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国基础教育与诺贝尔奖

(2023-10-04 17:14:23) 下一个

美国基础教育与诺贝尔奖

 

 

今年诺贝尔科学奖项已公布,医学、物理、化学奖都已水落石出,美国大学还是主要的收获地。美国是个移民的国家,获奖者有美国出生,也有出生异国的移民。

首先回顾2023年诺贝尔奖新闻:

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颁给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mRNA先驱科学家,他们通过多年的科学合作,揭示了如何修改mRNA,使其成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并用于在全球COVID-19大流行期间迅速开发挽救众多生命疫苗的平台。

 

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名誉教授皮埃尔·阿戈斯蒂尼(Pierre Agostini)、匈牙利-奥地利物理学家费伦茨·克劳斯(Ferenc Krausz)和瑞典隆德大学教授安妮·呂利耶(Anne L’Huillier),以表彰他们在阿秒脉冲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蒙吉•G•巴文迪(Moungi G. Bawendi)、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路易斯•E•布鲁斯(Louis E. Brus)和美国纳米晶体科技公司科学家阿列克谢•伊基莫夫(Alexey I. Ekimov),以表彰他们在“发现和合成量子点”方面的贡献。

 

美国当下财大气粗,吸引各国人才,其大学也主导着世界科技发展的脉络,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美国的中小学基础教育有很多争议?我相信美国基础教育多半还是从欧洲继承过来,美国“傻冒”上了名校也不太可能就成为“天才”。

十年前我在世界日报周刊写过"美国中小学教育优势何在?"

十年后再重温一遍,也想听听各位的高见。

 

美国中小学教育优势何在?

 

美国的大学教育有较明显优势,大师云集、资金雄厚、实验设备先进。那么美国的中小学教育有优势吗?

 

教育是强国的根本

 

笔者女儿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在美国上学,所以就从我经历过的事情说起。首先感觉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教科书,常常老师就是复印几张资料当教材,从没听说要背书这种事。上课内容也很随意性,老师可做随机调整。由于班上只有女儿一个华人,一年级的那个春节,老师请我给小朋友讲中国人过年的事,于是我们就包了饺子和春卷,带上筷子去学校,整个上午就像在教室搞 Party,在正常上课时间和小朋友们欢度中国春节。

 

平时作业很少,周末放假更没作业,大概认为有作业还叫什么放假。小孩每日回家十几二十分钟就把作业做完,我心里总不踏实,也对美国老师是否敬业心存怀疑。想多弄点习题给小孩做,她就坚决抗拒,根本不吃这一套。小学二年级时,一次家长会,我就问老师为什么不多给一点作业?老师说学校是按规定留作业,不能给太多作业。

 

小孩是国家的未来,教育是强国的根本,我认为美国的整个下一代已经输在起跑线上。当时日本经济正处巅峰时期,我杞人忧天地担心美国离衰亡大概不远了。那会儿又没有「虎妈」这样的榜样,无奈之下,只好入境随俗,让女儿随光阴度过童年。

 

六年级的一天,我回家时,整个屋子弥漫着浓浓爆米花的气味,一问才知道几个小朋友用超市买的各种品牌玉米粒,说是在做科学探究课题。她们把玉米粒放在微波炉加热,并记录着加热时间等数据,当然这些爆米花都进了她们的肚子,最后经过讨论选出加热时间又短又好吃的爆米花。见她们兴高采烈,我心想这也叫科学研究?

 

读高中前,真不觉得她学到什么东西,只是阅读量感觉还不小,尤其读小说之类。我一向小气,说美国的书太贵,反对她买小说,去图书馆借看就行了。她每次回中国前就买几本美国刚出版的流行畅销小说,如《哈利波特》,理直气壮地说是送人的礼物,她在飞机上读完,到中国就送亲戚去了。再从中国买回廉价的莎士比亚、狄更斯的英文名著。

 

上了高中才感觉她忙了起来,课业开始有些深度,或许也是来自升学的压力。对于想上好大学的美国高中生并不轻松,要保持高中的各科成绩GPA高分,还要选修有挑战性的AP、IB课程,课题研究、课外活动、服务社会都不能放松,有时晚上也忙到深夜。我偶尔翻翻她写的研究报告,还真像有模有样的论文。

 

 

 

精英学生日后成就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认识也有些改变。美国这个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靠什么维持其经济、军事、科技和学术的霸主地位?难道那些「傻帽」学生进了大学就能成为杰出人才?

