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楼-历史人物志

听雨楼是我爷爷的居所, 是一所平凡的石库门房子, 是我长大的地方,也是一个即将被遗忘了的名字。听雨楼中的人物成就了不朽的事业,但他
正文

有“李横冲”之称的后唐明宗

(2006-03-31 03:54:14) 下一个

有“李横冲”之称的后唐明宗

 

“横冲都”是五代时期晋王李克用麾下的一支部队。当时率领这支部队的将领正是后来的唐明宗李嗣源。下面便是唐明宗李嗣源的故事(摘自中国文化信息网http://www.ccnt.com.cn/wisdom/shihe/diwang/lisiyuan.htm):

后唐明宗李嗣源 马上勇将五代明君

 

李嗣源勇武佐庄宗

 

少年勇将护庄宗

李嗣源即后唐明宗,是唐朝沙陀部人,本名邈佶烈,成为李克用的养子后改名为李嗣源。父亲李霓原是李国昌的部下。在父亲死后,仅仅十三岁还是个少年的李嗣源就因为勇武超群而被李国昌收到自己帐下,做了他的侍卫。每次围猎时,李嗣源仰射飞鸟,拉弦必中。不久,李克用便将他要到身边,更加器重,而且收他为养子。李克用的眼光确实不错,在上源驿事件中,李克用被朱温派兵围攻,险些丧命,就是他的这个养子李嗣源,一个刚刚十七岁的小青年,竟在乱军之中拼死保护着李克用躲开雨一般的飞箭翻越高墙,逃出虎口,而且自己毫发无损,其他许多勇将却战死很多。等李克用镇守河东时,李嗣源率领李克用的骑兵卫队随同征战,屡立战功。当时的李存信是蕃汉大将,但他每次出兵作战总是战绩不佳,李克用便让李嗣源做了他的副将,一同出征,有了李嗣源的帮助,李存信每次都能大胜而归。

 

史书上有时为了推崇某个人,就将一些民间的传说也写进去,我们现在不会相信这些充满神奇的事,但当做趣闻看一看也未尝不可。李嗣源有一次在外借宿,那一家的妇人刚好有身孕,没有殷勤招待,及时给他们做饭。这时孕妇听到肚中的小婴儿说话了:“大家(指皇帝)到了,赶快准备饭吧。”孕妇很奇怪,赶紧起来,亲自将饭端到李嗣源的面前,李嗣源问她为什么态度变了。孕妇就将原因告诉了他。但其他的书上却是另一种说法,李嗣源问孕妇为什么先无礼而后恭敬,孕妇说:“公贵不可言。”问她原因,孕妇说是腹中小儿所言,李嗣源却说:“老妇人说谎,她是怕我生气给她带来祸端。”后来再问,确实如此。

 

谦虚和蔼不爱财

李嗣源长大之后,更是雄武果断,而且对待下属谦逊和蔼,每当有战功的时候,从来不在众人面前夸耀。平时,就经常带领将士们修理准备兵器和军用物资,廉洁自律,不贪也不与其他人发生什么矛盾。李克用有一次试探他,让他到自己的府中去,说你随便拿东西吧,以前立功很多,但没有重赏过你。李嗣源就只拿了几卷丝织品和几千文钱走了。回去之后,又将这些东西都分给了部下。在其他时候也是这样,不管赐给什么贵重物品他都分给了属下。有一次,他和众将在一起的时候,其他将领都争先恐后地夸夸其谈,炫耀自己的勇猛善战,而李嗣源却缓缓地说:“大家用嘴战胜敌人,而我则用手战胜敌人。”众将听了,都惭愧得不再说了。

 

李嗣源每次作战,率领五百名精锐骑兵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他曾领兵救援被朱温围攻的朱瑾兄弟,大败敌军。又攻击魏州背信弃义的罗弘信,得胜而还。李克用为嘉奖他,就把他率领的五百骑兵命名为“横冲都”,从此,李嗣源和他的“横冲都”命扬天下,威震四海。后来大将李嗣昭和梁将葛从周交战,兵败而退守青山口。梁军扼守要道,使得李嗣昭的步兵不战自溃,无法收拾。这时李嗣源到了,对李嗣昭说:“步兵虽然溃散了,我们再后退就难以收拾残局了。让我为公试决一战。不胜而死胜过战败被俘。”李嗣昭说:“我愿为卿的副将。”李嗣源率领所部凭高列阵,然后又解鞍磨箭,摆出一副决战的样子,先在气势上压倒敌人。然后李嗣源又左右比划半天,好像在调兵遣将一样,梁兵被弄得心慌不已。这时,李嗣源命部下一齐上马,如箭一般冲入敌阵,李嗣源大喊道:“我王命我来取葛从周的项上人头,其他将士不要上前自己送命!”“横冲都”将士横冲敌阵,如入无人之境。李嗣昭率兵随后跟进支援,一鼓作气将梁军击退。收兵后才发现李嗣源身上有四处箭伤,流的血将大腿都浸透了。李克用亲自给他解衣敷药,还亲手端过一杯酒来,抚着他的后背说:“我儿真是神人啊,如果没有你,今天就要被葛从周讥笑我无良将了。”这一仗使李嗣源的英武之名威震敌胆。

 

