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網路用語要革現代漢語的命?————新華網 (图)

(2006-05-03 13:00:18) 下一个


網路用語要革現代漢語的命?   網路語言的各式符號是孩子們之間的暗號 「你的卡片,偶非常稀飯……」、「老爸答應過幾天陪偶去吃KPM」、「偶@......@」、「8147,偶只是粉想讓泥開心」......越來越多家長發現,孩子嘴裏不時迸出的字眼讓自己搞不懂,他們擔心:孩子動不動就「886」、「稀飯」、「蝦米」地不好好說話,這會不會影響社會交往?要是把這些網路辭彙用到作文裏,老師看不懂怎麼辦?一些語文老師也不時為學生的作文所困惑:那滿紙的符號是什麼意思?這些讓家長、老師搞不懂的「網路語言」正在熱衷於上網的青少年中流行。 北京市二十五中的李孟輝同學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網迷,在他看來,網路語言簡潔、有意思,而且在網上大家都這麼說,你如果跟不上潮流,網友們就會覺得你老土。至於寫作文,他還不敢嘗試使用網路語言,因為萬一老師看不懂,作文就得不了分。 有幾名學生說,用這些語言寫日記最「保險」,因為家長一般很難弄懂寫的是啥意思。一位綽號「甲克蟲」的小網民說,我們從小就愛看卡通漫畫、電視,現在又迷上了網路。我們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樣的語言。那些乏味的文字我最討厭,明明一個單詞或者一副圖片就能說明白的,幹嗎要拐彎抹角來表達呢?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一些專家認為,網路語言也是一種語言實踐,能在學生中間風靡,就說明它是有生命力的。但是,如果用網路語言寫出來的東西大部分人都看不懂,影響了溝通,也就失去了語言的意義。同時,老師和家長應該用寬容和理解的心態看待這種現象。 縱觀歷史,人類的每一種新文化的興起都會帶來一些新的辭彙。遠的不說,比如近年國內興起的股民專用術語,熊市、牛市等單詞已經遠遠超出了股市的哂霉爣?,F在的小孩,都是從讀圖時代長大的,他們需要更加簡單、形象的交流工具。網路語言的產生與其說是為了迎合新一代的需要,倒不如說是語言發展的必然。 立法規範引發爭議 日前,繼上海出臺首部規範網路語言的地方性法規之後,福建省對網路用語規範也進行了立法討論。隨著網路語言在青少年中的流行,網路語言讓老師擔心,家長著急,有人甚至提出了網路語言要「革」現代漢語的「命」的極端說法。 4月4日,媒體報導福建審議本省《實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辦法(草案修訂稿)》時,就如何規範網路用語進行了立法討論。這是繼 3月1日起上海推行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辦法》後,又一省級政府對網路用語是否應該立法規範進行討論。 上海對網路用語作出這樣的規定:「國家機關公文、教科書和新聞報道中將不得使用不符合現代漢語辭彙和語法規範的網路語言。」這一規定再次引起了社會各界對網路語言的討論:網路語言的使用狀況如何?網路語言不規範的危害有多大?如何規範和引導網路語言的使用? 聽不懂的網路語言 互聯網的出現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得便捷,沒有局限,網民交流的語言更是五花八門,從早期出現的「美眉(美女)」、「88(再見)」到正在流行的「偶(我)」、「稀飯(喜歡)」,網路語言的變化可謂日新月異。 網路語言的風趣簡約,使其很快形成了氣候。一些青少年甚至將網路語言帶進了日常生活,讓家長和老師們摸不著頭腦。於是,老師們擔心:網路語言會不會讓學生養成不規範使用語言文字的壞習慣?家長們著急:網路語言會不會造成他們和孩子溝通的障礙?語言專家們也開始擔憂:網路語言是否會對漢語的健康發展產生不良影響? 「網路語言的消極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會對規範的現代漢語形成衝擊。」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晁繼周這樣分析。「青少年處於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階段,對他們來說,正確的語言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在網路世界裏亂用慣了,就有可能把那些不合規範的詞語用到現實生活中來,對語言的健康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除了語言學家,就連普通的網民也對此表示了憂慮。一位網友在題為《網路語言將破壞漢語的純潔》的文章中寫道:「當網路在我們的生活中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的時候,我真擔心漢語的純潔性將遭到嚴重破壞。特別是我們的下一代,他們將從小生活在網路中,他們也許將不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標準漢語。」 「這位青年網友的擔心絕非杞人憂天。」晁繼周說。 