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天下第一关:1。天下第一關巨匾懸案。2。“天下第一关”书者的新考

(2006-05-16 02:01:22) 下一个

天下第一关:1。天下第一關巨匾懸案。2。“天下第一关”书者的新考证。



ZT: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山海关(天下第一关)



  山海关在河北省北部秦皇岛市的东北,处于渤海湾的尽头。依山临海,形势险要,是明代万里长城东部的一个重要关口,历来为兵家所争之战略要地。过去曾有人用“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的诗句来描写关城的险要。

  山海关有悠久的历史。据历史文献记载,这里商代属孤竹,周属燕,秦时属辽西郡,所辖十四县中有临渝县,汉代属卢绾,后属阳乐。

  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曹操置卢龙郡,晋属营邱郡,北魏属乐浪郡,隋属北平郡。
  
  《隋书,地理志》上说,炀帝大业十年(公元614年)置北平郡,有长城,有关官,有临渝宫。

  唐代属临渝县,武后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更名石城县,有临渝关,一名临闾关,有大海关,有碣石山,有温昌镇,辽代为迁民县。

  《资治通鉴》上记载,幽州北七百里有渝关。下有渝水通海。

  金、元两代这里均属迁民镇。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魏国公徐达创建关城,设立卫所之后始名为山海关。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在这里设置了临渝县,山海关便成了临渝的县城。

  由于山海关的形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在这里进行过多次的战争。

  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和山海关的总兵吴三桂官兵激战于石河两岸。崇祯17年(公元1644年)4月21日起义军以数千骑兵突破了西北防线,进逼山海关西罗城下,22日又有山海关北翼城的一支明朝官兵起义,山海关城马上即可攻下。

  但是吴三桂出卖了明王朝,投降清军,出关迎接清军首领多尔衮入关。明军与清军两军合战,左右进攻,与李自成起义军大战于石河西岸的红瓦店一带,义军战斗非常英勇,但是由于众寡不敢,只好撤退。于是这个山海雄关的大门洞开,清军大批过关驰入中原,不久明王朝即告灭亡,清朝代替了明朝的统治。

  清朝末年,帝国主义侵略军也侵入了山海关、秦皇岛、北戴河一带。光绪26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了山海关,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才撤走。

  1922年夏,直、奉军阀大战于石河西岸,1921年秋再战于山海关外的关家坟、威远城、姜女庙一带。1933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占领了山海关,把它变为东北伪政权“满洲国”的门户和入侵华北的阵地。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山海关曾一度解放。受到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从秦皇岛登陆向东北解放区进犯,在石河西岸与我军大战,我军一部分战士壮烈牺牲。

  现在在山海关外欢喜岭上的烈士陵园就是为了纪念这次战役中的烈士们而建立的。

  解放前,山海关是一个古老的消费城市,日伪占领时期,把东北划为“满洲国”,过往旅客必须在此换车,履行所谓“出入国手续”,敌伪军警对人民群众百般刁难,任意打骂,多方勒索。山海关被称为“鬼门关”。

  1948年,山海关重获解放,工农业生产日益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1972年新建成了石河水库,不仅解决了山海关、秦皇岛、北戴河的饮水问题,而且还能灌溉市郊农田。昔日石河古战场,而今碧波荡漾,禾苗茁壮。山海雄关以及附近的城墙关隘也得到维修整理,迎接着前来旅游的国内外游人

  山海关的关城为四方形,周围八里一百三十七步四尺,并有宽五丈深二丈五尺的护城河围绕。有东、西、南、北四个关门:东门叫镇东(即“天下第一关”门),西门叫迎恩,南门叫望洋,北门叫威远。

  在关城的东西两头又筑有东、西罗城,以为前卫。

  万里长城自关城的东门“天下第一关”城楼向两侧伸展,南面伸入大海之中,北侧直上燕山。

  在南北两侧长城内侧,距关城不远又有商翼城、北翼城各一,为屯兵之处,南北拱卫。在山海关关城的东门外,又有许多城堡、墩台作为前哨。现在东门外的卫城“威远城”的遗址和八里堡墩台(烽火台)的遗迹依然存在。山海关关城不是一个孤立的建筑,而是与关内外的长城、墩堡、关隘等建筑共同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