李嗣源作为李克用的有数的几个勇将之一,为李克用的征战和李存勖的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几乎每次大的战役都有李嗣源骁勇的身影,而且每次大战也都有李嗣源卓著的战功。青山口一战已经使李嗣源的名声大振,此后,李嗣源又继续在一次次战役中屡立奇功,从历史记载上看,李嗣源的战绩在五代也是绝对属于一流的,由于李嗣源后来继位后政绩突出,被称为五代名君,这似乎掩盖了他的战功。

 

智勇双全的后唐第一将

在李存勖刚刚继位时,李存勖就立即出兵救援潞州,这一仗李嗣源也参加了。当时他率领一部突击骑兵和周德威同时进兵。李嗣源在早晨到达了敌人夹城的东北角,命士兵们用斧头砍去鹿角(用树枝做成的阻挡敌人的障碍,形状像鹿角),然后背来柴草填平壕沟,一举攻克夹城。不久,周德威也在西北边攻破夹城,晋军一战大破梁军,尽毁夹城,取得了夹城大捷,彻底解除了潞州之围。解围之战,李嗣源功居第一。

 

其后,在柏乡大战中李嗣源也是勇立战功。在两军对阵时,李存勖觉得梁军气势很盛,担心将士畏惧不前,对战局不利,就想激励将士,他手持银制的巨型酒杯给李嗣源赐酒,对他说:“爱卿看见梁军的白马和红马部队了吗?看着几乎要吓破人胆,破敌立功还要靠你啊。”李嗣源毫不在意地说:“他们这是徒有虚表。明天就会归我们所有了。”李存勖听了一拍大腿笑道:“爱卿已经气吞敌军了,我军必胜!”李嗣源接过酒杯将酒一饮而尽,然后挺身上马,率领一百骑兵像黑旋风一样冲入梁军的白马阵。当时的晋军在李克用的时候就都穿黑色军衣,被称为“鸦军”,战斗力很强,而归李嗣源率领的骑兵更是精锐之师,战斗力可想而知。李嗣源冲在最前面,率领这一百精兵像把尖刀插入敌阵,铁锤长槊齐下,左冲右突,最后活捉敌人两名骑兵将官得胜而回,大大地挫掉了敌人的锐气,附着在李嗣源铠甲上的箭像刺猬身上的尖刺一样多。李嗣源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梁军并非坚不可摧,从而鼓舞了全军的士气,从上午到下午,李嗣源率领骑兵和敌人交战达百次之多,往来冲击,哪里危急就到哪里去增援解围,杀伤和俘虏的敌兵无数,这一仗晋军大获全胜。李嗣源因功被加授代州(今山西代县)刺史。

 

在李存勖派周德威北伐征讨幽州的刘守光时,李嗣源奉命领兵支援,和刘守光的大将元行钦遭遇,李嗣源和元行钦共交战达八次之多,元行钦也是一员勇将,和李嗣源酣战不止,屡次被李嗣源射中。但李嗣源也被元行钦射中大腿,李嗣源忍痛拔下利箭,和元行钦再战,最后,元行钦终因勇武稍逊李嗣源一筹,无法力敌,就让人将自己绑起来,请求归降李嗣源。李嗣源也很大度,没有忌恨元行钦和他大战不止,还射伤了他的大腿,反而抚摸着他的后背说:“你这后生真是个壮士啊!”此后待元行钦非常好,很是器重。

 

李嗣源智勇双全,这在晋军中也是公认的事实,他的智与勇在救援幽州反击契丹的一次战役中得到充分体现。这一次,李嗣源非常善于选择有利的地形条件,以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击敌之短。最终使自己处于劣势的部队占据了有利地形,从而最大限度地阻止了契丹骑兵战斗力的发挥,终于夺取了战役的胜利。

 

智勇双全的后唐第一将

这一年,契丹兵围攻幽州,守将周德威最后不得不向李存勖告急求援,因为这时的幽州已经被阿保机亲自率领的契丹兵围攻了六个月之久。李存勖召集众将商议对策,大家都说:“敌人不会长久围攻,如果掠夺不到什么东西,他们便会在吃完所带的粮食后退去,到那时我们再从后面追击杀敌,必获全胜。”李嗣源认为不可,他说:“周德威尽忠报国,现在孤城被围,危在旦夕,我们就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等敌人自动撤退时追击了。我愿领骑兵五千作为先锋前去援救周德威将军。”李存勖也赞同他的意见,命李嗣源和阎宝及李存审率领步骑兵即刻进兵支援。在七万多步骑兵到达易州(今河北易县)集结时,李存审说:“现在敌众我寡,契丹兵以骑兵居多,而我军则步兵多。如果在平原旷野上和敌人相遇,敌人的骑兵就会用上万的骑兵来冲击我们的部队,那我军就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李嗣源说:“契丹兵虽然强大,但他们作战基本没有后援,而是以剽掠补充给养。我军则是在行军的时候辎重相随。假如在平原和敌人遭遇,军粮和辎重被他们截走,我们就会不战自溃。为保险起见,我军最好走山路,以隐蔽我军的踪迹,出其不备地到达幽州后与城内的守兵会合,再一同抗击打退敌人。万一在途中与敌人相遇,我们就凭借有利地形击溃敌兵。”

 

