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馆和它的传说–北洋水师的冤魂在日本游走(图)
新闻来源:萨苏博客于July29,200720:41:02
定远号装甲舰(即现代战列舰前身)线图
此后将近百年间,中国海军中再没有拥有过如此吨位的主力战舰。在整个甲午战争中,定远舰可谓中国海军的中流砥柱,大东沟海战中,一开战定远舰的信旗系统即被击毁,成为中国海军战败的重要原因。但定远舰上下官兵在海战中表现[
阅读全文]
在佛教中,修行到最高境界就有望实现圆寂之后肉身不坏。佛教用语将肉身不坏的躯体称为“全身舍利”,就是僧尼圆寂之后,身体经过多年不但未见腐朽溃烂,而且栩栩如生。能达到肉身不坏的境界,自然不是一般修为所以够,因此肉身不坏的僧尼被尊称为“肉身菩萨”。
唐宋之后,相当数量的“肉身菩萨”称号出现。但遗憾的是,自惠能禅师以下,千载之后,由于[
阅读全文]
在这里有人说自己“不耻下问”,在留园也有人这么说。是这个词有新解了还是现在有些人不会说话?难免让我联想到朱军的那个“家父”。居然还有人给他辩解,说什么“家父”的意思现在不仅限于找自己的父亲,那“令尊”是不是也不仅仅指别人的父亲了?随着电脑和拼音输入法的普及,现在在网上打错字和提笔忘字的人越来越多,如果再加上连自己的母语都不会说了的[
阅读全文]
买了一个memorystick,结果拿回去发现自己的相机不支持。已经开封了,想知道能不能拿回去退或者是换。哪位有过类似经历,请指点一下。谢谢。[
阅读全文]
 this.width=680 onclick=zJ_PopPic(this.src) style=cursor: pointer; width=680>http://www..net/article/1124497<br><br>其实,开战之前,中日两军的对峙已经剑拔弩张。这是丰台事件时日军包围中国驻札丰台军队的兵营的情景。<br><br><br><br>机枪所对,就是中国军队的营门。在日军看来,这是当时正常而必要的措施。不知道如果在日本,中国军队这样用机枪对着日军营门,他们是否也会觉得“正常而必要”<br><br><br><br>尽管在日本大众媒体上今天已经很少见到七七事变的有关文献,其实日本的历史学界,历年对七七事变都投入了相当多的精力进行研究。在这种研究中,日方也反映了一定的反思态度,例如,NHK编辑的《历史的交待》第21集中,曾这样评价七七事变 – “昭和十二年的七夕之夜,芦沟桥畔一声枪响,日本陷入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泥沼。”但是,这种研究,也明显地带有“日本的历史研究特色”。<br><br>http://www..net/article/1124497<br><br><br>所谓“日本的历史研究特色”,就是在这种研究中,对史料的取舍带有严重的倾向性,所以研究的结果对“重现历史真实”是否有所帮助难以衡量,却可以看出明显的对日本当时战争罪行进行开脱的含义。<br><br><br><br>例如,对于七七事变的原因,日方的研究着重于具体事件的经过,甚至精确到分钟和每一个士兵的动向。只是结论扑朔迷离,他们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说明以下几点 – <br><br><br><br>第一, 芦沟桥事变是不是日本预谋的,他们强调事件的开端是日军华北驻屯军演习部队确实走失了一名士兵(而后归队),属于“擦枪走火”。这个观点的背后,是说日本对于中国的侵略战争,也自然不是有所预谋的,而是由于偶然事件引发。<br><br>第二, 日本的历史研究绞尽脑汁分析芦沟桥事变背后可能有中方的种种暗谋。提出日本士兵走失之后是中方出于某种目的故意促成了和日军发生战斗,这主要有“士兵走失后中方向日方射击”,“宛平守军金振中是共产党,故意和日军战斗挑起中日战争”,“走失士兵是在战斗开始后才找到的”等多种说法,而且貌似各个都有形形色色的证据。http://www..net/article/1124497<br><br><br><br>然而,实际上这些观点都不值一驳,引用日本历史研究方面无意间保留的资料,就可以轻易反驳这些观点。由走失一名士兵引发两个国家的大战,正如按动扳机发出致命的子弹一样,问题不在按动扳机的动作,而在于枪中早有子弹,而且对准了目标。如果看事件前日本对中国东北,热河,内蒙,华北的一系列侵略活动,就会轻易看出,日本方面试图占领华北,是一个有条不紊的计划活动,所差不过是时间的早晚而已。<br><br><br><br><br>当时的日本同盟通信记者松本重治,在1982年发表的《芦沟桥迷一样的枪声》一文中,曾经明确说明当时日本的国策 – “芦沟桥事件的背景,是满洲事变(九一八事变),此后六年间不断发生各种事件。日本方面发动长城之战,热河作战,此后关东军做出了无论如何也要取得华北一带,作为满洲的缓冲地带这一决定。。。”