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萦徽州

徽州文化全面崛起于北宋后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它与
博文
(2006-06-27 17:00:56)
张孝祥(1132~1170)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南宋和州(今和县)乌江人。绍兴进士。因廷试第一,居秦桧孙秦埙之上,登第后即上书为岳飞叫屈,秦桧指使党羽诬告张孝祥谋反,将其父子投入监狱,秦桧死后获释。历任校书郎兼国史实录院校勘、起居舍人、权中书舍人、都督府参赞军事、抚州知州、建康留守等职。其词风格豪迈。在建康留守任上所作《六州歌头》,表现出要求[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2006-06-27 17:00:00)


方腊(?~1121)北宋歙州(今歙县)人,后迁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雇工出身。方腊利用明教组织群众,于徽宗宣和二年(1120)秋发动起义,在漆园中誓师,指斥宋王朝的罪恶。自号“圣公”,改元“永乐”。以宣和二年十一月为永乐元年正月,正式建立农民政权。以巾饰为标志,自红巾以上分六等,分兵出击。起义军在箭门岭、息坑连战皆捷。各地教徒纷纷响应,[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6-06-27 16:57:55)


曹植(192~232)字子建。建安杰出诗人,曹操第三子,少聪敏,颇得其父宠爱,几次欲立其为太子,因曹植清高孤傲、行为放任,饮酒无度,且违反禁规而招致曹操不满,遂绝立他为嗣之念。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改为临淄侯。曹丕即帝位后,曹植备受猜忌和迫害,屡被贬爵和改换封地。曹丕几度欲杀曹植,据说曾逼曹植七步成诗,结果逼出了传世佳作《七步诗[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6-06-27 16:50:31)
  傩舞有着“戏曲活化石”之美誉,原是中国古代在腊月里举行的一种驱鬼禳灾仪式上的巫舞之一。汉代以后,逐渐向娱乐方向演变,成为一种舞蹈。唐代孟郊《弦歌行》有“驱傩击鼓吹长笛,疫鬼染面惟齿白”,描写的就是傩舞。民国时期在皖南流行很普遍,而各地舞法又有不同。清代雍正年间,泾县举人郑文雄有《重建驱傩大神庙碑记》,对当时泾县的傩舞作了较详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6-06-27 16:49:18)
  泗州戏流行于皖北、苏北、鲁南一带。在皖北称泗州戏,在苏北、鲁南称柳琴戏或淮海戏。泗州戏唱腔动听,音乐、表演具有活力,被誉为“拉魂腔”,是淮北民间喜闻乐见的剧种。据老艺人回忆,泗州戏源于苏北海州,由当地姓丘、葛、张的三位艺人,吸收民间太平调等加工而成。故皖北的泗州戏演员旧时都称“丘门腿”(丘姓门下学艺的)。距今约有200年历史。最早[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06-06-27 16:48:13)
  目连戏盛行于祁门、石台以及黄山等地。该戏剧本《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为明代祁门人郑之珍根据民间流传的变文和说唱故事撰成。旧时每逢夏历闰年,徽州民间多演此戏禳灾。后流向浙、苏、赣、闽等省。明清时皇宫亦多搬演。《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分上、中、下3卷,100折,历叙傅相之妻刘青亵渎神明,被打入地狱,其子傅萝卜救母心切,遍历地狱十殿,终于母子团[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06-06-27 16:46:28)


潜山在周朝称为“舒国”。唐,宋时,潜山改为舒州,故所产之席称作舒席。舒席所用原料为水竹:水竹生长在山清水秀、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的潜山、舒城一带。这里有著名的天柱山和大别山支脉,河流有皖水、潜水、杭埠河、沙河等水系,地上多为冲击层土壤,到处都是苍翠欲滴的竹林,资源丰富,可以就地取材,所以潜山、舒城自古被誉为“竹席之乡”。明代为贡品[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06-06-27 16:44:34)


徽州竹编,始于唐、宋,盛于明清,一直流传至今。皖南山区翠竹品种繁多,为竹编提供就地取材之便。徽州竹编,是把翠竹分成毫发般的竹丝来进行编织,因为便于操作。徽州漆器历来有名,这样将竹编和漆器相结合,使竹编更富魅力。其制作方法:用竹丝编制外胎,内加一层银或锡制作里胎,用竹制骨架,嵌以很细竹丝编成的花纹胎,涂彩漆、插金花而成。现存明代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6-06-27 16:43:06)


铁画,是芜湖特有工艺品。铁工汤鹏(字天池)始创于清康熙初年,得著名画家萧云从的指点和启发。其作品流传至今不多,只有《四季花鸟》、《草字对联》等3幅,有人赞美云:“石炭千年鬼斧截,阳炉夜锻飞星烈。谁教幻作绕纸柔,巧夺江南钩巢笔。”清乾隆、嘉庆更兴盛,善画山水、花鸟的画家梁应达(字在邦),与邻居铁工友好,遂改巧铁画。他吸取前人之长,[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6-06-27 16:40:03)
  宋皇佑元年(1049年)三月,欧阳修出任颍州(今安徽阜阳市)知府。在任期间,重视农业生产,“筑陂堰以通西湖,引湖水以灌溉民田”,扩建西湖书院,加强对颍州风景点的建设。欧阳修在颍州为政仅一年半,深受颍州人民爱戴,晚年归隐于西湖之滨的“六一堂”,熙宁五年(1072年)病逝于颍州西湖,享年66岁。
欧阳修辞世后19年,即元佑六年(1091年)八月苏轼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16]
[17]
[18]
[19]
[2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