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万家述评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2009-04-07 09:34:17)


第三章初试啼声
———————————————————————————————————————四通故事(19)陈庆振
当时,四通还是刚诞生两个月的婴儿。账上只有一万多元人民币,就想做几百万元的大生意,简直是匪夷所思。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自己当年是如此胆大妄为、不知天高地厚。但当时,不觉得,所谓无知者无畏吧,只知道往前冲。吉人自有[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09-04-06 05:36:46)


第三章初试啼声
———————————————————————————————————————四通故事(18)高效率
崔铁男(1980年,日本)
兄弟公司(BROTHER)的M-2024打印机能否引进,关键在于它能否打印中文汉字。而能否打印中文汉字,关键又在于驱动程序。我说,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说是小菜一碟,原因是老沈和我同时想到了一个人,科学院计算中[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8)
(2009-04-05 07:47:30)


第三章初试啼声
———————————————————————————————————————四通故事(17)高境界
崔铭山(1985年,深圳)
王安时、蒋敏美、崔铭山这样带着一支队伍来加盟四通,成为后来四通迅速扩张的一个重要模式。这种模式,我们称之为“带枪投靠”,或者是带着项目来,或者是带着队伍来。这样形成的队伍,一个个都是骄兵悍[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2009-04-04 09:00:15)


第三章初试啼声
———————————————————————————————————————四通故事(16)王安时
葛大爷说:热闹的马路不长草,聪明的脑瓜不长毛。看到老王的这张近照,情不自禁就想到了这两句话。王安时,绝顶聪明,比我年长十岁,毕业自上海交大,一直在中科院自动化所负责科研器材的供应工作。老王对市场的需求,感觉十分敏[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2009-04-03 08:22:07)


第三章初试啼声
———————————————————————————————————————四通故事(15)打印机
左:郗建民;右:王安时;中间两位是日本客人(1986年,北京)
我们很快发现了新的市场目标。一个产品能否在市场上成功,关键是看它的性能价格比。例如英特尔每推出新一代芯片,差不多都是速度快一倍,价格却不变。性能价格比提[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09-04-02 08:28:35)


第三章初试啼声
———————————————————————————————————————四通故事(14)学习机
李文俊(1985年,齐齐哈尔)
四季青答应盖的小楼还在图纸上,我们就先在线路板厂安家。线路板厂的正式名称是“四季青无线电元件厂”,地点在海淀板井村,李乡长的弟弟李文俊是这个厂的厂长。文俊很友好,把工厂的传达室腾出来让[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2009-04-01 06:21:42)


第二章紧锣密鼓
———————————————————————————————————————
四通故事(13)成立会
成立会上,左起:李文元、万润南、张彦忠(1984年,北京)
1984年5月16日晚上七点,在四季青乡政府贵宾室,召开了四通的成立大会。
为什么是5月16日?这一天恰好是我儿子万方的生日。选这一天,在潜意识里,我把四通当成了自[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09-03-31 10:20:22)


第二章紧锣密鼓
———————————————————————————————————————
四通故事(12)办执照
成立会上,左起:李玉、王笑言(1984年,北京)
紧锣密鼓,我为筹办公司忙碌起来了。名不正则言不顺,首先是公司名称。那时候公司取名字,一般是合作的两个单位一边取一个字,例如科海、例如海华。
老印说,我们和四季青[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9-03-29 22:10:18)

(一)阳光灿烂
四通故事(01)沈国钧
四通故事(02)陈三智
四通故事(03)日本行
四通故事(04)三门课
四通故事(05)小万上
四通故事(06)燕京会
(二)紧锣密鼓
四通故事(07)刘海平
四通故事(08)贾春旺
四通故事(09)四季青
四通故事(10)陈春先
四通故事(11)刘英武
四通故事(12)办执照
四通故事(13)成立会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09-03-29 21:20:22)


第二章紧锣密鼓
———————————————————————————————————————
四通故事(11)刘英武
刘英武,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在IBM美国本土任职最高的华人。他1969年进入IBM沃森研究中心,后来受命掌管IBM多个IT系统的整合。在上世纪80年代,在办公系统领域,刘英武领导的IT部门,和王安电脑形成了尖峰对决。当时有一种说法:“全球[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
[76]
[77]
[78]
[79]
[8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