  “天下第一关”城楼(即山海关东门)建于高大的城台之上。台下有砖砌券门通向关外。券门洞内原设有闸门,按时开启。门外又有方形瓮城一圈以增强关门的防御能力。城楼为一座三间、两层、歇山顶的建筑。据记载城楼高三丈,上层宽五丈,下层宽六丈,与现存情况基本相同。屋顶用灰色筒板瓦仰复铺盖,脊上安设吻兽。城楼东、南、北三面共开有箭窗六十八个,好像箭楼的形式,更显示出这一天下雄关城楼的凛然气势。登上第一关城楼,北里长城从角山盘旋而上,有如长龙蜿蜒在崇山峻岭之间,南望长城直奔渤海之中,酷似龙头探向海底,景色十分壮丽。明朝人曾用了“幽蓟东来第一关,襟连沧海枕青山”、“万顷洪波观不尽,千寻绝壁画应难”等诗句来描写山海关近旁的景色。

  城楼之上所悬挂的“天下第一关”匾额,笔力雄浑,过去曾讹传为严嵩所书,其实是明朝成化八年进士、本地人萧显书写。

  现在楼下所藏是原匾,楼上所藏是光绪八年摹刻,楼外所悬挂的则是1929年摹刻的。抗日战争时,日本侵略军曾企图将原匾盗走,因群众设法将匾藏于西大街文庙大成殿内,才把它保存了下来。


————————————————————————



  天下第一关景区位于山海关城中心,是山海关城的东门,又称镇东楼。因它地处要隘,又是万里长城东起第一关,故称"天下第一关"。

  山海关城古称榆关,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将军徐达见此地"枕山依海,实辽蓟咽喉",便修筑长城,建造关隘,遂更名为山海关。因其地处要塞,形势险峻,有"山海关关山海"之说,所以自古为 兵家必争之

  地,素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的美誉。

  "天下第一关"是山海关的标志性建筑,建于1381年。城楼内保存着明成化八年(1472年)"天下第一关"匾额一块,其中"关"字高1.45米,"一"字长1.09米,为当地进士萧显的真迹。传说萧显写这个"一"字,是用头发结成"硬刷子",饱蘸墨汁,猛一抬头,把"硬刷子"打在匾上,一挫、一拖、一顿,这个"一"字就出来了。

  登上天下第一关城楼,可将山海关这座青砖素瓦的古城尽收眼底。


————————————————————————


  "天下第一关"是山海关城的东门,又名"镇东楼",系箭楼格式。为二层建筑,建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第一层高5.7米,第二层高8米。楼内保存有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天下第一关"匾额。长5米多,高1.5米,每个字都1米有余。"一"字一笔不显单薄,"关"字多笔不显繁琐,驰名中外,誉满天下。字为楷书,笔力道劲雄厚,神韵庄重潇洒,与城楼规格浑然一体,堪称古今巨作,为当地进士、书法家萧显所书。登上"天下第一关"城楼,南望渤海,波涛浩渺,北眺长城,壮伟雄丽,大有身临战场,金戈铁马之感,豪气顿生。


  传说
传说,萧显写这个"一"字时,由邻居孤老磨了七天七夜的墨,装满了放于水缸内。萧显用绳子把头发扎成像一把"绳刷子",以发代笔,将其蘸饱浓墨,猛一抬头,将长发一甩,浓墨不偏不倚,正甩在铺好的宣纸上,接着一挫、一拖、一顿,一个"一"字就写出来了。



————————————————————————




山海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里长城—山海关

编号 1-102
分类 古建筑
时代 明
所在 河北省秦皇岛市
登录 1961年
山海关北靠燕山,南临渤海,扼守华北与东北之间狭长的陆路交通要道,地势险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北齐和隋唐时都在这一带修建过城关。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将徐达修筑长城,在此设立关城,因位于山海之间,故名山海关。

关城平面呈方形,周长约4公里。城墙高14米,厚7米,内用夯土填筑,外用青砖包砌。东墙的南北两侧与长城相连,墙上有奎光阁、牧营楼、威远堂、临闾楼等建筑。东、南、北三面墙外挖掘了深8米、宽17米的护城河并架设吊桥。城中心筑有钟鼓楼。

