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手一方客

收获了一种恬静的生活, 像一条波澜不惊的小河, 流过春夏 流过秋冬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菲尔兹奖: 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图)

(2006-03-05 04:00:06) 下一个
菲尔兹奖( John Charles Fields Award)是数学界的最高奖:
1)每4年颁奖一次,获奖的机会比诺贝尔奖还要少(诺贝尔奖每一年颁奖一次); 2)只从40岁以下的数学家中评选的最卓著的(诺贝尔奖无年龄之限制)。

菲尔兹(1863~1932), 加拿大数学家、数学教育家。
菲尔兹1863年5月14日生于加拿大Ontario省的Hamilton. 他11岁丧父,18岁丧母。
1880年17岁进人多伦多大学数学系攻读数学;
1884年到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于1887年24岁时获博士学位.
1889-1891于美国阿勒格尼大学任教.
1892-1902到欧洲(德国,法国)游学于当时最著名的、成果最卓著的欧洲数学家中间.
1902年起在多伦多大学任教,
1907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 他还被选为英国伦敦皇家学会会员, 苏联科学院院士。

菲尔兹的建树:
1). 在代数学方面证明了黎曼-罗赫定理等。
2). 主要贡献是在数学教育方面, 他第一个在加拿大引入研究生教育。
3). 在促进数学的国际交流方面,他全力组织并主持了1924年在多伦多召开的第7届国际数学家大会,这是在欧洲之外召开的第一次国际数学家大会。这次大会促进了北美的数学发展和数学家之间的国际交流。
4). 鉴于诺贝尔奖中不设数学奖项,菲尔兹希望能建立一个世界性的最高数学奖。他提出把1924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的经费结余作为奖金的基金。
为了进一步促进数学的交流和发展,为了世界性的最高数学奖, 他积极奔走,打算在1932 年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提出建议。

1932年8月9日, 不幸的是他于国际数学家大会会前一个星期去世,但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加到上述经费中作为一项国际数学奖的基金。1932年的第9届国际数学家大会接受了菲尔兹通过多伦多大学数学系转达的遗产、建议和基金,并把这一数学奖金命名为菲尔兹奖,以纪念他为此而做出的卓越贡献。

菲尔兹奖包括一枚金质奖章和1500美元奖金( 80年前) .
1500美元奖金只是一个象征,多少钱并不重要( 80年前, 1500美元 = 现在的20多万), 重要的是与诺贝尔奖相称的成就和一切。
金质奖章的正面是“数学之神”、“智慧之神”、“数学力学之父”阿基米德(Archimedes﹞的浮雕头像; 并用拉丁文镌刻着:“超越人类极限,做宇宙的主人”的格言。奖章的背面用拉丁文写着“全世界的数学家们:为知识作出新的贡献而自豪”。



菲尔兹奖的产生:
1). 数学界的国际权威学术团体——国际数学联合会主持, 执委会选定的8人评委会从全世界第一流的40岁以下的数学家中评选;
2). 在每隔4年召开一次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隆重颁奖,开始时每次获奖者只有2人,1965年,得到一位不希望透露姓名的人的赞助而从1966年起获奖者增加到2-4人;
3). 获奖者是当时成果最卓著的数学家。

菲尔兹奖的颁奖仪式在每次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开幕式上举行,由评委会主席宣布获奖名单,由大会东道国的要员(市长、科学院院长、国家领导人等)或国际著名数学家颂发奖章和奖金,由权威数学家分别介绍获奖人的主要数学成就。

菲尔兹奖于1936年挪威奥斯陆国际数学家大会上第一次颁发,其后,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中断,直到1950年在美国坎布里奇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才颁发第二次菲尔兹奖,其后基本上每4年召开一次国际数学家大会,也就颁发一次菲尔兹奖。20世纪的全部菲尔兹奖获奖者共有43人, 到现在共有45人获奖。

