候,所领到的薪水就有一笔钱是拿来以备他老年养老用的,而不要去花到后代子孙的钱。<br><br> 中国的生涯规画是怎么样的方式?中国人的童年是拿来积福,等他成年的时候要懂得造福,晚年享福。人的福在什么时候享才真实?晚年。所以有一句俗话说,「少年得志大不幸」,为什么少年得志大不幸?因为他这么年轻的时候就一大堆福分来了,福一来,他就享福,一享福,人就容易堕落。你看很多年轻人一有福分,他觉得这些福都是我应该的,反而都自尊大,瞧不起人,这种例子太多了。所以老子说「祸福相倚」,福来的时候,祸也来了,但是祸来的时候,福也跟后面。所以当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懂得多吃苦、多付出,看起来是祸,事实上福已经慢慢逼近了,所以他中、晚年之后,福报就会现前,所以这样的人生去经营才是对的。<br><br> 我们来看一下,如何让孩子从小积福培福?福从哪里培?从哪里积?我们俗话讲「福田靠心耕」。当一个孩子从小培植的就是一种善愿善念的时候,他时时起心动念都在增加他人生的福分。所以很多人说,一个人对社会有贡献,应该是二十岁左右到比方说到他退休以前,这几十年才是真正对社会有贡献,其实不然。一个孩子假如真正接受圣贤教诲,他可能从小就在利益这个社会。举一个例子,有一个孩子在海口,他去上课,上完第一节《弟子规》的课,他回到家里,他爸爸、妈妈问他,你今天学了什么?孩子不假思索马上回答「孝顺父母」,四个字铿锵有力,他父母听了也很高兴,两岁的孩子讲出这样的话。第二次回来,都没有叫他,他马上就去倒水,倒热水给他的爸爸、妈妈喝,这是他第二节课学到的东西。所以一个接受圣贤教诲的小孩子,从小就在利益家庭,从小也在利益社会。<br><br> 诸位朋友,假如他没有做出这样的事来,我现在能讲得出来吗?但是这样的事例假如讲出来,对整个社会的风气、对很多小朋友都是典范。所以当这个孩子从小就有这样的存心,他已经在为家庭、为社会积很大的典范,也在积自己的福分,所以他的生命是从小就开始产生价值。当他有这样的做人处世态度,他一入社会不是只为自己想,而是为社会付出努力,这是他的本分,量大福就大,所以他这样的心量,福一定大,等他对于社会有付出了,进入晚年了,福自然就会来了。<br><br> 很多人又说,这个人生退休之后就对社会没贡献了,所以就把人生卡在二十岁到六十岁之间。其实一个接受圣贤教诲有智能的孩子,不只从小就可以对社会有贡献,而且愈活愈值钱,为什么?因为他有这种存心,他的人生智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上升。<br><br> 当我们真正了解到中国人的思想与圣贤人的智能,才能真正解决社会问题与世界问题,那我们一定要有真实的学问,才能真正创造家庭、社会跟世界的美满幸福。所以我们自己已经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好,自己要赶快深入中国文化。<br>)
幸福人生讲座(五):中国人的生涯规画
2005-05-0411:16:00,蔡礼旭,2816,5/2915,原创,(2)
中国人的童年是拿来积福,等他成年的时候要懂得造福,晚年享福。
我们接着来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要抉择什么样的人生才会走向幸福?我们要抉择什么样的人生,才能够让我们的下一代也能够走向圆满的幸福?西方人的生涯规画跟东方人不一样。西方人的童年是天堂,中年是什么[
阅读全文]
http://www.geocities.com/slheng/vv12.html
普陀佛影之謎
馮馮
YingHua/謄錄
南海普陀山,相傳是觀音菩薩的道場之一,但是這個南海普陀,是不是現在的浙江東海普陀呢?
華嚴經和十一面經都曾提到過普陀落伽山,華嚴經探玄記第十九卷上說:「……印度名逋多羅山,此無正譯,以義譯之,名小樹蔓莊嚴山。」
慧琳音義卷下說:「補陀落伽山,此翻爲小花樹山,[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