山海关的四面均开辟城门,东、西、南、北分别称“镇东门”、“迎恩门”、“望洋门”和“威远门”。四门上原先都筑有高大的城楼,但目前仅存镇东门楼。东门面向关外,最为重要,由外至内设有卫城、罗城、瓮城和城门四道防护。城门为巨大的砖砌拱门,位于长方形城台的中部。城台高12米,其上的城楼高13米,宽20米,进深11米,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重檐歇山顶建筑。城楼上层西侧有门,其余三面设箭窗68个,平时以窗板掩盖。在东面屋檐下还高悬一块巨大匾额,上书“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为明代进士萧显书写,每字高1.6米,字体苍劲浑厚,是山海关城的象征。

[编辑]
军事重镇
明中期嘉靖年间,蓟镇总兵戚继光重修了山海关及附近的长城段——角山长城。在关城以北修筑了北翼城,以东的欢喜岭(又名凄惶岭)上修筑了威远城,以南及海边修筑了南翼城和宁海城。宁海城背接长城,高3丈,周长1里,从陆地直插海中,状似龙首,故又称“老龙头”。此外还有城堡、水关、墩台等多处,星罗棋布,相互呼应。以上共同组成了布局合理、层次分明、严密坚固的山海关防御体系,历来是中国最紧要的军事重镇之一。目前山海关及周边的古建筑多已不存,但城墙部分尚完整,是保存相对较好的一座明长城关城。

山海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关内”、“关外”、“闯关东”、“关东军”等称谓,均指山海关而言。明末镇守山海关的将领吴三桂本欲归顺李自成,但在获悉其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部霸占后,便“冲冠一怒为红颜”,毅然归顺了关外的清廷。他与清摄政王爱新觉罗多尔衮合作,在山海关击溃了前来征讨的李自成军,促使了清军的大举入关和李自成政权的迅速覆灭。清朝时,山海关为临榆县城,因位于北京与盛京(沈阳)之间,而有“两京锁钥”之称。清末和民国时期,关城周围又成为战场,八国联军战争和九一八事变后的长城抗战都在这里率先爆发。

[编辑]
山海关区
秦皇岛市山海关区 面积 192平方千米
人口 14万人(2003年)
行政级别 市辖区
邮政编码 066200
电话区号 0335
山海关目前位于山海关区境内,距秦皇岛市区约15千米。周朝时,这里先后属孤竹国和燕国管辖。秦属辽西郡,东汉属卢龙郡,隋属北平郡,唐属营州柳城县地。自明代筑山海关起,这里便成为军事重地,设山海卫,属蓟州镇。清乾隆二年(1737年)设临榆县,属永年府。1948年中国共产党军队攻克此地后,分立为山海关市和秦皇岛市。其中山海关市先归属辽西省,后于1952年划归河北省,次年并入秦皇岛市成为其山海关区。

山海关区的工业有铁路桥梁、船舶制造和修理等,农业则主产小麦、玉米、高粱、水产品等。京哈铁路穿越区境,现有规模巨大的货运编组站。区内除了山海关城,还有孟姜女庙、姜女坟、燕塞湖、长寿山等多处名胜古迹。



————————————————————————



  敢于理直气壮打出“天下第一”招牌的,当首推山海关!

  它不仅因为是地处万里长城东首的第一座关隘,而且也因为自身的险雄气势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而无愧称第一。于是,它就敢于在城门楼上高悬起一块令人眩目的匾额,上 书五个大字:“天下第一关”。

  多少人遍游天下,或凭字名,或凭文名,或凭官名,所到之处皆留“墨宝”,也不管观者是否认可,先让你瞻仰一回再说。独“天下第一关”书者不留姓字,不书年月,让后人览此,不尽遐思。

  初临山海关,就给人一种威武、雄伟、险要之感,真正的扑面惊人!

  连绵起伏的燕山山脉,似万千雄兵,簇拥着一位顶天立地的主帅,奔涌南来。蜿蜒伸展的万里长城,如云端中探头吸水的神龙,直冲苍苍茫茫的渤海,背负青天,怀抱群山,把一座雄壮的关隘托起在天地云水之间,高山沧海,气势磅礴!站在这城楼之上,豪气顿生,面向苍穹高呼一声:“这就是‘天下第一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啊!”