<br><br><br><br><img src=http://aycu38.webshots.com/image/19797/2004692892312706368_rs.jpg alt=点击看全图 title=点击看全图 =java:if(this.width>680) this.width=680 onclick=zJ_PopPic(this.src) style=cursor: pointer;>http://www..net/article/1124497<br><br>松本重治的证词<br><br><br><br>且不论攻占面积比日本还大的华北是否只是要为日占东北取得一个缓冲,这所谓“走失一个士兵”显然不过是给日方提供了一个契机而已。而芦沟桥事变,与九一八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中国再不屈服,“人无分男女老幼,地不分东西南北”,奋起抵抗,直到八一五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br><br><br><br>至于各种所谓的阴谋说,其实更是强词夺理。还是用日本方面的战地指挥官自己的说法来反驳吧。当时日军的前线指挥官大队长一木清直在东京《朝日新闻》1938年6月30日发表的采访中说明了士兵志村菊次郎走失后又返回 – “当时接到报告士兵(志村)已经回来了,没有异状。但是,我的想法是连队长让我就此事(和中国方面)进行交涉,如果就这样算了,中国方面会怎样宣传就不知道了。此前的“丰台事件”就是例子,也许会让他们产生 – 只要敢真枪实弹地对付就可以让演习的日本军队逃跑这样的概念吧。如果是那样,对日本来说是很遗憾丢脸的事情,所以,我方决定占领一文字山(芦沟桥和北平之间的中方阵地)然后再严正交涉。。。“<br><br><img src=http://aycu18.webshots.com/image/21777/2004651216452479475_rs.jpg alt=点击看全图 title=点击看全图 =java:if(this.width>680) this.width=680 onclick=zJ_PopPic(this.src) style=cursor: pointer; width=680>http://www..net/article/1124497<br><br>一木清直的日文证词<br><br><br><br><br>交涉的目的是找回失踪士兵,既然人已经回来了,还要交涉什么?从一木这段回忆,日方主动扩大事端,使“士兵失踪”扩大为芦沟桥事变的过程和逻辑,已经不需要任何辩解了吧?而且一木在太平洋战争中就被击毙,他的证词也不可能受到压力歪曲。也许,就是因为这事实照出的日军太过野蛮丑陋,所以日本方面对这一事件的研究结果,总是“扑朔迷离”。<br><br><br><br>“扑朔迷离”,有时候也可算一块遮羞布吧。<br><br>http://www..net/article/1124497<br><br>不过,从日本方面对七七事变的研究始终不衰,可以看出这个事件在日本整个近代史研究中始终占据的重要地位。<br><br><br><br>而日本对于七七事变的研究,也保留下来了若干在国内不常见的材料,有助于从另一角度揭示这一历史事件的全貌。<br><br><br><br>以下,就是一些日本保留的关于七七事变的历史照片,因为这些照片似乎在国内媒体未曾见到,故此发来与大家分享。<br><br>http://www..net/article/1124497<br><br><br><img src=http://aycu31.webshots.com/image/19070/2004328475274597995_rs.jpg alt=点击看全图 title=点击看全图 =java:if(this.width>680) this.width=680 onclick=zJ_PopPic(this.src) style=cursor: pointer; width=680><br><br>日军绘制的卢沟桥周围地形图。可以看到,日军一木大队试图“占领后与中国方面交涉”的一文字山,正是切断宛平与北平联络的咽喉。<br><br><br><br><img src=http://aycu12.webshots.com/image/19931/2004641883860742622_rs.jpg alt=点击看全图 title=点击看全图 =java:if(this.width>680) this.width=680 onclick=zJ_PopPic(this.src) style=cursor: pointer; width=680><br><br>日方所作宛平/芦沟桥地区地形图,可以看到日方第八中队的演习区域,恰要穿过芦沟桥和宛平城。