从易州出发后,李嗣源率兵在山中一路行进,他和养子李从珂领骑兵三千作为先锋,在距离幽州六十里的地方和契丹骑兵遭遇,契丹兵看到晋军后,惊慌得连忙后退。一是先前和晋军交锋都以失败告终,二是没有想到晋军会走这种难行的山路。晋军趁契丹兵后退的机会从两翼跟进追击。契丹兵在山上走,晋军则在山涧中走,每当到山谷口的时候,契丹兵便袭击晋军,李嗣源父子率军猛烈还击,部队才得以击退敌兵,继续前进。最好到达山口的时候,契丹骑兵已经有万人列阵挡在了前面。晋军将士惊慌失色,畏敌不前。李嗣源毫无惧色,对将士们说:“为将者受君命而忘家,临敌阵而忘自身安危,以身殉国,就在今天了。诸君请看我们父子如何杀敌报国!”说完他亲率百名骑兵到了部队的前面,不慌不忙地摘掉头盔,然后扬起马鞭用契丹话对契丹将士大声说:“你们无故侵犯我们的边疆,这次晋王命我督率百万之众出征讨伐你们,要一直打到西楼(今辽宁巴林左旗南波罗城)你们的老家,彻底消灭你们这些不道的种族!”说完便跃马高举铁锤,率兵三次冲入敌阵,万马军中如入无人之境,不一会儿就将一名契丹的酋长俘虏挟持而回。边冲杀他还边对契丹将士大声喊道:“你们这些小贼不是我的对手,你们的天皇(指阿保机)才有资格和我较量!”晋军的后援部队随后跟进冲杀,卷席一般一举将契丹军击溃。晋军这才出了山口继续向幽州前进。大将李存审也很有智谋,他命令步兵去砍树枝,然后做成扎营用的鹿角,一人手持一个,在军队停下来的时候,就插在地上成了鹿寨护卫营房。契丹兵绕营寨过的时候,李嗣源就命令士兵们万箭齐发,飞向契丹兵的箭多得遮天蔽日,契丹的骑兵被射落马下的不计其数,人和马的尸体将道路都堵住了。将到幽州的时候,契丹兵已经列好阵势等晋军了。李存审便命令步兵先部署在契丹军队的后面待命,下令不准暴露一点形迹。然后让老弱士兵有的拖着柴薪前进,有的则点燃了草把往前走。使得烟尘腾起,遮住了半边天。这就是疑兵之计,让契丹将士不知晋军究竟有多少兵,从而压倒敌人的气势鼓舞自己军队的士气,因为士气高低是战争胜负的重用条件之一。目的达到之后,李嗣源便命令擂鼓,全军开始进攻,李存审也在敌人的背后发动袭击,夹击契丹兵。契丹大败而去,收拾残余从北山(今河北古北口)逃走。契丹军队丢弃的车帐、铠甲、兵器以及马羊等牲畜遍野都是。李嗣源命令乘胜猛追,俘虏及杀死的契丹兵有上万人。打退敌人之后,李嗣源领兵浩浩荡荡地开进了幽州城。周德威亲自出来迎接,紧紧拉住李嗣源的手,流下了眼泪。班师回魏州时,李存勖也亲自到郊外迎接,并升他为检校太保。

 

灭梁第一功臣

在同光元年(公元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称帝,将李嗣源进封为检校太傅,并兼任侍中。这时的唐军和梁军都在生死关头。两方面的军队在黄河两岸激战,争夺这个对双方来说都事官成败的战略要地。而梁军也在其他地方和后唐军队争夺,在泽州(今山西晋城)和后唐军激战,而潞州(今山西长治)的后唐守将李继韬则将潞州献给了后梁,这就将后唐军南面的重要归路切断了。为争取主动,李存勖命李嗣源领兵攻打郓州(今山东东平西北),李嗣源快速出兵,袭取了郓州,并击退了王彦章的援军,在李存勖援军的配合下,李嗣源攻克中都(今山东汶上)俘虏了后梁大将王彦章,杀敌数千人。在讨论以后进兵方向时有的将领主张向东出兵,夺取那里基本没有军队守卫的地盘,然后再寻机西进,因为不知后梁首都空虚无兵的传言是否真实。但康延寿则极力主张立即西进攻打首都汴州(今河南开封),早日结束战争,灭掉后梁。李嗣源也很赞同,他分析道:“作战用兵贵在神速,现在王彦章已经被擒,段凝一定不会立即知道这个消息,即使有人去报告,他分析怀疑也要耽误两三天,。如果知道了我们的去向,派发救兵支援汴州,走直路不行,已经被段凝所决的黄河水阻断。走白马渡口,他那几万人所需的渡船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征集到。而从我们这里到汴州没有什么险阻拦路,可以长驱直入,即使排着方阵走,昼夜兼程也只有两昼夜的时间便可到达。到那时,段凝还没有渡完黄河的时候,梁末帝朱友贞已经被我们活捉了。”李存勖听了李嗣源的分析,再联想不久前郭崇韬说的类似的谋略,便下了西进袭取汴州灭后梁的决心。李嗣源领兵像一把尖刀一样直插汴州,到达后先猛攻封丘门,城内果然空虚,基本无人守卫,梁将王瓒只好开门投降。梁末帝自杀身亡。李存勖看到前来迎接他的李嗣源,不禁大喜过望,跳下马来,用手紧紧拉住李嗣源的衣服,以头相触说:“我有天下,全赖你血战而得,以后与你共享天下。”不久李存勖便加封李嗣源兼中书令之职。

 