  虎势何雄哉!

  然而且慢。

  雄关固雄,固若金汤。可“万夫当关,一夫可开”啊!看万里长城,有多少雄关险隘?千百年间,又有几道关隘未被打开过?有被强敌攻陷,有被内奸出卖,甚至还有传说,被女人的眼泪哭坍——如孟姜女哭倒长城……

  一个女人的眼泪,果真有如此强大的功力么?

  显然,这样的传说,在今人听来,只不过是茶余饭后消食的谈资而已,顶多也就是戏台上用来赚取痴人泪水的“佐料”罢了。

  不过,细细想来,编出这样的故事,在其特定历史背景里,确乎涵有深意的。至少,这故事可以讽劝官家尊重民意,不可逆天行事。而对于老百姓来说,则是无可奈何的寄托,也就是人劝不如天劝,人惩不如天惩。你强行修筑这么个森严壁垒的关隘又有何用?倘若你逆天行事,不代表人民的利益,一个弱女人就能把它哭塌!

  当然,长城凭哭是绝对哭不倒的。不过,长城的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这一点,山海关就是见证者。

  山海关是明长城的一座重要关隘,又是山海关城的东门。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

  据方志记载,原来的城楼高三丈,今实测为城台高12米,城楼高13.7米。楼分二层。第一层墙厚130厘米,第二层墙厚90厘米。楼子上下两层北、东、南三面,共有六十八个箭窗,红色的圆柱,配上画栋雕梁,既雄伟又漂亮。站在城楼之上,看关外一马平川,无遮无挡;看城里堡、台、瓮、道密如蛛网,处处皆可伏兵布将;望城上关隘、敌台、箭楼、烽堠互为犄角,互为联络,设施完整。这样的一处所在,在冷兵器为主的战争年代,恐怕拥百万雄兵者也轻易攻克不了啊!

  可是,历史却无情地记载着,清兵入关几乎没费吹灰之力。原因就在于守关的主帅吴三桂自己把城门打开了!

  吴三桂的开门揖盗,据说是因为李自成起义军领袖之一的刘宗敏占有了他的爱妾陈园园。这又引起了不少文人墨客对“红颜祸水”的愤慨。诗人吴梅村长吁短叹“恸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这“红颜”也真是倒霉。如果说孟姜女真以泪水哭塌长城也还罢了,这陈园园真正是个战争的受害者,却也间接背上了“毁我长城”的罪名。

  红颜无辜,罪在奸佞!历史毕竟是公正的。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不管出于什么动机,这一段罪恶和耻辱的历史是谁都改变不了的。

  登楼遥想,叩天问地:倘若不出现那个千古罪人吴三桂,我们那座雄壮巍峨的“天下第一关”能否挡住多尔衮的铁骑?大明朝能否复兴?

  否!

  一座山海关绝对挡不住八旗马队,一条万里长城同样挡不住改朝换代的历史潮头!

  清朝的康熙皇帝曾经志得意满地写过一首诗:“万里经营到海涯,纷纷调发逐浮夸,当时用尽生民力,天下何曾属尔家”。当然,康熙帝并不是真正怜惜民力,只不过抒发他的得意心情而已。但是作为封建帝王,能隐隐觉察到用尽民力失江山的历史教训,并把它说出来,已是很不容易的了。

  登上山海关城楼,南望渤海,浪吐烟波,北看长城,蜿蜒入云。沿城头甬道漫步,忽见两侧排列着许多身披铠甲、手执刀枪的戎装将士。这镜头只有电影里和舞台上才有,看了让人身临其境,仿佛置身古战场之上。抚今吊古,感慨万千。

  难怪“天下第一关”的书写者不留名字,不留年月,倘留了,人们的思绪或许就止于那个年代,未留,则上下五千年,都可涌入心胸、奔来眼底。

  而今,我们在这段明长城上,可以遥想到秦长城修筑时的艰难,瞻仰到全长城的雄伟壮观;可以吟叹孟姜女的古老传说;可以搜寻八旗马队直入中原的行踪;可以怒视八国联军火烧老龙头长城的罪证;更可以饱览中华大地的无限风光……

  最后,还得考证一下到底是谁写下“天下第一关”这五个大字的。在一本旅游资料里,终于发现了他,他是明兵科给事中福建按察司佥事——萧显。此公是当地人氏,因见名胜之处多有俗人题名刻字,心里十分不满却又无可奈何,因而耻于留名.这倒使得他的名字流传得更为久远,也使得“天下第一关”之上所悬匾额成了“天下第一额”呢!

