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关于清朝僵尸的几个版本

(2006-05-17 01:07:40) 下一个

 
 
 
 关于清朝僵尸的几个版本    
 文章来源: 赵行德 于 2006-05-16 23:20:58    
 
 
 
 
 关于清朝僵尸的几个版本 转载

说起僵尸多半以上都是清朝的,还得说到清朝的赶尸。赶尸的起源,民间有书记载道:相传几千年以前,苗族的祖先阿普蚩尤率带兵在黄河边与敌对阵撕杀,直至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打完仗要往后方撤退,士兵们把伤兵都抬走后,阿普蚩尤对身边的阿普军师说:“我们不能丢下战死在这里的弟兄不管,你用点法术让这些好弟兄回归故里如何?”阿普军管说:“好吧。你我改换一下装扮,你拿‘符节’在前面引路,我在后面督催。” 于是阿普军师装扮成阿普蚩尤的模样,站在战死的弟兄们的尸首中间,在一阵默念咒语、祷告神灵后,对着那些尸体大声呼喊:“死难之弟兄们,此处非尔安身毙命之所,尔今枉死实堪悲悼。故乡父母依闾企望,娇妻幼子盼尔回乡。尔魄尔魂勿须彷徨。急急如律令,起!”原本躺在地上的尸体一下子全都站了起来,跟在阿普蚩尤高擎的“符节”后面规规矩矩向南走。敌人的追兵来了,阿普蚩尤和阿普军师连手作法引来“五更大雾”,将敌人困在迷魂阵里……。因是阿普军师所“司”(实施、操作意)之法术让大家脱的险,大家自此又把他叫“老司”;又由于阿普老司最后所用的御敌之实乃“雾术”,而“雾” 笔画太多难写,于是改写成一个“巫”字取而代之。其实,这巫字也是个象形文字:上面一横代表天或者雾,下边一横则代表地,而中间的那一竖就表示“符节”了;竖的两边各有一个人字,右边那个代表阿普蚩尤,左边那个代表阿普老司,意思是要两个人联合起来才能作巫术。
清朝以前每年秋分之后,各州府县衙门都奉刑部的批文处决死牢里的死囚。本地的死囚处决后自有其家属收尸埋葬,而欲将被处决的客籍死囚搬运回故里,通常一具尸首需要请四人抬运,花费较大,而请老司赶尸返乡则相对费用少,并且可以保证中途不腐不臭,而被抬之尸一天以后就可能腐烂。
一般临刑的前一天,客籍死囚的亲属和同乡甚至是那些好做善事的善人,都会凑一些银子给他们请来的老司(惯例是各着青衣和红衣的两位),买好一应物品。行刑当天,二位老司及助手以及帮忙的人都要在法场外等候。午三刻,刀斧手手起刀落,死囚人头落地。
一等到监斩官离开法场,红衣老司即行法事念咒语,助手帮忙将被斩的客籍死囚身首缝合在一起,在由青衣老司将辰砂(最好的朱砂)置于死者的脑门心、背膛心、胸膛心窝、左右手板心、脚掌心等七处,每处以一道神符压住,再用五色布条绑紧。相传,此七处是七窍出入之所,以辰砂神符封住是为了留住死者的七魄。 之后,还要将一些朱砂塞入死者的耳、鼻、口中,再以神符堵紧。相传,耳、鼻、口乃三魂出入之所,这样做可将其留在死者体内。 最后,还要在死者颈项上敷满辰砂并贴上神符,用五色布条扎紧;再给死者戴上粽叶斗笠(封面而戴)。诸事办妥,红衣老司念毕咒语,大喝一声“起!”客籍死尸便会应声站起……
所以,由于赶尸在清朝起极为盛行,因此现在很多表现僵尸的影视剧都是以清朝为背景的。不知道这样解释你满不满意?
清朝有“训僵人”这一种人,晚上吹笛子时僵尸会一蹦一蹦的跳跃赶路,而这些“僵尸”并不是真的,而是“训僵人”用迷药把他们迷昏后打扮的,而“训僵人”就是现在所称的人口贩子 .

其一,现实的分析,因为僵尸在清朝(古典小说发展到顶峰时)受到的重视,得到了体现,根据人类的习惯,最恐怖的都是在自己身边能发生的事,所以描述出来的僵尸都是清朝的.
其二,想象的分析,清朝文字狱最严重;受都极端皇权迫害的臣子最多;而且封建思想在清朝发展到了极至,对于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的说法已经根深蒂固,所以很多臣子在死后不一定是甘心的.综上所述,僵尸都是穿清朝官服的~
中国有此一说来源于湘西南的民俗.民国之前由此职业为的是将客死异乡的人的尸体带回家乡安葬,因为交通不发达运尸体有不能住客店,产生这一职业.但基本是骗子,将尸体面盖黄符是为遮人耳目,他们基本只带着死者的头,到亲属家附近再找无主尸体缝合,骗取钱财
僵尸(或称「僵尸」)是一种死后经过很长时间却仍然没有腐烂的尸体、变成类似木乃伊。没有腐烂的原因可能是气候或土质的关系,但是现在还没有实物报告。

清朝野史,述异记(东轩主人着)中有出现强尸的故事,大致是说清朝初年,湘南西边,有一个靠山的小村落,村中一个无赖因盗墓而中尸毒,后虽被一老人救回,但因再度做不当的事,被全村的人打了一顿,再丢在后山草丛中 让他自生自灭.

