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月亮和银狐狸

游走江湖,记录我思我想
正文

《海边拾贝·哈雷和牛顿的故事》

(2023-07-24 14:14:41) 下一个

《海边拾贝·哈雷和牛顿的故事》

【摘译自比尔·布莱森的《万物简史》】...哈雷是个超乎寻常的人物。他在漫长又多产的一生中,曾是船长,制图师,牛津大学的几何学教授,皇家铸币局的副总监,皇家学院的天文学家,还是深海潜水钟的发明人。他写过磁学,潮汐,和行星运行的权威著作,也饶有兴趣地写过鸦片的效用。他发明了气象图和精算表,提出过研究地球年龄和地日距离的方法,甚至设计出鱼肉季节保鲜的实用方法。但是他没有发现哈雷彗星。他仅仅认识到他在1682年看到的彗星是前人在1456年,1531年,和1607年观测到的同一颗。那颗彗星到1758年才被命名为哈雷彗星。那时哈雷已经去世十六年了。

在他所有的成就中,哈雷对人类知识的最大贡献可能是和另外两个知名人士打了一个小赌。一位是胡克,现在公认的细胞的发现者。另一位是雷恩爵士,著名建筑师。现在很少有人记得雷恩还是一位天文学家。1683年的一天,哈雷,胡克和雷恩在伦敦一起吃晚饭,渐渐就聊到天体运行的问题。那时大家已经知道行星绕着椭圆轨道转。引用费曼的话,那是一个非常特定精确的曲线。但没有人知道为什么。雷恩很大方地给出奖金:谁要能解决这个问题就可以得四十先令,相当于一个人两个星期的薪水。

胡克有一个把别人的工作占为己有的坏名声。他声称他已经解决这个问题了,但不想说出来,因为他不想剥夺别人在找到答案后的成就感,也想让别人体会这个问题的价值。没有人知道胡克打赌后是否认真想过这个问题。但是哈雷花费不少脑筋。第二年,哈雷跑到剑桥大学,找到大学的卢卡斯数学教授牛顿,希望他能帮点忙。

牛顿是个不折不扣的古怪人物。他聪颖爆表,但又孤僻,郁闷,易怒到偏执狂的地步,还极其怪异之能事。据说牛顿有时早上起床时,突然头脑灵光一闪,就会坐在床边一动不动想上好几个小时。他建造了剑桥大学第一所实验室,做些奇怪的研究。一次,他把一根缝订皮革的大针插入自己眼球和眼窝骨头之间,划来划去,想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好在什么都没发生,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又有一次,牛顿死死盯着太阳看,就想弄清这样对他的视觉有什么影响。他又一次没有留下永久损伤。当然他在暗室里呆了好几天才让视觉恢复过来。

...我们也只能瞎猜哈雷在1684年八月造访牛顿时想要有个什么结果。牛顿好友棣莫弗后来的陈叙中记录了这次科学史上的重要会面:

1684年哈雷博士来剑桥。两人聊了一会。哈雷问牛顿在太阳的距离平方反比的引力作用下行星轨道是什么样子...

牛顿爵士立刻回答说是一个椭圆。哈雷一阵惊喜,忙问牛顿是如何知道的。“为什么?”牛顿说,“我算出来的。”哈雷又问牛顿要看他的计算。牛顿找了半天但没找着。

这就好像有人说他发现了治疗癌症的秘密,但是不记得处方搁哪了。哈雷穷追不舍。牛顿只好答应重做计算,再写一篇论文。事实上他做得更多。牛顿隐退两年时间,专心思考,写出了一部长篇巨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通常就叫《原理》。

《原理》的成书不是没有波折。就在快要完全著作时,牛顿和胡克卷入谁有发现平方反比律优先权的争论。牛顿不愿交出关键的第三卷,没有这一卷,前面的两卷白搭。哈雷只好通过穿梭外交,极力奉承讨好,才让脾气古怪的牛顿放了手。

哈雷的苦难还没有完。皇家学会本来答应出版这部书,现在因为资金不济的问题要取消。前一年,皇家学会资助的《鱼类的历史》严重滞销。学会很怀疑一部有关数学原理的书会叫响。哈雷只好掏自己的腰包支付《原理》出版的费用。而牛顿没花一分钱。更糟糕的是哈雷刚刚接受皇家学会的一个工务的职位。学会告诉他没有钱付他一年五十英镑的薪水,就用《鱼类的历史》的书本来替代。

--写于2020年4月2号 (图片来自网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