 

美国教育的传统本身还充满着「农耕意识」,举例说暑假的由来是农耕时代,学生要到地里帮忙,但工业社会,已失去原有的需求,可是暑假并不缩短。美国学校的暑假还特别长,这与长久以来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念有关,像土地不宜连续耕种一样,早年一些美国学者总是非常担心学生过于用功,认为心灵过度刺激有害健康。他们认为要勤奋,也要休息,两者不可失衡。这种观念和中国人头悬梁、锥刺骨孜孜不倦地刻苦用功有天壤之别。一些美国人认为:放松有助于思考,所有的人,不管是学童还是成人,都必须养成思考和反省的习惯,形成自己的结论。这样一来,才能培养独立精神,不会被老师或权威牵着鼻子走。

 

美国教育成功的闪光点在于创新。每年英特尔科学奖,我总为这些高中生的研究成果感到十分惊讶,尤其见到越来越多的华人子弟大放异彩,都特别羡慕,我总以为这是美国精英教育所在。

 

英特尔科学奖的前身是1942年开始的西屋科学奖,到现在为止的获奖者中,已有7位日后获得诺贝尔奖,2位获菲尔兹(Fields)的数学大奖,30人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5人被选为美国工程院院士。

 

观察每年冲击英特尔科学奖的高中生,多数来自美国磁力高中(Magnet Schools)的明星学校,入学要经过考试、推荐等选拔过程。如我所居住的马里兰州布莱尔高中(Blair High School)是获奖大户之一;常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评比中名列前矛的维吉尼亚州汤姆斯·杰佛逊科技高中(TJHSST),学校有新能源到大脑神经系统的13个科学实验窒;更牛的是纽约市布朗士科学高中(Bronx High School of Science),1938年建校以来已有7位毕业生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一位诺贝尔化学奖。

 

我女儿上的是美国二流高中,她也没参加过什么奥数和英特尔科学奖竞赛,她的学校连一个象样的物理老师都找不到。不过也没影响她高中毕业上美国名校。她想当医生,上了哈佛大学主修科学,同学中很多都来自美国明星高中。我曾好奇地问她那些获英特尔奖的学生是否都特别牛?她说也不会啊,上哈佛的学生几乎人人都获过什么奖,谁还会去在乎曾经的辉煌。

 

在哈佛最牛的学生或许算是微软的比尔?盖茨(Bill Gates)和脸书的查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这两个辍学生。哈佛前校长桑莫斯(Larry Summers )在评论虎妈时说道:「过去25年对全世界改变最大的两个哈佛学生,可以说是盖兹和查克伯格,可是他们都没有念完大学。」

 

前几年杨振宁先生说清华学生的基础知识比美国哈佛学生更扎实的言论在互联网上争议一片,杨先生所说不可能都没有道理,我绝对相信美国高中生掌握数理化的知识不如中国学生扎实,尤其用考试分数来评价。美国高中四年中基本上只要求学生学一年物理、一年化学,所掌握科学知识的熟练成度,与中国理科生N遍预习、复习,又在频繁考试中千锤百炼打下的坚实基础不在一个水平上。可美国精英学生为何日后在科学上却有更杰出的成就?

