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阔处

随意随笔,随性而已。
正文

破红尘vs淡红尘, 古琴vs古筝

(2009-03-27 18:10:24) 下一个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古琴

古琴,古称琴、瑶琴、七弦琴或别号丝桐、绿猗等,是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从汉代起,有文献记载的琴的创制就有多种说法,如蔡邕《琴操》“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桓谭《新论》神农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礼记》“舜做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等。

即使没有对形式的刻意追求,作为一直以来大雅之音的源本,古琴的造型、部件仍无一不充斥着古意盎然的质朴。古琴由琴体和琴弦构成。琴体由弧形的面板和平直的底板胶合而成。底板上以整块木料挖两个出音孔,大的称“龙池”,小的叫“凤沼”,并有固定琴体和缠绕琴弦的“雁足” “凫掌”等。面板琴首有穿弦用的“承露”,支撑琴弦的“岳山”;琴尾嵌有固定琴弦的“龙龈”。琴面一侧沿琴弦方向嵌有用于标示泛音音位的十三个螺钿或玉石制成的圆点,称为“徽”。
 
周鲁封的《五知斋琴谱》中记载了多种古琴的斫法和造型,常见的有仲尼式、伏羲式、连珠式、落霞式、月型式等。最初为五弦,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后周文王为悼念儿子伯邑考,增加一弦,又武王伐纣为增加士气再添一弦,故又称“文武七弦琴”。

古琴,不仅仅是作为一种乐器而流传几千年的,它更是中华民族的德性之魂,空灵、大气、静心、悠远。大部分琴曲均依照中国传统的“散-慢-中-快-散”结构连缀而成,体裁有操、弄、引、怨、行、散、吟等,以体现浑自天然的意境。崔遵度答范仲淹“清丽而静,和润而远”为琴。上品琴音不能有空泛的腔音回响,要求“既清且实”、“清微淡远”,从而给人以“体清心远邈难极”之感。大音希声,奏者、听者皆以修身养性为出发点,不追求繁复的指法和特别的曲调,因此才有陶渊明奏无弦琴的典故,并留下“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诗句。

珠联千拍碎,刀截一声终–古筝

古筝,是中国传统的弹弦乐器,战国时就在秦地广为流传,因此又叫“秦筝”。关于筝的起源,最著名的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因其发音“铮铮”而得名。汉代刘熙《释名》:“施弦高急,筝筝然也”,故名筝。另一种是讲筝源于瑟。二人争瑟,将瑟一分为二,因此以“争”的谐音,起名为“筝”。至于争瑟的人,书中记载各有不同。唐赵磷《因话录》说是兄弟:“秦人鼓瑟,兄弟争之,又破为二。筝之名自此始。”宋代《集韵》中说是父子:“秦人薄义,父子争瑟而分之,因此为名。筝十二弦,盖破二十五而为之也。”而日本古籍《乐道类集》中说是姐妹:“秦有婉无义者。以一瑟传二女,二女争引破,终为二器,故号筝。”

筝是一种多弦多柱的弹拨乐器。古时的筝为十二弦、十三弦或十六弦,现代筝多为二十一弦。筝体为木质扁长方形空盒,略有弧度。琴面张弦,弦两端固定,每条弦下各有一弦柱(或称码子、雁柱)支撑,靠旋转筝尾的弦钉调整音调。演奏者需带玳瑁制成的假指甲拨弦。

相较于古琴的内敛出世,古筝则显得外放入世,可鲜明强烈的刻画出各种情绪色彩。或悲凉凄怨,或铿锵激越,或淡雅委婉,或华美流畅,无一不可得到完美体现。白居易的诗句中,将筝的各种表现生动细腻的做出了阐述:“慢弹回断雁,急奏转飞蓬。霜佩锵还委,冰泉咽复通。珠联千拍碎,刀截一声终。倚丽精神定,矜能意态融。”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