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liu0210

我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末班车中信访客
正文

《都市小康侧面观》之五 浅谈皮匠“托底”的生意经

(2005-12-22 20:01:35) 下一个
托底,大家都知道,就是钉鞋掌。它包括给破旧的鞋底加块料,使本来已经不能再穿的鞋子还能够穿;给一般的鞋底钉个掌,使它变得更 扎实;给新的皮鞋后跟再敲上一块铁,走起路来总是“七块八角、七块八角”似的盛气凌人的样子……。笼而统之,总而言之,它们都叫“托底”。 皮匠说,早先皮匠并不让人看重,原因是我们做的这个行当也实在没有什么可值得骄傲的地方。记得刚刚走进这个岗位的时候,做的都是为贫苦的人们补补鞋,钉钉掌,进账很少,收入微薄。因为要你补鞋钉 掌的人不会出大价钱的,为了生存,不做不行。后来,由于国家和政府的偏爱,用他们的钱来供养我们,让我们从此过上了扬眉吐气的日子。时来风送滕王阁”这句话一点都不假。从此皮匠生意也越来越红火。由于生活也不断在追求时尚,托底的生意不再是仅仅只为破旧的鞋底钉掌了,那些穿着锃亮的皮鞋、花里胡哨的马靴的也会来找我们,进账也与日俱增。我们这个行当一下子也成了热门。这时候我们不再担心只为那些专门讨价还价的人服务而进帐微薄,我们有搭识显贵的途径,也有想象发挥的能力和权利。所以,我们创收的天地越来越宽广。人们暗地里都赞扬我们:当年的丑小鸭,今日的金凤凰。由于我们的身价提高,那些过去一直找我们补鞋的人越来越少了,他们宁愿总是穿着破旧的鞋子。因为在他们的眼睛里我们已经不再象过去的皮匠了。 穿着破旧的鞋子的也是人,所以他们不来补底,因为补不起。政府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于是他们和皮匠们订了一个君子协定:在你们的经营范围内,只要真正符合没有能力托底的人,而且现在仍然穿着破旧的鞋子,必须给他们托底,其托底钞票由政府出,另外政府再给你们一笔劳务费。 这好比天上掉下来许多小馅饼,不吃白不吃。皮匠们忙了起来,五花八门的,无奇不有的动作都表现出来了。能否遵纪守法、按章办事完全取决于皮匠们的道德素质。有的把它当成可以任凭自己支配的限额支票,不论经营范围,认识皮匠的拿一份,皮匠认识的发一张。有的甚至连鞋子模样都没有看到,也弄到一副底走了。结果托底的人超过了政府的指标,但仍然还有好多人依旧穿着破旧的鞋子。政府知道了,发觉了,要求彻底清查。不少认识皮匠的和皮匠认识的人出于无奈,交出本来就无所谓的底悻悻而去,使皮匠们既失了面子又输了交情;讲道理的理解皮匠的苦衷,丢下外快,依然故我;个别的还反目成仇,出言不逊。尽管这样,还是有那么一些人继续从不同的渠道前来托底,还是有那么一些人依然穿着破旧的鞋子。这里面的主要原因是丧失了对皮匠行为的监督和约束。开始随意乱托的时候,上面不知道,他们又做好人又拿回扣,还受表彰;后来清理又受表扬;现在还是做皮匠。有钱人并不在乎皮匠的存在,因为他们完全可以买新鞋,即使想托底,皮匠摊有的是。穷人就不一样了,他们买不起新鞋,只能指望这里的皮匠帮他托底,因为为他们服务的皮匠摊独此一家,再无分号。这是政府规定的,哪个皮匠也不会越俎代庖。 现在,政府为了帮助弱势群体再就业,也采取了一种托底措施,但必须记住:这些用来托底的钱是从国库或市库里拿出来的,怎么用虽然没有人来监督,“皮匠们”也不能太有恃无恐、恣意妄为,应该掂掂它的分量。政府部门也应该引起高度警惕,不要以为看到了报表、汇报,又通过检查、验收而麻痹大意、信以为真。殊不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句名言正在被一部分掌控权力的人在因事制宜地应用。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