 

 

 

相信科学方法是关键

 

我以为美国教育的特点是重阅读,轻习题。有些批评观点认为是「宽一里,深一寸」这造成美国学生基础薄弱。广泛阅读的好处是思维比较宽阔,学习深度就只有靠所谓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做些课题深入专研去培养学习能力。我过去也常见女儿做些什么研究课题,我总以为黄毛丫头能折腾出什么东西?有时间现存的知识多学一点不是更好吗?但后来这种观念被颠覆了,现在我相信,研究的课题有多深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掌握科学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或许这就是美国教育的优势所在。好老师不仅仅在传道、授业、解惑,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更重要的是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种,让创造力的火焰熊熊燃烧,让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不仅要学到知识,还要掌握科学方法,要追求真理,勇于创新。

 

胡适先生说:「科学方法只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十个字。」兵荒马乱期间的民国教育,中国出了不少世界级大师。相比之下,中国大陆恢复高考后的这三十多年,培养了很多的大学生、博士生,又走出比杨振宁先生那年代不知多了多少倍的留学生,但至今在学术成就上似乎还不如民国时期的中国留学生,也就谈不上有杨振宁、李政道出国十几年就能获诺贝尔奖的风光。

 

虽说中国这些年科学上不见大师,但江湖上却是「大师」辈出。呼风唤雨,透心通灵,攻克癌症,无所不能。如果「北京发功,大兴安岭灭火」之类神奇功力只是一些名人或媒体炒作忽悠百姓;那么日本福岛地震后核泄漏,中国举国上下抢盐潮就显得有点可怕。我总以为是我们教育中科学方法的残缺,想象丰富,却无心求证,更缺乏独立思考。

 

这些年中国学生缺乏创造力的阴影一直笼罩着中国教育,越来越多中国人愿意付昂贵的学费让小孩离乡背井、不远万里来美国读中小学。前两年有百年历史的北京四中前校长来美国介绍这所中国的明星学校,他们的学生也在做课题研究与国际接轨。笔者回国也了解到各地也都在搞中学生科技创新奖,不过似乎又被一些人扭曲了。造假成风、家长代劳,还是轮为拼爹。培养的不是学生的科学兴趣、对未知领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力,图的是保送上名牌大学。

 

今年中国大陆媒体上说是「史上大学生最难就业年」,台湾的大学生也沦为最高失业群体。大学生多了,却无法提供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岗位。「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争水喝。」僧多粥少,难免更多的人对「拼爹」的不公平社会现象深表不满。但人们对为什么创造不出大学生的就业岗位似乎关注不多,家长们一如继往地坚信「拼分数」才是最公平的。虽然政府也在号召大学生创业,但却复制不了基础受质疑的美国学生创业成功的模式。

 

我常想微软的比尔?盖茨和脸书的查克?伯格这两个特别的案例,为何他们年纪轻轻时就能创业成功成为亿万富翁?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在中学起就是狂热的电脑爱好者,在哈佛都只学习一、两年就辍学自己创业去了。哈佛大学的头两年也多以基础课为主,所以他们的电脑功底基本上还来自中学时期。如果说比尔?盖茨时代,中国学生接触电脑还不太容易,不可能产生这类天才;那么到查克伯格的互联网时代,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基本是在同一起跑线上。

 

重要的是美国学校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投入自己兴趣爱好的领域,学校也鼓励他们用科学的方法去做深入地探索研究,并朝着科学前沿和市场需求的方向发展。所以比尔?盖茨、查克伯格一但有了创新的想法,就可以用严谨的科学方法去把握机遇,创业有较大成功的机率。而中国的教育,学生多只在课本里琢磨,习题里练兵,研究能力不足,更缺乏实践经验和市场洞察力。让大学生一毕业就自己创业,就如在岸上学了很多游泳理论和游泳姿势,下水就往深水区里跳,自己不被淹死已是万幸,很难指望他们能像微软和脸书那样在科技领域大展鸿图,还能给其他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

 

笔者以为,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不但没有什么神奇的魔力,而且是很不完美的教育体系。课程的富有弹性,有利因材施教,也导致良莠不齐,即出精英,也出垃圾,整体优势不明显,所以总是备受争议。