  求不朽的往往速朽,不留名的往往长留。有形的雄关不如无形的人心,雄关只让人游览,人心才是“天下第一关”!
 


————————————————————————
  

1。天下第一關巨匾懸案。

2。“天下第一关”书者的新考证。


天下第一關巨匾懸案
楊鏡 2006-05-15


  山海關,一稱榆關,又稱渝關,在萬里長城的東端,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北依角山,南臨渤海。明代洪武十四年(一三八一年)置關,因處山海之間,故名「山海關」。關城闢四個門:東曰「鎮東」、西曰「迎恩」、南為「望洋」、北為「威遠」。各門均築城樓。

  東門城樓上懸有巨幅匾額:「天下第一關」,傳說係明朝成化八年(一四七二年)進士蕭顯所書。然而,民間卻傳說,現懸於城樓門上的匾額,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落第秀才所書寫的,其中還有這麼一段有趣的故事。

  這位秀才是山海關附近一個村子裡的人,他不但學問淵博、才華出眾,而且還寫得一手好書法。但他生性清高,從不肯給主考官「送禮」,所以屢次參加科考均名落孫山,只好在鄉裡教私塾糊口。

  重修山海關時,主持工程的知府一時找不到書寫匾額的高手,心裡十分焦急。有人推薦那位秀才,並說此人清高自許,知府若不親自上門邀請,恐難答應。知府聽說是個落第的教書先生,一個窮秀才用不著本官去請,遂吩咐屬下多給幾兩銀子叫他前來書寫。

  知府的話傳到秀才耳朵裡,他發誓絕不為知府寫半個字。不久,工程就快完工,只等匾額了。可是等了一天又一天,仍不見秀才來寫字。推薦的人怕知府怪罪下來反而誤了工程,便設計把秀才的幾位好友請來,要他們輪流請秀才幫忙寫幾幅大招牌,這個請他寫「天天酒家」,那個請他寫「下榻住處」……卻暗中將「天下第一關」五個字,分別藏在招牌字裡。

  秀才不知是計,一一照寫,當寫到最後一塊帶有「關」字的招牌時,才猛然醒悟,於是剛寫了「關」字外面的「門」,便擱筆不寫了,任憑朋友怎樣勸說都不行。朋友無奈,只好如實回報知府。

  知府吩咐把招牌中有關的五個字 剪下一拼,果然氣勢非凡,比當年蕭顯寫的還好。至於最後關字裡的部分「 」,只好請人補上。

  匾額製好後懸掛城樓上,人們都稱讚匾額上的字寫得蒼勁雄健、氣勢不凡,但都覺得補上的部分「」筆力不足,遠觀尚可,近看就顯得配不上了。所以,山海關至今仍流傳著「遠看山海關,近看山海門」的說法。

  關於山海關匾額,上世紀五○年代,有關部門曾收到一位日本友人從東京寄來的「天下第一關」匾額照片,其中的「第」字是竹字頭,而如今高懸城樓上匾額的「」字卻是草字頭,這個問題引起專家們的注意。

  後來,在編修地方誌時,於廣徵博採的資料中,收集到一本一九三四年出版的《榆關抗日史》,其中有這樣的記載:「山海關舊稱天下第一關,關前木匾為明嚴嵩所書,字大及五尺;筆勢異常遒健,向存魁星閣,為榆關古物之一,此次日軍陷關,竟將木匾劫送東京,獻俘陳列。鳴呼古物一去,將在東京陳列所中任人觀覽,實為我族榮譽上之一永久污點,凡我國民宜如何嘗膽,庶得一雪此恥。」

