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西

记下心的历程 纪录当下
个人资料
正文

王维与张九皋的状元之争

(2018-07-23 10:17:34) 下一个

  王维(701-761年)是唐朝著名诗人,其诗被苏轼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而,当时就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美名。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王维,相传当年在考进士、中状元时,遇上了另一位旗鼓相当的有才青年张九皋(690-755年),上演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故事,最后还是借玉真公主之手,把他送上了状元的宝座。

  这个故事记载在唐人传奇薛用弱的《集异记》中,清人徐颂的《登科记考》卷七全文转录了有关王维夺得状元的情形。

  王维自幼就很聪明,不仅文章写得好,而且还精于音律,擅弹琵琶。他同当时所有读书人一样,想步入仕途,因而,参加科举考试就成了他不二的选择。但王维为人很自负,认为除非不考,要考就得拿头名,不想仅当一名普通进士。可不巧,这一年的头名,听说非张九皋这个年轻人莫属了。因为当时参加科考都要找人推荐,张九皋作为张九龄的胞弟,不仅才学出众,而且早已找到玉真公主的推荐,已被京兆府的主考官内定为解头。这个解头,鉴于京兆府的实力,自然也就成为次年的全国状元了。当然,王维不会像今天某些人一样,杀掉第一,自己变成第一。他只想到去找唐玄宗的弟弟歧王,想利用岐王的关系。但岐王实话告诉王维,他的面子不够玉真公主大,要想成为头名,非得找公主不可。于是歧王还是替王维想好了如何接近公主的办法。

  岐王利用王维通音律,会弹琵琶的特长,叫他穿着艳丽的衣服,装扮成乐师,进入公主的府上。在献进酒乐时,王维演奏了一曲《郁轮袍》引起了公主的兴趣,于是打听演奏者,岐王趁机把王维介绍给公主说,此人不仅通音律,而且诗作也无人能及。公主更是惊异,当即要来了王维的诗作品读。不读不知道,这一读吓一跳,原来这些诗都是她平常喜欢读的,她原以为是古人的佳作,想不到出自这位青年才俊之手。于是,公主马上请王维换上正装,坐到贵宾席。看时机成熟,岐王便说明来意:“如果让京兆府今年的解头定为此人,那将是为国家做一件好事。”公主说:“那就让他参加考试吧”。岐王接着说:“这位考生如此有才,如果不让他当解头,他是不会参考的。可听说您已经将解头推荐给了张九皋。”公主笑着说,她也是受人之托,并答应只要王维愿意参考,她将为王维的解头之名尽力。事后,公主果然遵守承诺,将京兆府主考官招到府中,让婢女传话,把解头由张九皋换成王维。王维就这样当上解头,紧接着又在第二年春天的省试中成了状元。

  王维才华横溢,本可以凭本事夺魁,但他却借公主之力而夺得状元,并因此踏入仕途,从而为历来的文人所诟病和不齿。甚至到了明朝,同样会弹琵琶的状元康海,还在一次家宴上特别宣称,“我康海决不会像王维那样,扮成乐师,假借弹琵琶之名,巴结权贵,讨官做。”王维这种求官的心态,致使他在后来的安史之乱期间,没有经受起考验,接受了伪官。幸运的是,其弟王缙以平叛之功相抵,才使王维免于处罚。相反,张九龄之子张拯,因不受安禄山的伪官,而被擢升为太子赞善大夫。两相对比,可以知道王维并不是一个意志坚定之人。

  王、张争状元的这则故事,说得这么有板有眼,那么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事呢?大多数人是不加分析地接受这个历史事实,比如,我就听过一位教授在“百家讲坛”上引述了这段故事。但傅玄琮在《唐代科举与文学》一书中,就对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提出了怀疑。第一,王维和张九皋参考的科目不一样。张考的是明经科,王考的是进士科。明经科侧重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张能考中;进士侧重诗文,这是王的特长,他能中状元,应该是名至实归。第二,张和王考上进士的时间不同。根据(唐)萧昕的《张九皋神道碑》,张于弱冠,孝廉(明经)登科。张生于690年,弱冠(即18岁)应为708年。这与张于中宗景龙二年(708年),进士及第的说法一致。王维考上进士明确记载为开元九年(721年),晚13年。还有,在开元26年(735年),张九皋之兄张九龄当宰相时,王维不仅未受排挤,相反还受到张九龄的重用,被提拔为右拾遗。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状元之争的事也许是子无虚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柳溪郎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喜清静' 的评论 : 谢谢清静的欣赏,我这是在钻故纸堆所得。
柳溪郎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ARooibosTea' 的评论 : 欢迎茶仙到访,说得很在理。其实,我是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的,但文人们都这么传,王维恐怕跳到黄河也洗不清了。
喜清静 回复 悄悄话 听说过这个故事,但不知道细节。谢谢溪郎介绍。很有意思,学习了。
ARooibosTea 回复 悄悄话 沙发了,王维争头拨状元的故事,拿到当下国内争考公务员作弊走后门算不啥哈:),况且他还有真才实学。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