中國傳媒大學在讀博士生汪磊對網路語言問題作了相關的調查和研究。透過資料統計,他發現了網路語言的弊病:網路交際中的確存在不符合現代漢語辭彙和語法規範的現象,比如在漢語詞後面加上了英語時態形式,如「關注ing」、「期待ing」等,而且網路辭彙中存在著大量的污言穢語。 汪磊指出:「一些人將網路上哂玫霓o彙擴大到日常生活中來,出現了與漢語語言形式不相符的字母、數位、符號和時態變化。這些語言如果太多地進入日常生活,肯定會對語言的表現形式產生影響。」 「任何一種語言都不是完全封閉的、自給自足的。相反,語言和語言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不可能完全隔開。網路上的語言不可能只存在於網路,必然會有一部分網路語匯進入到日常生活中來。」汪磊指出。「這種影響是正常的,而且是必然的,但是不能將其誇大。」 汪磊在他的《網路媒體語言使用狀況報告》中進一步表明:無論是網路論壇還是在線聊天,日常詞語仍在網路語言中佔主流,常規的辭彙和語法仍然是網上語言表達的主要手段。 報告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統計資料顯示:被各種媒體、研究文章反復引用,代表經典網路語言的語匯,如「748(去死吧)」、「7456(氣死我了)」、「醬紫(這樣子)」、「蝦米(什麼)」等等,使用頻率很低,有的甚至為零。 「網路語言既是為了彌補網路交流的缺陷而產生的,由於看不到表情,就會用一些特殊的語匯和符號進行表達。這種特殊性造成了網路語言使用上的局限性,因此難以造成巨大的影響。」汪磊指出:「我們要從網路語言的特殊性來考慮其存在,而不能僅僅用網下的語言行為規範去衡量網上的語言表達形式,進而將其看作洪水猛獸。」 約定俗成的規律 「語言和人體一樣,有著自己穩定的、健康的發展機制,即在某個範圍內是可以維護自身健康的。」北京語言大學應用語言學研究所所長張普教授說,「這個機制就是約定俗成的規律,即語言要被大多數人認可和使用。」 規範網路語言,需要疏導和引導。張普認為;現在網路語言顯然還是存在許多問題的,就像人體雖然有了自身的調節還是會生病一樣,約定俗成中也會出現習非成是的成分。 「上海市的規定限定了網路語言的適用範圍,這就是引導措施的一種。」晁繼周說。張普還強調了動態規範的問題:「我們對新生事物要進行研究,在新的發展條件下考慮語言文字的標準和規範問題。」 但什麼才算是規範的語言呢?張普認為,編纂規範詞語的詞典自然是敦促大眾使用規範和標準語言的最有力措施之一。「編纂辭書的人需要大量地吸收新的詞語。詞語發展太快,要是老不把新詞語及時讓大眾查閱到、看到的話,就不能跟上語言文字發展規範的步伐。」 同時也是《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修訂主持人的晁繼周透露:「辭書在促進語言規範化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收錄了近些年來出現的漢語新詞兩千多個,但是沒有收錄那些只在網路上使用的詞語。因為那些詞語對全社會而言並不具有普遍意義。」 大眾的交際選擇 從商朝的甲骨文到現在,漢字已經流傳了三千多年。它不斷地變化著,發展著,一直處在一種非規範與規範的對立統一之中。猶如大浪淘沙一般,留下來的辭彙都是經過了無數重篩選的。 張普教授認為:「中國的通用語言一直處於一種開放式的發展之中,它可以吸收各個領域、各個行業的語匯甚至是方言,但是這些語匯都有一個特點--符合漢語構詞規律和修辭手法。比如以前只有文藝界才使用的『走穴』、『穿幫』等語匯就進入了現代漢語中。」張普預料:「同樣地,網路語言中符合語言發展規律,能夠被大眾採納的那一部分,也是有可能進入到現代漢語體系中的。」 「交際決定一切。」中國傳媒大學從事應用語言研究的於根元教授指出,對於網路語匯,如果在人們的日常交際中需要面比較廣,它就可能進入我們的現實生活,也有可能成為「規範」中的成員;而達不到交際目的那一部分自然會被慢慢淘汰。 事實上,這種淘汰已表現出來。有學者曾對網路語言的使用現狀進行了一個調查,發現很多早期的網路詞語,像CU(英語再見)、748(去死吧)、米蝦米(沒什麼)的使用已經基本消失了。 「流行語都是有一定流行周期的,這個流行期一過有可能就不再使用了。」張普對這一現象進行了解釋,「網路上的那些狹義的流行語,可能隨著這一代青少年、兒童的成長而不再流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上網的人跟看電視的人、看報紙的人相比是少數,上網的人中經常使用QQ、BBS的也是少數,隨著這部分人的變化,更多的網路語匯將會成為過眼雲煙。」 汪磊從語言的發展規律出發,對網路語言的未來進行了清晰的描繪:一些適應網路傳播表現特點的語匯將被長期使用下去,但整體上將呈衰減的趨勢;有些網路語匯與漢字的表達形式一致,意義也比較固定,就有可能進入到日常口語的流通中,成為現代漢語的一部分,例如「版主」一詞已經被收錄到第五版《現代漢語詞典》(P36);有些網路辭彙可能會為現代漢語辭彙增加某些義項,比如「沙發」、「灌水」等。另一部分網路語匯則將逐漸被網民廢棄不用。 一方面有自身的穩態機制,一方面有辭書的規範作用,再加上大眾的「交際選擇」,讓人有理由相信,有了這三劑「良方」網路語言會逐漸進入一種良性的迴圈機制當中。 (新華網)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