/陈旭   美国世界日报周刊No.1543  October 13, 2013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6)
评论
biophysics 回复 悄悄话 好文????
6ba6 回复 悄悄话 整天盯着热点网红出人头地就是国人的本性。说真的,谁关心这个?财富如果可以稳定代代相传,一般人从明清朝传到现在比诺奖还多啦,像泰国真的是国泰民安,都有一块地代代相传
elfie 回复 悄悄话 The goal of public schools is to make the next generations of work forces, by letting the people, i.e. their parents free from childcare duties, so that they can go to work and be productive in their jobs.
So if 90% of the students can read what's in mass media and do some basic math, secondary education has reached its goals. American k-12 public Schools = free child care = acquiring basic life skills= preparing for the labor forces..
It's practical, pragmatic, and strives to be as cost efficient as it could be.
Paying less salary to teachers, using less resources and taxpayer money are part of the formula. Paying less means saving more. If 5 to 10% of the students stay illiterate, it's just accounted as waste products or attrition. I work at public schools and I've seen so many kids fail their grades at elementary schools and there's no retaining in any grade. They are pretty much being abandoned by the system from the start. Where do these children end up? Prisons? Brothels? Or maybe in the homeless shelters.
老柏树 回复 悄悄话 楼主2013年写的东西,10年后更加证明是真知灼见。

中国的教育方法是有大问题的,至少在创新方面。别的不说,从83年算起,留在海外的当教授做科研的至少有几十万了吧。这些人都是中国当时的尖子(如考CUSPEA到美加留学的),进入的又是成熟的西方环境,40年跨度又足够长,没一人拿到诺贝尔科学奖(图灵菲尔兹奖),对这么大的群体本身就说明问题了。(大陆本土的话你可以开脱说开始环境不好,95-96年互联网才开始进入高校和科研院所,10年后到05-06年左右硬件才赶了上来,时间还太短。)

原因是不是解放后中国的高中大学教育太注重苏联的方法(记得大学时死做吉米多维奇的习题),而从上到下都不注重自由思考,挑战权威?(俄罗斯人后者做的肯定还是比中国人号线,哪怕在苏联时代。)

回到美国的教育,对天才学生最有利;资质一般学生的基础没打好,再会独立思考挑战权威也没用。所以,盖茨小扎出现在哈佛而不是排名100以后的普通州立大学;大多数诺奖获得者也是出现在美国的前几十所院校(如今年的Upenn,MIT,Columbia,Ohio State)。
阿留 回复 悄悄话 谢谢楼主分享。就我的观察,美帝基础教育的优势恰恰在于老师几乎从不像国内那样手把手教学生,甚至体育教练和音乐老师都是如此,就是要学生凭兴趣去自己领悟,然后跟大家分享,不但重视“求解”,更加重视表达。看上去这种方法会走很多弯路,不少美国孩子数学考试也确实不如同龄的中国孩子,但要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学生和选拔出真正的“苗子”,非如此不可。
Etornado 回复 悄悄话 中国的基础教育花太多时间在做超过需要的重复性练习,而且整个体系只有教、缺乏育。虽然硅谷有来自清华北大的毕业生达数万人之众。但看看他们,绝大部分沦为普通工程师,工作能力和San Jose State的毕业生基本没什么大区别。
Etornado 回复 悄悄话 美国人大学以前重点是寻找培养个人世界观和兴趣。中国人大学以前重点是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重复性练习。中国人大部分的个人世界观和兴趣由政府和家庭赋予,不是自己寻找得来的。
FollowNature 回复 悄悄话 同意各位的评论。中国的填鸭式教育的确应该改变。一个人大脑记得再多有什么用呢,只要学会用电脑查查就知道了。关键在于创新及创造?包括最近开放后四十年出来的留学生,至今没有一个诺奖得主,是不是说明了一些问题?
西山樵夫 回复 悄悄话 今年获生物奖的 Drew Weissman 和去年获化学奖的Carolyn R. Bertozzi 都毕业于麻省Lexington High School, 父辈也从事学术,个人兴趣起了主要作用。
北美小镇 回复 悄悄话 不要忘了,这些大师们当年在民国所受的教育,同样是自由开放的。以李政道为例,当年他随浙大西迁,老师学生天天顶着空袭警报、围着块破黑板激烈争论学术问题。在当年浙大任教和求学的师生中,后来有50多人当选两院院士。李政道曾说:一年的“求是”校风熏陶,发端了他几十年细推物理之乐,给了他攀登世界高峰的中华文化底蕴。杨振宁所在的西南联大,情况类似。可见自由开放的学风何等重要。读一下民国时期的事迹,就能发现当时经常有无名小卒登门找大师探讨学术的风气,双方都视为很正常的学术交流。换成现在靠填鸭学习+举报成风的中国大学出来的学生,就算到了美国,他们能干什么?

