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萦徽州

徽州文化全面崛起于北宋后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它与
博文
(2006-07-11 15:32:34)
  清嘉庆十年(1805年),蒙城白莲教首领李潮士联合宿州余连等领导白莲教众起义,占领亳县南部。清安徽巡抚长龄和寿春镇总兵德成额及庐凤道台德庆等出兵合剿,起义失败。[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6-07-11 15:32:04)
  清嘉庆七年(1802年),宿州王潮名领导当地农民起义,杀知州张鼎、都司杨荃,占领宿州。清廷派兵镇压,起义失败。[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06-07-11 15:31:34)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清高宗弘历八旬寿诞。南方久享盛名的徽班,在清王朝驻南方封疆大吏和盐务官员的征聘下,纷纷进京参加为弘历祝寿的演出活动。其中影响深远的则是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家徽班。四大徽班的表演艺术家们不断革新唱腔,促进了西皮与二黄的交融,完成徽调与汉调、昆曲的合流,使之形成一种新的戏曲剧种--京剧,并将它推向全国,成为任[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06-07-11 15:28:07)
  古皖大地有关怀乡归故土的史事尤为显著。《史记·项羽本纪》载,起兵江淮的西楚霸王项羽在灭秦屠咸阳、志得意满之余,便是“心怀思欲东归”,说是“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对于汹涌未定的天下大势,他倒不去细想如何来稳定。与此相反,崛起于芒砀大地的刘邦被迫迁往汉中后,其部将“士卒皆歌思东归。”谋臣们分析为“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6-07-11 15:27:28)
  春游又称郊游、踏青、游春,属于民间传统游乐活动。古人定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上“巳”。《后汉书·礼仪志》载:“是月上巳,官民皆挈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指的是到郊外水边去洗涤清除污垢。自晋代始,江南一带已广传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述“曲水流觞”的文人雅趣。至元代白朴《墙头马上》剧本描绘:“今日乃三月初八日,上巳节令。洛阳王孙士女,[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6-07-11 15:26:58)
  民国前,民众外出均以步行为主,故尚守土重迁,大都不轻易出远门,普遍认为是“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凡出门办事,做生意、赴考、上学、投远亲等,必择“黄道吉日”动身。清晨出门,第一个碰见的人以青壮年男性或小孩为佳,忌碰到女子(认为兆头不好);遇到挂竹竿或抬棺材也认为是大吉大利,取其谐音“官”、“财”等含义。
同行时重视尊老爱幼的礼[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06-07-11 15:26:17)
  春节贴门神为民间传统风俗。据晋代干宝《搜神记》称:“上古之时,有神荼与郁垒昆弟二人,性能执鬼。度朔山上,立桃树下,简阅百鬼:无道理,妄为人祸害,茶与郁垒缚以苇索,执以食虎。”晋时习俗,民家即于除夕时“饰桃人,垂苇索,画虎于门,左右置二灯象虎眼,以祛不祥。”后简化为在两扇门上各书“神荼”与“郁垒”字样做门神,或绘画二神的图像以驱[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06-07-11 15:25:34)
  农村建房讲究选择“吉日”动工,皖西南称为“起首”。动工之前要鸣放鞭炮举行仪式,然后由砖匠划线确定框架,再叫帮工挖出地基,砌牢石块墙脚,现改为浇铸钢筋混凝土墙基。新屋的四壁框架做成后,再举行一个安置屋顶正梁的仪式,叫做“上梁”。梁上披红绸被料,屋前鸣鞭庆贺,并散发糕点、果品给匠工及围观的大人小孩食用。动工与上梁之时,主人必请齐砖[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2006-07-11 15:24:44)

 史载:汉武帝元封年间,约在公元前一二二年,武帝刘彻巡狩霍山,拜祭南岳。至今霍山仍有迎驾厂、小南岳等因武帝巡幸而留下的地名。当时官民为迎武帝大驾,捧淠水精酿琼浆以献。此酒即为今之名酒"迎驾贡酒"。据传说:接驾献酒者为一绝色美女,得到皇帝的宠幸与眷顾。驾回,美女愁思绵延,化为山脉,从此卧于淠河之畔。迎驾美人因此得名。
  公元二〇〇〇[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2006-07-11 15:23:26)
  古镇高炉自古就有酿酒习俗
  相传三国枭雄曹操击退袁绍之后,曾屯兵高炉镇.开坊烧酒,犒赏将士.从此古老的酿酒工艺便在高炉代代相传.每当粮丰谷满时,家家都用世代相守的家传工艺酿出自家美酒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出酒之日,户户都张灯结彩,用上好的陶罐将自家酿造的美酒封存起来,贴上红纸,写上自家姓氏.旦逢往来商贾远游乡人,便将这独特的家酒带到四方.高炉家酒[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
[11]
[12]
[13]
[14]
[1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