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人时空

不求逐浪多沉起,但愿随风永荡飘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谈孔子论孝

(2007-06-12 12:45:47) 下一个

 

父亲节快到了。提到父母,我们不免想起孝道来。老实说,我不是个孝子,多年飘泊在外,把年迈的父母留在家中,想起来经常感觉不是个滋味。但是,你又不能抛弃别的而不顾,回到父母身边去照顾他们,只好常常叹气有星不能照月而无可奈何。估计现实生活中像我这样的人还不少,如果你也有与我同样的烦恼,那就让我们借着父亲节里侃侃来弥补一下不足的孝行吧。 

 

中国人几千年来一直很重视忠孝。这两个字看起来很容易理解,但要仔细琢磨,确有不少丰富的内涵和引伸。如果粗略地理解,忠孝就是对君主和父母的顺从。这种顺从不仅表现在形式上,还表现在行动上和思想上。但是,行动和思想是个很难控制的领域,人们有千千万万种行为,有形形色色的思想,你要是把它们逐一分类,然后再评说它们是否忠孝,你恐怕就是弄个忠孝研究院研究几千年也搞不明白。所以,为了保持忠孝之道,我们祖先制定了一系列能控制的形式来指导我们日常生活的行为和思想。例如,父母去世了,儿子要守孝一段时间。这期间,不仅不能搞任何娱乐活动,吃饭穿衣也要符合一定规矩。

 

但是什么事都不能走极端,忠孝这种顺从也要有个限度。拿来说,如果一个国家领导人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大部分时候都是对的,只是在一些小的方面犯了错误,我觉得底下人还是应该服从他和拥护他。但是,如果这个人所施行的政策基本上都是损害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时候,你要是还用字来约束自己,不仅不出来反对,还支持他,顺从他,就成了为虎作伥了。这个时候,你对就应该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如果你及时地指出并且帮助他改正了错误,其实对他才是更高层次的。唐太宗李世民的大臣魏征就是典型的例子,他经常和李世民顶牛。但是李世民不认为他不忠,反而把他看成是自己能及时找出自己错误的一面镜子。

 

其实孔子也十分明白以上的道理。所以他对的解释很讲究分寸。一方面他不允许对孝道进行践踏,另一方面他也发对把孝道绝对化和简单化。古时候,家的单位比现在大。尤其是一些显赫的家庭,估计有几千人吃饭都不足为奇。这样的家庭中,自然就需要制定自己的家规。另外,还必须有一个说话算数的家长。我们可以理解,如果老家长逝世了,他的儿子继承接了班,有些老规矩可能就要更改了。这时候,一个问题出现了,儿子要改父亲的规矩,是不是违反了孝道呢?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很难回答,而且明显涉及到顺从的度的掌握。如果,这父亲昨天刚死,儿子今天就把他认为不合理的规矩给改了,自然会让别人从感情上接受不了。可是,你如果过分强调对父辈的尊重,要求儿子一辈子对这些规矩不作丝毫修改,又严重挫伤了后辈人的创造积极性了。对此,孔子给了一个时间限度:三年。他老人家经过深思熟虑,说出了影响我们几千年的名言: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至于为啥是三年,我估计也是孔子依照当时社会生活节奏订出来的。如果孔子生活在今天,三年时间肯定要缩短。但是不管时间长短,孔子这句话给后人修改前人的规矩留了一条自由的活路。这个道理不仅对于家庭适用,对于国家也适用。三十年前老毛把国家大权交给了华国锋,华国锋为了表示自己对老毛的尊重和忠心,抛出了两个凡是的论调。这个论调说白了就是终身不改父之道的思想。如果,中国当时就接受了他这种僵化思想来治理中国,估计现在我们比北朝鲜好不到哪里去。

 

老邓在这点上就做得高明多了。他一方面认识到必须要对老毛时期的国家政策给予改革和修正,一方面又考虑到人们的思想接受能力,在改革开放的步伐上下了一番功夫。他让改革先从农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工业,从经济领域再到金融等其他领域,步步为营地展开,避免了很多的动荡。在意识形态方面他尤其慎重,除非一些思想严重阻碍经济发展,他能不动则不动。还有,对像如何评价老毛等容易引起争论的话题,他既不下达彻底封杀令,也不容许大家乱放炮,而是建议搁置,20年后再说。实际上,20年后说不说,那是后一代人的自由了。

 

还有在处理香港问题上他也沿用了这种时间理念。想象一下80年代,老邓如果对全党说允许香港永远保持资本主义,党内外肯定有不少人反对。你想,共产党人以解放全人类为自己终身奋斗目标,岂能容忍自己的国家人民长期处于资本家的剥削压迫之中?老邓不失时机地抛出了50年不变的提法,这下好了,没有人有意见了。现在你可能觉得这个提法很可笑,可是当初它可是稳定了几亿人的心。

 

孔子的3年与邓小平的20年和50年虽然在时间长短和针对的事情上有所区别,但中间的智慧是相同的。他们俩都想到了人们对故人的一种感情,也知道这种感情因素会随时间的推移有所淡化。虽然这个时间长短的制定可能不一定合理,但这种思维的亮点明显是可取的。

 

孔子不仅在宣扬孝道时讲究时间因素,还特别讲究在不同场合说话的分寸。大家可能也有经验,有时候你虽然发现自己掌握着真理,可有些场合你还不能把这真理说出来。不说出来,并不表明你不坚持原则,或者说你的真理是虚伪的。有些时候,就像上面说的时间因素一样,沉默其实也是为了尊重。

 

有一次,鲁国的总统鲁哀公曾经咨询孔子,问: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按道理这个问题很好回答,依照后来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这话明显是对的。但是那时候孔子知道鲁哀公有点不愿意听取底下臣民的不同意见。一旦孔子说这话是对的,他就可以用此来压制其他人的反对意见了。所以,为了避免这种事发生,孔子只好一言不发,不说对也不说错。

 

孔子回家以后,就把事情告诉了他的博士研究生子贡,说:小子,今天鲁总统问我话,说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他问了三次,我都没言声。我问问你,你能答吗?

 

子贡说了:孔老师你也太小看我了吧,我博士论文都印刷完了,准备答辩了。你还拿这小学生问题来考我。子从父命,孝矣。臣从君命,贞矣,难道老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你猜孔子是怎样回答的,他老人家是这样说的:

 

小人哉!赐不识也!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士有争友,不为不义。故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

 

好了,老飘用自己的话给翻译一下这段话:

 

你小子读书都读到脚肚子里面去了吧,还TMD在这里跟我狂妄,以后别给我端这博士架子。你知道吗?在一个拥有万辆战车的大国,如果有四个与国王持不同意见的大臣,其国家疆土就不会流失。在一个拥有千辆战车的小国,如果有三个与国王持不同意见的大臣,其社稷江山就不会有危险。在一个拥有百辆战车的大家族,如果有两个与家长持不同意见的家臣,其宗庙就不会毁掉。一个父亲如果有个能坚持不同意见的儿子,就不会做无礼的事情。一个人如果有一个坚持不同意见的朋友,就不会行不义的事情。难道儿子不分青红皂白地顺从父亲就是孝吗?臣民不分青红皂白地顺从国君就是忠贞吗?只有仔细考虑对方对不对才去顺从才算是真孝,真忠呀。

 

还有,以后开个论坛,如果有几个坚持不同意见的灌客,论坛才不会倒。不过,这话说了你也不懂,等2500年以后,才把这句话说出去,知道吗?哈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