第二年的正月,为后唐灭后梁立下首功的李嗣源又奉命讨伐侵犯边境的契丹兵,得胜而回。二月,李存勖郊天礼毕,论功又赐李嗣源铁券。然后李嗣源又去平定潞州叛将杨立,将杨立擒回首都。被进封为太尉,并任汴州节度使和蕃汉兵马总管。后来,李嗣源又一次出兵北上击溃契丹兵,然后调任镇州节度使。

 

就在李嗣源为后唐屡立战功,尽心尽责的时候,他却渐渐遭到李存勖的猜疑,两人之间的矛盾也因为李存勖而激化,最后,李嗣源被兵变将士强迫率领他们反攻李存勖,并最终继承帝位,李存勖则因为倒行逆施而自食苦果,丢掉了性命。李嗣源继位后,吸取了李存勖的教训,励精图治,成为了五代的一位明君。

 

 

五代明君李嗣源

 

忠贞无二 被逼反戈

李嗣源和其他将领辅佐李存勖立霸业,建立后唐,但李存勖当了皇帝之后,渐渐地变得昏庸起来,对昔日的功臣们也妄加猜疑,郭崇韬被冤杀后,朱友谦又被害,下一个目标李存勖对准了威望极高屡立奇功的李嗣源。

 

在很早以前,李嗣源在外作战时,有一次他的书记官错写了“上礼毕”几个字,李存勖就说李嗣源要谋反了。吓得李嗣源只好将那个惹事的书记官斩首才算向李存勖表明心迹。还有一次,李嗣源由于事出紧急,未上报李存勖就将五百副精致的铠甲拿走用了。这让吝啬贪财的李存勖大为恼怒,李嗣源不知李存勖已经生气,又在这时候要求为儿子李从珂任命官职,以便离晋阳近一些,好照顾家属,李存勖却恨恨地说:“军政大权在我手里,你怎么有资格为儿子点官做。我的那些好铠甲没我的诏书你就私自拿去,是什么意思?”李存勖让人去取铠甲,被左右人劝止。李嗣源知道后惊恐不已,赶忙上奏解释,李存勖这才消了气。事情虽然过去了,但李存勖对李嗣源的猜疑并没有消去。等到郭崇韬和朱友谦死后,内外的功臣大将都人人自危,朱守殷奉李存勖的密旨暗地里探察李嗣源的起居活动,朱守殷对李嗣源说:“德业震主者自身危险,功高盖世者很难有赏,公应该早做打算,不要招来祸端而无法躲避。”李嗣源说:“我心不负天地,祸福由他自来,我躲避什么,人命在天,你不用多说了。”李嗣源确实心无二意,但事情的发展却出乎他的预料。

 

李存勖激起魏州兵变后,先派元行钦去镇压,元行钦作战失利,没能平息兵变,最后李嗣源领兵前去平乱。当初,李嗣源对枢密使宦官李绍宏很好,所以李存勖在洛阳被小人们包围,有人说李嗣源的坏话时,每次都是李绍宏为他解释开脱。相比之下,郭崇韬就稍逊一筹了,他排挤李绍宏,弄得自己孤立无援,即使正直的人也不愿为他化解灾难,终于酿成悲剧。除了李绍宏外,张全义也极力推荐李嗣源去平叛,李嗣源出兵是其他人保举的结果,而郭崇韬出兵蜀地则是他自己的打算,所以结果也就大不一样了。有了比较就可以看出郭崇韬的一些缺陷了。李存勖看事情紧急,他又派不出更合适的人选,就让李嗣源领兵走了。兵到魏州城下,李嗣源决定第二天攻城,但当天夜里他率领的军队便发生了兵变,将士们进逼李嗣源的大营,侍卫亲军死伤过半,李嗣源斥责叛将,兵士们辩解说:“皇上对我们士卒丝毫不知体恤,我们还听说在平定魏州叛乱后,我们也要被全部杀死,我们没有叛心,只不过是不想白白送命。我们已经商量好了,和城中军队合为一处,击退各路军队后,拥立您和主上(指李存勖)隔河分治,做我们的皇帝。”在哗变将士的胁迫下,李嗣源只好进了魏州城,叛将赵在礼流着泪欢迎李嗣源。李嗣源借口出城召集各路流散士卒,才得以脱身出了魏州城,他召集部队后想回首都向李存勖言明心迹,安重诲说无法说明真相,即使说了,元行钦这个小人也会妄加诬陷,奏折更不会到李存勖的手里。石敬瑭也说:“岂有军变于外,上将独无事者乎?”劝他当机立断,李嗣源无奈,只好命石敬瑭为先锋,向南进军。

 

这时的洛阳也发生兵败,李存勖死于乱军之中。李嗣源进入洛阳之后,没有立即即位,而是以“监国”的身份先掌握了政权,并对朱守殷说:“你好好管理政务,等魏王李继岌回来后,我就交权。”等李继岌被害的消息传来后,他才接受众大臣的劝进,继位称帝。但他没有听信改国号的提议,他说:“武皇(指李克用)的功业就是我的基业,先帝(指李存勖)的天下就是我的天下。”按照惯例,李嗣源在李存勖的灵柩前继位,以表示是合法继位,而非篡位。李嗣源继位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将李存勖在位期间的一些不得民心的政策加以改正。李嗣源被后世称为五代明君。

明君的政绩

李嗣源之所以被称为五代明君,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政绩:

 

