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萧萧

海外一书生。独立思考,探索真理。思古凭吊,抚今感怀。纵论天下,针砭时弊。热爱艺术,逍遥人生。读万卷书,行千里路。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此曲只应天上有(六)

(2006-08-28 21:02:14) 下一个
此曲只应天上有(六)
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兼谈几位指挥家

写完了德沃夏克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心中有一些想法,准备改变一下写作的顺序,从音乐史的发展,逐个人物,逐个作品写。但究竟从谁开头是一个困扰我的问题。按道理是应该从巴赫写起。但巴赫实在是太神圣,太伟大,自己没有能力真正理解巴赫,更谈不上写巴赫了。但其他的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家我又觉得不对自己的胃口。那么,从莫扎特开始吧,但我跟这位乐圣好象也没什么缘分,提不起劲头来写。这样一来,我也就把笔停下来了。直到最近再次听贝多芬,才决定从贝多芬写起。因为在贝多芬身上我才感到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在西方音乐史上,贝多芬是最重要的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朝前看,他是维也纳古典主义的集大成者,朝后看,他开创了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的先河。在贝多芬之前,古典主义在海顿,莫扎特的手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以奏鸣曲式为主轴的各种器乐奏鸣曲得到了蓬勃发展。以复数主题呈现并进一步展开的奏鸣曲式形成了十八世纪的交响乐和器乐协奏曲。与此同时,室内乐和歌剧也兴盛一时。古典主义音乐的特点是主题明确;乐思发展清晰,逻辑性强;音乐语言精练;结构严谨,匀称。但是尽管古典主义大师的创作在数量上惊人,(海顿一生创作了一百部交响乐,三十首钢琴奏鸣曲,四十首四重奏,还有一大捆各种器乐协奏曲。莫扎特也留下了四十多部交响乐,四十二部器乐协奏曲,数百部奏鸣曲,二十二部歌剧)但在贝多芬之前,古典主义始终缺乏一种强烈的个人自由精神,一种震撼人心的激情和力量,尤其是在交响乐和器乐协奏曲这两个最重要的领域内。只有到了贝多芬,才把古典主义推上了顶峰。

和三岁开始学习羽键琴,四岁开始在五线谱上作曲的天才莫扎特不同,贝多芬的音乐之路是痛苦的,常常在半夜被酗酒的父亲从床上拖起来练琴。罗曼. 罗兰在《约翰. 克里斯多夫》里的描写就是以贝多芬为原型。但这种冲突和痛苦的经历反而成了贝多芬日后音乐创作的精神财富。贝多芬早期一直追随海顿,莫扎特的古典主义风格,也曾一度拜海顿为师。他的早期作品,如第一,第二交响曲,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都有着浓厚的海顿和莫扎特的风格。说来令人难以置信,但又令人沉思良久的事实是,贝多芬在音乐上摆脱前人的束缚,形成自己的风格,从而开创一个新的时代,竟和他的耳聋的疾病有很大关系。


大约是在1797年,贝多芬就已经有了耳疾,在1798年,他的听力开始下降。,1801年6月29日,他写给波恩时代的好友维格拉的信中,第一次提到了他身上的苦恼:

“……从3年前开始,我的听力就急遽下降了。……我过着悲惨的日子,我无法对人启齿,说我是个聋子。如果我干别的行业倒也罢了。可是,耳朵是我谋生的工具啊。……如果可能,我会向命运挑战,尽管我知道,只要我活着,就会是上帝所创造的最不快乐的人”


由于耳疾的可怕打击,1802年秋,贝多芬在疗养地海利根施塔特写下了那封非常有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书”,痛苦地讲到“死亡也许会把我从无边的痛苦中解救出来。”在1802年的下半年,贝多芬精神濒于崩溃,几乎被残酷的命运击倒。