<br><br><img src=http://aycu25.webshots.com/image/19824/2004691741581240371_rs.jpg alt=点击看全图 title=点击看全图 =java:if(this.width>680) this.width=680 onclick=zJ_PopPic(this.src) style=cursor: pointer; width=680>http://www..net/article/1124497<br><br>全副武装的日军实枪核弹在中国军队鼻子底下穿越宛平.<br><br>选择这样的地点进行实弹演习,在当时双方矛盾一触即发的背景下,如果说没有挑衅的意味实难令人信服。日军回忆当时穿越城门时,城墙上的中国官兵总是面色严峻,如临大敌 – 而这,竟然也成了日军攻击中国军队的理由之一 – “中国军队富有敌意”。<br><br><br><br><br><br><img src=http://aycu05.webshots.com/image/19444/2004365367584278166_rs.jpg alt=点击看全图 title=点击看全图 =java:if(this.width>680) this.width=680 onclick=zJ_PopPic(this.src) style=cursor: pointer; width=680><br><br>当时北平周围中日两军驻扎犬牙交错,日军与中国军队经常出现对峙乃至战斗的情况,日军动辄包围中国军队的驻地,这是一次双方冲突中拍摄的照片。骄横的日军和作泰然自若状的二十九军军官都可以看到。http://www..net/article/1124497<br><br><br><br><br><img src=http://aycu18.webshots.com/image/21897/2004323619046519528_rs.jpg alt=点击看全图 title=点击看全图 =java:if(this.width>680) this.width=680 onclick=zJ_PopPic(this.src) style=cursor: pointer; width=680><br><br>中国军队在丰台的兵营<br><br><br><br><img src=http://aycu05.webshots.com/image/21324/2004318462012848380_rs.jpg alt=点击看全图 title=点击看全图 =java:if(this.width>680) this.width=680 onclick=zJ_PopPic(this.src) style=cursor: pointer;><br><br>日军在丰台的兵营http://www..net/article/1124497<br><br><br><br><img src=http://aycu29.webshots.com/image/20308/2004648901327908615_rs.jpg alt=点击看全图 title=点击看全图 =java:if(this.width>680) this.width=680 onclick=zJ_PopPic(this.src) style=cursor: pointer; width=680><br><br>芦沟桥打响后,双方呈现拉锯作战,前后二十日,日军始终不能占领宛平。这是双方在宛平城外永定河畔交战的前沿,日军的战壕清晰可见,远方为双方争夺要点龙王庙<br><br><br><br>与芦沟桥事变有关的几名日方重要人物照片<br><br><img src=http://aycu32.webshots.com/image/19991/2004332745525598797_rs.jpg alt=点击看全图 title=点击看全图 =java:if(this.width>680) this.width=680 onclick=zJ_PopPic(this.src) style=cursor: pointer; width=680>http://www..net/article/1124497<br><br><br>二等兵志村菊次郎 – 日第八中队新兵<br><br>就是他在演习中的走失成为双方开战的导火线。事后日方也承认志村是因为刚入伍,缺乏经验而走丢,但这个导致战争的“小人物”没有受到任何惩罚。1944年,志村在缅甸死于孙立人部中国远征军之手。