其中
1). 英国数学家怀尔斯在1998年20世纪最后一次国际数学家大会上获得的是一个特别贡献奖——因为他的成果证明了“费马大定理”影响很大,国际数学家大会想奖励他,但当年他已45岁了,超出了菲尔兹奖的范围——于是大会为他设立了一个没有先例的特别贡献奖。当然不好说是否后无来者了。
2). 有8位菲尔兹奖获得者后来又获得沃尔夫数学奖,他们始终是站在数学探索前沿的数学大师。
3). 1982年,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教授荣获菲尔兹奖,成为获此荣誉的第一位华人。国际数学会议决定将1983年的数学界的菲尔兹奖颁发给证明微分几何中卡拉比Calabi猜想和证明了广义相对论中正质量猜想的年轻人丘成桐。
1966年进入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1971年年仅22岁的丘成桐在陈省身教授的亲自指导下获美国伯克莱加州大学博士学位。1987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名誉博士学位。曾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圣地亚哥加州大学数学教授;1987年至今,任哈佛大学数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 他自幼迷恋数学,经过不懈的努力,在大学三年级时就由于出众的才华由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破格提出申请,被一代几何学宗师陈省身破格选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生。28岁时,丘成桐成为世界著名学府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并且是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的终身教授。1994年6月8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真是名府出大师, 名师出高徒, “师出一门”.

历届菲尔兹奖获得者:
时间年份 (大会地点) 获奖者 ( 国家)

2002 (北京,中国): Laurent Lafforgue(法國) Wladimir Wojedwodski(俄羅斯)
在北京国际数学家大会开幕仪式上. 菲尔兹奖的获奖名单正式对外公布,夺得2002年菲尔兹奖的分别是法国高等科学研究院的劳伦·拉福格和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符拉基米尔·弗沃特斯基。
1998 (柏林,德国): Richard E. Borcherds(英國) W. Timothy Gowers(英國) Maxim KONTSEVICH马克西姆·康特舍维奇(俄羅斯) Curtis T. McMullen(美國)
Andrew J. WILES (Special Tribute)因为他证明了“费马大定理”影响很大,国际数学家大会奖励他“特别贡献奖”.
1994 (苏黎世,瑞士): Jean Bourgain(比利時) Pierre-Louis Lions(法國) Jean-Christophe Yoccoz(法國) Efim Zelmanov(俄羅斯)
1990 (京都,日本) Wladimir Drinfeld(俄羅斯) Vaughan F. R. Jones(美國) Shigefumi MORI森重文(日本) Edward WITTEN 爱德华·威滕(美國)
1986 (柏克莱,加州,美国): Simon K. DONALDSON西蒙·唐纳森(英國) Gerd Faltings(德國) Michael H. Freedman(美國)
1982 (华沙,波兰): Alain CONNES阿兰·孔(法國) William P. THURSTON威廉·瑟斯顿(美國) Shing-Tung YAU 丘成桐(美國)
1978 (溫哥華,加拿大): Pierre Rene Deligne(比利時) Charles Louis FERMAN查尔斯·费夫曼(美國) Gregori Alexandrovitch Margulis(蘇聯) Daniel G. Quillen(美國)
1974 (赫尔辛基,芬兰): Enrico BOMBIERI恩里科·蓬皮埃利(意大利) David Bryant MUMFORD 大卫·蒙福德(英國)
1970 (尼斯,法国): Alan BAKER艾伦·贝克(英國) Heisuke HIRONAKA廣中平祐(日本) Serge NOVIKOV谢尔盖·诺维柯夫(蘇聯) John Griggs Thompson(美國)
1966 (莫斯科,俄罗斯): Michael Francis ATIYAH 迈克尔·法兰西斯·阿提雅(英國) Paul Joseph COHEN保罗·约瑟夫·科恩(美國) Alexander GROTHENDIECK亞歷山大·格羅登迪克(法國) Stephen SMALE斯蒂芬·斯梅尔(美國)
1962 (斯德哥尔摩,瑞典): Lars Hormander(瑞士) John Willard MILNOR 约翰·米尔诺(美國)
1958 (爱丁堡,蘇格蘭 英国): Klaus Friedrich Roth(英國) René THOM 芮内·托姆(法國)
1954 (阿姆斯特丹,荷兰): Kunihiko KODAIRA小平邦彥(日本) Jean-Pierre SERRE 让-皮埃尔·塞尔(法國)
1950 (剑桥,麻省 美国): Laurent Schwartz(法國) Atle Selberg(挪威)
1936 (奥斯陆,挪威): L.V.阿尔福斯 Lars Valerian Ahlfors(芬蘭) Jesse DOUGLAS 杰西·道格拉斯(美國)