但是,贝多芬毕竟是贝多芬。不肯屈服,不肯放弃的贝多芬竟然从死亡的边缘站了起来,勇敢地向命运挑战。音乐的欣赏是要靠敏锐的听力,但音乐的创作主要是一种精神的创造,心灵的创造。贝多芬开始用他强大的精神力量来进行音乐创作。此时,音乐史上的奇迹出现了。贝多芬就像中国传说中的凤凰涅磐,浴火重生。尽管他的听力严重下降,但他灵魂深处的伟大音乐象春潮一样倾泄而出。一部部伟大的作品接踵而至。他此时的音乐已完全不同于他耳聪时的早期作品,更不同于整个十八世纪的古典主义。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其最重要的标志就是《第三交响曲》(英雄)的问世。
《第三交响曲》(英雄)孕育于1798年。那一年2月贝多芬在维也纳结识了拿破仑的副官贝纳德将军。这位当时驻维也纳大使要求贝多芬为拿破仑写一首交响曲。贝多芬此时正对这位给古老欧洲带来新思想的拿破仑非常景仰和崇拜,从此,英雄崇拜的旋律和节奏就开始在他心中积聚。由于贝多芬受到耳疾的折磨和打击,心情绝望,在1802年前没有动手写这部构思宏大的乐曲。但英雄的旋律一直在他心中盘旋。1802年后,当贝多芬从绝望中站立起来,立即开始着手写这部充满英雄气概的作品。1804年春,《第三交响曲》全部写成,封面上题着“为波拿巴而作”的字样。但是,同年的5月,拿破仑登上了法国皇帝的宝座,贝多芬心目中的英雄形象破灭了,他气愤地用笔抹去了拿破仑的名字,改为:“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

在古典音乐史上,“英雄”交响曲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无论从形式到内容,“英雄”都表现出一些全新的东西。从形式上看,“英雄”真正称得上是宏篇巨著。全曲超过五十分钟,仅仅一个乐章的篇幅,如第一或第二乐章就相当于十八世纪古典主义一部交响乐的全部。在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中,除了增加了合唱的第九交响乐以外,“英雄”是规模最宏大,篇幅最长的。所以,当1805年4月7日贝多芬在维也纳大剧院亲自指挥这部创新的作品时,从听众到评论家都难以接受时间这么长的交响乐。除了篇幅的巨大,贝多芬的音乐语言和手法在“英雄”中也有许多创新。突然的转调,令人喘不过气来的不协音,连续的切分节奏使整个乐曲充满了张力的动态感,突破了维也纳古典主义的匀称和严谨的规范。当然,“英雄”最大的创新在于它内在的精神。贝多芬摆脱了西方音乐从巴洛克时代到古典主义一直都有的宫廷贵族味道,把平民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把个人奋斗中的英雄气概贯穿于整个乐曲。这对于西方古典音乐来说是一种全新的精神。罗曼. 罗兰对“英雄”中这种伟大的新精神有过精彩的描述:“英雄的战场扩展至宇宙的边缘,……被砍碎的巨人象大蜥蜴那样又重新长出肩膀投入战斗。…….英雄的意志在烈火中冶炼,在铁砧上锤打。”从《第三交响曲》开始,英雄气概成了贝多芬音乐中的一个基本元素,从这个意义上说,此后贝多芬的音乐路线都是“英雄 ”交响曲的进一步展开和发展,贝多芬此后的音乐生涯就是他和命运搏斗的英雄生涯。我想这是贝多芬最喜欢这部交响曲的根本原因。

跟标准的交响乐格式一样,“英雄”全曲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充满英雄气概的快板。一开始就是两个震撼人心的降E大调和弦的乐队全奏,然后引伸出深沉刚毅的普罗米修斯主题,简洁有力的主部主题充满着意志构成的力度。展开部充满着激情和冲动张力和动感,象潮汐般一浪高过一浪。直至高潮。庞大的第一乐章塑造出了一个勇于斗争的英雄形象。

第二乐章是葬礼进行曲,极柔板。这是贝多芬的一个创造性表现。英雄死了,全人类都抬着他的灵柩缓步进行。激情的爆发变成抒情的沉思,表示对英雄深切的哀悼。紧接着,军鼓,军号取代了悲哀,气氛又变得十分雄壮,最后又回到向英雄告别的叹息。

第三乐章是谐趣曲,活泼的快板。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气氛活泼,激昂,首次增加了三支圆号。欢乐的铜管合奏仍表达出一种英雄气概。

第四乐章,极快板,再次使用舞剧《普罗米修斯》的主题和连续十一个波澜壮阔的变奏,气势宏伟,极具创新造性 。最后以急板结束,象征着英雄的胜利和凯旋。

以贝多芬在音乐史上的伟大和《英雄交响曲》的特殊地位,从十九世纪初问世以来,“英雄”就是音乐厅经常演奏的曲目。各种录音版本也不计其数。其中称得上名演奏和名录音按其价值的高低大致有以下几个:


