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乾道八年(1172年)春,33岁的辛弃疾任滁州知府,上任后,他围绕恢复民力、发展生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短短两年使滁州由残破凋敝的兵荒之地变成了一个人民安居、商旅云集的繁华之所。[
阅读全文]
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方腊在歙州七贤村誓师,指斥宋王朝的腐败及残暴,自号“圣公”,分兵出击。宋朝廷派童贯率军十五万前往镇压,起义军战斗失利,方腊被俘,次年秋在东京(今开封)就义。[
阅读全文]
徽州地方上砖瓦烧造,起于汉,汉时有墓砖,宋有城砖,至明清,生产出专门用作雕饰的水磨青砖和各色花纹图案的雕砖、铭文砖瓦。
徽州砖雕,是用于建筑物上的一种装饰品,如装于门楼、门套、门楣、屋檐、屋顶、屋瓴等。这种砖是经过特殊技艺烧制成的,它质地坚细、掷地有声、色泽纯青。砖雕有平雕、浮雕、立体雕。题材有园林山水、戏剧人物、翎毛花卉[
阅读全文]
徽州石材分布广,如有“黟县青石”,歙县“凤凰石”,婺源和休宁交界处的砚材石,休宁的白麻砾石。石雕比较常见的是宅居的门罩,院墙的漏窗和各石牌坊。石雕题材受刻料限制,没有砖雕和木雕那样复杂,只是些动植物形象、博古纹样和书法。质粗不宜细作,多以半圆雕、圆雕、镂空雕、高浮雕。如果石质坚细,遂以浅浮雕,间施高浮雕、线刻。徽州石雕有其特点:[
阅读全文]
徽州是山区,盛产木材,而徽州建筑物又大多是砖、石、木结构。因此,木雕在徽州地区十分盛行,其艺术达到华美姿丰、窈窕绰约。徽州木雕用于建筑物的装饰处理分三大部分:梁架、立面木作装修、建筑附属构件。梁架:凡月梁、瓜柱、平盘斗、叉木、驮峰、雀替、轩昂、斗栱、榫尾等都加装饰。立面木作装修,如屋内天井四周,正厅及左右厢房,与左右两廊之落地[
阅读全文]
杂技古称百戏,近代又称马戏、杂耍。节目由马戏、驯兽、魔术、技法、滑稽表演几大类组成。杂技在安徽有久远的历史。清末阜阳一带有猴、狗戏,民国期间全椒邓寿亭组织邓家班,在皖、苏、鲁、豫、浙、赣等省演出,节目有镖打金钱、弹射弹子、气功、杂耍、踩钢丝、爬高山等。共和国成立以后,杂技艺术在安徽迅速发展,到1955年,有十个县市组建了职业、半职业[
阅读全文]
安徽曲艺约有60种,流行较广或源于安徽的约20种。安徽大鼓和评书是遍及全省的大曲种。大鼓形成于淮河以北,流传到豫东和江苏。开初的表演是“见风采柳”,即兴编唱,以后发展成说唱历史故事。由于流行时间长,有一支庞大的艺人群体,分成门派,师承达数十辈。评书艺人有较高文化,社会地位相对也较高。如阜南周金鹏,金陵大学毕业。初任教于阜阳等地,其人[
阅读全文]
“凤阳少女踏平阳,踏到平阳胜故乡。舞袖弓腰都未忌,街西勾断路人肠。”这是《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在山西平阳看了凤阳花鼓后写下的一首赞美诗。凤阳花鼓又叫双条鼓,是一种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开始在凤阳东郊的燃灯寺、小溪河一带流行,明代始在全国流行。明人顾见龙所绘的《打花鼓图》(今藏美国波斯顿博物馆)生动地描绘了花鼓灯在江南演出的情景。男[
阅读全文]
花鼓灯流行于皖北颍上、凤台、怀远、淮南、蚌埠为中心的20多个县市。约在清同治年间已经形成。民国时期逐步流传。民国20年(1931),淮河两岸水灾之后获得丰收,花鼓灯演出活动比较活跃,涌现出一批著名的艺人。如陈敬之、武佩选、郑九如等。花鼓灯的角色分为两大类,男角和女角。男角称鼓架子,女角称拉花(1953年改称兰花)。鼓架子又有大鼓架子、小鼓架子、[
阅读全文]
舒绣文(1915~1969)女,安庆人。20世纪30年代初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五月花剧社、春秋剧社、上海业余影人剧社等团体。民国30年(1941)参加中共组织的中华剧艺社,先后演出《棠棣之花》、《虎符》、《天国春秋》。抗日战争胜利后,参加拍摄《一江春水向东流》。1949年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后随军南下。1957年调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任演员。曾成功地塑造了《骆驼祥[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