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盈袖2006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心里波澜

(2011-09-04 18:50:33) 下一个

 

一气读完《树鬼》和《阁楼》。放下书,依然被那死去活来,纠结不已的氛围影响。良久。 

一些情绪似曾相识,却又不尽相同。的确,人心里的空间如此之大,可以惊天动地,百转回肠,别人未必了解,甚至不曾留意。每日路上,看到数百个面孔,那些看似平静的脸后面都有着故事。很多时候并读不到痛,尤其是经年累月于心里缠绕咬噬的隐痛,一日日积深,直渗到骨子里去。如果人可以看到心的创伤,那么平静的脸孔后面这许多血淋淋,千疮百孔,脓肿溃烂的样子会多么惊心动魄. 

这些故事里的女孩大多童年没有得到家庭的爱。心理医生说,很多人情感上、心理上的问题都是因为幼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爱所致,尤其是没有适当父爱的保护。父母长者无条件,不求回报的爱,安定幼儿的心,令他们健康成长,乐观自信。美国一位有名的心理医生劳拉写过一本书叫做《不想抚养孩子的,就不要生》。抚养不仅是指供给生理上的需要,还有心理上的。孩子正如幼苗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才能正常生长,比如父母的爱,关心,花时间耐心陪伴等等,这些都是食物,衣服和钱无法替代的。而这类营养缺乏造成的不足在心深处,不容易被注意到。幼儿需要和父母亲密相处,这一项的重要性似乎还没有被世人警觉. 

我之所以用女孩这个词,是因为这样的故事多发生在还未成熟的年轻人身上。她们由于爱和关心的缺乏,没有建立起健康的心理来面对展开在她们面前的生活。生活里没有一个和蔼亲切的长者可以让她们信任投靠,说出心里的痛苦。她们在懵懂里纠结,迷惘,没有舒缓和排解的渠道。如此越陷越深。 

这些挣扎在成年人看来很奇怪,觉得是自己作的,可在她们尚未成熟的心里,却是天大的问题,因为没有正确的疏导,慢慢变成痼疾,陷入到无以解脱的地步。 

没有人教她们如何面对,甚至没有人在乎她们内心的苦痛。抑郁,令人退缩到自己内心里去,那原应该被敞开,飞扬的年轻的心,缩成小小一团,暗暗痉挛抽搐。 

她们需要有人对她们说:我们爱你,你是个好孩子,你做得很好。无论发生什么我们对你的爱都不会改变。 

对父爱的渴求令她们被年长者一点点的怜爱打动,如此沉溺不拔。人生要取舍。懂得选择,懂得放弃。一路走到绝处不是一个好的方法,却是年轻女孩最容易选择的。她们珍惜人生最初的感情,心里初次的萌动,对爱的渴求令她们进入沉迷幻想的境界。 

女孩的身体长大了,心理却还是要父母亲人再扶一程。青春期孩子独立意识的渐醒,自我的膨胀,以及觉得成人了的狂妄往往令她们试图远离父母,变得挑剔,甚至觉得父母什么都不懂。正因为如此父母无私的爱才显出它的重要和执着,爱孩子的父母被冲撞,被误解,被藐视,仍耐心提供帮助,并不顾自己所受的轻慢,一心苦思如何引导才能为孩子接受。不是用责骂,命令,或滔滔不绝倒出自己的大道理以求解脱自己的心理负担-如果不说,孩子以后不好父母会觉得自己没有尽到责任,说了不听,就是孩子的问题了。同时也和孩子一样要发泄自己的情绪,并不考虑孩子能不能接受,有没有效果 - 而是用爱去坚持,用耐心去对待不知天高地厚的孩子。一切都从对她们有益处出发,并不去争执对错,存无限宽容。这是父母能给予孩子最大的营养,令她们一生受用。 

父母在这里,无论发生了什么,你都可以回来,我们都接纳你,爱你。孩子有了这个概念,很多事都会不同了。

淡漠令孩子远离。如果她们像故事里的主人公一样这样陷入歧途,日日夜夜折磨自己,该是父母多么大的遗憾。 

如《树鬼》里的阿布,一直努力想从父母那里得到对她忽视的原因,不是为了责怪,更多是为了给他们开脱,以解脱自己,可是总也得不到。她的父亲不理睬,她的母亲不得要领。林,给了她需要的关爱和欣赏,她平生第一次感到安全,温暖,她毕生想从父母这里得到的东西。如此一发不可收拾,陷入怪圈。她的爱多是幻想,她对林并不了解,林只是她的一个梦,被她赋予所有美好的想象,她的爱很大程度上是与现实大相径庭的臆想。这悲剧源于幼年时心理上的挫败和不满足,却又在青春时加剧,因为没有一个长者给她一点引导和支持。她不懂得真正的爱,也不懂得在生活里一点点感觉和怜爱远远不够。她也没有找到自己生活真正应该立足于之上的根基。 

而且,有的爱,是真爱,但却对人不益,也要放弃。人要学会放弃。 

目前国人对心理的需求慢慢重视起来,可孩子的教育还是围绕着成绩和入学。希望我们的教育可以逐渐转向以孩子为本,注重他们的需要,培养他们的性格,人格,使他们在入大学,找到好工作之前先是健康,完整,富有人格的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