1, Wilhelm Furtwangler 指挥,Wiener Philharmoniker 演奏,(1953年10 月12日)EMI公司录音出版。LP黑胶木唱片。
富尔特瓦格勒(1886-1954)是和托斯卡尼尼并称的二十世纪指挥艺术的两大巨人。但在指挥浪漫主义时期的德奥作品方面,富尔特瓦格勒的艺术成就是无人能敌的。尤其是对贝多芬交响乐的指挥,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评论界认为只有富尔特瓦格勒才能最大程度的再现贝多芬交响乐的深刻本质和最高艺术境界。富尔特瓦格勒20岁就在幕尼黑凯姆乐团登台指挥,1922年开始领军柏林爱乐,二战时帮助过许多犹太音乐家逃过纳粹党的迫害。富尔特瓦格勒的指挥特点是强调整体效果,追求最丰富的层次和内涵。在这场1953年指挥维也纳爱乐的演出中,富尔特瓦格勒有意放慢速度,强调幅度的宽阔深厚,把贝多芬的英雄气势体现在多姿多彩的起伏之中。就指挥和演奏而言,这场演出可以称为历史上的顶峰。但富尔特瓦格勒的时代,立体声录音尚未出现,EMI公司的这一单声道般本的水平也只能称为一般。所以综合而言,录音水平使这张唱片减色不少。

2, Bruno Walter指挥,Columbia Symphony Orchestra演奏, (1958年1月)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录音出版。 LP黑胶木唱片。
布鲁诺. 瓦尔特(1876-1962)二十世纪最著名的指挥家之一,哥伦比亚交响乐团在艺术上的创建人。瓦尔特在年轻时曾给著名音乐家,指挥家马勒当过助手。先后在莱比锡布店大厦乐团,维也纳哥剧院,慕尼黑哥剧院担任过音乐总监和指挥。1939年移居美国,曾在NBC交响乐团,纽约爱乐,大都会歌剧院担任过常任指挥,是当时全美第一流的指挥家。1958年哥伦比亚唱片公司为了出版一套瓦尔特指挥的作品,在洛山矶组建了哥伦比亚交响乐团,由瓦尔特任艺术总监和常任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的音色极美,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风格完全不同于美国的五大乐团。瓦尔特是这乐团的灵魂,该乐团的名曲几乎全由他指挥。

同样出身于德国传统,同样擅长德奥作品,但瓦尔特的指挥不同于富尔特瓦格勒。他的指挥风格是自然亲切,温暖细腻,精致而充满诗意。听瓦尔特指挥的作品,一定要特别留意他对细节的处理。在指挥贝多芬这部充满英雄气概的作品中,瓦尔特的指挥多了一分优雅和诗情,层次的处理非常温暖细腻。只是和富尔特瓦格勒的指挥相比,少了一点坚毅的力度。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的录音就跟这个乐团的音色一样,只能用一个“美”字来形容。在哥伦比亚公司(后被索尼买下)出版的唱片中,几乎张张都是精品,这在唱片公司中是很少有的。

3, George Szell指挥,The Cleveland Orchestra演奏,(1957年2月)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出版。CD和SACD。
乔治. 赛尔(1897-1970)作为指挥家,略逊于富尔特瓦格勒和布鲁诺. 瓦尔特。但在二十世纪所有的指挥家中,塞尔仍能跻身于前列。尤如瓦尔特之于哥伦比亚乐团,塞尔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到1970年,一直是克里夫兰交响乐团的灵魂。正是赛尔,把克里夫兰乐团从宾夕法里亚洲的一个地方乐团提升到世界第一流的水准,成为美国五大交响乐团之一。赛尔出身于匈牙利的布达佩斯,成长于维也纳。塞尔的音乐背景非常深厚的。在维也纳,赛尔跟随勃拉姆斯的朋友理查德. 罗伯特学习钢琴,与他同学的还有后来名满天下的钢琴家Rudolf Serkin 。赛尔曾一度想成为钢琴家和作曲家。赛尔在18岁就获得了柏林皇家歌剧院指挥的位子,在那里,塞尔得到了当时的音乐总监,晚期浪漫派的著名音乐家理查德. 斯特劳斯的支持和提携。斯特劳斯对塞尔指挥他的作品非常欣赏,以致他曾这样讲到:现在他能够非常幸福的死去,因为这个世界上有塞尔这样完美地理解和演绎他的作品的人。赛尔1946年进入克里夫兰乐团,短短几年时间就把这个二流乐团塑造成举世闻名的交响乐重镇。赛尔的指挥风格是精确,均衡,严谨,强调音色的明快的透明。在有些评论家看来,塞尔的指挥有些偏冷,缺乏热情。赛尔指挥的这场贝多芬“英雄交响曲”,明快简洁但不失细节,整个乐队的配置和位子在录音中栩栩如生,这在庞大的交响乐中是很难得的。当然,哥伦比亚公司的优秀录音也使这张唱片增色不少。