  此外,書中還有陳述這塊木匾被日軍劫走的詳細過程。

  這樣看來,「天下第一關」匾額至少是兩塊或三塊,而現在懸掛在山海關東門城箭樓上的「天下第一關」匾額,到底出於何人手筆?至今似乎還是個懸案!(楊鏡)


2006-05-15


————————————————————————



“天下第一关”书者的新考证
作 者:王雪农 发布时间: 2005-11-16 11:42:47.0



  谁是著名的山海关“天下第一关”匾的书写人?始终是个众说纷纭的历史话题,近年来,人们(主要是山海关人)有把这顶桂冠铁定的戴到萧显头上的趋势。除此之外,山海关当地还流传着关于萧显匾的民间故事。萧显是山海关本地值得称道的历史文化名人,这个主要由山海关造出来的“势”,从感情上说是可以理解的!??


  理解归理解,事实归事实。说老实话,史籍文献中,把萧显与写匾事联系在一起的无非就是那么一条,即清光绪四年《临榆县志》:“天下第一关匾额相传明萧佥事显书”。以“相传”作依据,能把事“铁定”到某人头上吗?因此,秦市文史耆宿康群老先生就起来说话了!??


  康老先生写了一篇名为《巨匾琐谈》的文章,发表在《山海关文史资料》第三集上。老先生详细考察了从何时有此块“天下第一关”巨匾,历数了文字、传说中开列的“天下第一关”匾书写人,质疑了萧显写匾的种种难圆之处,提出了可能的写匾历史人物。文章引经据典,层层剖析,有理有据。读后不能不令人对老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折服,当然,老先生并没有给人一个肯定的结论。??


  康老先生考察,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之前,“天下第一关”匾额所在的山海关东门楼——“镇东楼”,还没有“天下第一关”匾额,山海关也没有所谓的“天下第一”的颂称”万历二十六年,“……卫阶率明援军也从朝鲜班师回国,驻山海关待命。第二年,卫阶命士兵加固山海关城防,万历皇帝降旨褒奖。谕旨中有‘盖此天下第一关也’。就这段史料,我们可为揣知‘天下第一关’得名不会晚于此时”。老先生认为:“‘天下第一关’的得名或许跟万历皇帝有关”。??


  康老先生通过了解和检索以往的资料,找寻出传说中的几位写匾人,最后又把萧显、严嵩两位历史人物确定为分析的重点对象。

  首先,老先生通过史料排查,综合有关意见,指出了“萧显说”的三点难圆之外。第一是早期志书不载。包括清代撰写、对萧显行迹逸事有较详细记载的几部志书也未提此事。第二是“萧显写匾”的时间以及其身份均难称其举,当时,以萧显的地位身份,题写这样的匾额资格上是欠缺的。第三是自史志看,所谓“萧显写匾”的成化八年(1472年)前后,“镇东楼”上还没有“天下第一关”匾额。??


  康老先生是倾向“严嵩说”的,认为“严嵩说”与时代背景相吻合。严嵩题匾在时代、身份、书法水准等方面都具备条件。

  老先生认为:“严嵩为著名权相,声名狼藉。……严嵩列入奸臣传,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人们对严嵩的态度关系到大是大非的忠奸名节问题。作为山海关的官吏士绅、平民百姓,谁也不愿意宣扬此匾题字出自权奸之手而使雄关蒙羞。基于这种原因,三百多年来匾额长期佚名,方志不载”。老先生的分析是比较客观的。老先生很谦逊,他说:“这只是分析,未可定论。”??


  我是基本赞同康老先生“严嵩说”看法的。在老先生的说法上,我想冒昧做地一些补充,权作是狗尾续貂吧!??


  我补充的第一点是:山海关“镇东楼”悬挂“天下第一关”匾的时间,约为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


  明朝时期,今天的韩国为李氏朝鲜王国。李氏朝鲜王国与明王朝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当时,朝鲜国贡使每年都往来于山海关所在的东西大道上,这条大道因而被称作“贡道”。

  山海关是万里长城东部首屈一指的雄关,是京师的东大门,千里迢迢而来的朝鲜国使节,在经历了漫长而苍凉的关东广原之后,每来到山海关,都会为雄关的英姿所震撼、所吸引。他们或录或绘,记载下山海关不同时期的事迹文物。

  今天的韩国,仍然保存有当年朝鲜使节的“使明”(出使明朝)笔记著述。山海关“镇东楼”悬挂“天下第一关”匾的时间,约为明嘉靖十五天,便是韩国学者提供的学术讯息,讯息依据的就是当年朝鲜贡使的一手笔记实录。??