奈望林纳奖( 该奖只授与"理论计算机科学家"):
时间 获奖者 ( 国家)
1982 Robert TARJAN
1986 Leslie VALIANT
1990 A.A. RAZBOROV
1994 Avi WIDGERSON
1998 Peter W. SHOR

沃尔夫数学奖: 该奖只授给那些"长期奉献于数学研究的大数学家"
时间 获奖者 ( 国家)

吴文俊,中国科学院院士。生于1919年,1940年毕业。195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57年成为中国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在代数拓扑学领域的奠基性工作,运用计算机进行数学定理证明和非线性方程组求解,彻底改变了数学机械化领域的面貌。他的成果被5位菲尔兹奖获得者所引用。2001年2月19日,江泽民授予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吴老师认为"中国数学有一定的实力,离最高层次还有一定的距离”。" 中国数学教育有一定弊端....”:  认为:

■中国学术“近亲繁殖”
国内学术界“近亲繁殖”现象,不利于形成自由平等的良好学术风气,并窒息中国数学家的创造力。在哈佛,本校学生一旦毕业,一般不会被继续留下来,这就避免了因为“师出一门”形成“近亲繁殖”。
一位自称成果多次受到“正规科研机构”冷落的“民间数学家”说,国内数学界一些人士总认为一般大众不可能在数学界作出成就,对民间数学家的成果往往不屑一顾,如果当年熊庆来也持这种态度,那么华罗庚如今也只是一个裁缝.

■中国科学家“黄金创造期”一闪即逝
中国年轻数学家“进入前沿,切入正题”较晚. 根据一般规律,数学家创造力的黄金时期一般在25到40岁之间,如唯一一位华人菲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教授,33岁就证明出卡拉比猜想和正质量猜想,而伽罗华不到20岁就创立了影响颇大的群论。但从国内情况来看,30岁左右的数学博士,能够被赋予独当一面科研机会的人很少,中国的年轻数学家普遍缺乏国外年轻科学家挑战权威的勇气和精神,短短的黄金创造期一闪即逝。

■专业限制成为创造力的阻碍
国内在教育体制上也存在弊端,在美国,刚入校的大学生可以不受专业限制,全凭自己兴趣选修课程,直到大三才最后定下专业,与目前大多数国内高校不顾学生兴趣特长,只看分数高低,一进校就定死专业的做法相比,前者显然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其少走弯路,加快成长速度。

杨子我认为:
中国是一个数学大国, 每个大学多有数学系;
中国不是一个数学强国,不能独当一面; 缺乏德高望重的科学大家, 缺乏创立影响颇大的领域学说的大师; 目前还没有了不起的成果;
教授不少,大教授不多, 证明个定理还行, 开创性的贡献就不多了; 真正奠基性的几乎没有; 学生机械化死记硬背, 缺乏独立创造.

中国缺乏创立大量实验发现“原理”,缺乏用几何或逻辑演泽方法推出“命题”,缺乏给出严格“证明”, 缺乏影响当代和后世的深邃久远的大“理论”....

----
*1. 穷沾富恩,富沾天恩。学生靠老师,老师靠高师。 高师么, 多少靠名校。
*2. 名府出大师, 名师出高徒.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