第一,李嗣源实行了一系列的开明改革。首先,杀掉小人和宦官,有效地防止了腐败的滋生。将盗掘唐朝陵墓的温韬和后梁降将段凝赐死,段凝开始被流放边疆,李嗣源又将他赐死在流放地。对豆卢革、韦说这样的士族奸臣先是贬到外地,然后再下诏赐死途中,又命各地的节度使杀尽宦官,并撤掉由宦官专任的监军一职。当时,有数百名宦官在兵变混乱时逃到了山林中躲了起来,有的还出家做了和尚。这一次,宦官基本上被诛杀完了。对于伶人,由于和李存勖一起误国,也被杀戮殆尽,除了败政的又一大隐患。其次,李嗣源还从节俭角度出发,裁撤了一些人员,一反李存勖在时的奢侈之风。他下诏禁止进献鹰犬珠宝珍玩之类的奢侈品,后宫也大量裁员,宫人只留一百人,宦官只留三十人,教坊留了一百人,御厨房也只留下了五十人。其他人可以自己选择去向,他又将宫中的美貌女子遣送回乡,只留下老宫人洒水扫地。第三,李嗣源对政务和衙门也是尽量精简。撤消了各个部门有名无实不起作用的机构。下诏命各部军队就近征集给养,这样就可以节省大量的运输费用,减少了国家开支。上述措施,对李存勖时期的弊政基本上扫除干净了,政治开始清明起来,为李嗣源以后的治国安民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第二,严惩贪官,赏赐清廉之臣。有的官吏私自在正税之外加收租赋,被李嗣源贬官。亳州刺史李邺因为贪赃而被赐自尽,丢了性命。李嗣源惩贪治污毫不留情,汴州的管仓官吏们由于犯贪赃罪被查处时,有人求情,其中有旧将功臣的儿子,而且又是李嗣源女婿石敬瑭的亲属,李嗣源的旧将王建立为其求情,减轻处罚。在封建社会,特别是唐朝的法律中有一些条文就是规定了官吏和贵族享有的特权,他们如果犯罪,可以先请求皇帝裁决,如果皇上认为可以减免处罚,就依照他的意思办,这就是有时候说的“朕即法律”。但是,谋反、触犯皇帝尊严以及像不孝敬父母等违犯三纲五常的犯罪就不可以宽恕了,这类犯罪一共有十种,现在“十恶不赦”这个成语就是说的这个意思。李嗣源出身一般家庭,继位后对这些特权不再照顾,他对王建立说:“王法无私,怎么能因为是亲戚而照顾呢!”下令拉出去处斩。还有一次,供奉官丁延徽监仓自盗,犯下贪污罪。但由于他平时巴结权贵,行贿攀附,所以犯法时侍卫使张从宾便向明宗李嗣源求情宽恕。李嗣源怒斥道:“食我优厚的俸禄,不知为国做事,反而偷我仓储财物,论罪当死!现在就是他苏秦再世,也不能说服我给他减刑,你说也没有用!”然后命令处死,毫不姑息。对于李存勖曾经重用聚敛民财的租庸使孔谦,李嗣源也是顺应民意,果断诛杀。所发的敕书中写道:“使生灵涂炭,军士饥寒,成天下之疮痍,极人间之疲弊。”但李嗣源还是明智地宽恕了他的家属,只没收了家产没有诛杀九族

明君的政绩

为警示他人,李嗣源还下诏禁绝一切腐败事项。诏书中说,最近百官中有一些人任人唯亲,干涉朝政,勾结犯法,扰乱正常秩序。从此以后,一律禁止,再有营私舞弊的犯法徇私者,原来举荐的官员也要贬官或者发配流放。

 

对于贪官污吏,李嗣源处罚起来毫不手软。对于清廉的官员则是褒奖有加。宰相李愚得病时,李嗣源派近臣翟光邺前去探视问候,翟光邺去了之后,看见李愚的屋里四壁根本就没有什么装饰,病床之上也仅仅是一条破毯子,官宦之家常见的雕梁画栋、锦衣绸缎、山珍海味在李愚的家里一点也看不到。翟光邺回去后向李嗣源如实回报了所见的情况,李嗣源听了很受感动,下诏赐李愚绢一百匹,钱十万,床上的铺陈之物共十三件。对于敢于直言上书言政事的忠臣,李嗣源也是很高兴地给予赏赐。大理寺少卿康澄给李嗣源上书,提出了国家不足惧之事五种,深可畏之事六种。不足惧的事包括一些在他们当时看来是天上神灵发怒的自然现象,如星星有了异常现象、庄稼受灾等,还包括小人的谗言。康澄的意思是要李嗣源不必为这些人力无法影响的事情而影响了正常的施政行为。重要的是要注重他列举的六种可畏之事,即贤人藏匿、四民迁业、上下相徇、廉耻道消、毁誉乱真、直言蔑闻,他建议李嗣源对于不足惧的“存而勿论”,对于深可畏的要用心采取措施避免出现。李嗣源看后,非常高兴,下诏对他进行奖赏。

 