过了几天,他再来求救,但这次没人愿意帮他。村民们将他打他一顿,然后绑在树上,虽有人出言劝阻,但无人理会。最后他死在树上,晚上村民想将之安葬,但发现尸首不见。

最后他回来杀了全村,村民因被咬而一个一个变为僵尸,一些及时离开的村民在早上回村探望时也惨成僵尸。

起源
僵尸之说盛行于明中叶以后及清朝。清代笔记载僵尸者最多,首推袁枚的《子不语》及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此二书可以说是「僵尸大全」。
湘西赶尸之说 又称移灵,属茅山术祝由科,发源于湘西沅陵, 滤溪, 辰溪, 叙浦四县,在尸体未腐化时由术士赶回乡安葬。赶尸的术士大约三五同行,有的用绳系着尸体,每隔几尺一个,然后额上贴黄纸符,另外的便打锣响铃开路,划伏夜行。天光前投栈,揭起符纸,尸靠墙而立,到夜间继续上路。

亦有人指赶尸者其实背起尸体而行,但由于身穿黑衣夜行,途人便自然看不见赶尸者,以为有行尸。

僵尸别称
据《子不语》及《阅微草堂笔记》所记载,僵尸有三个别名:

移尸
走影
走尸
《阅微草堂笔记》把尸体成为僵尸的原因分成两项:新尸突变及葬久不腐。

尸变概念
养尸地,这较为科学。土壤土质酸碱度极不平衡,不适合有机物生长,因此不会滋生蚁虫细菌,尸体埋入即使过百年,肌肉毛发也不会腐坏,有些资料显示尸体的毛发,指甲会继续生长。风水学中亦有此一说。
坊间流传道家有太阴炼形之法,尸体葬数百年,期满便会复生
新死的尸体被邪物/邪气附身
尸体吸收了阳气,借人生气而尸变
人死之际,魂一散而魄滞

袁枚《子不语》:「人之魂善而魄恶,人之魂灵而魄愚」魄主宰人身,当魄离开人体,便会沦为恶鬼僵尸。

三魂七魄乃道家之说

魂乃阳性神灵,附于人的气,主宰精神思维活动
魄乃阴性神灵,附于人之形,主宰人的形体活动

尸变之可能性:

人死后殡而不葬
甚至1950年代香港人仍有家中殓葬和停尸,所以其时社会尸变之说大行其道,如行雷闪电,大肚猫跳过棺材,尸体便会出现异变。

僵尸品种
僵尸尸是受日月精华影响而变成的妖怪。《子不语》把僵尸分成八个品种:

紫僵
白僵
绿僵
毛僵
飞僵
僵尸能成妖,变魃(或称旱魃)。《神异经》载:「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袒身,两目顶上,走行如风,名曰魃,所见之国大旱,赤地千里。」变魃僵尸能飞,杀龙吞云,做成旱灾。所以人们每逢旱灾出现,便会四出搜索僵尸,把它们烧成灰烬。
游尸
伏尸
不化骨

--------------------------------------------------------------------------------

僵尸吃人肉,也吸血。《阅微草堂笔记》曾对僵尸的形貌作出描述:「白毛遍体,目赤如丹砂,指如曲勾,齿露唇外如利刃……接吻嘘气,血腥贯鼻……。」

对付僵尸的法宝
收复僵尸器物有以下几类:

镜子。《本草纲目》有提:「镜乃金水之精,内明外暗。」
桃枝、桃木剑。《荆楚岁时记》:「桃者,五行之精,能厌服邪气,制御百鬼。」
鸡鸣。《子不语》:「鬼闻鸡鸣即缩。」
枣核七枚。《子不语》:「枣核七枚,钉入尸脊背穴。」
扫帚
铃铛
易经
通书
墨斗线
石工锥
斧尺
糯米、米、米筛、赤豆
火烧。为终极灭尸方法。《子不语》:「放火烧之,啧啧之声,血涌骨鸣。」

电影中的僵尸
僵尸在1980年代在香港电影是很受欢迎的主题。在电影中,用符贴在僵尸的前额可以让僵尸睡着。也是在电影中,僵尸总是穿着清朝服饰并总是向前伸直手臂,一般以跳跃前进。西方也称丧尸,与清朝僵尸不同,手臂可以随意伸展,也以近似人类的形式行走。

另外在中国建筑的风水惯例中,通常在大门下会装一块约15公分高的木板(门槛),用来阻挡僵尸跳进家中。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