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萧萧

海外一书生。独立思考,探索真理。思古凭吊,抚今感怀。纵论天下,针砭时弊。热爱艺术,逍遥人生。读万卷书,行千里路。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此曲只应天上有之(五)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2006-05-12 13:49:14) 下一个

此曲只应天上有之(五) 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唱片封面Jadis002.jpg

此曲只应天上有之五, 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
Dvorak: Cello Concert in B Minor, Op.104
Pierre Fournier: Cello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Conductor: Rafael Kubelik
Recorded June, 1954 in Musikverein Saal, Vienna

              

    和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相比较,大提琴协奏曲在音乐史上的数量很少。但无论从那个角度来评价,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都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之为音乐史上最伟大的大提琴协奏曲。德沃夏克在音乐来源上的丰富多样性很少有人能企及。作为一位捷克音乐家,德沃夏克直接继承了斯美塔纳的波西米亚民族风格,是捷克民族音乐的集大成者。此外,勃拉姆斯浪漫主义中的古典式严谨结构和瓦格纳浪漫主义中汹涌澎拜的激情也都被德沃夏克兼收并蓄,融为一体。更为重要的是,德沃夏克在创作鼎盛期常常旅居国外,吸取了不少外国的民间音乐,尤其是美国黑人和印第安人的民间音乐,这使得他的音乐显得特别丰富多彩,旋律特别优美。他这首大提琴协奏曲和他著名的《新大陆交响乐》的一些片段都带有明显的美国黑人民间音乐的色彩。
   德沃夏克是一位非常勤奋多产的音乐家。他有一段名言:“刻苦学习,偶而作曲,多次修改,大量思考,少量吃饭。但即使是厚积薄发,德沃夏克还是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九部完整的交响乐,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大提琴协奏曲,弦乐四重奏,歌剧及宗教音乐等。从音乐史的角度看,德沃夏克之于捷克正如柴可夫斯基之于俄罗斯。
   德沃夏克这首B 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是他在美国旅居两年后,为捷克著名大提琴演奏家哈鲁斯维汉所作。在此期间,德沃夏克对纽约黑人音乐进行了大量收集。这部作品最后回到捷克才完成。这是一首气势恢宏,英雄式的协奏曲。大提琴和管弦乐队之间不是琴瑟合鸣而是激烈对抗,竟争高下。作者在乐队上加大了管乐的编制,加重了低音和弦,这对大提琴演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据说勃拉姆斯听了此曲后曾说,如果早知道大提琴协奏曲有这样优美,他也会争取写一首。
全曲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由管弦乐奏出恢宏,坚毅的英雄第一主题,第二主题是作者旅居美国时渴望,思乡的旋律。跟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类似,管弦乐独立演奏相当长一段时间后,大提琴才接着奏出。第二乐章是不太慢的柔板。此乐章充满了无限的温情和乡愁。中间有一段德沃夏克以前的歌曲《独自一人》是作品完成后又加进去的。这是德沃夏克为了思念其妻妹约瑟芬娜刚刚去世而加。约瑟芬娜是德沃夏克婚前的恋爱对象,而《独自一人》是约瑟芬娜生前最喜欢的曲子。第三乐章是中庸的快板,由美国黑人灵歌的旋律和波西米亚舞蹈节奏为基调。音乐轻快,明朗,欢愉,激动人心。全曲是在大提琴和乐队的激烈抗争中辉煌地结束。
  维也纳爱乐乐团成立于19世纪中叶,是世界第一流乐团,擅长德奥作品。跟柏林爱乐一样,拥有全世界最高声誉。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维也纳爱乐留下了一大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古典音乐录音。
  彼尔. 傅尼尔是出身于法国的大提琴家,被音乐界称之为“"aristocrat of cellists," 傅尼尔长期在巴黎音乐学院任教,他演奏大提琴的音色优美,高贵。有一种其他人难以企及的贵族风格。他著名的演奏作品主要是舒伯特和勃拉姆斯的室内乐。
  库比立克是捷克出生的指挥家。曾作过芝加哥乐团的指挥和德国巴伐利亚广播电台和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音乐总监。作为一位指挥家,库比立克在二十世纪尚不能跻身于顶尖大师之列。但作为一位捷克出身的指挥家,库比立克对德沃夏克这首大提琴协奏曲的理解自然格外深入和透彻。
  由于这是一首最有名的大提琴协奏曲,从其问世以来,就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曲目。所以,录音版本众多。一般杂志的推荐有以下几个版本:
罗斯特罗波维奇1969年与柏林爱乐,由卡拉扬指挥,德国的DG录音。大提琴家,管弦乐队,指挥都是一流。但罗斯特罗波维奇的演奏太钢硬而缺乏弹性,而DG公司的录音正好也是刚健的德国声,尽管很多杂志推荐此录音,我认为,综合看此版本只能算是优秀。
  皮亚蒂格尔斯基1960年与波士顿交响乐团,孟许指挥,RCA录音。孟许和波士顿乐团的配合是天衣无缝,RCA的录音也好过德国的DG,但皮亚蒂格尔斯基的演奏显得过分温文儒雅,很难和乐队相抗衡。最近RCA推出了这个录音的XRCDSACD,后者需要专门的播放机才能播放。相比而言,这个录音要比上面提到的罗斯特罗波维奇的版本要好些。
  马友友和纽约爱乐,马舒尔指挥,索尼录音。马友友的演奏本来就以柔美见长,缺乏力度,马舒尔的指挥也是儒雅有余而力道不足,再加上伯恩斯坦之后的纽约爱乐水平实在一般。此片象杯温开水,完全体现不出这首大提琴的英雄气势。索尼的哥仑比亚录音当然很好,但无奈演奏水平所限,这个版本确实较差。
  斯塔克1962年和伦敦交响乐团,多拉蒂指挥,Mercury录音出版。这是一个真正有水准的组合。斯塔克是大提琴手中一个怪异的天才,其琴声饱满,雄厚,擦弦的质感独步天下。而多拉蒂的指挥,激情澎拜,音响对比强烈。伦敦交响乐团也算是世界一流水平。聆听此曲,感到大提琴和乐队尤如两军激烈交战,惊心动魄。此片为古典乐迷最爱。美中不足是缺乏傅尼尔的那种高贵音色。
傅尼尔的演奏。傅尼尔有两个版本。一个是通常推荐的傅尼尔1962年与柏林爱乐,塞尔指挥,DG录音出版。综合看来,傅尼尔的演奏应该是最全面的。少了一点斯塔克的火爆,多了一分高雅。但我个人从来对DG录音的德国味道不太喜欢,感觉太冷,太硬。比较了二十几个录音,我认为最好的是我在此文开头提到的傅尼尔这个版本。很多人都奇怪我为甚么会推荐这个版本,因为在1954年,立体声录音尚未出现,这完全是一个单声道录音。但凡听过此唱片的人,无一不点头承认这是一张难得的精品。傅尼尔的高贵音色和维也纳的传统古典风格完全融为一体。大提琴和乐队激烈抗争但又相互交融。最关键的是Decca公司这张特殊录音,乐队的定位清晰无比,大提琴的擦弦声简直触手可及。以后的立体声也没有达到这个水平。Decca公司再也没有出过相同水准的单声道唱片。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