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牛耳与魚

徜徉北美,讲钓鱼故事,品咸淡人生,我渔故我在。
正文

与父亲一起钓鱼(1)墨西哥湾硬尾爆箱

(2023-08-05 20:50:35) 下一个

我父亲南方农村长大,生爱钓鱼,但在来美之前在家乡只钓过淡水,大多是在池塘或水库,很少在河湖野钓,钓到的也无非就是鲫鱼、鲤鱼或草鱼。第一次来美时,与他在城郊的哭砂河钓过一些小猫鱼,当时看到我沉底钓时把铅坠绑死在鱼钩上面一截的鱼线上,就对我进行一翻技术指导,教我要把鱼线从铅坠中间的孔穿过,才能让鱼线自由活动,鱼咬口拉动钩饵时才能察觉到,听这么一指导,顿时大悟,在这最基础的简单的钓鱼技术上犯错,让自以为有经验的我甚是尴尬,自惭形愧。

 

与父亲第二次一起去钓鱼时是某个秋冬季节在墨西哥湾海边渡假时,一家人住在公园里的一幢大木屋(cabin)。说是木屋,其实就是别墅,因为屋子宽廠,里面的家俱、厨具、餐具,床具卧具、洗衣机一应具全,非常方便。到海边玩,自然是找海鲜餐馆,只是美式海鲜店里的海鲜不但品种少,而且烹制方法单一,非炸即蒸,那味道实在难以恭维,难以与国内海鲜餐馆媲美,有暴殄天物之嫌。所以,自己就在当地的海鲜市场,买了一些鱼虾和牡蛎,在木屋里自己做起海鲜大餐来,吃起来比餐馆的更有味。

 

来到海边度假,对于老渔民来说,自然是带上钓鱼装备,并按图索骥,找到最近的一个海滩栈桥,是营地附近的奥卡卢沙岛栈桥(Okaloosa Island fishing pier)。第一天挂虾沉底钓,除了上了几条小海鲫鱼(pinfish), 别无所获。回到木屋后,思考原因,认为主要是时间不对,因为那天去的是中午,正是鱼儿睡觉的时间,所以鱼咬口少,上鱼少,也不足为奇了。俗话说,老渔夫也难钓响午鱼。俗话又说,早起的鸟儿有鱼吃,所以,第二天一大早,天蒙蒙亮就起床,父子俩来到栈桥,成为头几个买票入场的人。因为大多数有海钓经验的人都是用小串钩(sabiki)钓饵鱼,用于钓大鱼,那些小钩不用挂饵,因为每个小钩的一头包扎上彩色的小绒毛,在水中抖动时像一群小鱼,引来大鱼的追咬。有海钓经验的老渔民当然也不例外。所以我们挂好串钩后,就在栈桥的末端四周抛拉起来。不用多时,串钩上了一条硬尾金鲹(hard tail jack, or blue runner), 在木板上活蹦乱跳,发出“呱呱”叫声,此鱼外观类似国内熟知的巴浪鱼,因为尾部两侧各有一排硬硬的鳞片而得名,在当地多数是被用来作饵鱼,但老渔民以前食用过,味道不错,而且肉多刺少。随后一杆又上了两条硬尾,第三杆上了三条,尺寸都比较大,估计都有十英寸以上,用的是七尺杆,15磅的线,3000号的轮子,摇上栈桥还是比较费劲。对于海钓次数不多的我和从未钓过海鱼的父亲,能轻而易举地上几条大硬尾,已经很高兴知足了。遂即,我也把父亲的杆换上串钩,也开始上鱼,时不时一杆上三四条,有时甚至五个钩全挂满,但把鱼拉上桥煞是费劲,只得一个人持杆摇轮,另一人拽住鱼线收线拉鱼。父亲在兴奋上鱼时,无暇顾及草帽,一阵海风吹过,帽子脱落,飘入海面,杆长未及,捞不回来,看着草帽渐渐漂远,只得望洋兴叹。一个多时辰下来,苦乐(cooler)已满,只得用10加仑的酱油桶装;不过多时,那桶也满了,只得打道回府,一手拖上冰箱,另一手两人用鱼杆抬着满满的一桶鱼离开,也顾不上钓其它大鱼了,尽兴而归。

 

以前听说过皮皮鲁和其他渔友钓硬尾爆箱,那天居然让老渔民也终于碰上了。满载而归回到家后,看着那么多鱼,就寻思着怎样处理那几十磅鱼,除了送了一些给朋友和自己烧了几条后,又晒鱼干,又是熏鱼,只是制鱼干经验不足,保质期短,浪费了不少。

(应读者要求,对钓鱼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微信联系作者:TexasCowboy1)

(图片均来自网络和鱼友,特此鸣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