第三,以民为本,这主要表现为宽仁爱民,减轻人民负担。李嗣源继位后就着手在各个方面消除李存勖时期的一些扰民做法,尽量减轻百姓的负担。他下诏废除了一些地方巧立名目加收的捐税,如“省耗”,“耗”指的是损耗,即粮食和银子的损耗。粮食在储存和晾晒的过程中可能会被老鼠和鸟类吃掉一些,而百姓的散碎崐银子在重新熔铸成银锭的过程中也会有一点损失。所以在征税的时候官府就将这些损耗预先加收,但一些贪官污吏却借机加大征收比例,中饱私囊。李嗣源就是将这些不合理的税收废除了。还有的诏书中禁止富裕农户逃避徭役,逃避租赋。当时和封建时代一样,官宦大户有一定数量的田地可以免除一切赋税和徭役,因此,一些人就和这些官宦人家订立虚假的卖地契约,将地写到他们的名下,以此来逃避赋税和徭役。这不仅减少了国家的收入,也使地方官吏为了征够赋税,就将这一部分逃掉的赋税平摊加到普通百姓身上,封建社会百姓的赋税和徭役本来并不太多,但时间一长,就越来越重,这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为防止地方官吏从中牟利,李嗣源下令将帐簿直接送到省里(相当于现在中央政府的部),由中央部门来征收赋税和徭役。假如有人隐瞒田地亩数,奖励举报的人,然后加倍征收该户的赋税。另外,李嗣源又免去了原来征收的每亩五文的道桥钱,将五文酒曲(酿酒的原料)钱减少到三文。对于百姓生活影响很大的债务利息也明文限制,债主得到的利息如果已经达到本钱的数额,就禁止再收利息,只准收回本钱,如果利息累计数是本钱的两倍就本利都不准再收,等于是债务消除。这在当时对于百姓来说,

 

确实是做了一件大好事,将一些被债务压得无法生活的人解脱出来。古代社会里的高利贷最重的要数“羊羔率”了,这中利息是百分之百,而且要本利相加,今年是十文,到年底就要还二十文,到明年年底就要还四十文,后年高达八十文。李嗣源的爱民措施在禁止高利息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和李存勖在位期间的搜刮百姓比较起来,李嗣源的这些措施确实值得称道,说他是五代的明君可见不是没有根据的。

 

李嗣源对于民间的疾苦也很敏感,因为他就是贫寒之家出身的。有一年的春天,李嗣源在宫中眺望雨后初晴的旷野,远处的山坡上原以为是羊的东西再一看竟是劳动的百姓。李嗣源内心感慨不已,第二天他就亲自赶到那里,去看望百姓。见到有父子三人一同挽犁来耕地,李嗣源当初命人赐他们耕牛三头。后来,李嗣源经过调查发现,政府实行的铁器由国家垄断专卖的制度给百姓带来了很多弊端,就下诏予以废除。诏书中说,各地由政府部门监制的农具大小不一,形状也不实用,刚刚使用不长时间,就破损难以使用了。近期百姓虽然庄稼丰收,但物价很贱,百姓由于无钱买农具,以致于私自铸造,触犯了法律。从今以后,包括农具和其他日用器物,准许百姓自己自由铸造使用,而百姓只需每亩交纳农器钱一文五分即可。各地官府所属的铸铁机构除了每年供应军需及其他器物所用的外,只出生铁,并按照现价每斤减十文出卖给百姓,就是熟铁百姓也可以自选。原来一些官府的经营机构和官吏全部撤消。这样做,不仅是给百姓省了一些花费,更重用的是百姓自己铸造提高了产品的质量,这对于农业生产所起的作用更大。以后,由于这项措施效果很好,后晋后汉和后周都继续推行,没有废除。同时,李嗣源又命人为百姓挑选好的农具样式,让百姓照样铸造,进一步为百姓谋福利。有了最上层的体恤和支持,农业发展很快,几乎每年都能丰收,再加上没有战乱侵扰,中原地区的人民生活基本上达到了小康的水平。

明君的政绩

除了在政策方面为百姓谋福利外,李嗣源的以民为本还体现在他的宽仁爱民上。有一次,下诏为八十以上和年长及有残疾的人免除一年的差役。有一个老道士,远道而来,李嗣源以为有什么别的事,这人却说他已经有一百零一岁,请求给个官做,去为李嗣源修造宫殿。李嗣源觉得可笑,但也没有治罪,赏赐了点东西,又赐他名号,然后放他走了。对于一些当时人们认为是天谴的自然现象,李嗣源也很认真,检讨自己有什么过失,一次,天气干旱,很长时间没有下雨,李嗣源便召集大臣们来,让他们直言自己治国有没有过错。在听说有的地方粮食便宜时,就很高兴,知道那里从百姓生活富足了。李嗣源还经常到地方巡视,也去水利工程现场查看情况。还亲手赐酒给干活的百姓。几天后,负责工程的人报告说,百姓的劳役期限十五天已到,而工程还没有完成,请求再加五天役期。李嗣源说不能失信于百姓,下令让百姓回乡。

 

在爱民方面,李嗣源做得很好,对于大臣一些劝导他爱民的忠言更是铭记在心,时刻不忘。冯道和他谈到民事时对他说:“庄宗在末年时不知道体恤百姓和军士,迷惑于声色歌舞之中,使人怨而国乱。陛下现在威望很高,天下五谷丰登,这也是陛下您实行仁政的结果。愿陛下居安思危。”李嗣源非常赞同,又问冯道民间有何疾苦,冯道便给他念了一首聂夷中的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李嗣源听了,异常感动,让左右侍从记录下来,自己经常那出来诵读,以此来提醒自己常想着百姓的疾苦,为民谋福。冯道虽然是个和事老,但有时候还是敢于说一些真话的,这一点应该肯定。

 

李嗣源在爱民的同时,也勇于承认过错,并及时改正。这方面有两个典型的例子。一是抚恤冤死儿童的父母,二是放松酒曲的专卖制度。

 