4, Herbert Von Karajan (1908-1989)指挥,,Berliner Philharmoniker 演奏 (1963年)Deutsche Grammophon出版。CD/SACD
卡拉扬是一位举世闻名的指挥家,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曾被欧洲几十家乐团聘为客座指挥,有“欧洲音乐总监”之称。但卡拉扬在欧洲乐坛却是一位有争议的人物。卡拉扬早年遇到大指挥家魏因加特纳,接受其建议改学指挥。1933年,卡拉扬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上崭露头角。第二年和维也纳爱乐合作成功演出德彪西和拉维尔的作品。但在1935年,卡拉扬参加了纳粹党,这给他日后艺术生涯带来了不少的麻烦。1946年,卡拉扬刚和维也纳爱乐合作了一场演出,就被苏联占领当局禁止其进一步演出,并接受对其纳粹党背景的调查。1947年9月,调查结束,禁演令也取消。但对卡拉扬的纳粹历史的批评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对卡拉扬最重要的指责是他既没有像布鲁诺. 瓦尔特和托斯卡尼尼那样离开纳粹德国和法西斯意大利,也没有象留下的富德瓦格勒那样曾在纳粹政府统治下的帮助过受迫害的音乐家。这一历史问题使得埃萨克. 史登,帕尔曼等著名小提琴演奏拒绝和卡拉扬同台演出。

关于卡拉扬的争议在音乐上也存在。卡拉扬在1955年接替富尔特瓦格勒任柏林爱乐的音乐总监。在此之前,由谁来接替这个世界上最有权威性的交响乐团一直是个问题。富德瓦格勒在接班人的问题上也长期举棋不定。被称之为“鬼才”的切利毕达克曾在柏林爱乐和富特瓦格勒有过合作,无论是按资历还是按水准,切利毕达克都有可能接替富特瓦格勒的位子。但切利毕达克的狂放不羁和睥倪天下的风格和态度也许使得富特瓦格勒和其他人有一些想法。总之,这个全球地位最高的交响乐指挥的交椅传给了卡拉扬,切利毕达克为此愤愤不平,到慕尼黑谢绝媒体和录音,潜心于音乐,到后来自成一大家,完全不把卡拉扬放在眼里。

卡拉扬的指挥极富激情,气势磅礴,追求音响效果和音乐线条,力度和速度都极为惊人。所以,卡拉扬的现场指挥和录音从来都是同样火爆。用今天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他指挥的东西好听,过瘾。从1980年CD问世以来,卡拉扬指挥的作品在古典音乐的CD销售中一直雄霸首位。但在专业人士中,一些人对卡拉扬的指挥一直颇有微词。切利毕达克说卡拉扬的指挥让大众喜欢,尤如可口可乐让大众喜欢一样。美国评论家哈维. 萨克斯认为卡拉扬的指挥太过表面化,太商业化,缺乏表现音乐本质的能力,在这一点上无法和托斯卡尼尼,富特瓦格勒相比。艺术的东西从来就是见仁见智,很难有一致的评价。只不过卡拉扬名气之大,争议之多在古典音乐中是少见的。在我看来,卡拉扬指挥的气势和激情,音响的丰富是其他指挥家难以企及的。但卡拉扬指挥的线条太粗,速度普遍偏快,这样不得不牺牲细节。同样一部交响曲,卡拉扬指挥的时间往往要比别的指挥家稍快些。这在普通听众听来似乎作风凌厉,节奏感强,易于被打动。但在内行人听来,很多关键的细节,很多微妙的起伏都消失了。卡拉扬在1963年指挥柏林爱乐演奏了贝多芬的一到九的全部交响乐,是历史上难得的珍品,尤其是其中的《第九交响乐》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演奏和录音之一。但就这一部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而言,本身就是一部紧张,充满动感节奏的英雄乐曲,卡拉扬的强有力指挥固然气势磅礴,但此曲中一些细微的变化并没有表现出来,比起上面三场演奏来说稍差一些。再加上Grammophon的录音也是厚重有余而细节不足。所以把卡拉扬这位大师的作品放在第四位。

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是音乐史上经久不衰的曲目,演奏的版本多不胜数。这里只是根据个人有限的了解介绍一些。真可谓沧海之一滴。除了以上几个版本,值得一听的还有托斯卡尼尼指挥的NBC交响乐团(录音较差),克伦贝勒指挥的伦敦爱乐,索尔蒂指挥的芝加哥乐团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7)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