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流派,开创于清康熙时期,创始人是方苞,其后影响最大的是刘大魁和姚鼐。他们都是桐城人。程晋芳、周永年曾对姚鼐戏言:“天下文章,其出自桐城乎?”从此,学者纷纷转述,于是“桐城派”这一雅号也就传开了。[
阅读全文]
新安画派由徽州地区一群布衣遗民开创,在清初画坛上异军突起,相继涌现出渐江、查示标、孙逸、汪之瑞、程邃、戴本孝、吴山涛、僧雪压、方士庶、黄宾虹、汪采白等画坛巨匠。新安画派被公认为我国文人画正统的继承者,是中国绘画艺术由繁入简,由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开拓者。[
阅读全文]
霍山地处大别山腹地,古属淮南道寿州盛唐县。
霍山黄芽茶是经过杀青、毛火、摊放、足火、拣剔复火5道工序精制而成,成品茶外形条直微展、匀齐成朵、形似雀舌、嫩绿披毫,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鲜醇浓厚回甘,冲泡好的霍山黄芽汤色黄绿,清澈明亮,清幽的茶香随着袅的热气缕缕飞出,令人心旷神怡。
[
阅读全文]
产于皖西大别山腹地岳西县境内的主薄、头陀、来榜区。该地原属陆羽《茶经》所载盛产茶叶的寿州和舒州,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茶园大多分布在海拔600-800米的深山峡谷之中,周围树木葱笼,百花溢香,云雾弥漫。“岳西翠兰”是在地方名茶小兰花的传统制作技术基础上创制的。谷雨前后选采一芽二叶,用竹帚翻炒杀青,继而手工造形,后经炭火烘[
阅读全文]
太平猴魁,产于皖南原太平县、泾县。是我国十大极品茶之一,属于烘青绿茶类的尖茶。清光绪年间,皖北王老二在太平北乡猴坑凤凰尖种茶,采制成“魁尖”。猴魁产地在黄山北麓,茶园多在海拔500至700米的山谷间,现在的陈村水库上游的麻川河穿过其境,两岸群山耸立,林壑幽深,常年云雾弥漫,空气湿度大,土壤深肥。茶树在这种环境中,生长健壮,芽壮叶肥,质[
阅读全文]
江淮之间名邑当数合肥、桐城,合肥出显宦,桐城多文人。桐城文人多出于东乡,(今枞阳县),其地山川秀丽,面临长江,交通四达,接金陵之人文,傍龙眠之地气,文人辈出,遍及天下。他们的经历、节操、知识酿成了桐城三百年古文风格。方苞、姚鼐、刘大櫆乃桐城文派代表人物。桐城派之大显于曾国藩。桐城派有桐城学派、文派、诗派组成。而通常则指古文派。[
阅读全文]
梁启超认为清代乾嘉时期的汉学可分为吴派和皖派,皖派是以戴震为中心的考据学。戴震的考据学,是皖南地域文化的重要成果。从地域文化的角度系统认识安徽学术,是梁启超的发明。梁氏说,皖南是故朱子的产地,自古多学者。清代先后有歙县黄扶孟(生),当涂徐位山(文静),休宁程绵庆(延祚),歙县黄宗夏,休宁汪双池(绂),宣城梅勿庵(文鼎)诸学者,[
阅读全文]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汉沛国谯(今亳州)人曹操组建青州兵,挾持汉献帝,统一北方,社会有了比较安定的环境。曹操父子皆有高度的文学修养,由于他们的提倡,一度衰微的文学有了新的生机。在当时建都的邺城(故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境内),聚集了一大批文人。诗、赋、文创作都有了新的突破。尤其是诗歌,吸收了汉乐府民歌之长,情词并茂,具有慷慨悲凉[
阅读全文]
黄河文明是孕育中华文化的母体。流传至今,享誉中外的老庄学术,就孕育在战国时期黄河流域的宋国、陈国,其位置大约相当于现在的豫东、皖北一带。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人,其地在今安徽省涡阳县老子著有《道德经》上下卷,五千余言。认为天下万物都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弱可胜强,柔可克刚,其学具有辩证思想。庄子名周,蒙人,其地[
阅读全文]
旧时民间村落多为集族而居。如至今还保存明清时期建筑风貌的黄山市黟县宏村、西递村等,村民居舍相连一体,依山抱水,坐北朝南,村中建有宗族祠堂,各户门前留走廊通弄堂,汇总而通往村前一条大道。少数村落依山处筑有围墙,平坦处开挖护村河,体制一如旧式的城堡山寨,易于防火、防盗、防偷,陌生人轻易难以进村,进村也难以找到路径逃走。其弊端是交通[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