  对于山海关“镇东楼”悬匾,保存在韩国的史料记载:嘉靖十五年之前山海关东城楼外侧檐下悬匾曰“镇东楼”,里侧檐下悬匾曰“天下雄关”,城门里兵部分司衙署前穿街有“东北第一关”牌坊;到了嘉靖十五年之后,其它如故,内侧檐下匾额则换成“天下第一关”了。

  与韩国学者交流中,见保存在韩国的古代贡使笔记记载山海关事迹文物十分详细,甚至细到某石刻大家多少、小字多少,共多少字的地步。这样的一手原始史料,其可靠性应该是较高的。“镇东楼”悬挂“天下第一关”匾时间约为明嘉靖十五年,为我们进一步考察书写者划定了时间定位。??


  我补充的第一点是:比较萧显的生活年代与悬匾时间,萧显基本不符合条件。??


  明成化八年,是萧显金榜题名、高中二甲进士的一年,这一年,他二十多岁。嘉靖十五年悬“天下第一关”匾额时,相间隔了60多年,萧显老先生如果还在世,已经有90岁左右高龄了。萧显卒年不详,他能不能活到这个岁数我们无从考证。不过即使萧老先生仍然在世,如此的“世纪老人”能否挥动起如椽巨笔,写出那雄浑有力的字迹?

  山海关还有“萧显写匾”的民间传说,如按传说所述,老迈的萧显,还能否如传说将饱沾墨汁的布团“奋力”抛向空中?这都是可想而知的事情!??


  除此之外,山海关这里怎么就挂起了“天下第一关”这么一块匾呢?山海关怎么就从’天下雄关”和“东北第一关”变成了“天下第一关”呢?这是个人们普遍关心、经常问到的问题。就这个人们普遍感兴趣的问题,我做了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应该是地位之重要。??


  历史的原因,有明一朝始终处于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之下,修筑于整个明代的万里长城上,关隘重重。但是,无论是京郊要隘居庸关,还是西部名关嘉峪关,所谓“内三关”、“外三关”,其地位与重要性都无法与山海关相比拟。

  山海关地处连接东北、中原的辽西走廊咽喉要处,早备蒙古、晚御女真,又是东方属国、部族朝贡的必经之地,当之无愧的可称之为京师的东大门。因此,称其为“天下第一”决不是夸大之辞。??


  其次,是关城的规模气派所决定。??


  山海关是座特殊的关城,关城的规模很少有山海关这样的。“关”一般都设在边界或有军事控制意义的要道上,由其性质决定,仅驻军队的关城规模一般都不很大,控扼交通的关城多数只设相对二门,但山海关关城方圆“八里一百三十七步四尺”,明中期以后四门具备,兵民同处,商贸繁荣,规模功能完全可媲美通衢大市,从关城意义上说,山海关绝对能符“天下第一”之美名的。??


  再次,山海关悬匾与长城上它处悬匾重词,改换匾词以示区别。??


  山海关东门楼内侧“天下雄关”匾词与同为长城名关的嘉峪关“天下雄关”重名,而且是嘉峪关建关在先。能娴熟运用汉语言词汇的古代文人,在知情了解的情况下,改变一个可作区别的新词是不难理解的。??


  但“天下第一关”匾词的直接创意又从何而来呢?我以为是综合了“镇东楼”上下“天下雄关”、“东北第一关”两块匾的匾词。

  “天下雄关”匾取“天下”二字,“东北第一关”取“第一关”三字,以上合成新的“天下第一关”匾词五字。由此山海关“天下第一关”的颂称开始流传海内外。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成书《永平府志》:“(山海卫)城之东门即山海关,扁(匾)曰‘天下第一关’”。这一年,万历皇帝谕旨中也有了“盖此天下第一关也”的颂语。看来,这时当朝的皇帝老子也认可了山海关“天下第一关”的美称啦!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