明君的政绩

有一次,巡检军使浑公儿对李嗣源当面报告说,有百姓二人,用竹竿练习搏斗,似乎有反叛之心。李嗣源听了不禁大怒,马上命石敬瑭去调查处理。后来安重诲说明了事情的真相,原来是两个小孩子在闹着玩,但这时候那两个儿童已经被处死了。李嗣源后悔不已,将所有有关责任人严厉处罚。浑公儿由于诬陷致人死命,处以脊杖二十,罢免所有官职,发配到边远地区的登州(今山东蓬莱)。石敬瑭由于没有调查清楚真相,致使冤案发生,复奏时还夸大其词,任意诽谤,最终使无辜儿童丧命,还使李嗣源有了过错,但念他是李嗣源的女婿,是国亲,而且有功于国家,最后罚俸禄一个月。这在我们现在看来觉得处罚偏轻了,但封建社会就是这样,贵族和官员有司法特权,官员犯法一般可以用官的级别抵罪,或者因为皇帝的宽恕而减轻或免于处罚。李嗣源为安抚儿童的父母和亲属,赐绢五十匹,谷子和小麦各一百石。然后,李嗣源下诏,以后不论首都和地方的死刑案件,都要仔细审查,不得徇情枉法。为表示自责李嗣源“减常膳十日”,以此向冤魂谢罪。后又下诏放宽酒曲专卖制度,允许民间自己酿造,在秋天征税的时候每亩交纳五文钱。因为当时发生了一件和酒曲有关的冤案,孔循依照酒曲专卖法将一家人杀死于洛阳。李嗣源为吸取李存勖吝啬导致兵变的教训,经常赏赐军队,因而国库紧张,他就命孔循担任租庸使,适当增加了一些税收,将酒曲实行国家专卖就是增加收入的一项措施。但孔循却很严酷,不论私自造酒曲多少都一律处死。李嗣源看到这种结果,非常不安,于是就下诏予以废除,让民间自由酿造,然后交纳少量的酒曲税。和五代时期的其他皇帝比起来,李嗣源还是非常顾念百姓利益的,还能知错就改。五代时期在历史上以法律严酷和刑罚残酷而出名,对于私自贩卖食盐和酒曲的,有的一斤就要处死。刑罚也是有断舌、断筋、折足、腰斩、凌迟(即民间所说的千刀万剐)等酷刑。乱世之中,李嗣源的一些爱民便民措施就显得很可贵了,所以才称其为明君。不过,李嗣源和唐朝宋朝的皇帝比较起来,政绩也是很突出的。

 

第四,节俭不求奢华。李嗣源在修广寿殿时,非常节俭。当宫殿刚刚建成时,负责工程的官员请求用丹漆涂饰,再修得华丽一些。李嗣源却说:“这个宫殿因为被烧过,所以不得不修,但只求宏伟壮观即可,不求华丽。”和李存勖比起来,李嗣源显得非常简朴,也非常明智。还有一次,为节省国家开支,李嗣源下诏在边疆设置马匹买卖场所,不许少数民族再直接到宫殿前来献马。先前,党项族人和其他部落总是以献良马为名将良莠不齐的马匹送到京城来。后唐就照价给他们钱,但再加上他们住宿、吃喝以及得到的赏赐,每次都要花费不少钱物,浪费极为严重,给国家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李嗣源了解情况后,当即下诏禁止他们再到京城来献马,只在边疆一带设马场交易,这样就大大节省了开支。对于一些其他皇帝很看重的虚名李嗣源也不追求,冯道多次请求给他上尊号,这对于一些好大喜功的昏君来说,很容易就会接受,但李嗣源好几次都拒绝了。最后也许不愿再驳大臣们的面子,让他们难堪吧,李嗣源勉强同意了,这并非装腔做势摆摆样子,普通家庭出身的李嗣源确实是不喜欢这些表面的东西。李嗣源的尊号是“圣明神武广运法天文德恭孝皇帝”,而“广运法天”四个字还是冯道几次上奏才同意加上去的。不过,从李嗣源的尊号来看,基本上还是比较恰当的,既然是尊号,有的字夸耀一点也是很正常的,和其他朝代的皇帝们比起来,李嗣源尊号的字数还算比较少的呢。

 

上述四个方面可以说明,李嗣源确实算得上一个有道的明君。他虽然政绩很高,但也很谦逊,他时常教导儿子李从荣:“我少年时遇上乱世,在马上取得功名,没有时间读书。你要用心读书,不要像我这样目不识丁,成了个文盲。我已经老了,也没法再读书了,只是听别人讲明白些道理罢了。”书本上的知识虽然很少,但李嗣源安邦治国却做得很好。

 

虽然政绩突出,但李嗣源也很明白在乱世环境中,这种局面不会永远持续下去,为此他有时也很悲观。有一次,他问枢密使范延光现有的马匹数,范说有三万五千匹。李嗣源就叹息道:“朕从戎有四十年之久,太祖(即李克用)在太原的时候,骑兵不过七千,先皇(指李存勖)在时也最多一万匹。现在有这么多马,却不能使九洲统一,是我养士练将的才能不行啊。我老了,马将奈何!”范延光又说:“臣经常考虑养马负担很重,养一匹马的花费相当于步兵五个,这三万五千匹马,就相当于十五万步兵。没有战争需要,却白白损耗国力,臣担心日子长了难以维持。”因此,李嗣源才下诏禁止少数民族再进献马给朝廷,在边境一带挑良马来买。李嗣源悲观的时候就常在夜里烧香祷告:“我乃蕃人也,在乱世被众人推戴,并非自愿,我没什么,才能愿上天早降圣人于人间,为百姓做主谋福!”所以,宋朝人才说赵匡胤是这个应运而生的圣人,显然是附会牵强之说。