<br><br><img src=http://aycu13.webshots.com/image/20372/2004346484326999325_rs.jpg alt=点击看全图 title=点击看全图 =java:if(this.width>680) this.width=680 onclick=zJ_PopPic(this.src) style=cursor: pointer; width=680><br><br>日军第八中队中队长清水节郎大尉,战后曾接受秦郁彦的采访<br><br><img src=http://aycu08.webshots.com/image/21887/2004307112743130349_rs.jpg alt=点击看全图 title=点击看全图 =java:if(this.width>680) this.width=680 onclick=zJ_PopPic(this.src) style=cursor: pointer; width=680><br><br>日军大队长一木清直中佐,http://www..net/article/1124497<br><br><br><br>发动对宛平攻击的直接指挥官,一九四二年在瓜达尔卡纳尔和美军的战斗中战败自杀。<br><br><img src=http://aycu29.webshots.com/image/19428/2004305127074007791_rs.jpg alt=点击看全图 title=点击看全图 =java:if(this.width>680) this.width=680 onclick=zJ_PopPic(this.src) style=cursor: pointer; width=680><br><br>牟田口廉也,时任日华北驻屯军第一联队联队长<br><br><br>有小东条英机的绰号。极力支持一木清直。战争后期因在缅甸战败,损失惨重被撤职。<br><br>http://www..net/article/1124497<br><br><img src=http://aycu01.webshots.com/image/20240/2004336177675778818_rs.jpg alt=点击看全图 title=点击看全图 =java:if(this.width>680) this.width=680 onclick=zJ_PopPic(this.src) style=cursor: pointer; width=680><br><br>芦沟桥战斗打响后,中日双方曾多次进行停火谈判,但中方不再开放宛平城门,这是日军代表寺平大尉为交涉事由被守军用绳子拉着在宛平城墙上下。<br><br><br><br><img src=http://aycu30.webshots.com/image/20749/2004320437626212131_rs.jpg alt=点击看全图 title=点击看全图 =java:if(this.width>680) this.width=680 onclick=zJ_PopPic(this.src) style=cursor: pointer;><br><br>这个寺平,实际是日军驻北平特务机关的辅佐官,这是他的照片和所作《北平特务机关日志》,派这样的人员来进行交涉,日军的“诚意”可见一斑。<br><br>http://www..net/article/1124497<br><br><img src=http://aycu24.webshots.com/image/21823/2004666873374997113_rs.jpg alt=点击看全图 title=点击看全图 =java:if(this.width>680) this.width=680 onclick=zJ_PopPic(this.src) style=cursor: pointer; width=680><br><br>占领芦沟桥的日军在“芦沟晓月”碑下狂欢,他们不知道八年以后会有一个八一五。<br><br><br><br><br>希望日本的国民,即便不太记得七七,也要记住 – 八一五。<br><br><br><br>[完])
【原创】日本老照片中的七七事变[萨苏]于:2007-07-0801:46:15
680)this.width=680onclick=zJ_PopPic(this.src)style=cursor:pointer;width=680>http://www..net/article/1124497
其实,开战之前,中日两军的对峙已经剑拔弩张。这是丰台事件时日军包围中国驻札丰台军队的兵营的情景。
机枪所对,就是中国军队的营门。在日军看来,这是当时正常而必要的措施。不知道如果在日本,中国军队这样用机枪对[
阅读全文]
首先要说的是:我很多时只是看贴.不发贴.但看了本板的天津刑警的贴子,觉的很多地方都和我们工做中一样.但我要说的是警察大部分还是很信因果报应和科学所不能解释的事件.我身边大部分同事身上车上都带着自己信奉或亲人送的护身符,出现场前也必会默默祈祷.现在我们组出现场前都会互相抱一下.拍下对方.这个动作成了这几年来的不成文的规矩.我也来说说北京所发生的一些[
阅读全文]
情報発表時刻2007年1月16日 3時22分
発生時刻2007年1月16日 3時18分ごろ
震源地静岡県東部
緯度北緯35.0度
経度東経138.9度
深さ170km
規模マグニチュード5.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