雾蒙蒙雨霏霏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22:41:14
北美小镇 回复 悄悄话 绝对赞成。个人觉得,美国的中小学教育在STEM方向可以稍微再深一点。现在的基础教育,阅读是足够的,但数学还差些。毕竟,有了研究的兴趣,也需要知识基础支持。别的都很好。我儿子上小学虽然从不做作业,但面对任何问题都是不停的提出各种解决方法,还会上网查资料,思维的活跃性和主动性都是杠杠的。反过来,中国的孩子,学习上的被动程度简直让人目瞪口呆,基本就是张着嘴等被灌。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别说科学家了,自称的世界最大群体的工程师,其实都是不合格的。

irisin2021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20:44:49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的培养和发掘对科学的兴趣。科学发展的唯一动力是科学家的个人兴趣,这是美国教育的特点,着重点不是课堂,而是课外,不是分数是爱好。
JustWorld 回复 悄悄话 人体好比一台计算机,中国人硬件不算差,但后天装得软件尽是垃圾。

美国的教育符合孩子生长发育的要求,可以产生各式各样的人才。

中国的教育拔苗助长,目光短浅。

中国绝大多数人既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也不能正确认识外部世界,更不用说美国的教育。
友梨江莉 回复 悄悄话 感觉诺奖主要是重“发明与创造”,甚至包括和平与文学 --- 创造更和平的环境、创造更深刻认识人性与社会的作品 --- 也没有例外。

若论基础教育,个人感觉现在的中国,有良好基础知识和聪明头脑的学生,从量到质,说世界第一不为过。
但离诺奖,就是远,远得让中国人骂诺奖算个P。
而得了和平奖与文学奖的刘、莫等人,好像和基础教育与基础知识一毛关系也没有。

作者谈到的比尔盖茨和小扎。那也就是在美国,想象一下若在中国会怎么样?
爹妈会立刻领着他们去看精神病院。你从北大清华中退?
你可以创业,但你创完后看看会有人搭理你?资本、科技大腕、知名学者,都懒得见你。
马云是谁先把钱投给他的?

大环境不行。
买、偷、盗、市场换技术、强取豪夺,什么手段不比“创”来得快?“创”,是风险最大的事情。
这账,聪明无比的中国人算的比哪国人都快。

穷的时候是这样,富起来以后,更是这样,估计几十年内不会有根本性的变化。
外国人玩“创”,多数是为享受挑战和快感,中国人玩“创”,多数是奔钱、名、利。
所以中国人不喜玩“创”。
小好人 回复 悄悄话 不要忘记,美国每年从全球收割大量优秀的受过良好基础教育的人才。
雾蒙蒙雨霏霏 回复 悄悄话 ”美国当下财大气粗,吸引各国人才“
-------------
差也,美国远不止能够吸引各国人才,更多的是美国的文化,传统,体制和价值观,能够把很多聪明的人的潜力发挥出来,把他们变成人才。这些移民出生的科学大师,当年他们都没有在美国念过中小学,大学本科,他们都是在自己的母国受的基础教育,当年没人认为他们是“人才”,更与美国中小学教育的优势风马牛不相关。杨振宁当年来美之前不过是西南联大附中的物理老师,钱学森学的是铁路工程,他们虽然聪明,但是很难说是“人才”。是美国的这一个大熔炉,美国的文化,传统,体制和学术氛围把他们从一批聪明的学生变成了人才。
irisin2021 回复 悄悄话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的培养和发掘对科学的兴趣。科学发展的唯一动力是科学家的个人兴趣,这是美国教育的特点,着重点不是课堂,而是课外,不是分数是爱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