 

李嗣源在他六十岁的时候继位,在位共七年多,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他的政绩评价很高:“在位年谷屡丰,兵革罕用,校于五代,粗为小康。”但李嗣源的大臣们却没有很出色的,再加上李嗣源对于如何用人,特别是任用宰辅大臣没有什么好的经验,这方面的能力稍差一些,他的文化水平也偏低,是个文盲,还有他年老体弱,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后唐也没有能长久地存在下去。

 

御臣乏术 用人失策

在李嗣源统治时期,掌权的基本上是安重诲和任圜两个人。这两个人虽然对李嗣源很忠贞,办事也很认真,但两人之间却不能互相配合,相反却互相攻击,弄得朝政混乱,大臣们也不能团结。任圜的才华比较出众,任平章事兼判三司,任三司使,三司即盐铁、户部、度支,判三司相当于财政大臣。任圜大权在握,初期也能尽力选拔贤能之士,杜绝以人情任命官员的弊端,忧国忧民,尽职尽责,政绩也很突出,使国库充实,军民富足。而安重诲出身于内迁的少数民族,有文化但不精通为官之道,对于管理平衡大臣们的关系更是门外汉。《旧五代史》中说他“志大才短,不能回避权贵,亲礼士大夫,求周身辅国之远图,而自恣胸襟。”说的就是他治国有雄心,但治政却无才。对大臣不能包容,量才使用。作为枢密使他大权在手,就变得日益骄横,肆意排挤他人,不但和任圜争夺权力,有时竟当着李嗣源的面和任圜争执,互相谩骂,更不知在李嗣源要顾及皇帝的尊严,收敛一些。结果不但自己和任圜双双送命,更重要的是使李嗣源无能人可用,对国家政事起到了反面作用。

 

有一次,他们俩又为意见不和争吵起来,当着李嗣源的面互相指责,大声谩骂。李嗣源气得退朝回宫去了,侍奉他的宫女也感到不平,对他说:“妾在长安宫时,也从来没有见过大臣们上朝奏事时敢这样做。他们这样是轻视大家(指皇帝)啊!”李嗣源听了对他们俩更是恼恨,为以后他们俩的悲剧埋下了隐患。后来安重诲为报私仇诬陷任圜,任圜罢官后安重诲还不放过,又用谋反的罪名进一步陷害他,擅自将他杀死。李嗣源知道后竟不能直接处理安重诲,怒气压在心里,安重诲这样做也将自己推向了死路。安重诲除去任圜之后更是目中无人,对李嗣源说话也不注意,不讲君臣之礼,有时甚至用辞职来威胁。李嗣源为出心中恶气,让范延光也任枢密使,牵制安重诲,到这时安重诲才有些害怕,但为时已完。时间不长,四川地区的董璋反叛,李嗣源就让石敬瑭去讨伐,安重诲或许出于立功避祸的考虑吧,就请求去督运粮草。安重诲由于心急,让人夜里也赶路运粮,结果许多人掉入山涧摔死,李嗣源听了别人有点诬陷性的报告后,怜悯百姓之心再加上往日安重诲的傲慢无礼,李嗣源下诏命安重诲返回来听候处理,中途又罢免他的枢密使之职。安重诲惊恐不已,上书请求退休回乡。李嗣源却没有放过曾经让他难堪对他无礼的安重诲,派人拿诏书去要了安重诲的性命。安重诲和任圜两人不知协力辅佐李嗣源,反而相互排挤陷害,结果是双赴黄泉。对于他们来说是悲剧,对于国家来说更是损失。其他人或者没什么才干,或者只会钻营偷生,后唐在李嗣源死后还不到两年就消亡了。

 

作为文盲的李嗣源也不知道皇位的继承如何安排,没有想过由谁来接替他。有大臣提出来,他就说是在逼他让位,眼泪也流了出来。此后就没有人再提此事了。李嗣源年老继位,老人有老人的特点,喜欢听一些好听的话,喜欢大家尽量顺着他,想的事也多,有时不相关的事也联系起来。大臣提出立太子也是为以后考虑,年老的李嗣源却认为是让他退位。他的儿子李从荣被封为秦王,他又任命他为河南尹,兼判六军诸卫事,再加封天下兵马大元帅。这说明他想让李从荣继位,但又不正式立为太子,使大臣们不知该辅佐谁,导致几派分立,李从荣最后被杀。这方面李从荣也有责任,他本身就很昏庸,和一些小人混在一起,排挤旧大臣,结果引火烧身。

 

在李嗣源病重时,李从荣因为李嗣源好几天没有见面,以为父亲已经去世,害怕自己不能继位,被别人抢去,就率领卫兵一千到宫前,准备进宫弄清虚实,如果父亲已经去世,就继位称帝。枢密使朱弘照闻讯,派兵围攻,将李从荣击退,李从荣逃回府中被杀。李嗣源在弥留之时一听说儿子被杀,悲痛得几乎从病床上掉下来,昏迷后又醒过来。然后召李从厚回来侍候,六天之后,李嗣源死去,终年68岁。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